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要从自心中流露,要有修养才能从自心中流露出禅的智慧,而修养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就要累积知识经验,而且要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发挥其力量,这就是禅的智慧。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个修行人、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的展现、认识佛教与现实生活、禅宗面面观、禅的内心世界等内容。
图书 | 心的思路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禅要从自心中流露,要有修养才能从自心中流露出禅的智慧,而修养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就要累积知识经验,而且要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发挥其力量,这就是禅的智慧。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个修行人、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的展现、认识佛教与现实生活、禅宗面面观、禅的内心世界等内容。 内容推荐 佛经中说诸供养,以“法”供养为最。法供养,除了佛法修学的心得,更涵盖了世间于人、事的知识经验;提供与更多的人共同分享,使其增长饶益性的智慧者是。 目录 自 序 禅的智慧 如何做个修行人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 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 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的展现 菩萨行道与现实生活 认识佛教与佛法 禅宗面面观 佛法的智慧论 禅的内心世界 好好开拓自己 谈心 尊重与珍惜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 开发自我 试读章节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乘菩萨的行修,也就是修行菩萨法必须要把握的法要。所谓修行菩萨法,我们不能以在家或出家来分别。菩萨这个名词,梵文叫“菩提萨■”,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这个词语很难理解,所以我将它以白话的方式诠释为“修行觉悟的人”,也就是学佛的人,佛法的实行者。 在这个前提下,所谓大乘菩萨,必须要把握两个最重要的课题,菩萨法是以四无量心、六波罗蜜作为修行的指针,包括道理和方法。 做一个修行觉悟的人,如果我们只是依某一些比较偏、窄的知见或方法来实践,以菩萨而言那是不够的。菩萨要以觉悟为前提,通常谈觉悟,就会联想到“佛陀”的本义,一般只是定位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这些已经成就的佛陀地位上,亦即是从已经完成果位者的角度,来界定“佛陀”这个名相。事实上,于佛法_的理念,应该是以“觉悟为内涵”的这个定义,去面对“佛陀”这两个字。 为什么要强调觉悟?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面对人与事,难免在应对的时刻有很多问题发生,其中少不了利害相关每个人,于人于己都希望获得的是利益,而非伤害。 在利益方面,想要使别人得到,而且自己也能获致,这不是难事;但是要做到既不伤害别人,又要使自己不受到伤害的话,那就不容易了!提到不伤害别人,又可勉为其难地做到,倘若想兼顾自己也不受到伤害,实在很难! 而学佛的人既然是以觉悟为前提,他的目标就是学习如何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于此必须要有道理、方法来帮助我们,至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该如何去培养、表现它?在佛法中涉及到慈、悲、喜、舍,称之为“四无量心”的项目,也正是这里首先要介绍的理法。 一般来说,佛以慈悲为怀,菩萨也是以慈悲为怀,其实学佛的人无不以慈悲为怀。慈悲的意思大家都理解,要详细说出其中的含义,就必须要理解“拔苦与乐”: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予别人快乐。 可是,这里面究竟和佛法所说的慈悲,是不是那么的贴切?尤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不是真能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予别人快乐?此点值得深思。刚才我说:不伤害别人,就必须要做到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予别人快乐;同样,要不伤害自己,也必须拔除自己的痛苦,给予自己快乐。 可能大家会疑惑,慈悲应该都是对别人,怎么反过来对自己呢?这即是定位的问题,看你本身处在什么立场,所面对的是什么人;或是说,你所面对的人,他的立场和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定位如果不能确立的话,就很难理解,怎么还有对自己这一层? 事实上,经典讲得很清楚,菩萨法是要自利利他。不单单要拔除别人的痛苦,也要拔除自己的痛苦;不仅仅是给别人快乐,同样也要给予自己快乐,这才是所谓的自利利他,也就是我所说的“不伤害别人,也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含义。以上是对慈悲两个字于概念上的认识。 其次,要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才是慈悲的内涵?谈到要拔除别人的痛苦,是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够拔除?要给予别人快乐,是否别人所需要的快乐你都能够给予?依四无量心,这个“无量”是没有限制的意思。我们一个人究竟能做到多少?如果不能做到多少,怎么能无量?又如何达到无限量、无限制的境地? 所以谈慈悲,如果只是看到“拔苦与乐”这样的诠释,的确不容易把握。依照世俗的观念,慈是指仁慈,悲是指悲悯,这是世间法里面已有的。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慢慢去提升、增上,这样才能达到超越,或者说出离世间的境界。 综合前述,可知慈悲是从仁慈悲悯上下手。如果我们以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来看,肯定是一份慈悲心,并且是无条件的付出;而佛法所陈述的“慈悲”,即是以这一种基础为出发点,慢慢将它扩大,从父母对待子女的心态、情感,渐渐提升、扩展到自己子女以外的他人,这正是佛法中所谈的饶益众生。 P38-40 序言 佛经中说诸供养,以“法”供养为最。 法供养,除了佛法修学的心得,更涵盖了世间于人、事的知识经验;提供与更多的人共同分享,使其增长饶益性的智慧者是。 近些年来,佛教盛行台湾,寺庙林立,颇有唐宋气象;尤其难得的是,僧才倍出,举凡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几乎随处可见、可闻讲经说法之事。如是之象,时潮所趋,吾辈僧尼大众,非为热闹,虔诚奉行职责,洵乃佛子无可推诿之如来家业;唯教仪愈兴旺,信众愈普及,随之知识水准自然提高,吾辈于广开法筵之时,当以着实饶益众生为要务,弘宣佛陀之教,于法义的阐释,切不可以自我意识而违佛意。 现前佛教文字、录音、录像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不免粗制滥造之嫌,其内容草率,义理偏差者不在少数。如是现象,于此毫无顾忌,不受局限的情况下,多少会令人惶恐担忧,是者但愿讲说的大德们,必须考量“谤毁”的因果责任! 今须应环境需求,搜集拙衲近年来,于不同的时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所作的演讲,刻意用心予以整理,编辑成册,其主要目的,无非广布流通,得结善缘,共沾法益罢了! 2004年冬初 千佛山方丈室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的思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白云禅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23793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首版时间 | 2006-06-01 |
印刷时间 | 200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