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土不老(走读红其拉甫)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是一簇点燃灵魂的圣火!它从海关人纷繁、琐碎、平凡生活中捕捉事物真相和人物灵魂的能力,并让单调、枯燥的边关生活,充满了色彩、意趣和诗性,无处不透露出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辨性,严肃的话题都带有深入浅出的睿智。它以敏锐的目光逼视海关人的精神世界,挖掘民族精神的岩浆,为人们提供了具有整体意义的世界价值观。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将报告、哲思和文学融为一体的,充满诗性的报告文学。全书描写了驻守在红其拉甫的海关人,他们怀着对梦想的渴望,凭着自己的血性和对共和国的忠诚,以一颗平常心,执著地将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底,使圣土不老,红旗不倒,展示了这群小人物的良知、奉献、道义和灵魂。

目录

推荐一篇好文章(代序)

精神世界的诗意呈现——读《圣土不老》

开篇:署长由衷感言为哪般

第一章:走向帕米尔

一、选题的困惑,一枚创作的青橄榄。

二、人民大会堂的掌声叫人血涌颅顶,感慨万千……

三、北京“东来顺”餐厅,大伙抱头痛哭……

四、“大约在冬季”,我与高原的雪有着一场魂牵魄动的约会。

五、身临其境喀喇昆仑山,感同身受“天涯生死路”。

六、26岁“准新郎”李茂生主动报名上红其拉甫,恍如隔世的感觉。

第二章:感受红其拉甫

一、帕米尔,与亚洲五大山脉筋骨相连又血脉相通的“掌心”。

二、“边”得不能再“边”了。长夜漫漫终无眠。

三、贾佳是位“冷美人”,当初泪流满面从四楼狂奔而下……

四、“古兰丹姆”的微笑。今夜,我醉卧高原。

五“英雄气短”,半夜目送插着氧气袋的战友下山。

六、无言的坚守,无声的嘹亮。

七、静卧边关意如何?狂飙为我从天落……

第三章:冰山与热土

一、一个民族有多少被风化的历史,一页历史又有几多被浸透的血泪。

二、新疆纳入大汉版图。帕米尔:兵家必争,英俄侵夺。

三、还我河山保我疆界。界碑的诉说……

四、“鸡可是全军覆没,可人还得挺着、撑着、苦苦熬着!”

五、西域雪线铸关魂,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六、“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第四章:梦想与光荣

一、历史之谜:赫尔墨斯曾手执“商神杖”穿越古丝绸之路?

二、丝绸,曾经改变世界。最具华夏意义和世界内涵的人文边界。

三、古道丝路驼铃幽,苦行僧的血性和韧性。

四、明铁盖达坂,雪线上搭起一顶“帐篷海关”。

五、创始者刘敬华感叹:除了风和雪,就是石头,可石头也都是“公”的!

六、水布浪沟和皮拉里:并不遥远的神话,并不如烟的往事……

七、加拿大前总统率团西域行;美国人意味深长的眼神……

第五章:简约与守望

一、羽毛渐丰。高原是强化筋骨、崇高人生的最好产院。

二、昔日上海关校的“校花”,今日饱满成熟的“核桃”。

三、石丛中最夺目的花儿,旱海里最动人的波涛。

四、生命列车上的同路人。“人”字型结构,就是彼此的支撑。

五、孤寂是一条吞噬心灵的蟒蛇。一个人的战争。

六、踏破昆仑尽关山,抖落霜晨仍依旧。

七、任六九喃喃自语:山还是那座山,道还是那条道,人也没变……

第六章:传说与浪漫

一、“汉日天种”的浪漫。塔吉克:中国惟一“戴王冠”的白种人。

二、中国海关的四位塔吉克族关员。“外国将军来了!”

三、四位“老巴”被困雪谷近一个月,离开时额头贴地,久跪不起……

四、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我分给你财产,你分享我快乐。

五、慕士塔格峰传奇。石头代表我的心。

六、冰山上又有来客了。“瓦尔特”凄美的爱情故事。

第七章:大圆与小圆

一、纯洁的友谊琼浆,甜蜜的爱情玉液,灌溉的花儿才这样鲜红。

二、二十二年的风雪人生,难以忘怀的高原记忆。

三、“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四、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女人的胸怀。

五、两个家,两种情,一样的爱。

六、九死一生,命悬一线。在天堂行走还是在地狱穿行?

第八章:富饶是精神

一、山的解读:伟大而可诅咒的。

二、帕米尔有太多不祥的阴影,我敬畏—切在这里扎下根来的生命。

三、昂然笑对风雪的“海关竹”;奉行一生的座右铭。

四、只有荒凉的高原,没有荒芜的人生。

五、滴水穿石,最柔软的能够攻克最坚硬的。

六、古希腊文,“精神”一词的原意是“呼吸”。海拔高度是一种境界。

七、集体献礼:胡杨根垫衬的碧玉石。红旗漫卷,碑林无字。

尾声:永远的红其拉甫

试读章节

刘苏静是三天前,也就是9月25日那天带领事迹报告团成员从帕米尔高原跋山涉水,两度转机飞抵首都。

总署政工办领导在总署大院旁边的“东来顺”餐馆为刘关长等一行接风洗尘。大伙一边喝着烧酒,涮着热气腾腾的羊肉,一边侃谈,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新闻联播之后《焦点访谈》开始了,荧光屏上打出“冰山上的守护人”,报道的正是红其拉甫海关:

戈壁雪原,砂壤裸地,四周是一片浑黄、寂静、单调,除了远处雪山带着白色的高帽,眼前只剩下了三种东西:石头、劲风和一顶摇摇欲坠的帐篷。

主持人方静就站在这揪天扯地,野兽般呼啸的风雪中,她鼻子通红,握着话筒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但声音依然优美透亮:大家现在从大屏幕上看到的这顶帐篷,可能有人会以为它是野外的地质队或是登山队的营地,可实际上曾经是一个象征着国家主权的海关驻地,闻名全国海关系统的红其拉甫海关的前身就在这里办公。29年来,一代代红其拉甫海关人在号称“生命禁区”的帕米尔高原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在祖国的西部边陲筑起了一道雪域雄关……

空镜头场景与娓娓道来的解说同步,记者的现场采访提问与关员、家属、孩子的真实表情叠印、交辉。大家屏息凝神,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盯着屏幕,盯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原红其拉甫海关第一任关长刘敬华:帐篷漏风,早晨起来,人的睫毛上都沾着冰霜……

现任副关长的瓦依提:晚上照明只能靠蜡烛,可连蜡烛也不敢多点。因为山上缺氧,你一点蜡烛,它要跟人争氧气,所以只能点上昏暗的小蜡烛……

现任关长刘苏静:到凌晨四五点钟还睡不着觉,把头吊在床底下,在床上翻来覆去,胡翻乱滚,睡不着,最后试着把头放在床下面,吊在空中,身子在床上。

关长刘苏静和副关长瓦依提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自己,与帕米尔那片神山圣域进行着时空交换和情感的交流。

眼泪从瓦依提深陷的眼窝里滚出,此时他想起了宝贝的独生儿子克尤木。

儿子感冒、发烧,全身浮肿,病情不断加重,喀什和乌鲁木齐医院都无法确诊,建议带到北京找专家会诊。

瓦依提这才从红其拉甫山口赶回喀什,和妻子一道带着儿子到北京协和医院求医就诊。会诊的结果是:膜增性肾小球肾炎,一种非常古怪非常顽固也非常难治的肾病。

大夫责怪他和妻子:你们怎么当的父母?孩子的病应该早有先兆,没有及时发现才造成目前的后果。医生的话像无数的钢针扎人瓦依提的五脏六腑,令他难受无比……

想到此时的儿子还躺在医院里,裹着那与高原的雪地一样雪白的床单,这个坚韧无比的维吾尔族汉子再也控制不住泪水的肆意流淌……

刘苏静倒没有像瓦依提那样失控。他的手机响个不停,有新疆,也有全国各兄弟海关的挚友同仁,他们一边观看《焦点访谈》,一边拔打他的手机,钦佩、赞扬、祝贺和无限敬意全都通过电波传人他耳膜。

刘苏静被强劲的情感波涛冲撞着,一切言语都难以表达他此刻的心情,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谢谢,谢谢!”

媒体聚焦,光彩炫目。在场的所有海关人都为这至高无上的荣誉喜极而泣。那流淌的是几代红其拉甫海关人的眼泪呀。刘苏静的身后,汇集了多少在荒凉与苍茫中期待的眼睛?更凝聚了多少坚定如炬的目光?

生命在漫天的飞雪中定义和传承。那孤寂与坚忍的是红其拉甫海关人的心,那辉煌灿烂的是中国海关的血脉,那鸣响铮铮的是中华国门的大写形象!

更深夜阑,刘苏静睡意全无。红其拉甫山上缺氧睡不着觉,想不到躺在首都星级宾馆舒适松软的席梦思上他更加睡不着觉。

他打电话给辛建民,说睡不着,想出去溜达溜达。辛建民是乌鲁木齐总关政工办副主任,在北京“蹲点”一个多月,帮忙整理红关典型事迹材料,天天打“脑力战”,累得很,早已趴在床上打鼾。

辛建民一骨碌翻下床,穿衣套鞋。俩人在酒店门口汇合。

辛建民揉着睡眼惺忪的眼问:这都深夜1l点钟了,你想上哪儿呀?

刘苏静答:我也不知道。睡不着觉,随便逛逛吧。我在冰山上呆傻了,好久没闻汽车的尾气,没看到霓虹灯闪烁!

辛建民带着刘关长到后海酒吧一条街,喝冰镇啤酒,看轻浮于湖面的片片荷花,看水中摇荡的艘艘小船,还有小船里相互依偎在荧荧烛光中的亲密情侣。

刘苏静嫌后海太静了,辛建民又带着他转移阵地,到三里屯闹吧,听流行歌和爵士乐,直至凌晨三四点钟才往回走……

红其拉甫海关人长年呆在冰山上,太单调、太寂寞了,所以他们渴望见到陌生,一切的陌生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多姿多彩的……P15-17

序言

在惊诧与感动中读罢《圣土不老》。

这是一部将报告、哲思和文学融为一体的,充满诗性的报告文学。

一群海关人,被置于深沉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语境之下,且将其笔触进入人性幽深地带,展示出这群小人物的良知、奉献、道义和灵魂,写得大气磅礴、血肉丰盈、鲜活生动。是作家对社会转型期红其拉甫人的精神世界的诗意呈现、深沉思考、丰富寓喻。

文学对应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圣土不老》以敏锐的目光逼视当前人的精神世界,挖掘民族精神的岩浆,并为人们提供了具有整体意义的世界价值观。

一直以来,报告文学在解构意识形态假、大、空话语流弊的同时,也抽取了文学传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真诚和崇高。《圣土不老》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是一簇点燃灵魂的圣火!

在边陲雪域的红其拉甫,在世代相传的崇高精神的浸润和洗礼下,驻守在这里的几代海关人,在与恢宏的帕米尔对峙;与情与义,灵与肉的搏斗;与命运的抗争和精神的坚守中,从肉体到灵魂不断完成崇高的升华,以个性魅力绵绵不绝地传递着英雄主义的精神火炬。他们怀着对梦想的渴望,凭着自己的血性和对共和国的忠诚,以一颗平常心,执著地将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底,使圣土不老,红旗不倒。

崇高使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显得渺小。躲避崇高,是为文者放弃主体尊严、心为物役的精神逃遁。当下,抗拒喧嚣的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的武器,就是弘扬崇高,放歌英雄主义。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英雄人物,没有英雄、没有英雄主义的民族和国家是衰落与无望的,讴歌英雄,是有良知和社会责任心的作家的必然选择。

与雪域高原的自然性所承载的宁静与和谐相比,红其拉甫人却跳动着冲动的活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冰天雪地间游走的是高尚的灵魂,英雄的激情。《圣土不老》,是一幅壮怀激烈与侠骨柔肠的无数普通海关人的英雄画卷,是文化性格与审美理想的写照,是一部书写着蕴藏民族灵魂的长诗。

文学揭示人类的情感,也能改善人们的情感。《圣土不老》以她的浩然正气和诗性品格,如上帝的琼浆和天国的音乐般震撼并净化着我们浮躁的心灵。

《圣土不老》的叙事状人的谋略是高超的,它有一种从纷繁、琐碎、平凡生活中捕捉事物真相和人物灵魂的能力,并让单调、枯燥的边关生活,充满了色彩、意趣和诗性,无处不透露出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辨性,严肃的话题都带有深入浅出的睿智,这是作家的一种心态,一种追求,一种风格。

易卜生说,写作就是坐下来审判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圣土不老》中,“我”的自我救赎,与红其拉甫人的精神追求相映成趣,共同支撑起作品的激情和浪漫。

没有崇高的、强烈的道德理想和英雄情感诉求,是写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的。相信,裹挟着雪域高原劲风而来的《圣土不老》,会给日渐颓丧平庸的报告文学园地吹进一阵春风,一股浩然之气。

岁次丁亥年仲春北京

后记

很久以来,西域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个谜,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为一项采访任务我们两上帕米尔高原,喘息于海拔高度全在七八千米以上的乔戈里峰、公格尔峰和慕士塔格峰的威仪之下,潜行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和神奇的旷野,我们在红其拉甫选题的创作中出生人死,企盼得到一点引领与启发,感召和神示。

西部的落日,是最耀眼的金色,最灿烂的辉煌。太阳继续滚落,金色的花粉转瞬变成了紫色的烟雾。山脉被这凝重而浑厚的色彩削减成一个美丽而悲怆的剪影,这是一种内敛而博大的力量,它让人窒息与收缩,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生与死、瞬间与永恒,历史与现实,哲学与诗意。这一刻,我忽略了“人”的存在,甚至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沿海人,都市人。

西风还是这般粗厉和狂野,好似大海波涛的合奏,宛如高山森林的齐唱,这如泣如诉的絮语,悲怆而又甘冽的乐章,破天荒慷慨激越的交响,她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复活了我们枯萎的思绪,开拓了我们的胸怀,提携了我们的视野,撼动了我们的魂魄,崇高了我们的境界……感谢自然,感谢机缘,只有我们清楚,我们对红其拉甫的关注,爱意和感激有多么深沉。

红其拉甫是什么?是亚洲腹地的中心,西域古国的核心,是中亚几大山脉盘根错节扭成一团的山结和达坂,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与气管,是中国古代与西方通商史的枢纽,是散落在古道丝路边无数的遗迹和无尽的传说。

红其拉甫是什么?是地理、历史、政治、军事、文化、商贸等诸多养分浸染、滋养的特殊高原,是世界三大宗教和四大文化体系汇合交融的人文边界,是恍若天国的前生与今世。

红其拉甫是什么?是凛冽的寒风,是毒热的阳光,是天堂也是炼狱,是一半冰雪一半火焰,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是塔吉克人对冰山雪峰的遵从,是高原土地授予这个游牧民族的厚道与本分,仁慈与善良。

红其拉甫是什么?是自然空气的稀薄和人文精神的醇厚,是穷山恶水之间储存着的人与人之间最充分、最饱满、最真挚的情感。

红其拉甫是什么?是边关人对共和国不弃不离的誓约,是他们脚踏大地,紧贴这片高原的无言驻守和默默奉献,是高原的风雪和紫外线雕刻出的一张张粗糙的面容,是艰苦环境对人的勇气和韧性的考验,是生存窘迫对忍耐力和超拔人格力量的锤打和锻造,是冰山雪峰般的宽广与豁达,圣洁和宁静。

红其拉甫是什么?是地球的原籍,灵魂的宿地,是贫瘠土地反衬出的精神富饶,是红旗漫卷西风,是不羁与豪迈书写的无字碑林,是一群人的精神价值对一个社会通行规则的批判和拷问,是坚定守约和执著高擎的崇高道义和精神!是与风沙共舞的那般倔强又那般凄美的胡杨林。

“我们的精神,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洁’字……应该坚信:在大陆上孕育了中国的同时,最高尚的洁意识便同时生根。那是四十个世纪以前播下的高贵种子,它百十年一发,只要显形问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这是作家张承志百般呼唤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一定是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定是一个衰落、无望的民族。

匍匐自然之大美,体贴风雪之狞厉。屏息之间,突然发现自己的眼里噙着一汪泪水,或许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红其拉甫是什么?是清冽的雪水流淌了一百年还将继续流淌下去,是傲然的雪山挺立了一千年还将继续挺立下去,是国威,是关魂,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光荣与梦想,理想与憧憬,希望与追求!

永远的红其拉甫!

永恒的精神信仰!

2006年12月一稿

2007年2月春节二稿

书评(媒体评论)

《圣土不老》是一幅壮怀激烈与侠骨柔肠的无数普通海关人的英雄画卷,是文化性格与审美理想的写照,是一部书写着蕴藏民族灵魂的长诗。

——汪兆骞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著名作家、评论家)

细细品读,抚卷深思,情不能已,泪湿沾巾,那份深厚的感情如潮水般在胸膛久久激荡。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串联起红其拉甫的昨日与今日,读之怎不令人感动?

——刘苏静 (红其拉甫海关关长)

我们享尽荣华“富贵”,却仍然牢骚满腹——人间无谓的呻吟常常是锦衣绣食的人发出来的,在现代都市灯红酒绿里找不到感觉的人,请读一读那片洁净的雪域高原,读一读那些可爱的人儿,你也许对人生就有了新的理解!

——泓莹 (文学杂志编辑、作家)

跟随作者的镜头,饱瞰红其拉甫的一草一木,感受人文与地域完美结合的情怀,体会作者情感的激荡与缠绵,领略那片不老圣土的风采,倾慕、尊重、赞叹之余,缕缕挂牵挥之不去……

——尚秀菁 (北京海关新闻办)

有这样一种人,她们是用文字来呼吸的。作者叙述的平静从容,文中随处可见的奇特和瑰丽,真实地把边关人浮雕在眼前,让人捕捉到了帕米尔那片圣土中的标本和化石!

——蔡若菁 (海关文化工作室)

作者把红其拉甫海关放在整个边疆地域的大环境中去展现、去提炼,更显豁达和开放。这是一部书,也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孙涛 (红其拉甫海关关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土不老(走读红其拉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鹭//徐蕴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53161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