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本书作者是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书对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应用范畴等理论问题,做了清晰阐释,又对古典文献的类别、体式、目录、版本、校勘、辩伪、辑佚等应当厘清的基本问题和操作方法,做了尽可能详明而又通俗的介绍。本书的特点既立足于传统,又指向现代,并且把研究和教学和谐结合,是一部吸收了现代研究成果,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著述。
图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本书作者是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书对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应用范畴等理论问题,做了清晰阐释,又对古典文献的类别、体式、目录、版本、校勘、辩伪、辑佚等应当厘清的基本问题和操作方法,做了尽可能详明而又通俗的介绍。本书的特点既立足于传统,又指向现代,并且把研究和教学和谐结合,是一部吸收了现代研究成果,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著述。 目录 自 序/1 第一章 载体/1 第一节 甲骨/1 第二节 金石/3 第三节 简牍/7 第四节 缣帛/10 第五节 纸张/11 第六节 胶片与磁带/12 第二章 体式/14 第一节 简策体式/14 第二节 卷轴体式/15 第三节 折叠体式/17 第四节 册页体式/18 第三章 体裁/21 第一节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21 第二节 编纂形式的体裁/23 第四章 体例/30 第一节 作者/30 第二节 书名/33 第三节 篇章/35 第四节 附益/40 第五章 目录/43 第一节 目录的功用/43 第二节 目录的体制/50 第三节 目录的分类/56 第四节 文学类目录/66 第六章 版本/70 第一节 版本的功用/70 第二节 版本的类型/77 第三节 版本的鉴别/113 第四节 善本的标准/136 第七章 校勘/141 第一节 校勘的对象/141 第二节 校勘的依据/148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158 第四节 校记的撰写/174 第八章 辨伪/180 第一节 伪书产生的原因和种类/181 第二节 辨伪的历史/188 第三节 辨别伪书与考证年代的方法/197 第四节 辨伪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07 第九章 辑佚/211 第一节 古籍散佚和辑佚/211 第二节 辑佚依据/218 第三节 辑佚方法/227 第十章 常用工具书举要/238 第一节 查文字/238 第二节 查词语/245 第三节 查语句/254 第四节 查事物/259 第五节 查图书/264 第六节 查论文/272 第七节 查人物/279 第八节 查地域/285 第九节 查年代/287 第十节 工具书之工具书举要/291 参考文献/29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牟玉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90724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1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56.1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43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