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刑事法评论(2006第19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卷对外国学者的思想与理论的译述使我们能够打开学术视野,而年轻学者的作品也都各具特色,这反映了我国刑事法各领域的最新成果。其宗旨是竭力倡导与建构以一种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

内容推荐

  本书仍设专栏讨论死刑问题,这也将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赵兴洪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适用标准研究》一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死缓的适用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在“理论前沿”栏目中,发表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罗克信的《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这是作者的一篇重要论文,涉及刑法理论中的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在“刑事程序研究”栏目中,徐阳的《交涉正义初探——一个刑事程序正义视角的阐释》一文,提出了程序正义的另一种形式:交涉正义。作者认为,当代程序正义呈现出交涉性的特质。在“刑法学人”栏目中,德国学者托马斯·魏根特的《论刑法与时代精神》一文,使我们对耶塞克教授这位享誉世界的刑法学家有更全面的了解。在“读书札记”中发表了周微的《刑法的知识形态及其他》一文,这并不是一篇为发表而作的论文,而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在“共同犯罪研究”栏目中,杨金彪的《共犯的处罚根据论——以引起说内部的理论对立为中心》一文,对共犯的处罚根据进行了颇有深度的探讨。在“实证研究”栏目中发表了宋云苍的《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均衡问题研究》一文,作者采用实证方法对贪污受贿案件的量刑均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专题研究”中,钱向阳的《婚内强奸的文化分析》一文,通过引入意母学方法,对婚内强奸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录

主编絮语/胨兴良

[死刑研究]

故意杀人罪在中国废除死刑道路中的坐标定位/葛向伟

 一、引言

 二、中国废除死刑道路的“三步走”设计

 三、故意杀人罪立法的改革方向

 四、故意杀人罪中的酌定情节法定化及情节竞合问题的把握

 五、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前后慎重

 六、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左右协调

 七、结语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适用标准研究/赵兴洪

 一、引论:问题的提出

 二、死缓适用的实然标准

 三、死缓适用的理论标准

 四、死缓适用标准的规范化

 五、余论:适用死缓就是废除死刑

论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的意义及应对

 ——一个生与死的程序运作/吴情树 李明

 一、问题的提出: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程序的启动

 二、价值与目标——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的意义

 三、机遇与挑战——死刑案件二审开庭的应对

 四、生还是死:一个尚未走完的程序

亚洲的法律、社会与死刑/[美]富兰克林·齐姆林大卫·约翰逊 文 江溯译

 一、引论

 二、亚洲死刑政策的多样性:一个跨法域的路径

 三、亚洲死刑政策的多样性:一个暂时性的路径

 四、日本作为一个主要指示器? 

 五、东亚作为对欧洲理论的检验

 六、结论

在国家秘密处决之处:日本的死刑/[美]大卫·约翰逊文江溯译

 一、丽子梦游仙境

 二、墙上的砖

 三、一部保密的历史

 四、正当化理由

 五、结论

[理论前沿]

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德]克劳斯·罗克信文樊文译

刑法学科学主义倾向之反思/陈晖

 一、科学主义与法学

 二、刑法学科学主义的三个向度

 三、刑法学科学主义是否可能? 

 四、诠释与对话:走出刑法科学主义之困境

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以诉讼证明为视角的思考/聂昭伟

 一、从证明对象上来审视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

 二、从证明责任分配上来审视我国犯罪构成

 三、从证明标准的要求上来审视我国犯罪构成

 四、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缺陷与完善

梳理、反诘与澄清: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一个规范检讨/丁鹏

 一、必要的说明:“危害结果”概念的意义与指称的选择

 二、危害结果定义的基点

 三、危害结果的存在形式

 四、危害结果的表现方式

 五、余论

[刑事程序研究]

交涉正义初探

 ——一个刑事程序正义视角的阐释/徐阳

 一、伦理视野的交涉正义: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二、刑事程序中的交涉正义:不同样态的分析

 三、作为正当化资源的交涉正义:在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

 四、结语: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追溯

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的目标模式/白冬

 一、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二、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目标模式之评价

 三、中国人权保障机制目标模式改革的构想

口供的前生今世:一种刑事法治视角的考察/孙运梁

 一、引子

 二、口供: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三、被告人权利的提升与口供效能的限缩

 四、规训口供、保障被告人权利的进路

 五、余论:人道主义的光辉让口供逊色

[刑法学人]

论刑法与时代精神/[德]托马斯·魏根特文樊文译

[读书札记]

刑法的知识形态及其他/周微

[共同犯罪研究

共犯的处罚根据论

 ——以引起说内部的理论对立为中心/杨金彪

 一、共犯处罚根据论概述

 二、纯粹引起说的困境

 三、修正引起说的问题

 四、折衷引起说的缺陷

 五、本人的立场

间接正犯理论中的特殊问题/刘士心

 一、间接正犯的着手与终了

 二、间接正犯的罪数与共犯

 三、间接正犯与狭义共犯的错误

 四、被利用者中途知情

 五、被利用者的实施过限、不足与转化

 六、利用者对被利用者利用支配关系的解除

[实证研究]

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均衡问题研究/宋云苍

 一、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实证分析

 二、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失衡的原因

 三、贪污受贿案件量刑失衡的危害

 四、中外量刑均衡的研究与探索

 五、构建贪污受贿案的刑罚阶梯

 六、通过完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确保量刑均衡

 七、结语

[专题研究]

普通法视野中的刑事类推与罪刑法定

 ——以美国法为例/樊百乐

 一、普通法的历史源流与特点

 二、罪刑法定语境下的刑事类推

 三、普通法排斥类推的司法技术

 四、逻辑与修辞之间:再论罪刑法定、普通法与刑事类推

正当防卫的制度变迁: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

 ——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陈兴良

 一、1979年刑法:防卫权的初现与严打的阴影

 二、正当防卫的修订: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纠正

 三、1997年《刑法》: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偏差

非精神病精神障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倪业群李雪菲

 一、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犯罪概述

 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

 三、对完善我国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犯罪者刑事责任的几点思考

名誉权的刑法保护及其限制:一个宪法规范的视角/唐煜枫

 一、我国名誉权的刑法保护体制及其局限

 二、宪法规范、理念的导入

 三、名誉权刑法保护之限制

 四、余论:宪法在刑事审判中的价值

婚内强奸的文化分析/钱向阳

 一、概述

 二、有关婚内强奸的立法背景

 三、司法实践中的婚内强奸

 四、法律人的争论

 五、普通人的态度

 六、当前文化方法的分析

 七、意母学方法的构建

 八、意母学方法的分析

 九、结论

论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犯罪宏观生成模式研究/汪明亮

 一、犯罪生成模式:微观与宏观

 二、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概述

 三、最低犯罪率

 四、最高犯罪率

 五、理想犯罪率

 六、饱和犯罪率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刑事法评论(2006第19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兴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17040
开本 16开
页数 6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44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8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14.01-53
丛书名
印张 4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