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岚村纪事(一九四九年)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普通的山村少年,不经意间站在了历史和地理的边缘,以其鲜活的个人生命验证了历史的脉动和人生世态,提供了传统"历史"编年之外的一份民间记录。然而,事过境迁,老年的他,又曾留下怎样的记忆?知识是否真的改变了人的命运,还是命运本身就给人以不同的机遇?

内容推荐

全书便分成三个部分:在第一二部分,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简要地记叙日记反映的主要内容,细致解读山村少年的生命景观,透视民间社会的浮生况味,力图勾勒出作为地理边缘的婺源之地域文化背景,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社会变迁在水岚村的投影,借以反映作者对徽州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

目录

引言  9

在历史和地理的边缘  19

水岚村影像2001.7--2002.2  127

重访水岚纪程  143

徽州乡土文献(附录)  231

1.《詹庆良本日记》  232

2.《敕封新龙山宗师法主万六詹真人运气第一灵签》  246

主要参考书目  25I

后记  253

试读章节

夜窗寂寂,孤灯黯黯,我在村委会抄录刚刚借来的文书资料。窗外春雨淅沥,和着偶尔的几声犬吠,愈发映衬出山乡的宁静。夜深了,凛冽的寒风透过破碎的窗子刮进,令人倍觉寒冷。看到我一边淌着清鼻涕一边抄写的窘状,善良的老会计将我让到烧着炭盆的对面房间办公桌。他为我泡了热茶,并打来洗脸水,又特意将电视机的音量调小,生怕吵了我……或许,他并不完全理解我感兴趣的研究,但从他的眼神中,分明透出一种对文字的敬畏,对于读书人的尊重。而这种慈祥的目光,刹那问让我似曾相识,不由得记起儿时父亲看我读书时那种关爱的眼神……

“对于民间社会来说,文字的神秘性具有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民间社会随处可见。”或许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得读书始终成为传统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理想——老百姓往往以其并不趋时的想法,执着地供养、呵护着自己的子弟读书,从而使得乡土中国的一脉书香得以不断地传承与赓续。

到了詹庆良孙子一辈,文字愈来愈失去了原先的神秘与魅力。孙子是一位染着金发的翩翩少年,与日记时代的詹庆良年纪似乎不相上下。尽管也帮着干些农活,但穿着打扮的一丝不苟,被同行的一位婺源记者笑为“头可断,头发不可乱;血可流,皮鞋不能不擦油”。据说,他已辍学很长一段时间了……

清晨,晓色朦胧,鸟声初噪,我沿着石板路前行。村内民居的墙上,有一处写着“家长辛苦九年,孩子幸福一生”的标语。村后头的高坡上有一所小学,教室两旁写着两行发人深省的大字:“沐浴晨曦想一想,今天该怎么努力?踏着夕阳问一声,今天进步了没有?”警句提醒着水岚少年,无论是熹微晨光的清早,还是炊烟飘荡的黄昏,时时刻刻都要三省其身,力求进步。此类的警句箴言,令人颇有似曾相识之感——数百年前,詹赞元就写过一首《立秋日示子》:

飒飒秋风到芰荷,光阴又是半年过。

窗前岁月全非昔,案上读书读几何。

得意每因功黾勉,无成只为学蹉跎。

青衿近日酬多士,未识吾儿也想么?  风动芰荷,木叶萧萧,草木摇落的季节倏忽临近,凄清秋风夹杂着淅沥秋雨,当年,詹氏先人纵目秋景,于伤叹萧条冷落之余反躬自省,殷殷嘱咐子弟珍重韶华,切莫蹉跎岁月。在传统徽州,人们对于读书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执着, “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供养子弟读书应试,以期出人头地,是关系整个家族兴盛的大事。詹赞元写有《太息吟五首》:

闻道龙门鲤可登,开池引水费心情。讵知所蓄为螃蟹,鳞甲焉能养得成。

教儿譬若力田畴,春夏耕芸待有秋。粒米不登饥馑至,怎教农不泪双流。

不才端贵养而成,邹孟专词责父兄。惟有下愚移不得,圣人先为我伤情。

知弟惟师语不虚,此儿嘱我弃诗书。一言品定终难易,悔杀当年未听渠。

子贤不肖总由天,用尽栽培亦枉然。二十一年心力竭,劝人莫费买书钱。

只有那些实在不堪造就的朽木,家族才会彻底放弃栽培和雕琢。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读书应试一方面既是个人大展宏图,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儒家理想的终南捷径;另一方面几乎也是光宗耀祖、提高家族声望和地位的惟一途径。为此,不知有多少人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晚清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 “学而优则仕”的信念渐渐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幻。再加上近数十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传统士人的彻底边缘化,在广大农村,急切企盼脱贫致富的农民,失去了以往那种对于读书的热衷,也彻底地丧失了十年寒窗、吟章咏絮的耐心。

据詹庆良讲,从水岚到古坦,要走30里的山路,来回共是60里。小孩如果上中学,每周要来回走两趟,很是辛苦。上中学平常食用的粮食就在古坦当地购买,但菜肴则要每周从家中带去。所以,即使是刮风下雨乃至下雪也得回来,否则下一周便没有菜吃。冬天在校期间,非常之冷,而学生又没有地方烤火,往往冻得够呛,故而很多人也就因此而辍学。

与此同时,另据村长告知,改革开放之前,水岚比较闭塞。以前有一些浙江人来这里打铁,兜售各类小商品,但改革开放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来了。只是每到茶季,山外还有贩子前来收购,与村民直接交易。除此之外,还有的就是庆元人来此发香菇。20世纪30年代的调查显示,屯溪黎阳街上的香菇行是浙江处属人的传统职业。而香菇的产地,大多分布于休宁和婺源交界的山地,其中,又以婺源所产为数最多。 “种菇者均系浙江龙泉、庆元、松阳等地农民,每于十月以后,纷纷来徽种植,在山白搭草棚,准备粮食,将带去之菇泥(即菇种)种于杂树之上,一年之后,即可采收。……自十月进山,至翌年清明收菇后始离山……” (《中国经济志》)看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水岚村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理解的“传统社会”并无二致,它与外界的联接也还仅仅局限于同周边省份农村传统的经济联系。而现在,村里则有一百多人外出打工,到浙江的永康、温州和义乌一带,甚至远及福建和广东等地。有的人还做了小老板,光是销售,年收入就有两万余元。对此,村长自叹年纪太大,说如果自己还是二三十岁就好了,当这个村长也实在没有多大意思……

村长带着我们爬下水口边的陡坡,为的是看看下游的一处瀑布,据说是想让这些城里来的读书人帮他出出主意,看看是否具有开发成旅游景观的潜在价值——这大概是当地人惟一能想到的让古老村落尽快摆脱贫困的致富之路。村长为我们四人各削了一根树杖,并在前面引路。由于道路难行,我们一脚高一脚低地沿着铺满腐叶的水边走下,我曾数度滑倒,其中一次竟滑入水中,水入长筒靴,滑雪衫袖口也湿了一大片,但最终还是没有看到村长描述的松涛泉响。只是见到由山涧经水口流下的一泓清溪,水藻横斜处,漂浮着可乐瓶、塑料袋等各类生活垃圾。我们当即向村长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他却认为,每年舂夏都会发一次山洪,一下子就将周围的垃圾冲刷得干干净净。我们接着问:冲下去的垃圾到哪去了?他回答说是到下游的清华去了(无独有偶,后来我们在清华亦看到同样的现象,也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也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答案——冲到下游去了),言外之意是垃圾虽多,但对本地并无任何影响,大自然是天生的清道夫。经过我们的耐心劝说,村长才最后保证,这是最后一次,等山洪一过,即张贴乡规民约,禁止随便抛弃垃圾,以免对下游造成环境污染……P.223-226

序言

山村少年詹庆良的日记,曾经演绎过碧树红花中的人生梦想。它真实地描摹了1949年前后僻远山乡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特定历史情境中民众的内心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独特的地方传统经验,天灾兵燹的迷茫和惊悸,下层民众的焦虑、失落,少年的欢乐与痛苦……平凡而感人的个人世界,细腻的日常生活情节,一一道来。

富于戏剧性的是,五十多年后,少年日记不知如何辗转流入上海滩,又因缘牵合落入一位好事者手中……原本并不指望能找到日记的主人,但当人们牵丝攀藤找到水云深处的那个小山村时,在村口遇见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半个多世纪前日记的主人……昔日的英姿少年,如今的垄亩老农,时光的交错令人浮想联翩;少年的梦想灿若舂花,抚今追昔,如续前梦,如访前生,一切往迹皆在苍茫明灭之间。老年的他,又曾留下怎样的记忆?知识是否真的改变了人的命运,还是命运本身就给人以不同的机遇?

后记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在回眸的一瞬间,人生总令人感慨万千。对少年詹庆良日记的解读,或许缘于我对徽州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但这薄薄一册日记如何从大山深处辗转我的案头,又如何在无心插柳的旅途中得以见到日记的主人,引出戏剧性的一幕,我想,这实在是因缘的巧合。也许,冥冥之中注定那个少年的天籁自鸣,会在这个喧嚣嘈杂的世界激起一串宁静的和音……

本书的第一部分最早以“在历史和地理的边缘:1949年的水岚村”为题发表于“世纪中国”网。上网当天,一位读者就写下《没有了那样的日子》的读后感,这位署名为“水岚村人”的网友这样写道: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风云也许我们都不关心。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战争也许我们都不关心。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情故事也许我们也都不关心。

因为我们与世无争。

我们只想在这片天空下细细雕琢自己的心情,

我们只想在这片天空下享受着自己的生命,

让它慢慢地走向死亡。

等死亡来了,我也就洗洗身上的泥土,我也就安静地躺下,

自然,我也就走去。

可能这样的日子没有了。

没有了这样的日子,

也许曾经就不曾有过,

也许永远也将不会有,

有的只是那个远远的远远的小村……

“水岚村人”所拥有的那种平和、恬静的心态,不知道是不是写出了詹庆良老人的生存处境——在时间的长流里,甘于做一株河底的水草,在一波波暗流涌动中摇曳生姿。我想,阅读他人命运而感慨良多的,大概不止我一个。

此后,承陆灏兄的盛意,拙文正式发表于《万象》第四卷第九期(2O02年9月)。那篇题作“水岚村纪事:1949年”的散文长达二万余言,几乎占了当期杂志的三分之一篇幅,大概是《万象》自创刊以来破天荒之长文。

此次整理成书,除了第一部分外,又续写了2002年春重访水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于是,全书便分成三个部分:在第一二部分,我试图用散文化的笔调,简要地记叙日记反映的主要内容,细致解读山村少年的生命景观,透视民间社会的浮生况味,力图勾勒出作为地理边缘的婺源之地域文化背景,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社会变迁在水岚村的投影,借以反映我对徽州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征得詹老先生的同意,我决定将标点、整理过的日记以及签书作为附录,收入本书的第三部分。为了保持原貌,对此仅作少量的笺注。书名虽然叫“水岚村纪事:1949年”,但我还是力图对日记涉及的社会风俗及文化现象,作尽可能详细的阐释,力图对徽州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流变作深度的描摹。1949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转捩点,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解读,对解放前后的各种社会事象之流变,作一历时性的分析,展现这片贫瘠而美丽的土地上的当代迷乱图景,以揭示从传统迄至现代传衍承绪之脉络。并在叙事之余,向学界奉献一批新的文献史料。

2001年,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我开始对明清以来的徽州日记加以整理和研究。“詹庆良本日记”以其真率的表述,最早就是作为前述课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受到关注的。本书的完成,曾得到不少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合作伙伴、摄影家李玉祥,2000年我们合作出版过《乡土中国-徽州》,作为近年来国内最早的“图文图书”之一,迄今已多次重印。正是他的一再督促,才使得生性散漫、学术兴趣庞杂的我,得以集中精力“尽快”完成对日记的整理和研究。另外,还得感谢给我以帮助的许多人,他们是:日记主人詹老先生,深圳的陈悦成先生,南京的王方先生,凤凰卫视“寻找远去的家园”节目主持人杜宪女士,江西省婺源县电视台记者赵杰先生,婺源县古坦乡政府干部何剑峰先生等等。安徽省绩溪县宅坦村胡维平村长,提供了珍贵的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庄胡氏分家阎书的复印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陈伟庆女士则清绘了书中的地图。在此一并谨申谢忱。

王振忠

2003年初夏于沪北嘉华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岚村纪事(一九四九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振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1403
开本 32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3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