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越方舟(学习型组织修炼之道)/现代企业管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改善“心智模式”和“推动团体学习”人手,把培养每一位员工和经理的“自我超越”的能力和精神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然后通过“系统思考”这个发动机,去推动员工、经理和企业家一起“共建愿景”。作者不仅在创建的环节和流程上梳理得十分清楚,而且对每一个关键环节及其着力点着墨颇多,并且在书中介绍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工作成果的评估方法,是一本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管理书籍。

内容推荐

《超越方舟》紧密结合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实践的特点,列学习型组织创建流程和做法于章节之上,融深奥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使组织管理者读起来妙趣横生,做起来得心应手,能实现即学即用。作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推波助澜,能为中国各类组织的管理者创建学习型组织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目录

从心灵开始(代序)

前言

第1篇 基  石

第一章 应运而生的时代理论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缘起

二、方兴未艾的学习创建热潮

三、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与特征

四、或许是多余的提醒

第二章 百花齐放的各家学说

一、系统型组织学习模型

二、技术型组织学习模型

三、学习型组织学习模型

四、社会型组织学习模型

五、组织学习的其他模型

第三章 系统理论与五项修炼

一、系统理论小盘点

二、修炼一:自我超越(PerS011al Mast:ery)

三、修炼二: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tltal Models)

四、修炼三: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rl)

五、修炼四: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六、修炼五: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

第2篇 启  迪

第四章 前人的肩膀

一、回眸管理思想的百年历程

二、从激励理论到“自我超越”的修炼

三、由认知理论到“改善心智模式”的飞跃

四、组织文化理论衍生出了“建立共同愿景

五、从行为主义理论演化到“团体学习”

六、从一般系统理论的“系统思考”运用

七、五项修炼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八、立足国情的借鉴与超越

第五章 在比较中悟道

一、与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

二、对学习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

三、学习型企业创建案例分析

四、在真理的长河中追求真理

第六章 故事背后的寓意

一、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二、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三、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四、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

五、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第3篇 演  练

第七章 操练基本功

一、学习智障哈哈镜

二、心智排障训练操

三、深度汇谈的践行

四、拓展组织学习的渠道

第八章 开启发动机

一、系统思考的预热操

二、解读圣吉系统基模

三、更加睿智地思考

第九章 扬起风帆

一、突破三道极限的坎

二、扬帆超越会有时

三、荡起愿景的双桨

四、让共同愿景显神奇

第十章 成果评估

一、评估的目的

二、评估的准备

三、评估的标准

四、评估的工具与指标

五、评估的步骤

第4篇 超  越

第十一章 创造时间的企业

一、总是短缺的资源

二、狮子来了

三、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

四、处方之前先诊断

五、消除时间的杀手

六、创造时间的奥秘

七、企业的终极期望

第十二章 持续变革不断创新

一、看世界的新眼光

二、从观念变革到组织变革

三、多路创新出奇效

四、使创新成为一种基因

第十三章 包容、互动与并进

一、血脉相通的两个体系

二、优秀企业的共同特征

三、愿景、战略和执行力

第十四章 挑战并突破极限

一、愈发捉摸不透的环境

二、公司的成长极限

三、跳几跳的诱惑——挑战极限

四、“零缺陷”的管理之道

五、突破极限的孵化器——学习型组织

六、没有止境的结束语

第5篇 附录:教学案例——他们如何成功

案例一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

案例二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

案例三 江淮汽车集团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

案例四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

案例五 江苏金太阳家电有限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欧美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运用由来已久,各种管理理论多得让人应接不暇,不少有重大影响的管理理论也一度成为国际大型企业财团提高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可是,为什么唯独1990年美国的彼得·圣吉研究团队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能够引发管理领域的强烈震撼,受到各路管理大师的普遍认同,成为引领新时代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呢?这或许正是读者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吧。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缘起

过去的一百年,是世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一百年,特别是21世纪8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社会迅速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以其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特征,使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态势表现出规模巨大且快变、多变的特点。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柔性生产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速的日益提高,使得知识和技术更快地在全球传播推广。这在给企业组织创造了无限商机的同时,又让企业经营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挑战。

竞争的压力迫使制造商竭尽全力寻求技术优势,以加速度的进程开发与推广新产品。一旦新产品问世,新一轮的胜出与淘汰又将开始。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不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日益缩短,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开始明显地缩短了。有统计资料显示,西方众多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7年,且其中l/3的寿命短于两年半。虽然新创公司每天都在不断涌现,但是在众多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的同时,不少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诸如波音飞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花旗银行等,也因业绩欠佳或亏损不得不成千上万地大量裁员;还有许多名噪一时的大企业,先后在四次较大的企业购并浪潮中,则未能逃脱失败的厄运。1983年,由壳牌石油公司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名列《财富》(Fortune)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经销声匿迹了。依壳牌石油公司的估计,如今大型企业_自勺平均寿命也不及40年。因此,当你看到自己身边大大小小的公司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时,你应该理解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正常现象。特别是在当今快变多变的信息社会,这种及时的“新陈代谢”,更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话虽这么讲,可是具体到某一个企业,这种残酷的竞争淘汰无疑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所有的企业无不竭尽所能,孜孜不倦地探求着增强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延长公司寿命的良方。企业界如此,理论界则与之遥相呼应。从以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开始,到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再到以西蒙的科学决策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近百年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管理理论,屈指数来就有三十多种。无论传统的以泰勒职能制为基础适应传统经济分工理论的层级组织管理理论,还是威廉·大内提出的适应企业文化环境的Z型组织管理理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对企业来说,都越来越凸显出了各自无法克服的缺陷。一些曾经天下无敌大公司用传统管理理论,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力挽狂澜,最后还是不得不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眸过去的一段历史,从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全面质量管理到流程再造工程等等,各种管理理论多得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可为什么那么多的管理理论,都指导不了那些企业摆脱困境,重获新生?都不能为企业“全面强身健体”提供一剂良药呢?这究竟是企业内部的原因使然,还是由外部因素造成?外部环境变化太快,竞争过于残酷激烈,固然是某些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外部因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因此,在更一般、更普遍的情况下,一个组织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面前被淘汰,无疑应从自身的生存能力上去探求主要原因。可是企业组织在如今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何强身健体,增强生存适应能力?怎样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又怎样才能避免少壮夭折,进而久盛不衰,延年益寿?

我们已经处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形态的今天,企业外部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需求变化也在增大。这些变化与企业的生死兴衰存在内在的联系吗?如果存在内在的联系,那又取决于什么最关键因素呢?由于以往的管理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中都不能就这一系列的重大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社会背景下便应运而生了。

这一全新的管理理论缘起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研究所,而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现在被称作为新一代管理大师的彼得·圣吉。1970年,彼得·圣吉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佛睿思特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理念。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圣吉留在斯隆,继续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从而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理论。他主持的研究小组认为,人类目前的组织并不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基本的“学习智障”。正是因为企业组织存在着不同程度“学习智障”,所以,许多企业不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组织变革,因而也就难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根据圣吉他们30多年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学习智障”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组织的设计方式不当,另一方面则是对“动态性复杂问题”的思考工具不适所致,而系统动力学正是针对后者而发展起来的。

作为彼得·圣吉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成果的结晶,《第五项修炼》一书于1990年问世。在彼得·圣吉这部代表作中,他介绍了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通过一套修炼办法给企业整体运作提供“群体智力”,以提高企业组织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该书一出版即在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反响,1992年便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彼得·圣吉本人也于同年受到美国《商业周刊》的推崇,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杰出的新一代管理大师。此后,彼得·圣吉与其《第五项修炼》配套的两部著作——《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变革之舞》也相继出版,进而形成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和持续变革的挑战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彼得·圣吉坚信: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学习力强盛的企业组织,将像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生命有机体,任凭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它都能够灵活伸展,不断进化,轮转向前。P3-5

序言

从心灵开始

管理要先“理”后“管”,多“理”少“管”,又“理”又“管”,重点在“理”。管理的“理”要讲道“理”,讲条“理”,讲伦“理”,讲“理”性,把管理的重点由“管”转移到“理”上面来就必须下功夫创造学习型企业。《超越方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它弃繁杂而走向简约,用理论去驾驭实务,把创造学习型组织写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有虚有实,有声有色。

创造学习型企业的书我看了不少,但总觉得缺少新意和特色,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不够。但《超越方舟》这本书从改善“心智模式”和“推动团体学习”人手,把培养每一位员工和经理的“自我超越”的能力和精神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然后通过“系统思考”这个发动机,去推动员工、经理和企业家一起“共建愿景”。作者难能可贵的是不仅在创建的环节和流程上梳理得十分清楚,而且对每一个关键环节及其着力点着墨颇多。所以我认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超越方舟》的第二个特点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工作成果的评估方法,这就为读者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路标。创造学习型组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停地反馈,不断地学习。离开评估,创造学习型组织就失去标准,失去方向。作者对此问题的认识还是颇有感悟,很见功力的。

《超越方舟》的第三个特点是把有关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熔为一炉,取其精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创造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看似“平平常常”的事情。创新需要基础,创新需要积累,创新需要学习,创新需要超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谈得上超越,有了一定的创建基础才能谈得上超越,看来作者把书名定为《超越方舟》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创造学习型组织不仅要愿意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正确的做法要通过“忘”来学习,通过“思”来学习,通过“教”来学习,通过“做”来学习。

刘峰

2006.11.18

后记

坦率地说,编著本书最初的冲动缘自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我们长期从事MBA教学和企业管理实践,常听到来自企业中高层的学员们讲:我们听了不少管理专家的讲座,也参加了几次创建学习型企业方面的培训,但总是听起来激动,回来后不知如何行动。编著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重实务操作的专著,以期指导苦苦求索的企业界朋友更有效地创建学习型企业,让企业管理者学了就能运用于自己的创建实践,就是我们编著此书的初衷。

本书初稿于2004年春完成。作者将本书初稿的核心思想和做法运用于一些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检验,作者又对本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现在付梓出版,我们心里也多了一分踏实。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能为更多企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曹威麟与安徽电建一公司工会主席兼人力资源部长、高级经济师钱大奎总体策划,编著大纲由曹威麟副教授拟定,并由曹威麟、钱大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严韧老师共同编著。三位编著人对全书进行了集体初审,最后由曹威麟终审定稿。

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的张声雄老师与姚国侃老师,是我国研究、传播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两位著名专家。征得两位老师的同意,我们从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实践案例》一书中,选用了五个教学案例,藉此机会向张声雄与姚国侃两位老师致以特别的谢意!

为本书的编著提供帮助或部分文稿资料的还有合肥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杰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张丛林教授、安徽省国资委处长夏云天和于红女士、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八研究所党委办公室主任朱明辉、合肥市创建学习型企业办公室丁耐生先生、安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宋婧女士等。此外,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我们博采各家之长,引用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为了便于读者与我们交流、探讨相关学术问题,特意在书后给出我们的联系方式:

曹威麟:caowl@ustc.edLl.cn

钱大奎:aepc(1dk@163.com

尹 韧:yanren@ustc.edu.cn

2006年12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越方舟(学习型组织修炼之道)/现代企业管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威麟//钱大奎//严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2020438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