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内容
编辑推荐

汪曾祺,我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等受到读者的喜爱与欢迎,一生有作品200多万字,出版著作数十种,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一本关于他的人生和文学探求之路的传记文学,作者采用崭新的视角,注意从历史的高度,全面地、辩证地叙述和分析汪曾祺的文学人生。

目录

引子 家乡雪,漫天飞舞 /1

第一章 "我的家乡在高邮" /6

"高邮不只出咸鸭蛋,文风也很盛" /6

汪嘉勋:汪家赤手空拳的创业人 /10

汪菊生:多才多艺的小城才子 /12

汪曾祺说:"沾了元宵节的光,我的生日总不会忘记。" /15

两位继母的至爱真情,淡化了他三岁丧母的哀痛 /19

在祖父、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学习如何做人、做文 /22

幼稚园为他揭开平生美学教育的第一章  /24

"五小"成了他的文学起飞场 /28

在上学路上观察,体味人生 /32

影响他文学观形成的几位语文老师 /35

两本书定了他的终身 /38

第二章 风雨人生路上行 /42

身染恶性疟疾,使他差点误了考期;他抱病参加考试,总算如愿以偿考取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42

翠湖给他留下美好印象,简陋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激起他的学习信心 /44

他从"跑警报"中体会出从容不迫、乐观坚强的民族性格 /46

吸引他的,不仅是教授们的渊博知识,更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49

他天分甚高,但天性散淡;他不乏爱国热情,却懒于过问政治,一心只想做潇洒的才子 /51

他终于成为仰慕已久的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沈先生视他为得意高足 /55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 /59

一个有文学天分的高才生,最后阴差阳错竟只得到大学肄业证书 /63

在昆明郊区的一所中学任教两年,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 /65

爱情之花在艰苦的环境中萌芽,他因喜遇知音而更能安于清贫和对生活充满信心 /68

在上海求职无门,濒临绝望之际,李健吾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70

《邂逅集》:他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的可贵结晶 /73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 /76

第三章 一片赤诚求适应 /79

为积累生活,写出格调刚劲的作品,北平解放后不久,他就投笔从戎 / 79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预言:北京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83

他积极奉献,乐于为他人作嫁衣;他沙里淘金,从废稿堆中发现《活人塘》 /86

《范进中举》--在戏剧创作中将传统与革新结合起来的初步尝试 /88

第四章 无情打击突兀来 /93

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 /卵

反右开始后,他因短文《惶惑》受到了批判。但他自己觉得没有受到伤害,也没有留下阴影 /96

在劫难逃。单位为完成指标,到底在1958年夏天,把他补划为"右派" /,D0

在沙岭子农科所下放劳动。仅仅一年,干部、工人就一致同意为表现出色的他摘去"右派"帽子 /104

"时代大,个人渺小如浮沤,应当好好的活,适应习惯各种不同生活,才像是个现代人" /107

"你应当在任何情形下永远不失去工作信心 /始终保持用笔的愿望和信心" /111

"近来看了些文学书,血压也下降了些,不免静极思动,心想还可以写个十来本本什么玩意儿的"  /113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完成一生中一部很奇特的著作--《中国马铃薯图谱》 /117

《羊舍一夕》:新中国成立后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萧也牧评价说:"这才是小说!"郭小川兴奋地说:"汪曾祺变了!" /121

"四年下放 /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 /我从农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124

第五章 祸福相倚《沙家浜》 /129

江青指派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他成为主要执笔者 /129

毛泽东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134

家,成了他"文革"风暴中的心灵避风港。儿子反问妈妈:"如果(爸爸)真有问题,你为什么不和他划清界限?为什么还给他买酒喝?" /140

正在抬煤的他忽然被突击"解放"。连回家换件干净衣服也不被允许,军代表说:"不成!来不及了!" /143

江青欣赏他的才能,但也只是看重他那枝笔。她多次指示:"此人控制使用。"  /145

第六章 春来老树绽新芽 /149

不被理解的委屈,太盛的牢骚,他曾发狠要剁指以"明志";重新提笔写文章 ,第一篇作品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戏剧,而是一篇民间文学论文 /149

北京出版社要出版他的小说选集,他自己却不热心。林斤澜激动地对他说:" /为什么不出呢? /你积极点好不好?"  /153

"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158

朋友们为被审查的他鸣不平,胡乔木曾想把他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坛复出,写作积极性也日见高涨,但他的作品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 /162

《北京文学》隆重推出"小说专号",在发稿前夕,李清泉临时果断决定,抽下一篇稿件,改发《受戒》 /164

《受戒》的问世,弓I起文坛震动。文坛的创作生态环境因《受戒》的发表而得到积极的推动与改善 /168

他以《受戒》投石问路,从此心里更加踏实。几年后,他道出了一个秘密:《受戒》写的"是我初恋的一种朦胧的对爱的感觉"170

《受戒》成功后,在"感到温暖"的创作心境下,他写故乡旧生活的作品一发而不可收 /172

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揭晓,《大淖记事》榜上有名。作家叶楠惊奇地问:"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汪曾祺?" /174

一个"淖"字令他苦苦思考了几十年。美丽的巧云,其原型竟是一个头发黄黄的、有点邋遢的女人 /177

第七章 多情最是故乡人 /181

他不断在作品中流露出思乡之情。县委书记决定:"请汪老回乡看看。" /181

他在故乡寻找远去的童年的梦,有喜悦与激动,也有惆怅与感伤  /183

见到继母任氏,他恭恭敬敬地一鞠躬:"娘--"拜望昔日教过他的张老师、王老师,他呈上两首饱含深情的诗 /186

在向家乡父老介绍写作体会时,说到动情处,他声音哽塞,泪水涌出。六百人的会场寂静无声 /190

在参观了家乡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水利建设工程以后,他惊叹道:"呜呼,厥功伟矣!" /194

《皮凤三楦房子》,是他在返乡后无意中采集到的创作成果,这是他惟一以故乡人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为背景的小说 /196

42年后重返故乡,圆了他的思乡梦,抚平了他心灵的伤痕,加深了他对家乡的爱,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198

第八章 魂萦梦绕皆因爱 /203

他用80年代人的感情写往日的美和健康的人性 /203

"我写小说,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我的小说中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 /207

"历史好像有意要保藏他那份小说创作的才华 /213

第九章 "硬壳"裂开见真性 /217

尽管聂华苓在美国生活20多年了,但她从里到外还是一个中国人。他对聂华苓说:"我们是你的娘家人。" /217

在林肯故居,看到那么多人高高兴兴地摸林肯铜像的鼻子,他祝愿: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220

他成功地在美国大学发表演讲。在与美国黑人学者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时,他感慨地说:"没有历史,是悲哀的。" /224

第十章 潇洒为人情亦真 /229

"假我十年闲粥饭,未知留得几囊诗?" /229

"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  /234

"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241

第十一章 众口评说汪曾祺 /245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45

为人为文两陶然 /253

他说:"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 /257

尾声"像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人已经不多了" /261

附录汪曾祺年谱 /263

后记 /275

试读章节

汪曾祺的出生,给汪家带来欢乐和希望。满月那天,汪嘉勋给孙子相面,欣喜地认为:"这孩子五官端正,面目清秀,双眼透出灵气,将来必是有用之才。"汪家三个儿子中,汪常生早逝,没有后代。汪曾祺是三房的长子,这样,他便成了人们钟爱的对象,成了"惯宝宝"。因他皮肤黑,大家都爱称他为"黑子"。本地风俗,怕孩子长不大,从小给孩子认干妈,以消灾迎福,有些人家还给孩子在和尚庙、道士观里记名,认为如此一来,鬼怪不敢扰乱,就万无一失了。汪曾祺出生后不久,家里为他认了好几个干妈,同时又为他在和尚庙、道士观里记名,来个双保险。汪曾祺的法名叫"海鳌"。他的父亲为了慎重,特别在书房中用一张八寸长五寸宽的梅红纸端端正正写上"三宝弟子求取法名海鳌"。两边各有一个字,一边是"皈",一边是"依"。"皈"字比较生僻,一般孩子不认识,但汪曾祺长期耳濡目染,还没上小学就认识这个"皈"字了。

在全家关心呵护之下,汪曾祺健康成长。可他的母亲杨氏的身体自生过汪曾祺后,就一天不如一天,肺病日见严重。杨家是高邮大族,杨氏未嫁汪家前,就过着衣食不愁、安定平和的生活,她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读过书,练过字,直至她与汪菊生结婚后,依然不为柴米操心,过着闺秀式的生活。为治好杨氏的病,娘家人、汪家人找过许多医生,费过各种心思,可惜都收效不大。当时的医术不如今天发达,得了被人们称之为"痨病"的肺病,差不多就等于得了绝症。杨氏在自知病重难治后,只勉强抚养汪曾祺到断奶,就坚决独住在一间偏房里,自动和家人隔离,尤其不让人把汪曾祺抱去见她。世上哪有母亲不爱儿子的?杨氏为了曾祺这个"惯宝宝"的健康,这才下了狠心。1923年,杨氏终因病重不治去世,这时汪曾祺才3岁。他对生母的印象几乎一点都没有,甚至母亲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长大后才陆陆续续从家里人口中听说关于母亲的一些情况。他从姐姐巧纹那里了解到,母亲那一辈"遵"字排行,按理应该叫杨遵什么,可姐姐却说母亲叫"强四"。这使汪曾祺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是小名吗?也不像。从家里人的介绍中得到启发,汪曾祺依稀记起:父亲曾用一个煤油箱自制成有两个火口的炉子,为母亲熬粥,熬参汤、燕窝汤。他还想起来,有一次,父亲特地雇了一条船,带着他,陪母亲到淮安就医。汪曾祺记得,小船在途中停泊时,父亲在船头钓鱼,而船舱里挂了许多大头菜,大头菜的气味至今好像仍保存在记忆之中。

至于母亲的模样,汪曾祺一点也记不得了。长大后,他只能看母亲的画像。画像上的母亲很瘦,眉尖微蹙,样子和姐姐很相似。父亲还曾让汪曾祺看过厚厚一摞母亲写的很清秀的大字,告诉他:直至母亲病倒之前,她还每天写一张大字。每逢看母亲画像,看母亲生前写的大字,汪曾祺就心中隐隐发痛,双眼湿润。特别是想到母亲病重后,不让人抱他去看望,汪曾祺就更增加对母亲不尽的思念。这件事,让汪曾祺刻骨铭心。他觉得,母亲真是一位性格坚强的伟大母亲,虽然她在自己3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人世,但她对儿子的独特的母爱将永远留在自己心中。

杨氏去世两年后,才28岁的汪菊生第二次结婚,5岁的汪曾祺有了第一位继母张氏。

张氏家是高邮南乡张家庄的一个财主。虽是财主的女儿,但张氏因幼年丧母、父亲很快再婚,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她是跟姑妈一道生活长大的。姑妈夫家姓吴,她年轻守寡,领着两个儿子苦度光阴。因为吴家家境不富裕,姑妈住的是张家的三间偏房。稍懂世事的汪曾祺很快感觉出外公不喜欢继母张氏。最明显的是陪嫁妆奁不丰,首饰也很少,有时准备出门做客,才戴上一点首饰,最好的也不过是一副翡翠耳环。有一次,张氏要带汪曾祺到外公家拜年,有意打扮一下,找了半天,换上仅有的一件灰鼠皮衣,连汪曾祺都觉得她一定很冷。还有,继母到了外公家,当然要去见外公外婆,但大部分时间却在三间偏房里和她姑妈在一起。聪明的汪曾祺一下子就感觉出继母与外公的关系并不亲热,很一般。P19-20

序言

拙著《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朋友们的厚爱,《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几十家强势媒体及时作了报道,《读者》、《文学报》、《书摘》等影响力甚大的报刊,不吝版面对《汪曾祺传》中的有关章节作了转载,许多评介文章更多有鼓励之词,这些都给我以教育与鼓舞。但我自己对此书一直不甚满意,这倒并非自谦,而是我实实在在地感到,由于资料的不足使全书显得不够扎实;由于写书时正值我工作最繁忙的日子,对书稿的推敲、打磨均还欠火候。我每写一章,都快件寄给汪老审看,温和的他很少说什么,但他不止一次鼓励我"放开来写"!现在想来,这该是他对我用笔拘谨的委婉的批评吧。

产生拘谨的原因,一是资料不丰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汪曾祺传》后记中曾略略诉过苦情:"(向汪曾祺先生)了解往事,完全靠他回忆,因为他没有记日记的习惯。尽管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可是,要求他准确无误地回忆已经成为历史的几十年前的那许多往事,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汪曾祺先生在新时期文坛复出之前,关于他的介绍、评论,真可谓只字全无。

刊发于《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汪曾祺传》的评介文章中,有这样的话:"作者与汪曾祺同为江苏高邮人,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这位同乡文贤的景从与自豪。这种情绪似乎并未影响这本传记的客观真实性。"这两句话说得真好,既抓住了拙著的特色,"似乎"二字又不动声色地指出《汪曾祺传》的不足。而这,正是我在《汪曾祺传》写作中产生拘谨的又一个原因。因为对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及其为人充满了敬意,所以在落笔时,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少写或淡化了他作为常人的一面,这样的传主虽然也是真实的,但不是全面的,因而也就是不完整的。

《汪曾祺传》是在汪曾祺先生仙逝那年出版的,至今已整整八年。我一直想找机会把这本书重写一遍,为了尽可能减少原书的不足,更为了全面地、完整地向读者介绍一位真实的汪曾祺。重写的条件也有了,四年"前,我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有了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写作时间;再者,随着汪曾祺先生在当代文坛地位的确立,关于他的评介文章与日俱增,虽然对这些评介文章需要作认真的辨析与考证,但比起昔日只字全无的状况,是一个大大的进展。就在这时,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蔡瑛先生主动找到我,他十分支持和赞同我的想法,我们两人一拍即合。正是在他的热情鼓励之下,我下决心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其他写作计划,一鼓作气地写了这本《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将《汪曾祺传》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比较一下,读者不难发现,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不同,不止在于篇幅的增减,结构的变更,更主要在于,我力求把汪曾祺放在一个宏大的中国现当代历史背景下,去考察出生于苏北小县城的汪曾祺,何以后来能成为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汪曾祺;我力求探讨汪曾祺在变幻莫测的中国政治风浪里,他在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漩涡后的真实心态;既写汪曾祺坦诚、率真的为人为文,也写他在特定历史时段里作为常人的喜怒哀乐。读者可以看到,他在不被人理解的日子里,像我们一样无法排除苦恼,也发牢骚也骂人,还曾想过剁指明志;这样一位现在已享誉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也有过写出来的文章,哪怕是后来被研究者们称为经典的美文,当初居然也有屡投不中的灰暗日子。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汪曾祺先生子女的大力支持。汪朗、汪明、汪朝兄妹三人合著的《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一书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一些模糊不清、而又无法再向汪曾祺先生本人求证的事实,在他们的书里找到了可靠的答案,这是我最高兴的事。高邮汪曾祺文学馆为本书提供了不少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照片,许多回忆汪曾祺的文章为我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出,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出版之日,正逢汪曾祺先生逝世八周年,我以此书作为对汪曾祺先生最好的纪念。

"墓草萋萋,落照黄昏,歌声犹在,斯人邈矣。"

汪曾祺先生和他的作品将长留读者心中。

作者 2005年5月 于南京百步坡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天真隽永,自在风流。——王蒙

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林斤澜

他的小说(包括他的散文)可以称之为“文化小说”,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你总觉得他的小说是用毛笔写的,而且是竖写的,写在毛边纸上的……他貌不惊人,朴实得像旧书店的老营业员,但一开口就是文化。——沙叶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建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5056985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8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6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2: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