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库门前/城市记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深深浸润着上海城市的精神风貌。本书用生动的文字、旧照片和漫画这样富有新意、雅俗共赏的形式,为您打开了上海石库门的风雨历史。上海的石库门永远是精打细算的,永远是喧闹的。正像北京人喜爱四合院一样,上海人的石库门情结也挥之不去。

内容推荐

唯有档案——文献、照片、声像材料等,才能留下上海人走过的足迹,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化作我们回味过去、认知现在、憧憬将来的财富和动力。

档案,城市的记忆,上海的见证。

目录

序 吴辰/3

一、熟悉而陌生的天地/6

二、应运而生/10

三、房东们/22

四、营造商/36

五、寻常人家/40

六、红旗升起/48

七、革命家的足迹/54

八、“亭子间作家”/62

九、生意场/72

十、从老虎灶说起/82

十一、摊贩的舞台/90

十二、男女老少/98

十三、灶间交响乐/106

十四、螺丝壳里做道场/112

十五、逝去的石库门/118

后记/125

试读章节

海上巨富哈同,同早期的房产投资客比,只能算是小辈。但是,这个后生小辈却能后来居上。

哈同是个犹太人,1874年来到上海,先在沙逊洋行供职,逐步升到地产部经理。在此期、司,他除参与沙逊洋行贩卖鸦片之外,还从事房地产,积累了一笔资金,自立门户,创设哈同洋行专营房地产,成为巨富。他在上海有房屋1200多幢,30万平方米以上。1931年英国领事估计,哈同财产值400万英镑。

后来,南京路上凡是“慈”字打头的房产,如慈淑大楼(今东海大楼)、慈裕里、慈庆里、慈顺里、慈丰里、慈永里等,都是哈同的产业。据说,这同他夫人罗迦陵信佛,讲究大慈大悲有关,虽然他赚钱时一点也不仁慈。当初郭氏家族要在南京路开办永安公司,向哈同租地造屋。哈同开出条件,30年后永安的房产归他所有,逼得永安在30年期满前另造一幢新永安。出租房屋,哈同坚持按农历收租。因为,隔几年就有一个闰月,可以多收房相。他还可以为几块钱的房租,

他又曾出资用铁藜木铺设南京路,借此当上租界工部局董事。哈同可以同清朝内延的太妃结交,也会出钱资助革命派的蔡元培办爱国女校、爱国女社,更可以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在自己的住宅爱俪园中宴请孙中山。哈同,一个色彩丰富的洋房地产商。

铢锱必较,是房地产外商赚钱的重要法门。保证他们有大钱可赚的,在于租界政权在他们手中,哪里是市政建设发展的方向,也是由外商们决定白勺。于是他们捷足先登,以低价收买那里的地产,然后造房出租,这样的买卖岂非稳赚不亏。难怪另一条房地产大鳄,业广地产公司的老板认定,“适合中国住户使用的产业,必然成为赚钱的事业”。这家公司特点就是多造石库门,租给中国人居住。所以它鼎盛时占地一千多亩,房屋三千多幢,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居住的石库门。

P26-27

序言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直到现在还有巨大的影响,深深浸润着上海城市的精神风貌,养育着上海人的精神特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上海为何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无尽传奇。

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同步发展,很难想象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会没有相应发达的城市文化。上海市档案馆既是上海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标志,又是传播上海义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多年以来,上海市档案馆一直以开发档案史料为己任,对馆藏档案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不同种类的档案文化产品,包括档案史料汇编、研究专著等学术性的成果。现在我们的研究人员,又编辑出版了这套《城市记忆》系列图书,我翻阅之下,感到耳目一新,不仅内容好,形式也新,看得出策划者和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丛书现为五册,它们是有着浓郁上海情结的《石库门前》,红绿灯下的《车影行踪》,书声琅琅的《学堂春秋》,“万国建筑博览会”之后的《外滩传奇》,赋予了摩登新含义的《职场丽人》。在老上海题材中,这些选题的角度较有新意,又能充分反映上海的特点。编写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笔法写作,在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以城市、生活和人为主线贯穿全书,决不自同于冰冷的建筑或车子本身。在编写形式上,也力求有所创新,图文并茂,文字生动耐读,老照片之外,更大量采用当时的漫画,极富趣味,另外在空白处加上小贴士、表格等,使全书总体上叙述到位,又在细节上补充具体知识点。这样富有新意、雅俗共赏的编排处理,是否能获得渎者的青睐呢?相信会的!

我希望它成为一个系列,更希望它成为一个品牌,能够不断延续下去,与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的《城市记忆》主题展一样,吸引更多的人走近档案。

2005年7月15日

后记

石库门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象征,上海的一种符号。

衣食住行,民生大事。时代、条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南北各地的四合院、窑洞、吊脚楼,都是南于地理文化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人们不可能脱离他们的时代、环境而生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农民恰如装在袋子里的土豆。南此不难体会,遍布南北东西乡村里的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逼真地反映了“土豆”的形象。或许,有些地方聚族而居,这个“土豆”会被放大,究其实,本质上还是土豆。

由古代而近代,由乡村而城市,住的形态一直在变化。上海恰恰充当了这种变化在中国最典型的代表。开埠前的上海,与江南地区其他县城并尤二致。开埠之后,商品潮的涌动,资本的涌动,人流的涌动,彻底搅动了这个本来就以港而兴、因商而兴的城市。寸土寸金,欧风美雨,终于孕育出了石库门,这个彻底打破了“土豆”式样的新型住宅结构。

石库门的出现和发展,有它充分的合理性。它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也有它的合理性。这不排除还有人会居住在石库门里,更不排斥人们回味石库门。

笔者是上海人,更在石库门里生活了50多年,自然有难以排遣的石库门情结。正好上海市档案馆要编《城市记忆》丛书,石库门也列为选题之一。于是自荐担当了下来。原以为一本小册子费不了多少事。不料,与写史学论文大相径庭,光是文字写作就弄得很苦。再加上要图文相配有版面限制,更是难上加难。幸亏诸位同仁相助,彭晓亮、张姚俊等帮忙扫描图片,特别是樊琳,不厌其烦地帮我处理版面,再而三,三而四,还替我找了不少资料,这些还都是在业余时间做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冯绍霆

2005年7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库门前/城市记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绍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8937
开本 其他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41.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25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