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艺术是他们之间感情的基石,艺术是他们之间友谊的桥梁。我用笔讲述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可以一年年地安静、沉静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拥有过去,我们无限热烈地向往过去。我想沈夫人这么珍重和细微的保存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和高山、大海、日月星辰一样不朽的人和事,就是因为沈夫人的内心一直被人世间的崇高和真切的情感所充满。世界上有许多好书值得读,沈夫人编著的就是其中的一部。

内容推荐

随着时光的流转,一个个堪称经典的趣味故事跃然在人们眼前,呵!原来大师们书信传情简单而朴素。陆俨少给沈柔坚的信札,激情友情融为一体,令人感慨之余,感受更多的是热情。关爱与欣慰,悲怆与苍凉,那个时代的事情,谁也吃不准,谁也不好说。有一点是相通的,大家为艺术的共性变成一种默默的行动,无论各自境遇如何坎坷隐忧,朋友间的一条正道却一直若隐若现。王慕兰看到沈柔坚与其“战友”们的亲情,释然笔墨添彩,同林风眠风雨过后的惜别是共度艰难的象征;同张乐平的同事关系上升到哥俩好的亲密;同唐云关良刘海粟来楚生等等难以割合的友情,撞击出艺术热情的喷涌。

目录

序一/陈鹏举/7

序二/浇黎/9

齐白石画《红荷图》/15

老舍赠诗/15

巴金题字/17

我眼中的刘海粟/20

话说林风眠/51

吴大羽的诗人情结/47

三度相遇刘开渠/57

儒雅的吴作人/61

关良在我家画画/66

记住了来楚生/71

老友华君武/74

长忆赖少其/88

张乐平兄长/97

唐云轶事/101

陆俨少二三事/109

磅礴大气谢稚柳/115

应野平论画/119

金陵名家亚明/125

仁者吕蒙/151

耀初老师/156

吴青霞大姐/140

周怀民捐赠藏画/143

跋/苏剑秋/147

试读章节

柔坚非常喜欢齐白石的画,是个“齐白石迷”。他特别欣赏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后,刨立新风格的画。他笔下的花乌鱼虫,生姿雄健,造型简朴,情趣盎然,色彩鲜活。柔坚有一次指着齐臼石画的一幅《虾》绐我看,他说:“你看虾体多么透明,好像活虾在水中游弋。看似简单但能画出此稿,却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来的笔墨技巧。”

1953年柔坚去北京开会,利用休息时间,由友人陪同登门拜访白老人。据说齐白石概不赠画,求画者须先奉上润笔。柔坚进入齐家,便在信封内放了十五元,恭恭敬敬地放在老人的画桌上。待轮到柔坚时,老人与他寒暄几句,当即挥毫。他画了一幅四尺开三的《红荷图》。此图构思新颖,一朵红荷的花蕾朝上含苞待放,与大片的墨色荷叶相配,色彩对比鲜亮夺目,相得益彰,在画的左边上款题写了柔坚的大名,下款是九十三岁齐白石,令观赏者拍案叫绝。以后,柔坚每次去北京出差,都要去琉璃厂或荣宝斋搜寻齐白石的画,作为观摩学习之用。其中化最喜爱的一幅是《煮茶当酒轴》。画中一个僧人席地而坐,对着一只小炭炉,手持蒲扇扇火,煮茶当酒。人物造型凝练,幽默风趣,有漫画笔意,久观细品,会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呼吸节拍慢慢融入画境之中。这幅画挂在柔坚的画室,他休息时。常会对着画,陷入沉思遐想。

柔坚的案头放着一本《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他常常翻阅,有的句子段落还用红笔画线。如“不教一日闲过也”,柔坚与之共鸣,身体力行,每天再忙也要画上几笔或翻看画册,否则便心绪不宁,浑身不舒坦。齐白石主张“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别创画格为前人所不为者。”柔坚认定此论精辟,他在探索中国画创新之路时,常常想起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见地。1959年他将自己的心得撰写成论文《不似之似——漫谈绘画的艺术概括》,发表于7月24日《文汇报》。中央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室《艺术资料研究》第十期转载。每当柔坚画画时,脱不出旧的窠臼,心中苦恼烦闷时,便会想起齐白石之言。老人为了变法下定决心,语出惊人,“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柔坚以此精神自勉。P13-14

序言

沈柔坚先生和沈夫人,我是很敬重的。我和他们见面不多,大概就去过一次沈宅,还是匆匆的一个黄昏。可就是投缘,不是因为身份,不是因为职务上的交往,甚至不是因为美术,是因为就着美术展开的一些平静的态度,一些可以见出胸襟的感觉。我主持报社的一个版面,出了书,有两次请沈先生一起签名售书,沈先生都到了。有一次是刚从医院出来,先说了签售完了就回家,不吃饭了。我竟也没说挽留的话来。因为和沈先生谈饭,想不出有什么意义来。七年前,沈先生过去了。沈夫人嘱我写一首悼诗,我很快写成了。至今回想起来.内中真没有特别悲伤的情绪,为什么呢?我想是一个老人临了没让人们见出老态,清清健健,生死已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了。

上面说的大抵是私谊。下面要说公义了。沈先生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是美术家,还曾经是新四军的一名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一职。他所在的时代,在美术和美术家的审美上出现了问题,甚至是危机。一大批重要的美术家,内心受到了伤害。一个个把命都搭在了画上的大人物,从内心感觉到了无助、孤单,甚至凄惶和偷安,到了使人不免有了恻隐之心的地步。这情景可以说再有胆量的人也会失去勇气。而沈先生不只是动了恻隐之心,他是以革命家的政治智慧,成全着时代的良知。很难想象一个在缔造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走过来的一个士兵,会有那样的胸襟和勇气,捍卫着美术的尊严,美术家的尊严。因为他的存在,中国二十世纪不少重要的美术家得以成全。吴大羽对沈先生诡“我是不会死的。”林风眠在给沈先生的信中说:“我们在同一个战壕。”我们今天回首这些往事的时候,发觉历史竟然可以这么不可理喻和不可委屈。发觉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会对一些人肃然起敬,譬如沈柔坚先生。

感谢沈夫人编著了这部书,这部可以感觉到那些人的音容笑貌、心痕手迹的书。人类的感觉总是在走向未来,然而就人的内心来说,人类其实一直在走回过去。因为人的内心的完美,在我们的先辈,还有父辈,还有先我们离去的至亲好友,一次次被印证和成全。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可以一年年地安静、沉静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拥有过去,我们无限热烈地向往过去。我想沈夫人这么珍重和细微的保存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和高山、大海、日月星辰一样不朽的人和事,就是因为沈夫人的内心一直被人世间的崇高和真切的情感所充满。再一次感谢沈夫人。世界上有许多好书值得读,沈夫人编著的就是其中的一部。最后还要说的是,我很荣幸应命为这部书写序。谨以此序作为一束花,献给载入本书的我们的前辈。书中的我们的前辈,无缘一面,内心的向往将绵绵不绝。

2005年11月于凤历堂

后记

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只要去做,有什么不可能?

王慕兰老师是画家夫人。她能把许多不可能,或许仅存于人们想象之中的东西凝练成篇。于是有了这样一册于情于心顺理顺章且让人读来有咀嚼可回味的回忆书信集。

沈柔坚先生一直秉承画家与领导的双重身份,夫人王慕兰在书中随意检索在现实生活中风雨同舟的点点滴滴,那都在并不遥远的记忆中。记得在一次朋友晚辈们的平常聚会上,自然地谈到了沈柔坚的艺术,和为人,就是这样的不经意,却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想来艺术与做人的关系至关重要,遂起念动手编撰以友人通信为主线的书。王慕兰倏忽间被沈柔坚与同道知己之间的倾情相交再度感染,一幕幕的闪现使她心里流淌着对沈柔坚和朋友们的回忆,她在写作时的心情不只为映照人生原像,实为对艺术和曾经拥有的人生艺术星光而生爱。由此,沈柔坚和朋友们的逸闻轶事萦绕在王慕兰心头,不顾年事已高她近似疯狂地捡拾着已经封存的往日记忆,旧札被一封封重新阅读梳理,追寻着她所要获取的愉悦以及能够破解郁闷的关键词语。这本书的出版足以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只能建筑在绝对诚信的基础之上。王慕兰再次举起陈酿佳酒与往日干杯,从心中泛起的几乎全是艺术生命根底处的苍苍茫茫,绝不仅仅是人生的表面欢娱,犹如在大漠深处天地人间穿了引线,连接着你我他,她想说而且说了心里话。

人的朋友圈子可大可小,交朋友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沈柔坚知书达礼,是位谦谦君子,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善交朋友的品行。他又是个极具个性的画家,富有学识素养和独特风格,对艺术颇有自己的见解,对前辈或同道常见其论述和把握评判尺度的能力,这给他带来了那么多的知己好友。除了艺术上的互补,还构筑了一条长长的友情堤岸。王慕兰笔下的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来楚生、张乐平、唐云、关良等等画坛大师级人物,看来又是最为普通的平常人。当他们进入晚年,各自的艺术进入巅峰状态时,沈柔坚与他们之间依然是情真意切,是绚烂之后归平淡的坦荡。哪怕是一封片言只语的短笺:“匆别一握,颓阻起访。接信欣然, 俟在闲余惠于良晤”。这封吴大羽信函的全部内容,十分确切地展露了当时心境举为,似今天的朋友热线般,悠然长远。

随着时光的流转,一个个堪称经典的趣味故事跃然在人们眼前,呵!原来大师们书信传情简单而朴素。陆俨少给沈柔坚的信札,激情友情融为一体,令人感慨之余,感受更多的是热情。关爱与欣慰,悲怆与苍凉,那个时代的事情,谁也吃不准,谁也不好说。有一点是相通的,大家为艺术的共性变成一种默默的行动,无论各自境遇如何坎坷隐忧,朋友间的一条正道却一直若隐若现。王慕兰看到沈柔坚与其“战友”们的亲情,释然笔墨添彩,同林风眠风雨过后的惜别是共度艰难的象征;同张乐平的同事关系上升到哥俩好的亲密;同唐云关良刘海粟来楚生等等难以割合的友情,撞击出艺术热情的喷涌。

沈柔坚与这些艺术大师们的关系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艺术是产生情感的基石,艺术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王慕兰怀着对沈柔坚的思念之情,执着诠释本不属于她专业范畴的艺术情感,平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字面下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与文化的亲和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决定一个艺术家的人生走向,决定其趣味和研究所能达到的高度。沈柔坚和同道们的生命正当年时,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王慕兰帮助我们眺望那块充满欢乐的艺术绿洲,力避媚俗尘屑侵蚀,艺术应该是块净土,生根发芽枝盛叶茂。  2005.9于抱艺书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慕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9706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825.7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2
17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