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银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白银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白银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处于黄河上游中段。距省会兰州市67公里。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0.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三县。

目录

千年沧桑

美丽的白银/3

历史的足迹/6

历史文化遗存门1

会宁牛门洞遗址/18

毛主席提到的两座古城/20

西秦建都度坚山/22

汉武帝西巡祖厉河/24

汉堡宋城/26

白银黄河古渡口/36

名山形胜

大峡平湖出壮景/47

遗迹遍布乌金峡/51

丹砂赤壁红山峡/53

浓墨泼彩黑山峡/56

白银名山概说/59

第一高峰寿鹿山/60

旱塬秀峰铁木山/66

巍巍雄峰屈吴山/68

雪岭堆银哈思山/72

闻名遐迩剪金山/74

黄河石林景观/75

红色旅游胜景/81

大敦煌影视城/87

石窟寺院与文物古迹

白银历史上的石窟和寺院/92

法泉寺石窟/96

寺儿湾石窟/104

红山寺石窟/108

沿寺石窟/111

桃花山石窟群/113

美丽的雪山寺/115

北武当山庙/119

珍贵文物鎏金银盘/125

人文遗存刘川岩画/126

靖远水车/129

独石头石刻/130

白银市最早的古乐楼/132

靖远钟鼓楼/133

红军在白银

红军先到打拉池/137

红军胜利大会师/142

朱德总司令在会宁/148

徐向前元帅在会宁/152

红军抢渡黄河/156

红西路军在景泰/159

人物荟萃

骠骑将军张济/169

破羌将军张绣/170

明右都御史曹铭/172

一方大吏栗在庭/174

平辽将军赵率教/176

靖虏卫守备房贵/178

奋威将军王进宝/179

宁远大将军岳钟琪/183

镇绥将军潘育龙/187

福建提督王万祥/190

杭州同知吴思权/192

立功边陲的父子将军/194

陇上名人范振绪/196

《甘肃通志》总编纂杨思/199

马明心和关川教堂/202

梅兰芳的启蒙老师刘庆笃/204

肖焕章与肋巴佛/205

创业春秋

白银一爆出新天/213

从宝鸡山煤矿到靖远煤业公司/217

奋进路上的银光公司/219

白银两大火力发电公司/221

靖会电力提灌工程/223

沧桑巨变话兴电/225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226

民俗特产

民俗趣谈/231

地方风味小吃/235

其他特产/247

民间艺术

白银地方小曲/255

张书仁和烙画《清明上河图》/257

曹秀英和她的剪纸/260

后记

试读章节

此后一百多年,本境相继为西魏、北周所统辖。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547年),西魏相宇文泰西巡,与军队会师于鹋阴,“士人张信罄资以飨六军,太祖(即宇文泰,其后代于557年取魏立周,自封为帝,宇文泰被迫封为太祖)悦,命置州,以会为名”,鹤阴之名自此为会州、会宁代替。

隋朝统一后,在境内设置会宁防,后又相继易名为会宁镇、会宁县、会州郡,辖凉川县、乌兰县。唐高祖武德年间,改会宁郡为西会州、凉川县为会宁县。太宗贞观年间,因会州仓储殷实而一度改名为粟州,辖会宁、乌兰两县。因辖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处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冲上,加之吐蕃势力渐强并大举东进,突厥亦重新崛起,经常挥军南下犯边扰民,边防形势日渐紧张,凉州都督郭元振在境内设置新泉军,驻军新泉寨,并屯田养马,以加强边防。但势力强大的马上民族吐蕃仍于唐广德年问攻陷会州,辖境大部分为吐蕃统辖。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西夏兵南下,吐蕃败逃,辖境被西夏占领。此后这里都是西夏和吐蕃反复争夺的战场。宋神宗元丰年间,宋王朝在境内打败西夏,置会州,辖敷文县。西夏不甘心失败,经常入侵扰边、攻城抢物、掳掠人民,辖境又一次成为宋与西夏的前沿阵地。南宋时市境属金国统辖,设会州,辖西宁县、保川县。13世纪蒙古崛起,于1227年灭西夏。元太宗八年(1236年),金将郭虾蟆与蒙古军血战会州城,最后弹尽粮绝,兵败城破。元朝时市境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辖管。

明初,境内黄河以东先后设迭烈逊巡检司、会宁、靖虏卫等建制,统属陕西都司。黄河以西在明中叶之前为蒙古鞑靼部所占,这股残元势力一直是明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威胁之一。两军对峙于黄河两岸,战事频频。三边总督李汶、甘肃巡抚田乐在今景泰筑长城180余里,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田乐用兵河西,才把鞑靼人彻底赶出本境。辖境全部归入明朝版图。

清初。改靖虏卫为靖远卫,辖区内设靖远、会宁二县,属巩昌府辖;有两个分县,即皋兰县的红水分县、海城县的打拉池分县。19世纪中叶,境内的回民配合陕西的回民起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清政府派陕甘总督左宗棠剿抚。左宗棠从陕西前往甘肃,沿途采用镇压与安抚的政策,平息了回民起事。在西进途中,左宗棠命军队遇阻开路,遇沟修桥,路旁种柳,在境内开辟、整修道路75公里,种柳树7.3万株。这一时期,战乱连连,疫病流行,造成人口锐减。以靖远为例,清道光初年有人口21.5万,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仅有4.7万人。

民国因袭清建制,撤打拉池分县,改红水分县为景泰县,境内设靖远、会宁、景泰三县。1936年lO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在境内成立了会宁县苏维埃政府、中共会宁县委。红军从1936年9月14日进入辖区,面对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马步芳、马步青近二十万国民党政府军队的围追堵截,共经大小战斗十多次,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红三十一军师长柴鸿儒及两千多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三大主力红军在今白银境内驻扎、战斗了59天。三大主力红军及中央领导人朱德、张国焘、徐向前等齐聚会宁,共庆会师,共商抗日大计。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里程碑。八位元帅、一千多名将军,在境内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1949年8、9月份,会宁、靖远、景泰相继解放,成立了县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会宁、靖远属定西管辖,景泰属武威辖。50年代初期,经过勘探,查明白银辖区地下储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煤炭矿藏。为了服务矿区,1956年6月成立白银市(县级)。1956年11月30日,矿山大爆破揭开了工业城市建设的序幕。1958年4月,白银升为地级市,辖皋兰县、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市郊区。1963年10月23日撤销白银市,靖远划归定西地区,景泰县划归武威地区,白银区、皋兰县属兰州市。198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建制,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及白银、平川二区。

P9-10

序言

丝绸古渡东西路

 古韵新律谱华章

        中共白银市委书记 周多明

       白银市人民政府市长 袁占亭

地处中国西部陇中高原的白银很年轻。就行政建置而言,作为甘肃省省辖市的历史并不长。1956年设县级市,1958年升为省辖市,1963年撤销,1985年又恢复建市。

白银市属腾格里沙漠和祁连山余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初踏上白银大地,但见山川交错,赤山荒岭,粗犷、雄浑,一副西北汉子的沧桑风貌。

然而,这块古土并不荒凉,也不年轻。翻开这部史话,你所看到的白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融合发展。溯源寻根,这一切皆缘于白银体内的那条大动脉——黄河。

被华夏儿女誉为母亲的黄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造福于子孙后代。她从巴颜喀喇山发源,过兰州,入白银。流经白银的258公里河道,滚滚不息,冲刻出一幅幅雄浑壮观的景观,浇灌出两岸绚丽的文明之花。

白银古文化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要从长安出发西去,沿着古丝绸之路,踏上长长的河西走廊,首先要过的一道关就是横拦在丝绸之路上的黄河,而能过黄河的渡口,大多都在白银境内。鹚阴古渡、索桥古渡、虎豹口古渡,承东接西,联南济北,留下了多少与西域少数民族沟通交流的故事,记述了多少中原王朝与西、北部少数民族政权征战的篇章,并留下了为御敌卫民而建筑的几十处城堡,如鹳阴古城、祖厉古城、郭虾蟆城、永泰城等。

长安至河西为古丝绸之路东段。东段又以黄河为界。古人西去东来的路线有三条,其中两条途经白银。中原的丝绸、陶瓷、茶叶等顺着这条欧亚大陆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方各国:源自印度的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而这一切都须经过白银市境,因此白银境内才有了景泰五佛寺,平川北武当庙,靖远法泉寺、红罗寺,会宁桃花山石窟等一大批旷古胜迹。

白银的历史像黄河一样久远。无论是会宁牛门洞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石器、化石,还是平川哈思吉堡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盘,都印证着白银这块热土的神奇和不凡。

白银境内的黄河有四峡:大峡、乌金峡、红山峡和黑山峡。四峡五颜六色,见证了白银这座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辉煌的过去,也祈盼着凤凰再次展翅腾飞!

白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财富,我们有必要把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发掘整理出来。市政协文史委的同志们在《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和市政协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编写完成了这部《白银史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白银发展史和今日白银风貌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揆古察今,纠偏补缺,为白银的再度辉煌提供历史的借鉴。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本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_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白银史话》系《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中共白银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周多明,白银市人民政府市长袁占亭在百忙中亲自为本书作序;白银市政协文史委在市政协领导同志的支持、指导下,精心设计篇目,组织人员撰稿,并审稿、修改、拍照、编排,付出了辛苦劳作;会宁、靖远、白银、景泰、平川等县区政协领导和文史委的同志也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银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理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0894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8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5: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