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北京共识/财经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转轨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的一个经济学领域。一方面,转轨经济学理论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转轨经济涉及了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国际上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势力一刻也没有忘记向中国输出“华盛顿共识”及其“休克疗法”政策,他们对中国的渐进式转轨理论和实践一贯横加指责。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他在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在转轨经济学方面也有深入和独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中,还从来没有人能像斯蒂格利茨那样,自始至终关注中国的转轨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可想而知,对这样一位经济学家的转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录

序言……………………………………………………………吴易风

导论(中英文对照)………………………………………………(1)

第一章斯蒂格利茨的生平、著述和转轨经济学思想…………(14)

第一节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生平…………………………………(14)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的主要著述…………………………………(20)

一、著作……………………………………………………(20)

二、论文……………………………………………………(25)

 第三节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学思想………………………(26)

一、信息经济学的最新进展与斯蒂格利茨的

新政府干预观的建立………………………………………(26)

二、斯蒂格利茨论经济学与经济政策的意识形态属性…(37)

三、斯蒂格利茨的效率一平等观…………………………(40)

四、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哲学观……………………………(4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4)

第二章关于转轨经济学…………………………………………(47)

 第一节转轨与转轨经济学……………………………………(47)

一、“转轨”概念…………………………………………(47)

二、“转轨经济学”概念…………………………………(49)

三、本书对转轨经济学的界定……………………………(56)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理论…………………………(62)

一、强调不能用新古典经济学来指导转轨实践…………(64)

二、斯蒂格利茨私有化基本定理

 (the:fundamental privatization theorem)………(66)

三、关于政府在转轨过程中的作用………………………(71)

四、对科斯定理(产权理论)的批判………………………(75)

五、斯蒂格利茨的“第三条道路经济学”

  ——转轨经济的指导思想……………………………(78)

六、斯蒂格利茨论社会主义尝试“失败”原因…………(8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82)

第三章转轨经济学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斯蒂格利茨

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模型的批判………………………(86)

 第一节关于市场社会主义……………………………………(86)

一、市场社会主义概念……………………………………(86)

二、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96)

三、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99)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105)

一、西方左翼和右翼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105)

二、斯蒂格利茨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107)

三、小结……………………………………………………(115)

 第三节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转轨经济学的关系……………(116)

一、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117)

二、“东方市场社会主义”和“西方市场社会主义”…(118)

三、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18)

四、小结……………………………………………………(11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20)

第四章激进式转轨:“休克疗法”——斯蒂格利茨对

“休克疗法”的批判与“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123)

 第一节“休克疗法”与“华盛顿共识”……………………(124)

一、什么是“休克疗法”…………………………………(124)

二、什么是“华盛顿共识” ……………………………(127)

三、“华盛顿共识”与“休克疗法”的意识形态血统和

  国际金融资本利益的背景……………………………(131)

 第二节用“休克疗法”指导转轨实践是理论的误植………(136)

一、“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136)

二、“休克疗法”为什么会被采用………………………(139)

三、把“休克疗法”用于指导转轨经济实践是

  理论的误植……………………………………………(142)

 第三节“休克疗法”的要害:大规模快速地私有化………(143)

一、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的内在联系………………(143)

二、以推销商品的手段来推销私有化……………………(145)

三、挣脱法律的束缚推动快速私有化……………………(147)

四、为私有化而私有化……………………………………(148)

 第四节“休克疗法”的实际“疗效”………………………(152)

一、“休克疗法”沉重打击了实施国的国民经济………(152)

二、“休克疗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156)

三、“休克疗法”使实施国的经济殖民化和“拉美化”(161)

四、“休克疗法”的另一个危害:引发资本外逃………(170)

五、“休克疗法”的失败…………………………………(172)

 第五节斯蒂格利茨对“休克疗法”的批判与

  “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174)

一、斯蒂格利茨对“休克疗法”的批判…………………(174)

二、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183)

 结束语:谁扼杀了转轨经济学? ……………………………(19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91)

第五章斯蒂格利茨与中国渐进式转轨——从

“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195)

 第一节中国渐进式转轨的进程………………………………(195)

一、什么是(中国)渐进式转轨……………………………(196)

二、渐进式转轨的理论基础………………………………(205)

三、中国渐进式转轨的历程………………………………(212)

四、中国渐进式转轨的绩效………………………………(219)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与中国的渐进式转轨……………………(222)

一、斯蒂格利茨与中国渐进式转轨………………………(222)

二、斯蒂格利茨对中国渐进式转轨的评价………………(230)

三、斯蒂格利茨对中国的忠告:中国真正的危险在于

有些人对市场过分热情……………………………………(235)

 第三节从“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236)

一、“北京共识”的提出…………………………………(236)

二、“北京共识”的主要内容……………………………(237)

三、“北京共识”的意义…………………………………(239)

四、“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比较……………(240)

五、“北京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的比较…………(243)

六、“北京共识”的国际反响……………………………(246)

七、斯蒂格利茨与“北京共识”…………………………(249)

八、小结……………………………………………………(250)

结束语:斯蒂格利茨讲述的两个笑话…………………………(25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52)

结束语……………………………………………………………(257)

主要参考文献……………………………………………………(258)

后记………………………………………………………………(271)

试读章节

六、”北京共识”的国际反响

需要指出,雷默把“中国模式”概括地表述为“北京共识,,未必是准确的、全面的(尽管不能肯定“北京共识”这一概念是由雷默最早提出的),但这种概括提炼是必要的、及时的,毕竟西方经济学家们经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形迹可疑’’的转轨进程。(毛增余,2004)

《北京共识》一文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甫一发表就引起国际舆论和香港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正面的肯定

国际和香港媒体在2004年5月份的一个引人关注的动向就是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正面肯定。互联网上有关‘‘北京共识”的报道和评论也铺天盖地。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网络版5月20日刊登的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的文章,称赞中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政治改革果断明智。

英国《卫报》5月27日刊登题为《中国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的经验》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一个强有力的选择。

墨西哥《每日报》5月24日刊登的题为《中国:亚洲的地平线》的文章,认为中国奇迹是依照自身情况理智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结果。

香港《信报》2005年2月3日刊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教授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斯彭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亚洲国家和地区过去亦曾经历高速且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长时间内如此强劲增长,它发展的规模和重要性之大,影响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

西班牙《起义报》2005年1月19日刊登马克·班德比特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和印度:哪个发展模式更成功?》文章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果远远高于印度发展模式。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印度则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减少贫困人口、财富分配、人均寿命、识字率和电话普及率等方面中国的表现都远远好于印度。当然,不存在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了解决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中国选择了从资本主义推演出来的方式达到社会主义。更确切地说,中国把加速发展生产力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05年1—2月号刊登世界银行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哈拉斯的一篇文章,题为《水涨船高》。哈拉斯认为,中国崛起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中国的成功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所助益,而不是造成伤害。中国为很多贫穷国家创造了贸易市场,其需求增长引发的全球性价格飙升也使相应的部门生产者受益,它还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区域贸易良性循环的中心。中国再度掀起关于贸易如何才能减缓全球贫困现象的辩论,并致力于调整国际机构的规则以应对发展中国家的重重问题。中国崛起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值得效仿而无需心存恐惧。

(二)善意的提醒

香港《信报》2005年2月15日刊登了署名郑永年的文章,题为《切勿夸大“北京共识”》。①

作者承认,雷默的文章的确比较客观,比较正面地来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但很难说文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实际上,在雷默之前,很多学者早就指出了中国改革的渐进主义特点,创新和实践也的确一直是邓小平以来中国领导人所提倡的。真正吸引人的或许就是意识形态味道十足的文章标题——“北京共识”。

文章说:中国方面切不可夸大“北京共识”,甚至也不能接过来使用这个概念。因为如同“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也带有很强烈的政治意味。

文章认为,必须区分“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第一个层面,两者都意在总结中国发展经验,但一旦置于国际政治的背景中,两者的意义就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模式”只着重于总结中国本身的经验,意在解释中国是如何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的。“北京共识”则不同,它更进一步,不仅是对中国经验的总结,而且还带有浓重的向其他国家推销中国经验的味道。

总结中国本身发展的经验无可厚非,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把中国的经验上升为“北京共识”,甚至像“华盛顿共识”那样向外推广,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章警告说:如果中国的经验好,别人也就自觉地来学。如果很多国家都来学中国的经验,那就是中国软力量的开始。反之,如果中国来推行“北京共识”,那不仅不是软力量,反而会是霸道的开始。

实际上,中国发展的最主要经验就是实事求是,不接受任何所谓的“共识”,也不根据各种所谓的“共识”来指导自身的改革。所以也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北京共识”。

文章提醒道: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并非把现有的经验上升为“北京共识”,而是如何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使得这个模式是可持续的。

(三)反对的声音

但也有人对“北京共识”不以为然。一位名为Hobo Luke的作者对上述“北京共识”的几条内容作了逐一反驳。他诘问道:(1)美国的私有化和自由贸易难道比中国做得差吗?(2)美国的自由企业早就向人们展示了它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3)美国难道没有在中东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吗?(4)关于中国在积聚能量,他告诉人们,美国公司拥有世界资产的25%,中国不就是买了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吗?他提醒人们当听到美国必须向“北京共识”学习的论调时要小心!①

P246-249

序言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如果一定要说某一经济学家代表了“经济学的良知”,那么,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里,斯蒂格利茨可以算这样的一位经济学家。由于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方面有自己的视点和立场,特别是斯蒂格利茨“更为关注社会公正和世界贫穷问题”,国内有的经济学家竟据此认为斯蒂格利茨“左”倾。事实上,斯蒂格利茨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是一位很有魅力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作为经济学家的魅力首先在于他在诸多经济学领域都有广泛的涉猎,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学尤具特色,他在转轨经济学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立场更是他作为经济学家的魅力所在。

转轨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的一个经济学领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年轻学科。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有不同的转轨理论,主要的转轨经济学理论包括以下几种①:(1)新古典经济学的转轨理论;(2)凯恩斯主义的转轨理论;(3)演进主义的转轨理论;(4)制度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转轨理论;(5)市场社会主义的转轨理论。以转轨经济学为切入点来观察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观点和立场,是一个很好的视角。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转轨方面的最新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斯蒂格利茨关于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系统观点,因此,毛增余同志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本书在选题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该书在分析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观、效率一平等观、经济政策观和经济哲学观的基础上,较好地表达了斯蒂格利茨转轨经济思想的独特个性,阐明了斯蒂格利茨转轨经济学的思想基础,比较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斯蒂格利茨转轨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方面,着力分析了斯蒂格利茨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激进式转轨的立场,勾画了斯蒂格利茨在批判“华盛顿共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后华盛顿共识”,并比较了“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

该书将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理论置于“激进式转轨”与“渐进式转轨”的两种思路之中,以此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背景,借以识别他的转轨经济理论的独特性格——“第三条道路经济学”,是很有创意的。作者把这种道路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发达的市场与强大的政府”之间的一种均衡,这种概括对我们思考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具有有益的启示。

《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一书是作者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完成的。完成这样一部专著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同时也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这也说明了作者对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不减热情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转轨进程的极大关注。

作者注意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转轨经济理论和转轨实践的重要性。如果在这方面的分析再深入一些,本书的理论意义就将更加重要;如果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斯蒂格利茨的新政府干预观的研究再深入一些,本书的实践价值就将更加突出。我们期待作者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为我们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吴易风

                   2005年8月18日于北京

后记

本书是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2000年9月,我考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师从吴易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入学之初,我就把学位论文的方向定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思想研究上面。2001年,斯蒂格利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加坚定了我的选题方向。在吴易风教授的指导下,在2002年4月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我就明确了论文题目——《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思想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对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思想的了解,我发现,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思想涉及的西方经济学领域非常多,而且在这些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感觉到,要在剩下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完成《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思想研究》这样庞大的博士论文,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了。于是我只好求助于吴老师。吴老师认为,最好是能把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思想系统地梳理一遍,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如果考虑到实际困难,可以把选题缩小成《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若有可能,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再来完成《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思想研究》这一重要课题。在我看来,能在工作压力之下,利用业余时间把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学理论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也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此,征得导师的同意,最后我把学位论文定为《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

借此机会,我想对其他给我论文选题提出过建议和鼓励的老师和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是:北京化工大学的徐广军教授,国家信息中心的张永军博士,中山大学的王则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德明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的王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教授、方福前教授、吴汉洪教授、张旭博士和姚开建教授等。

吴易风教授为我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付出了很多,他对我们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不仅给我们博士生开列了必读书目,还要求我们写出详细的读书笔记,他给我们上课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听我们自己讲解对所读文献的理解,并检查我们的读书笔记。我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为了完成读书笔记,常常要到深夜才能睡觉。应该说,我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凝结了吴老师的很多心血。

我在博士生学习和论文写作阶段还得到很多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他们是吕中楼博士、王健博士、朱勇博士、宋劲松博士、徐广军博士、张永军博士、王长友博士、程永宏博士、曹辉博士、姚明霞博士、王珏博士、徐则荣博士、郭冠清博士、刘怀洲博士、张林博士、卢平博士、赵艳博士、牛晓帆博士、高建良博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高歌博士和王红梅同学。需要特别感谢的还有,北京宝孚房地产咨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龙先生,没有他的鼓励和督促可能我报考博士的努力会半途而废。不能不提及的是,我能参加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并坚持学习直到最终完成博士论文,与我的工作单位——中国经济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前任社长兼总编辑韩天雨同志、现任社长兼总编辑黄允成同志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党委书记夏德林同志也给了很多支持和鼓励’;中国经济出版社的许多同事特别是第五编辑部的张玲玲同志、彭彩霞同志也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此外,北京艺海公司的马宁先生和霍振德先生给我的论文排版和打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我的博士生阶段的课程,更遑论完成博士论文。当然,论文中的不足和错误之处,与他们无关。

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博士学习和完成论文阶段,我的爱人王元珠承担了许多本来应该由我承担的家务,对我的学习和研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的儿子毛阳轲不仅以“同年级(我博士生一年级时他小学一年级)”的身份陪伴我完成了学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给了我很大的“鞭策”和安慰!我的母亲也常常挂念我的工作和学习,谨以此文献给她老人家!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如果没有我的导师吴易风教授的鼓励和敦促,没有高鸿业教授、方福前教授、张宇教授、姚开建教授、刘凤良教授、丁冰教授、杨斌副研究员的鼓励,我就没有勇气把我的博士论文付诸出版计划;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经济出版社黄允成社长兼总编辑的关心和支持,本书就不能这样顺利地与读者见面。在这里,我要对他们的关心、支持与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还要感谢责任编辑彭彩霞同志的辛勤工作,她的认真负责精神使我的有些晦涩的博士学位论文变成了相对通俗的经济学读物。

                   毛增余

                   2005年8月25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北京共识/财经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增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772131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4: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