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满族,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祖先可追溯到肃慎人,亦称“息慎”、“稷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

这本《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收入了三百多幅精美绝伦、散发着浓郁满族文化气息的图像,一部分为伊通满族博物馆的馆藏,一部分则为伪满皇宫博物院夏晓东先生的藏品,是从两千多幅图片和大量实物中采撷的。通过这古老精妙的民俗图像再配以十万余行云流水的生动释文,以图说满足历史积淀,总揽满族千年文明。全书可算是近些年来北方民族民俗考察的丰硕成果,也是满族民俗实物摄影选粹的最新展示,坚信必会赢得您的青睐!

内容推荐

本书所精选之三百余幅满族民俗实物图片,其中不少图像尚属首次面世。在本书的构思和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集学术性、趣味性、鉴赏性、收藏性于一炉的原则,一改某些民俗书籍喜用陈述笔法、以章节形式沉闷阐释的惯例,通篇采取了读者喜闻乐见的图说故事形式,以图叙史,以图谈俗,图文并茂,新颖活泼,使读者在快慰展卷之中,既获得深邃迷人的民俗知识,又能通过那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图片接受艺术的陶冶,并加强对古昔北疆生活的理解。

目录

前言

一 服饰

 1 衣着

 2 发式

 3 靴鞋

 4 帽子

 5 佩饰

二 饮食

 1 风味独特的饮食

 2 饮食习俗礼仪

三 居住

 1 满族先民的住宅

 2 满族的住宅

 3 建房、居住习俗

四 生产

 1 狩猎

 2 捕捞与海猎

 3 农耕

五 交通、运输、通讯

 1 交通

 2 运输

 3 通讯

六 交易

 1 满族先人的贸易

 2 满族的贸易

七 社会生活

 1 礼俗

 2 续谱

八 萨满教信仰

 1 萨满教

 2 萨满祭礼

九 人生礼仪

 1 生子习俗

 2 婚俗

 3 葬俗

十 传统艺术

 1 音乐

 2 舞蹈

 3 曲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服饰

花卉翎毛绣服间,扈送春水与秋山。

顶珠腰玉今犹昔,女真衣冠制未删。

清代诗人沈兆褆的这一首满族服饰的民俗诗,仅仅四句,不但深刻而形象地描绘了满族服饰的渔猎特征,而且又指明了满族服饰的渊源。文献载,满族先民肃慎人、挹娄人“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后汉书·东夷列传》),“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晋书·四夷传》),勿吉人“头插虎豹尾”(《魏书·勿吉传》)。渤海时期,其服装因季而异,有了男女之别,以毛麻织布为裙,以皮制裘,以雉尾、兽骨等为饰。辽金时代,女真人的服装多为短襟、紧身、窄袖,皆左衽,崇尚白色。清代,承继了金代女真人喜尚皮毛、适用射猎的习俗,可谓“女真衣冠制未删”。

20世纪以前,满族的服饰不仅在本民族中盛行,而且遍及汉、蒙等兄弟民族。实际上,是有清一代的“国服”。满族的服饰新颖多样,尤其袍、褂、鞋帽、发式等,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满族的衣着在清代不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华各民族的服饰,而且为中国衣着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如现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装”是由马褂改进而来,坎肩(马甲)仍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服装。特别是旗袍备受青睐,时至今日已风靡国内外,在世界服饰界享有盛名。

1 衣着

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二回对贾宝玉会见林黛玉时的衣着是这样描述的:贾宝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青石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笔下的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英俊的满族贵族小阿哥的装束打扮。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有心无心地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满族服装的特点是内穿袍、外着褂一长袍马褂的特征。时值今日,一提到长袍马褂,人们将会异口同声:“那就是满族的服装。”

满族衣着“三剑客”——旗袍、马褂、坎肩

这是一幅清代衣着的老照片,包括旗袍、马褂和马甲。往昔,袍、褂、坎肩这三种衣式,因满族人经常一起穿而相得益彰。有人说,这是满族衣着的“三剑客”,体现了满族衣着的固有特征,可谓“别具一格”。

旗袍

从这些清代各式旗袍的实物照片中可以看出,这些旗袍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褪了色,有的是那么陈旧,甚至有的污渍斑斑。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风雨沧桑、社会变革,但是还被一些满族同胞世代保存下来,今天成为传承和研究满族传统风俗的珍品。望着件件百余年的传世展品,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民族风俗的稳固的传承性。满族同胞保持其民族风貌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可谓恒久传习,世代传咏。

旗袍,满语叫“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袍。它的款式是:圆领、捻襟(大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箭袖)。这种衣着便于上下坐骑、马上动作,适应骑射的生活习俗。而其左衽和束腰,不仅紧身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表现。同时,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箭袖,满语叫“哇哈”,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窄袖。箭袖是在男袍的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袖头,一般最长半尺,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以御寒。清时,满族旗袍的“箭袖”只作“掸袖”,行礼而用。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掸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清朝《会典》规定,帝后的龙袍,亲王、贝勒、文武百官的蟒袍,都一律带箭袖,因为这是民族传统的象征。旗人百姓则以箭袖袍作为礼服,但满族贵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穿带箭袖的旗袍。箭袖男旗袍在当今满族生活中已经绝迹,但在黑龙江、吉林的农村,某些满族农民,特别是赶车的“车老板”,在他们的棉袄袖口上,常接出个羊皮、狍皮的“袖头”以护手背,即是“箭袖”的遗风。

旗袍是在满族先民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金旧都上京会宁府石人像,金代完颜墓出土的服饰就是有力的佐证。

金旧都上京会宁府石人像为金代石刻。石刻为金贵族夫妻并坐画像,男像头顶盔,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下部绾起,右手执短剑,左手下垂抚靴。女像戴帽,衣左衽,两手合什盘膝端坐。

金旧都上京会宁府石人像和金完颜墓出土的各种服饰是典型的金代女真人服饰,与《金史》记载相一致。《金史》载:辽金时期女真人男式服装“其衣色多白……窄袖,盘领,缝腋”,“其长中骭(小腿),取便于骑射也”;女式则“服檐裙(围裙),多以黑紫”,“上身穿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领,左衽,掖缝”。满族袭其制。当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恢复女真人的传统袍褂。

清朝定鼎北京后,全国军民“剃发易服”,汉族等代之以旗袍,使满族服饰成为全国统一的一种服装样式。

早期旗人的女装,最大的特点是十分讲究装饰。女旗袍每每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绦或彩牙,从而使女式旗袍更加艳丽、典雅。镶装花边,以多为美,故在北京时兴“十八镶”,即在旗袍上镶上十八道花边。

P1-P7

序言

满族,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祖先可追溯到肃慎人,亦称“息慎”、“稷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晋书·四夷传》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不咸山即今长白山。远在传说时代,肃慎便同中原地区有了联系。《竹书纪年·五帝纪》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其后,肃慎与中原夏商周诸朝往来从未间断。《国语·鲁语》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于是肃慎氏贡楮矢石磐,其长尺有咫。”《逸周书·王会篇》载:肃慎曾向西周朝贡献一种珍贵的野兽大麂。《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时人们认为,“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汉晋时期,中原王朝称肃慎为挹娄。《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南北朝时期,挹娄后裔称勿吉。《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在高旬丽北,旧肃慎国也。”隋唐时期称棘羯。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震国,仍称棘鞨。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此后,废棘鞨名而称渤海。渤海国历史上誉为“海东盛国”,962年被契丹所灭。宋元明时期女真名称仍是肃慎的转音。《三朝北盟会编》称:“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番语讹为女真。”12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反辽,1115年建立金国。13世纪初,蒙古勃兴,灭金建立元朝。元亡明兴,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的建州女真人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其子皇太极继汗位后,于1635年废女真、诸申旧称,改称满洲。次年皇太极冠皇帝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清亡后,满族同全国人民命运一样,沦落和遭受民国期间苦难深重的历史沧桑磨难。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确定将“满洲”改称满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同全国56个兄弟民族和睦相亲,同享温馨幸福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满族现拥有1268万人口(据2000年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名列第三。1985年后,全国相继成立了辽宁省凤城、新宾、岫岩、清原、北镇、本溪、桓仁、宽甸,河北省青龙、丰宁、围场、宽城,吉林省伊通等13个满族自治县和近400个满族乡。

满族在漫长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辉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谱写出一幕幕叱咤风云、激昂慷慨的历史画卷和英雄诗章,世代传诵。正如前述,白山黑水广袤沃壤,自古就是满族子孙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故乡,精骑射,善捕捉,向以渔猎为生。据史料记载,辽金之际,满族先世女真人有部分氏族,在强大的汉文化熏染下开始跨入奴隶制门槛,而绝大多数女真先民们,仍长期徜徉于“民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朦胧愚昧的原始氏族时代。恰如史籍所云:“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晋书·四夷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后汉书·东夷列传》)“俗皆编发。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死者其日即葬于郊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有石磐、皮骨之甲。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通典》卷一百八十六)

我们在东北满族聚居地区所进行的多年社会历史调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好学的民族,淳朴乐观,坚忍不拔,几经历史沧桑,众多丰富多彩的民谭俚俗,栩栩如生地铭刻在耆老和萨满记忆里,具有极顽强的因袭性与稳定性。考其因,盖源于满族世代虔诚信仰以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核心观念的原始宗教萨满教,遵循并维系着民族生存秩序中各种约定俗成的法规、禁忌和特有的习俗形态,奉若神明,不敢违谬,并且如数家珍般地传继着。这种原始朴素的氏族集群法则,倍加提升和凝聚了全族的向心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惧任何风云跌宕的历史砥砺,团结一致,所向披靡。满族先世曾几度崛起——棘鞨时期创建渤海帝国,完颜部打败桀骜一世的辽国建立大金王朝,明建州部创建后金和大清帝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萨满观念意识,就是满族古老文化和民俗遗存形态的重要载体。萨满教无畏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世世代代在相濡以沫地充实着氏族人们的传统习俗,铸就着满族及其先世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财富。大宗濒临消失的满族脍炙人口的创世神话、古歌、口碑文学,特别是那些已被遗忘、鲜为人知的北方蛮荒古俗等风情掌故,就是从众多受萨满观念濡染的满族遗老或萨满那里征集而来的。

值得指出的是,满族民俗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北方其他民族民俗文化宝库中,都具有非常独特而无与伦比的典型意义。

首先,从史学角度透视满俗。由于满族先民悠远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历程,多方位、多层次的民俗在历史碰撞中相互交糅,使满族民俗别具一格,文化演进史与传承史内涵宏富,源远流长。

第二,从地域角度透视满俗。满族先民诸部落亘古生存的地域广袤无垠,北涉现属俄罗斯境地的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鲸海),南踞东北腹地的松辽沃野。故此,满族自古构成了特色迥异的库页、黑水、东海、松阿里、乌苏里、白山、辽东诸民俗文化区。诸处生民渔猎耕牧各扬其长,所尚风习形态,亦纷繁百异。

其三,从文化角度透视满俗。满族民俗遗产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众所周知,满族先世素有吸纳各方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之传统,在历史上的几度兴衰与融合中,不断吸纳周边多民族优秀民俗成分糅人满族固有的自身民俗中来,丰富并形成了历史上满洲民族共同体所独备的文化现象和民俗形态。故史有“高丽别种”、“金因辽俗”、“清沿明风”之说。其中,清中期后,满汉文化交融尤为鲜明,民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难辨识。因其具有最大的兼容特性,满族民风民习堪称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交融整合体,真可谓中国北方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百宝囊、资料库。这在我国多民族的民俗传承中是很罕见的现象。近些年,读到国内出版的一些满族民俗风情方面的书籍,严格说来,所述满族民俗时限多为清中叶乃至近世民国以来满汉交融的民俗内容形态,尚缺乏历史观和全面性,读后令读者茫然,不利于对诸种民俗现象的清晰理解。民俗就是一定民族在长期生存中所完成的文化综合。相邻民族间民俗交融是社会发展中常会出现的自然现象。这些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研究清晰民俗形态的传承规律,的确是一项很细腻复杂的科学梳理工作。民族学者就应不怕烦苦,自觉探索和研究这种民俗学的内在规律,弄清源流与来龙去脉,以利于我国民族民俗学的建设与发展。

民俗是一定社会人群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相沿不变,传袭成俗。远在我国周朝,便有“求诗问俗”之制。《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礼记》更记载古人倡导“教训正俗”之风,意在体察民瘼,以正民俗。历史施政者都倍加关注民俗,视为准确把握民风盛衰的最可靠途径。所以说,民俗向来都是学习和熟悉社会之师,是洞测民情冷暖的寒暑表。今天,我们积极挖掘抢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是为了熟悉民族历史,古为今用,回眸往昔,旨在激励奋进,开拓明天。大力开发民俗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加速小康社会建设,对于更好地充实我国史学研究,撰写各民族文化发展史,也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浓烈的学习民俗热,期盼读到更多的优秀民俗读物,从而增强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激发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赤子情怀,确是令人欣慰的可喜现象。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一书的编撰与出版,系资深出版人、我的挚友郭俊峰先生一大倡举,此书是他颇有气派的宏大构思中之一册。我是长期从事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同国内友好曾出版一些民俗书籍,然以普及书居多。我们也憧憬和企望过能将长期社会调查所摄民族民俗图照,结合翔实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编造一部品味高、可读性与鉴赏性兼容并蓄的中国民族民俗书籍。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是我们为丰富我们中华民族民俗宝库而应该作出的贡献。故而,我甚是赞赏郭俊峰先生这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创见,借此也可圆我们的未竟之梦。本书能如愿以飨读者,更应突出提及的是,吉林省伊通满族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展示满族历史文化的大型民族博物馆,建筑壮观,在国内外有突出影响。该馆自1987年建馆以来,锲而不舍地广泛征集国内各地大量满族民俗文化遗物,馆藏展品通古今,成就佼佼然。本书所精选之三百余幅满族民俗实物图片,其中不少图像尚属首次面世。在本书的构思和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集学术性、趣味性、鉴赏性、收藏性于一炉的原则,一改某些民俗书籍喜用陈述笔法、以章节形式沉闷阐释的惯例,通篇采取了读者喜闻乐见的图说故事形式,以图叙史,以图谈俗,图文并茂,新颖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快慰展卷之中,既获得深邃迷人的民俗知识,又能通过那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图片接受艺术的陶冶,并加强对古昔北疆生活的理解。全书可算是近些年来北方民族民俗考察的丰硕成果,也是满族民俗实物摄影选粹的最新展示,坚信必会赢得您的青睐!

富育光

2007年5月

后记

家居东北和家庭中的满族渊源,使我早就有一个为这个古老民族做点什么的愿望。

2004年初夏,吉林新闻出版局组织参观伊通满族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涉及古肃慎、勿吉、棘鞨、女真等满族先祖遗存的大量实物、史料以及图像,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其中有些藏品还是孤品,独一无一。这使我蒙生了以伊通满族博物馆的藏品为基础,搞一部图像版的《中国满族风俗》的想法。因为长久以来,我就关注着满族民族民俗方面的研究与出版状况,也熟悉这个领域的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设计过少数民族方面的选题。但还没有发现过一种集图像、文字于一体,以图说“俗”,集学术性、可读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生动活泼且耐读的满族风俗书。我当即找到陪同参观的张文彬馆长说明了当时的一些想法,并很快熟识起来,接着又同民族宗教局局长郭中海先生晤面,叙述设想并取得共识,完善设计,沟通思路。在中海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决计合力办好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由谁担纲主编,无疑决定着本书的质量——学术水平、知识水平和生动活泼的风格。我们都立刻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在这一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专家、时任伊通满族博物馆顾问的富育光先生。先生是满族人,长期致力于满族民族民俗文化和萨满学的调查研究,著有《富育光民俗文化论集》、《满族风俗志》(与王宏刚合作)、《萨满论》等多部专著,是满族研究志专家中功力扎实、有影响、成就斐然的大家。我在阅读他的《满族风俗志》,听他以满族文化解读《红楼梦》的时候,都有这种“功力扎实,思路清新”印象。当我们向先生提及以《满族风俗志》为底本,佐以新的研究成果和馆藏图像等出版一部新书的时候,先生欣然应允并称赞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三年多来,先生在编写《满族说部》的同时,树框立架,撰写前言,修订纲目,确定图像,鉴别真伪,往来于寓所、研究所、博物馆之间,甚至一些细微的事情也要亲自认真地做。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是先生和各位编撰人员长期潜心研究的集体成就,每一页都渗透着大家辛勤的劳动。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图像。收入本书的三百多幅精美绝伦、散发着浓郁满族文化气息的图像,一部分为伊通满族博物馆的馆藏,一部分则为伪满皇宫博物院夏晓东先生的藏品,是从两千多幅图片和大量实物中采撷的。从选图、摄影、翻拍、制作和确定藏品的拍照到去兄弟单位寻找帮助,每张图片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每张图片都渗透着晓东和编撰人员的心血。这三百多张影像图片,记录了晓东先生的见识、毅力和智想。同样,作为本书的副主编,赵硕曼先生在书稿撰写的润色上付出了辛勤、创造性的劳动,也显示了他在传统文化和满族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

本书由富育光、郭俊峰定稿。

感谢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枫,县长徐远征,县委常委、副县长计殿钧诸位领导同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关心关注着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鼓舞。感谢吉林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作家陈景何先生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刘奉文先生对本书提供的宝贵支持。感谢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多方帮助。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尹奎友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努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四年磨一书。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揭开深厚的、尘封有年的满族风俗的神秘面纱,图示精妙的满族文明,为博大精深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宝库镶嵌一颗新的、闪亮的珍珠。

郭俊峰

2007年5月于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富育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7085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32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