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京师同文馆组织研究/近代历史与社会文化转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对京师同文馆的组织结构、性质、功能、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全书将社会组织变迁问题和京师同文馆的组织问题相结合,试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变迁问题。全书语言通俗易懂,资料丰富翔实,内容严谨,堪称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目录

自序……………………………………………………………(1)

引论…………………………………………………………(1)

一、京师同文馆问题史料简介………………………(1)

二、京师同文馆问题研究概况…………………………(5)

三、本书的理论和方法…………………………………(34)

四、本书的框架结构……………………………………(45)

第一章变局与局变:京师同文馆的组织环境……………(48)

一、组织环境理论概述…………………………………(48)

二、一般环境分析………………………………………(50)

三、具体环境分析………………………………………(75)

第二章 目标与定位:京师同文馆的组织设计……………(90)

一、组织设计的演变……………………………………(91)

二、目标的确定和组织的定位…………………………(114)

第三章形式与结构:京师同文馆的组织类型……………(124)

一、"陈旧"的组织形式………………………………(124)

二、组织结构的创新……………………………………(132)

三、京师同文馆的组织类型……………………………(175)

第四章功能与活动:京师同文馆的组织运行……………(177)

一、京师同文馆组织功能和活动概述…………………(178)

二、京师同文馆的专业功能和活动……………………(185)

第五章制度与规则:京师同文馆的组织管理……………(231)

一、学生制度……………………………………………(233)

二、教师制度……………………………………………(247)

三、官员制度……………………………………………(254)

四、学习制度……………………………………………(257)

五、考试制度……………………………………………(262)

六、作息和考勤制度……………………………………(265)

七、食宿制度……………………………………………(273)

八、奖惩制度……………………………………………(277)

第六章成就与失误: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效益……………(281)

一、 组织效益理论简介…………………………………(281)

二、目标效益分析………………………………………(284)

三、过程效益分析………………………………………(296)

四、外部效益分析………………………………………(318)

第七章差异与同一: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比较……………(327)

一、与俄罗斯文馆比较…………………………………(327)

二、与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比较………………(331)

三、与福建船政学堂比较………………………………(353)

结语创新与守旧: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性质………………(366)

一、从创新到守旧………………………………………(367)

二、一个早初现代组织…………………………………(374)

主要参考书目…………………………………………………(377)

后记……………………………………………………………(385)

试读章节

一个早初现代组织

京师同文馆产生和所在的历史时代,一如我们在引论中分析的,正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的早期。具体来说,就是随着以机器化、工业化、法治化、民主化、自由化和理性化等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化过程的展开,近世中国社会形态开始从手工一农业一人治一专制一禁闭一愚性社会,向机器一工业一法治一民主一自由一理性社会转型,社会性质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在这种宏观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以专业化、社会化、独立化为主要内涵的组织现代化过程也逐步展开,晚清组织开始从古代组织向现代组织转变。

作为晚清最早出现的新式组织之一,作为晚清第一个新式教育组织:京师同文馆既构成了这一社会变革和组织变革的组成部分,又深受这种社会变革和组织变革的影响和制约。京师同文馆组织的创新与守旧,其实质就是这种历史时代变革、社会性质变革和组织变革的表现和反映,就是晚清社会性质从古代社会转向现代社会、晚清组织性质从古代组织转向现代组织的表现和反映。

从以上总结的京师同文馆组织种种创新表现来看,其外观无不显示出与古代学校组织的迥异以及与现代学校组织的类似和一致。如在组织功能活动方面所开设的一系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专业课程,所展开的一系列实习、实验等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都与晚清以后教育组织功能活动改革内容和发展方向相吻合,与我们今天的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相接近,而与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功能活动迥然有异;又如在组织结构方面所设置的一系列馆、班等教学组织,一系列实验室、观星台等教辅组织,以及一系列外语和科学课程教习职位,也都与晚清以后教育组织结构改革内容和发展方向相吻合,与今天的教育组织结构相类似,而与古代学校的组织结构迥然有异;再如以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能并具有一定世界眼光的新式翻译人才、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兼及培养新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组织目标,与晚清以后教育组织目标和人才目标的发展方向也有较高的一致性,与今天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当的类似性,而与古代学校组织目标有较大区别。此外,京师同文馆组织其他方面的创新也大都表现出与晚清以后教育组织改革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与今天的学校组织的类似性,以及与古代学校组织的差异性。

更重要的是,就其实质而言,这些创新的表现代表和反映了京师同文馆在组织功能活动、组织结构和组织目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专业化现象和趋势,进而反映了整个京师同文馆组织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化趋向。而这种专业化又是机器化和工业化的产物,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组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鉴于京师同文馆组织创新的种种表现及其与晚清以来组织变迁的一致性和逻辑一体性,尤其是鉴于京师同文馆组织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化趋向和特征,我们可以判断京师同文馆在组织性质上已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质,逻辑上可以划入现代组织范畴。

然而,京师同文馆组织所处的历史时代毕竟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最初阶段,其早期性、初级性和过渡性还十分明显,古代社会的特征在外观和数量上还占有明显优势。与此相适应,组织变革也处在初步启动阶段,古代组织在数量上仍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京师同文馆组织的现代化水平不可能很高;另一方面,京师同文馆还一直保留了古代外语学校的组织名称、组织形式、某些组织规则及组织管理方法。尽管这种现象在过渡时期具有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反映了京师同文馆组织现代性质发育的不成熟和不完整。尤其是后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组织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京师同文馆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组织目标,优化组织结构,更新组织功能和组织活动,但京师同文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继续推进这一改革,在组织现代化的过程中最终裹足不前。京师同文馆组织所获得和具备的现代性质因而也就始终停留在专业化这个方面,未能朝着组织社会化和独立化方向继续发展。而组织社会化和独立化改革的阙如,又极大地限制了京师同文馆组织的专业化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知,京师同文馆正处在从古代组织向现代组织演变的过渡时期,具有了初步的现代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把京师同文馆的组织性质表述为"处在中国现代化早期阶段、具有初级现代化水平或程度的现代组织",简称"早初现代组织"。这就是本书有关京师同文馆组织性质问题的最终结论和定性。在近世走向现代组织、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途程中,京师同文馆率先起跑,其领跑者形象业已镌刻史册。然而,当组织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即将帷幕大启的时候,京师同文馆却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值古代与现代之风云际会,历40年的演变兴衰,铸就了一个过渡组织的典范,塑造了一个现代组织的胚胎,这就是京师同文馆组织的历史定格。P.273-275

序言

世中国众多组织中,笔者之所以首先选择京师同文馆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京师同文馆组织建立的时间较早,是晚清最早出现的少数几个新式组织之一,也是晚清出现的第一个新式学校组织,不无开创性,具有发生学上的典型意义。

二是京师同文馆组织蕴涵较为丰富,系统较为完整,发育较为成熟。既是一个典型的教育组织和学校组织,又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外交组织、行政组织、翻译组织、文化组织、学术组织、传播组织、出版组织、科技组织的色彩,呈现出某种一般组织的特征,具有形态学上的典型意义。

三是京师同文馆问题的研究多年来受到人们的一定关注,已具有一定的学术积累。但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深度也嫌不够。对京师同文馆组织本身的系统研究,就笔者现下目力所及,尚未有见。从组织与历史关系角度研究京师同文馆组织问题,也许可以说具有某种方法论上的典型意义。

此外,我本人近年对京师同文馆问题较为关注,如就京师同文馆制度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发表了《京师同文馆制度分析》(《教育史研究》2003年第3期)一文,从而为有关京师同文馆组织问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书的写作力图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从研究层次看,既是微观研究,又不限于微观研究。而是力图把微观研究与中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本书无疑是一本有关组织历史和历史组织问题微观研究和个案分析的专著。但这一微观研究和个案分析是建立在笔者有关近世中国中观、宏观社会组织变迁和社会变迁研究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就是把笔者近年有关近世中国宏观社会形态转型和社会性质变革以及近世中国中观社会组织变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与有关京师同文馆这一个别组织的微观研究和分析结合了起来。

第二,就著作类别和写作特征而言,既强调史料性和实证性,又注重理论性和方法性。本书不是一本有关京师同文馆组织单纯实证性、考证性和史料性的著作。尽管书中不无实证特征,征引的史料也不少,并有所新得。而是重在尝试以新的理论方法、新的价值逻辑、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路,重新认识和解释史料。就是说力图把史料和史实与理论结合起来,把实证研究与逻辑分析和价值评判结合起来。

第三,从研究意义来看,既属于过去历史的研究,又具有现实意义。即力图体现一种"大历史"的场景和意境。本书讨论的对象无疑属于过去,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属于"过去史"研究。但在作者笔下和思维中,历史并不是割裂的。大历史概念应是"过去史"、"当前史"和"未来史"的统一。具体来说,京师同文馆所在的近世与当下并非完全畛域分异,而是统一在"现代"这一基本的社会性质之下。只是当时尚处在现代社会的早期阶段,现代化发展只具有初级程度和低级水平而已。

以上几点特色,可以说是笔者的一种主观愿望和美好追求。鉴于笔者的水平和识见,是否达到这种效果,或者说这种构想是否合理,尚有待读者评价。

  陈向阳

2004年9月

后记

时值金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本书的面世,也可以说是笔者的一个收获。

拙著是我多年来在近世组织研究这块园地辛苦耕耘的一次小结。其中的某些概念、观点、认识和结论,不一定为人们所接受;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也谈不上成熟;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或许更是所在多多。但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独特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独特的,作者的经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

这种“独特”主要表现在立基于组织实体之上的组织视角、组织思维和组织方法,表现在组织、历史和现实的三位一体,也表现在这种组织视角、思维和方法与其他视角、思维和方法的沟通和兼容。人类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组织社会。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之中,面对的组织问题越来越多。显然,我们不能无视历史和现实中的组织现象,也不能无视历史组织与现实组织的逻辑关联。历史组织去往何处?现实组织从哪里来?其中的奥妙实在值得我们好好追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创设,组织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这种组织智慧又各有不同表现。现代组织的智慧主要体现为组织的专业性、社会性和独立性。京师同文馆恰好处在这个组织现代化过程的起始阶段,而这一过程在经历了多番曲折之后至今仍在持续之中。环顾周遭我们身处其中的许多组织,包括经济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和政治组织等,其专业性、社会性和独立性的表现实在是参差不齐,这种情形说明了当下现代组织智慧的贫乏或发育不良。现代组织智慧从何而来?答日来自理性,来自公正、公开和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博弈和关系互动,来自法治、民主的精神和制度规范,也来自他者的经验。这个“他者”既有“外人”,也有“先人”。京师同文馆就是这样一个“先人”。在深闭固拒、惟我独尊的一百多年前,在那个浸淫了“天朝上国”意识的时代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在几乎一片反对声中,以传播和建设先进文化为矢志的京师同文馆居然组织了起来!这需要何等的智慧!何等的勇气!从先人和他者的经验中吸取智慧,正是笔者研究近世组织问题的初衷之一,也是历史学科的一个主要功能。

笔者尝试在历史学科和组织学科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勾连历史组织与现实组织。作为这个“组织工程”的第一步,作为一个“组织人”,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多个组织的帮助和支持。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本人身居其中的组织——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没有它们的支持,本书的出版是不可想象的。我要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同事,尤其要感谢为包括本书在内的这套丛书而辛勤操持的宋德华先生;我要感谢为我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的众多信息组织,它们是: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含地方文献馆)、广州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含古籍室和过刊室等)、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何晓燕老师和张志军老师)等等;当然,我还要感谢本书的出版组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尤其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林宏新先生及王亚芳女士。

亲友的支持是我写作本书的精神力量。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双亲——父亲陈奔涛先生和母亲欧阳逊女士,我的岳父母——钟山先生和王玺珍女士;感谢兄弟陈汉阳、陈正阳的关心支持。尤其是小弟陈正阳,他虽然学的是工科,却对文、史、哲兴趣更大,并为我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当然,我最要感谢的是妻子钟隽女士和女儿陈文昭小朋友,她们不仅在精神上、时间上给予我许多支持,还帮我承担了一定的工作。我也非常感谢杨向群、钟讯、欧阳柱、朱登发、胡太书、梅胜松和邓宇鹏等先生和女士对本书的支持、帮助和关心。

终于在痛苦与快乐中,完成了本书的写作。而下一个痛苦与快乐或许正在等着我。

作者谨记

 2004年9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京师同文馆组织研究/近代历史与社会文化转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向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131187
开本 32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