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头等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征战纪实)/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征战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其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每一支老部队,都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后裔。追述第二十二军的光辉历史,也应该从红军、从八路军说来。历史的长河像万水千山,多少波涛,多少山峰,难得从细流看到入水口,难得从一个山头找到群山的山脉。

本书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十二军征战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主要内容包括日寇铁蹄踏进齐鲁大地,抗日健儿奋战鲁南;津浦前线横扫顽寇,王麓水师长血洒滕县城;三纵队屹然而立,泰山下群雄写春秋;攻克洛阳震中原,“桌上的表”成了美谈;战略决战即将到,泉城济南奏悲歌;面对大海浪滔滔,“头等兵团”变成水兵了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十二军征战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

抗战爆发后,鲁南地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日寇的侵略。罗荣桓、徐向前相继带领八路军精兵强将挥师东进,让鲁南七十二崮的抗日烽火越烧越旺。抱犊崮山区,老三团、老五团英劳无畏,屡建功勋;微山湖畔,铁道游击队神出鬼没,威震敌胆。抗战胜利后,以鲁南军区第三、第五团和包含铁道游击队在内的二分区主力团,合编为山东军区第八师。在陈毅的亲自指挥下,八师勇猛顽强,被誉为“陈毅袖筒里的小老虎”。出击津浦路,攻坚滕县城,血战泗县城,陈毅赞誉“老八师”是“很好的头等兵团”;宿北战役,八师攻占制高点峰山,全歼预三旅;鲁南战役,激战马庄,大战漏汁湖,痛击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部,消灭第一快速纵队。1947年2月,八师与滨海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莱芜战役、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三纵攻坚有力,连续爆破的战术引起中央军委首长的重视;阻击顽强,让国民党军惊呼“三千炮打不动,不是三纵就是八纵”。外线出击转战千里,会战沙土集又破许昌城;攻洛阳鏖战东门,“桌上的表”见证严明军纪;克开封拼搏宋门,古龙亭上再显英雄本色;济南战役,血战商埠,突破西门;淮海战役,昼夜追击,铁拳砸烂“老虎团”。1949年2月,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挥师渡江,挺进浙东,解放余姚、宁波、象山;面对大海波涛,“头等兵团”变成“水上蛟龙”,渡海作战,连克大榭岛、金塘岛,并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舟山。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日寇铁蹄踏进齐鲁大地,抗日健儿奋战鲁南

“拿起刀枪干一场”[1]

徐向前到山东[7]

罗荣桓率精兵“东进”[14]

英雄团队脱颖而出[20]

神出鬼没的铁道游击队[26]

第二章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陈毅袖筒里的小老虎”称雄山东

“中央军来了更遭殃”[34]

痛打“刘黑七”[43]

“微山湖色慰征途”[46]

大反攻的序曲[51]

第八师应时而生[55]

第三章 津浦前线横扫顽寇,王麓水师长血洒滕县城

蒋日伪合流演闹剧[60]

“把枪缴下来”[62]

英雄舍身炸碉堡[70]

将星殒落滕县城[73]

“枣庄烟筒冒黑烟”[83]

第四章 “老八师”受挫泗县城,陈毅仍称其为“很好的头等兵团”

一声令下开华中[91]

血战泗县城[97]

严峻的考验[104]

陈毅的来信[11 1]

第五章 “小老虎”峰山告捷,鲁南大战再显威风

峰山之巅鏖战急[116]

又吃上了“高粱煎饼卷大葱”[124]

马庄大战要“捉马”[128]

英雄们大战坦克群[134]

不是尾声似尾声[139]

第六章 三纵队屹然而立,泰山下群雄写春秋

更上一层楼[145]

众英杰奋战泰安城[156]

蒿里山三勇士[166]

五月的赞歌[170]

第七章 外线出击转战千里,会战沙土集又破许昌城

兵败济宁城[174]

会战沙土集[178]

“相机”攻下许昌城[187]

会师大战金刚寺[200]

第八章 攻克洛阳震中原,“桌上的表”成了美谈

九朝古都城下[211]

“军事民主”新花开[216]

东城门鏖战急[219]

悲哀的“洛阳中学”[223]

英雄写下《桌上的表》[229]

卫生战士和“女状元”[233]

第九章 汴京古城飘红旗,古龙亭上论英雄

曹门碰壁破宋门[238]

宋门城口的拼搏[244]

激战教养院[248]

古龙亭上论英雄[251]

开封,是谁的城?[257]

挥师睢杞再创辉煌[261]

第十章 战略决战即将到,泉城济南奏悲歌

何司令到了西柏坡[269]

千军万马下济南[279]

尖刀直插簸箕山[283]

趁机猛攻进商埠[287]

夺取绥靖区司令部[292]

泪洒泉城[297]

第十一章 淮海平原大决战,六十六个日日夜夜

大决战的前夕[307]

服从全局,当好“配角”[311]

追击路上兵如潮[316]

双拳砸烂“老虎团”[320]

不穿军装的“解放军”[329]

“即俘即补”故事多[333]

会攻陈官庄[336]

第十二章 百万雄师过大江,穷追残敌进军到浙江

“我们决不当怜惜毒蛇的农夫”[347]

望长江疑虑重重[352]

首战枞阳誓师出征[355]

穷追猛打直至甬江[359]

溪口换了人间[366]

扫净浙东最后一片陆地[370]

第十三章 面对大海浪滔滔,“头等兵团”变成水兵了

“边打边建”,两面作战[374]

大榭岛初试锋芒[382]

英雄长眠舟山岛[389]

第十四章 海峡飞渡欢庆新中国成立,红旗插上舟山群岛

护航的炮兵在高山上[395]

冒雨强攻金塘岛[399]

隔海相对谁主沉浮[407]

“跨过困难就是胜利”[413]

木帆船在海上的遭遇[419]

“海洋上的轻骑队”与水手们[421]

舟山群岛红旗飘[426]

第十五章 开启胜利之门的“金钥匙”,两支驰骋疆场的轻骑兵

四把“金钥匙”[434]

胜利的记录者『440]

雄师文艺兵的脚步[447]

一份没寄出的名录『453]

“头等兵团”英雄榜[455]

结束语:雄风苍劲舞大海,新军挥笔续春秋[471]

后记[475]

试读章节

齐鲁大地历史悠久,山水如画。

其东有大海,西有微山湖,中有大运河通向“人间天堂”杭州。神奇的泰山,传奇的抱犊崮和沂蒙山,济南泉城和大明湖,泰山脚下的曲阜孔子故里,孟子出生地邹县,古今闻名。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世代流传。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英雄豪杰,让说唱艺人几天、几月、几年也唱不尽,说不完。

据说直到民国年间,鲁南七十二崮大山里,还有绿林大盗,在抱犊崮还有红眼绿鼻子的响马,但大部分老百姓没有亲眼见过,那些只是传说。百姓们没有想到,1937年10月,头带钢盔、架着歪把子机关枪的东洋大盗,真的大规模地杀进山东来了。

炎黄子孙居住的地方,圣人的故土,狼烟滚滚,铁蹄纵横。鬼子兵加上“二鬼子”伪军,到处筑炮楼,设据点,“清乡”、“扫荡”,杀人放火,还到处抓“花姑娘”。

日本鬼子太猖狂,日本鬼子丧天良,

今天烧了王家寨,明天烧了张家庄。

抓去青年当炮灰,逼着老年运军粮,

炮火打死丢山坑,运粮累死丢路旁,

这样活着有啥用,拿起刀枪干一场!

国民党军一溃千里,眼看着中国要灭亡了,百姓哭天喊地,眼泪汪汪盼救星。共产党、毛泽东力挽狂澜,发出号召,动员全民抗战。

在山东,中共山东省委发出号令:“脱下长袍,到乡村去,领导人民抗日救亡!”

1938年1月1日,泰山脚下,有个叫徂徕山的地方,高高树起了抗日武装的旗帜。在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下的徂徕山起义,首先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这支被称为共产党在山东培育的“第一株武装之花”,越开越艳。徂徕山起义,参加者多数人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后来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的刘春,当时就是参加起义的一名学生。

在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齐鲁大地,抗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鲁南、鲁北、鲁中,沂蒙山区、微山湖畔、津浦铁路两旁,从山区到平原,风起云涌,一堆堆、一团团燃烧起抗日烽火。这火越烧越旺,势不可挡。共产党员郭子化、张光中、李乐平等人在滕县、沛县、峄县宣传抗日救国,号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誓死不当亡国奴!”许多学生、农民和煤矿的工人,先后起来参加抗日游击队。张光中在沛县组织起一大队,李乐平在滕县拉起二大队,郝一平在峄县搞起个三大队,冯起、步云亭在邹县组织了四大队,丁梦荪、刘钊在临沂、郯城一带组织了一个“青救义勇队”……

每一位领导人和组织者,都有他成长发展的故事。这里要讲讲后来成了鲁南军区司令员的张光中。他的经历,他的成长,让人们看到一个时代,看到第二十二军成长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人物。

在沛县宋庄村,有一家大富户。其实说“大”也不算太大,最多时也不过有田地百亩。这家的一位大少爷名叫张新亭,也就是后来的张光中。他生于1901年。寒窗14年,从念“人之初”的私塾到念小学、中学直至进了徐州省立第七师范。父母本指望他继承祖业,即使不能发家再致富,也要守住家产或当个教书人。没想到,这个张家后生,却进了北伐军方振武部军事干部学校,当了名学生兵。他先后随军到了蚌埠、商丘、北平。后来,军校解散,他回到了家乡,在青墩寺做了一名小学教员。生性活泼并善于追求新思想的张光中,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两位教员以“三非女士”的笔名,写文章,宣传爱国家、讲民主的道理,并上街散发传单,最后被学校撵出了校门。  1930年1月,张光中回到家乡,创办了望湖小学,自任校长。聘请的教员中有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他们在学生中开始了革命宣传活动。10月,有三名教员被沛县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张光中想营救他们,结果自己也被抓了进去,在监狱里蹲了5个月,才被“无罪释放”。谁也没有想到,监狱对他来说竟成了学校,张光中在5个月牢狱生活中,却从同狱的共产党员那里,学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的道理。

1931年8月,张光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位地主家的少爷“脱胎换骨”,立志献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1932年春天,张光中按照中共沛县党组织和徐海蚌特委的批示,经人介绍去了微山湖东岸的夏镇民众教育馆,做了职员。在这里,他广交社会青年,通过“读书会”、“乡村改造会”,对学生、渔民和农民进行教育,发展了30多人加入共产党。一时民众教育馆成了“红色堡垒”。

1933年,夏镇民众教育馆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徐州党组织遭到破坏,张光中回到家乡也难立身,怀着儿子找娘亲的心情,好不容易到了涟水,才得知海州党组织也遭破坏了。

1934年7月,张光中又回到了故乡。那个早已不属于自己的地主家,也不是他待下去的地方了。他又联络了一个共产党员,想恢复党的组织,可是很难!

1935年2月,春节刚过,张光中和一位同志奔向以“煤城”著称的枣庄。在老街的西门外一个叫同春堂的中药铺里,他和坚持在矿区斗争的郭子化取得了联系。就是在这个诞生了铁道游击队的“煤城”——枣庄,张光中和郭子化开始了他们的武装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英雄人物辈出的齐鲁大地,齐鲁好汉不会把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侵略者。郭子化、张光中领导的抗日武装,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张光中本人从游击队员,一步步成长为威名远扬的鲁南军区司令。以他为原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了一本小说《风起云扬》。小说自然有许多虚构成份,有许多是作家的想象。下面将要记述的众多张光中式的抗日英雄人物,没有虚构、没有想象,是历史画面的描绘。

张光中式的抗日游击队,操着棍棒、长矛、大刀片和土造“单打一”步枪,打着“游击队”、“义勇军”的旗号,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一支支抗日军,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但初始的抗日队伍,多以农民为主体,又生长在山沟里,队伍中的人,家乡地域观念自然很重,队员们三天一回家,走出十里又挂念妻子老小。他们开始也没有多少军规军法,相互间称兄道弟,叫领队的“师爷”。拿的武器多是“土压五”、“单打一”,有支汉阳造步枪,那算是顶呱呱的高级快枪了。穿着自然是各色各样,吃的也是“摊子饭”——走到哪村吃到哪村,村长向农家摊派饭菜。尽管如此,他们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的队伍只要有共产党员作主心骨,就会从斗争中一步步走向正道,从萌芽到长成小树,再汇聚成茂密的树林。1-P4

序言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的一句名言。

过去,又是什么?是历史。军队的历史,革命战争的历史,不能忘怀。为民族的独立、富强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那硝烟滚滚、壮怀激烈的每一页,都是用革命战士的血和汗写成的。平民百姓不能忘记,军旅之人更不会忘。

在我这个老兵书房的书柜里,最显眼的地方,多是历史书卷。有一本是我战斗过的老部队——舟山警备区政治部编写的史书,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书中写道:“舟山警备区的部队,其前身就是华东野战军第二十二军。”由司令员和政委署名的“序”中写道:革命前辈用鲜血著就了华章:历经千余次战役战斗,主攻并解放县以上城池30余座,歼敌2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涌现了160多个战斗集体、1800多名英雄模范和40000多名功臣,被誉为“陈毅‘袖筒里的小老虎”’、“很好的头等兵团”。历史不仅仅属于过去和前人,也属于现在、将来和后人。后人无法经历前人的历史,也绝不希望重复过去的历史,但后人需在阅览前人的历史中明志励己,汲取精神养份,内化为不懈进取的动力源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其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

树有根,水有源。人民军队有自己的出生地。华野三纵的前身是鲁南八师,是在抗战胜利后由鲁南军区五团、三团和微山湖二分区的部队为骨干组成。被老百姓尊称为“老五团”、“老三团”的鲁南军区五团、三团是徐向前、罗荣桓元帅亲自指挥过的部队,他们的根和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据地,是山东抱犊崮山区。而微山湖二分区的部队中。就有具有传奇色彩的铁道游击队,微山湖畔的车站和铁道线上。是他们杀敌的战场。抗日战争中,这几支部队征战在鲁南、鲁中和鲁西,进行的是游击战,八年里战斗千百次,威震齐鲁大地;解放战争中,从鲁南八师到华野三纵,再到三野第二十二军,这支部队在陈毅、粟裕同志领导下,南下华中,出击鲁西,转战中原,挥戈淮海,横渡长江,挺进浙东,先后参加过滕县、邹县、泗县、宿北、鲁南、泰安、孟良崮、济宁、沙土集、许昌、金刚寺、确山、洛阳、开封、睢杞、济南、淮海、渡江、渡海等重大的战役和战斗,歼敌146000余人,夺取大中小城市几十座。这是一支能攻善守的钢军,有军事民主、团结友爱、拥政爱民、立功创模的好传统,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它继承发扬了红军的优良传统,保持着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和能攻善守、机动灵活的战斗作风,以及很好的内部官兵关系,良好的外部军民关系。所有这些,让一个老兵很难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出这支部队的成长发展和光辉的业绩。

中国人民解放每一支老部队,都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后裔。追述第二十二军的光辉历史,也应该从红军、从八路军说来。历史的长河像万水千山,多少波涛,多少山峰,难得从细流看到入水口,难得从一个山头找到群山的山脉。我查阅着一本又一本战史、军史,终于看到了一篇百多字的文史资料选辑短文——《第二十二军及其征战史》。短文,尽管它比较简单,概括也不尽完善,还是先抄录在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该纵队是由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9月14日,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第三、第五团和二分区主力团,在山东的峄县组成山东军区第八师。王麓水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何以祥任副师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二十二团、二十三团和二十四团,共一万余人。10月,归津浦前线指挥部指挥。参加界河、兖州、枣庄、韩庄等战斗,攻占邹县、滕县两城。歼灭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9000余人。师长王麓水牺牲。

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6月底,南下淮北,8月,参加泗县战役。9月,参加两淮保卫战,在来安集、渔沟一线,配合第二纵队阻击国民党第七军增援。10月底,北返鲁南,出击台儿庄、枣庄,攻占南北罗、陶沟桥、燕子景等地。12月,在宿北战役中,攻占制高点峰山、晓店子,全歼国民党军预备第三旅6000余人,对整个战役起了重大作用。

1947年1月,在鲁南战役中,攻克尚岩、凤凰山和马庄,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峄县城,歼灭国民党军第二十六师师部。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与滨海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覃士冕任副司令员,刘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师,第八师番号不变,滨海警备旅改为第九师。共2.5万余人。2月,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的顺利进行。3月23日,鲁南军区第十师归第三纵队建制,改为第七师。4月,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二师,俘师长杨文瑔以下官兵1.1万余人。5月,于新蒙公路阻援,保障了孟良崮战役顺利进行。6月至7月,向外线出击,连克大汶口、宁阳等地。9月初参加沙土集战役。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作战,攻占睢溪口、灵璧、泗县等地。11月,破击津浦路宿县至固镇段。12月3日,参加平汉路破击战,破击许昌至官亭段铁路,并攻占许昌城。25日至26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金刚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师后,南下围攻确山,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回援。

1948年1月,第七师机关分散至豫皖苏边区各分区工作,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其部队分别编入第八、第九师。3月,参加洛阳战役,担任对洛阳东南和北面的主攻,全歼国民党青年军第二。六师。第八师二十三团一营首先突破东门,被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6月,参加豫东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占开封,全歼守军,后在睢宁地区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区寿年兵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向商埠攻击,突破西门,为解放济南做出了贡献。第八师师长王吉文在战斗中牺牲。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先在徐州以西张公店歼灭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和曹县保安旅,后在歼灭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中做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建制。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彭德清任副军长,来光祖任参谋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第八师第二十四团和胶东军区南海独立团合编为第六十四师,马冠三任师长,李荆山任政治委员;第八师改称六十五师,陈士法任师长,王六生任政治委员;第九师改称第六十六师,谢斌任师长,刘伟任政治委员。全军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芜湖地区渡江后,进军浙东,解放余姚、宁波,肃清穿山半岛残余国民党军。7月,攻占象山,歼灭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军残部。8月,攻占大榭岛和梅山岛,歼灭国民党军第七十五军两个团。10月初,攻占金塘岛,全歼国民党军第一。二师。

1950年1月,王一平任军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副军长,王六生任政治部主任。5月,攻占定海本岛和岱山、长涂等岛屿,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舟山群岛。

上述这段征战大事记,军史学者能读懂,我这个老兵能领会,年青人读来,未必会有兴趣,也看不懂,什么这个战,那个战,不知道是咋回事。老兵我细细解读那峥嵘岁月,字里行间,闪耀着将士们的勇敢、智慧,是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纪录。我觉得,每次战斗,每个重要事件,每个英雄人物,都能写成一部书,一部有血有泪、有悲有情的历史。

我在第二十二军工作和战斗了整整八年,是“母军”的一名老小兵。入伍时是“小八路”,在这个军中长大。我随着这支被陈毅赞誉为“头等兵团”的英雄部队,从抗战后期到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从山东到浙东,从津浦路上大反攻作战,从滕县、邹县、泗县、宿北、鲁南、泰安、孟良崮、济宁、沙土集、许昌、金刚寺、确山、洛阳、开封、睢杞、济南、淮海、渡江、渡海等重大的战役战斗,我都跟随着这个部队。我总觉得像熟悉自己的家人一样了解我的“母军”。但坐下来细想,又觉得像儿子对母亲那样,亲她爱她,又说不出老娘那一生怎么走过的,她的坎坷,她的欢乐,儿子真的难以说出。但我曾随着“母军”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从普通一兵做起,做过营部文书、团部干事,还在连队代理过指导员。解放战争年代,我在“母军”里做新华社随军的前线记者、《麓水支社》记者,最后还担任了《麓水报》总编辑。我凭着先天性的优越条件,经常接触军师团的首长,毫不夸张地说,我对每位军、师指挥员都比较熟悉。战场上常常和他们在一个指挥所,亲眼看着他们指挥作战。“头等兵团”第八师先后有两位师长——王麓水、王吉文战死最前线,我都是很快赶到了他们倒下的现场。我采访报道过许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声音、笑貌,一一留在我的记录本和记忆里。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约我这个二十二军的老兵写第二十二军的征战纪实,我总觉得力不从心。那么多的战役和战斗,那么多的事件,真不知道从何写来。想来想去,王麓水、王吉文两位英雄师长以及马立训、安保全、陈金合、郭继胜、林茂成、张明等英雄人物,应该是这部书的主体。他们是“头等兵团”的骄傲,是这支英雄部队的钢骨铁筋,也是这支部队造就出的大功臣、大英雄。

在记述山东抗日战争的史书里,都写有陈毅、罗荣桓、徐向前三位军事家的篇章。我想也应该在书中,写写三位元帅在山东的丰功伟业。我一字一句读着《三帅在沂蒙》一书中张震老将军的序言,他说: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创造了许多块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就是著名的根据地之一。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徐向前、陈毅先后工作战斗了近10年。他们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凭着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模范地贯彻党中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们遵照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和建军路线,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动员、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为发展和壮大党组织及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广大军民筑起了摧不毁、打不垮的血肉长城。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创造了许许多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信赖。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每天坐在电脑前,我读着一本又一本史料,回想着沂蒙山、抱犊崮、“老八师”,还有我参加过的铁道游击队……往事如烟。

《第二十二军军史》是这样记载的:抗日战争开始,徐向前、罗荣桓率先带领着一批精兵强将,从晋南、冀中到了山东。在沂蒙山区最艰苦的战争中,他们用心血和智慧,培养造就了一支又一支精兵,第二十二军就在其中。陈毅还直接指挥过第二十二军前身的“老八师”作战,“很好的头等兵团”、“纪律为各军之冠”,是他给这支部队的评语和最高奖赏。

老兵我以年近八十岁的双手,敲打着键盘,转动着鼠标,觉得这不是写作,是对“母军”最后尽一点点孝心。

尽管这样,我还是觉得,一个儿子不会完全理解自己的母亲。

张麟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国防大学二号院

后记

老兵年已八旬,且身体多病,正想着应是停笔的时候了。接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钱庆国编辑的电话,让写“第二十二军征战纪实”。几乎没有多想,便答应了。我掐指数算,在世的老战友不多了,写作这部书,似乎应该是落到我这个从二十二军长大的“小老兵”肩上。说是“小老兵”,因为在那支英雄部队里,我属于“小字辈”,入伍时年仅18岁。可是,当我坐在电脑前,开始构思这部书稿时,许多资料面前一摊,千头万绪,实在感到力不从心了。从小游击队写到“头等兵团”,历史跨度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役战斗千百次,该如何着笔?耄耋之年了,这长长的路怎么走?

夫人宁凡常阻止我在电脑前坐着敲打。但听说要写二十二军的征战史,她却欣然同意,并说:“写吧,必要时,我可以帮你一把,你说我记,让儿子们再帮帮手,应该完成这部书。”她如此热心,让我感动,好像爬山正上不去,后边有人推了一把。我明白,她也不是心血来潮,是因为她自己就是二十二军的一名“小老兵”。《麓水报》是她参加解放军后的第一个家园。她深入过二十二军的一些连队,也熟悉许多英雄人物,并采访写作过医务战线“女状元”王兰英。

中国有句老话:“打仗全靠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儿子张雁、张炜都主动加入了搜集资料和复印、校对等事务。经过多半年的拼搏,这部书稿总算出来了。我一生写过的东西不算少,从没有像这次写作中的欢乐和痛苦。欢乐的是,自己又回到年轻时的战争岁月,炮火连天,日日夜夜,欢快人生;痛苦的是,让我每天都又面对战火、硝烟,面对一个个熟悉的战死沙场的英雄和指战员!我是幸存者,我的战友和无数死去的人,连个坟头都没有留下,我应该为我们的英雄们留下几笔。战争年代我熟悉的那些英雄和战士们,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的为数不多。写作过程中,许多英雄的相貌、声音呈现在眼前和耳边,让我老泪纵横!张雁协助整理史料时,也叹息:“你们走过来的路,真不容易,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张炜说:“二十二军真是支英雄部队!”

不管读者将怎么样评论这部书,我这个二十二军的老兵是尽心了。我们全家都尽力了。算是老兵和家人献给“头等兵团’’英烈们的一个花圈!

在这部书中,我插入了一些个人的回忆,那不过是历史的点点脚注。我的经历和见闻,或许能让读者面对沉重的战斗场景,有所喘息和回味。在这里要特别声明:我所以能在半年之内完成这部40多万字的书稿,得益于舟山警备区汇编的、许多老同志写下的几十篇回忆录。那些真实再现历史的红文,是我梳理这部书稿最珍贵、最可靠的史料来源和依据。“头等兵团”的光辉历史,是无数英雄们的创造,又是老将们一笔笔书写的。有学者说:历史不是时代凝固的断层。的确如此,人类新的生命,总是靠着母亲的脐带成长。我不忘母军,永远是老一辈的小学生。

这部书稿,是经过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专家黄伟民研究员和南京军区有关部门审定的。对他们给予的高度评价和提出的宝贵意见,深表谢意。同时,更要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魏继光社长、董保存副总编辑、郭米克主任和钱庆国编辑,是他们如此看重军史这个宝库,才得以使包括《头等兵团》在内“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征战纪实丛书,,陆续问世。 愿九泉下的英烈们含笑!

张麟

2008年2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头等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征战纪实)/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征战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1290
开本 32开
页数 4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6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