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泊吐鲁番(第1部)/吐鲁番学研究院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你了解吐鲁番吗?你向往那个香妃的故乡吗?你想尝尝草原的羊肉吗?这是一部介绍吐鲁番今昔概貌的著作,既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洋溢着文学的意味。在作者笔下的葡萄沟和五道林、旧城的老屋和附近的古墓、高昌和交河故城的遗址,还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多少震撼心灵的雕塑等等,都是既写出了历史的沿革,又呈现着当今的概貌,而且在其中还跃动着作者无尽的感叹与思索……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作者在吐鲁番生活期间的点滴感受,其中有些文章在《中国文物报》和《吐鲁番报》登载过。这是一部介绍吐鲁番今昔概貌的著作,既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洋溢着文学的意味。

目录

序(林非)

无悔的追求(谢辰生)

追寻历史喧闹的昨天

无言的歌

空间篇:吐鲁番

高昌余晖颂千古

生命的风景——交河故城

复活的文明——阿斯塔那古墓

凝固的音乐

生命的礼赞

自然篇:临风而歌

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坚强卫士——五道林

吐鲁番的花季——秋天

生命之泉——坎儿井

寒梅一枝惜古香

复活的楼兰——鄯善

古堡遗韵

古道随想

风情篇:吐鲁番风情录

酒香浓浓的吐鲁番

老民居情愫

葡萄沟读月

谁解兰心

心香一瓣悼博贤

吐鲁番十八怪(三字经儿歌)

后记

试读章节

多年来对吐鲁番的历史文化的探秘与寻找,我真不敢轻易落笔,也许在我的心底积累、埋藏了西域那如梦岁月太多的悲苦和繁华。每当我提起笔,耳边总响起古龟兹和高昌石窟的凿石之声,这声音延续着不死的信念和困惑,牵引着我一次次踏上探寻“丝绸之路”的千年古道,有丁冬牵魂的驼铃相伴,在扑朔迷离、色彩斑斓的古道上,看长河落日,听风沙鸣泣。在那特定的环境里,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定会感受到历史的血脉在这条古道上依然温热。你瞧那沙尘仿佛跳着“胡旋舞”、箜篌引来供养人,响彻云霄的生命礼赞,至今还在永恒地演奏着。

这一切,并非幻觉的心灵颤动,是实实在在的。不过这些奇妙的感悟,只能用心灵去聆听,它逼着你走下去,虔诚地走下去!历史仿佛以她明澈的双眸凝视着你,并随时会向你娓娓叙说那如梦的一切。

我记得池田大作和汤因比,他们关于21世纪的对话曾风靡一时。当时有人问汤因比,如果允许他在世界的任一瞬间重新降生,将选择何时何地?汤因比说:愿意降生在公元前1世纪的新疆——也就是刚刚兴起的丝绸之路上。同样的问题,我也曾问过一位文物界的前辈,他笑了笑说:降七的时机无所谓,但愿降生于风餐露宿、精诚百状的朝圣之族,因为生命注定是为一种理想、一种使命而存在。

我能说什么呢?历史无言,戈壁无语。近几年来,在这条古丝绸之路上,我多次踏着历史的血和泪,点点滴滴寻觅着那曾经辉煌显赫过的人类文明盛衰兴废的历史。可凡能呈现在我眼前的除了被风蚀的断垣残壁外,就是被打碎的泥塑佛像残块。在高昌、交河故城我感慨万千,伫立吉木萨尔北庭西大寺,看到天人合一破坏的彩塑、壁画,我只能泪洒荒漠。这几年走过的丝路上的每一座遗址,虽然它们的基调毫无规律可言,却都千年不变地以历史原有的残破面貌赤诚地袒胸露背直面青天,以历史的存在面对人类的今天,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无私和坦荡接受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类的凌虐。风刮沙埋早已使它们欲哭无泪、欲言无声,强盗的挖掘、剥离更使它们雪上加霜。这就是历史的血和泪留给后人的沉思,这沉思是以惨痛的代价和付出勾勒成锈迹斑斑的残酷现实。每看到这些,就连喘息和心跳都难以沟通历史的孤独,惟有荒漠中时而卷起的沙尘,呜咽着引我走进历史的追忆之中。

壮丽质朴的大自然呀,你究竟给人类多少告诫、启示和遐想?在大西北,在丝绸古道上,每一次寻觅的途中,我都试图用心灵去读懂人与自然的奥秘,可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强大的人类在自然面前真是那样懦弱和渺小、那样不堪一击吗?每当我看到一堆遗弃荒漠的白骨和戈壁杂石交相辉映,我感到不可抗拒的自然和历史的悲壮。但从偶尔卷起的沙尘中,我又发现生命在昂扬地抗争着,那奔跑的黄羊、野驴、野骆驼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你搞不清它们是怎样在这种残酷艰险的环境中活下来的。这就是生命!这就是大自然对生灵的厚爱。

P18-19

序言

丹青先生真是一位分外勤奋的学者,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中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祖国珍贵文物的保护工作,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地投入于其中。他充满激情地跋涉在祖国边陲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多少冷僻的典籍。像他这样长年累月将行走与读书结合在一起,还进行相互的比较、参照和印证,这样就激发出深邃的思索,升华成高旷的境界。他已经写出的若干论著与文章,恰巧是很好地显示了这样的情形。

很感谢丹青先生对我的信任。当他那一本描绘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这一地区整个风貌的《丹巴美人谷》,在前年即将出版之际,十分诚挚地嘱咐我撰写一篇序言,以便将自己读后的感想与意见,提供给他和更多的读者朋友们。我在通过认真地阅读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领略了这里许多有关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婚姻制度、官吏设置和文化艺术等等方面的历史渊源,真是大开了眼界。他的文笔也显得华采翩翩,汪洋恣肆,使我在击节赞叹的审美历程中,又增添了许多的见识。正是因为留下了相当深沉的印象,所以每当我凝视着收藏在自己书柜里的不少典籍时,总要将眼光停止在它鲜红的书脊上,想像着其中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笔触。

永远在向前探索和突进的丹青先生,又如此迅速地写出了《情泊吐鲁番》一书,并且还要责成我写序。我当然是很愿意重温阅读《丹巴美人谷》时那种审美的欢欣,就兴致勃勃地翻开了他寄来的这部书稿。经过两个昼夜的连续阅读之后,同样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觉得是在风格大致相同的氛围中间,领略了另一种迥然不同的绚丽和神奇的风光。

我从未去过丹巴,在读完《丹巴美人谷》之后,引起了自己不少充满幻想的向往;我曾经去过吐鲁番,在读完《情泊吐鲁番》之后,引起了自己更多浓郁和深沉的回忆。丹青先生在吐鲁番盘桓期间,经过了细致和认真的考察之后,才能够写出这部厚实的著作来。在他笔下的葡萄沟和五道林、旧城的老屋和附近的古墓、高昌和交河故城的遗址,还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多少震撼心灵的雕塑等等,都是既写出了历史的沿革,又呈现着当今的概貌,而且在其中还跃动着作者无尽的感叹与思索。这样就让我读到了一部关于吐鲁番地区的丰满的历史,领略着渗透在这儿的多少诗意和哲理。

中华民族多么古老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整个人类中间也是相当罕见和突出的,这真使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当然在这部辉煌的历史中间,也发生过多少内忧和外患、压榨和蹂躏、战争和屠戮,尤其是在晚清几代帝王腐败和颟顸的统治底下,无法抵御西方列强残暴的侵凌与掠夺,这样就滋生了许多深重的灾难。像丹青先生充满愤慨地抒写着多少古代的文物,被无耻地偷盗而去,不过是其中一桩很细小的事例而已。多么迷人的丝绸之路上,有着多少苦难的经历,抚今追昔,探赜索隐,只能触发我们激昂慷慨地向前迈进。这正是在阅读了这部著作之后,必然会形成的结论。这也正是丹青先生的成功之处。

《情泊吐鲁番》是一部介绍当地今昔概貌的著作,既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又洋溢着文学的意味。它自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散文创作,却又显得文采斐然,引人人胜。丹青先生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锤炼的结果。让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文字,能够得到流畅多变和美轮美奂的表达,应该是毕生都得去努力追求与琢磨的。我在自己毕生的散文写作中,觉得只要是缺乏生活气息和审美色彩的话语,就毫不留情地进行删削与更改,往往是一篇散文,修订了二十多遍之后,还感到并不满意。既然是已经投身于这样迷人和神圣的事业,就必须对于自己提出如此严格的要求。凭着这样一些粗浅的经验,我是很明白丹青先生在锤炼文字上所花费的功夫的。

遥祝丹青先生能够一如既往地克服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途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向着更为高耸的前景,奋发有为地冲刺和迈进。当然在这同时也得要注意身体的健康啊!

2006年3月12日于北京静淑苑  林非 著名散文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后记

一切文学都是人学,能否用人的精神去观照历史,并借助考古学,穿越时空,透视古今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中的残留碎片,去诠释历史,去传达古代人的精神、心灵和情感。

有了这个基础,再从保存在典籍内、染浸在风情里、隐藏在山水间、蕴含在传说中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这个巨大的平台,来表达和倾注我的情感,这是我多年来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梦想!

这些年来,感谢命运给了我太多难得的机遇,让我跟随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谢辰生、周干峙等诸位前辈大师考察,为了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我不敢说走遍了祖国万水千山,但作为一个学者、散文家,我却最偏爱——特殊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前辈们说得好:在那些特殊的环境里,有无数不解之谜等着你去解读。沉积在山水之间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对应,称之为人文景观;与山脉水脉相对应,亦可称之为文脉。因此,地以文而灵秀也就不奇怪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必深藏着厚实的历史文化沉积,在这些凝聚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积的富矿中,只要你留心观察,一抬脚便踩活了一段历史文化,一伸手便摸着了历史文化,一展望历史仿佛从你眼前飘过,身处于那样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里,你能不激情奔放、思绪纵横、海阔天空、感慨喷涌而出?有了这种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感觉,在你心灵便产生了一种非要写点什么的冲动,或许,这种冲动用文学圈内的行话来说,就是“灵感”吧!

有人说:作家不必是专家。很多专家往往写不出大众能接受的著作,此言我不敢苟同。但作家有作家创作的天地。他能把深奥、单调而乏味的考察内容、考古发掘报告,用老百姓能接受的通俗语言有声有色地写出来,这也是一门学问。补历史之遗缺,钩沉人文之精神,一份严肃科学的考古报告,演变成一种高雅的历史文化寻求,并抒发对丰沛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的美妙欣赏,这有什么不好?

我认为,写作是具有文化良知的一种职业。但是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必须做到力求公正。只有尽量站在最真实的一方,你的作品才具有鲜活的气韵。历史的瞬间,既有响彻云霄的呐喊,也有小巷深处的悲泣。多年来我跟随大师们走过的那些地方,只要某个历史事件曾在那里发生过,一种精神、一种气韵、一种哀怨,便在发生地的山水间激荡不已,虽然有些地方历史过去了千年,这种激荡也不会全部消失。只要你走到那里能静下心来,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离死别,就能在你的脑海中活跃起来。站在那样的山水间和废墟上,不只是欣赏山之峻、水之秀、景之苍,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虔诚之心,凭吊其间的灵魂,感觉那种精神、那种气韵、那种哀怨。别致的构思和流畅的行文在这里,除了能激活沉重的历史,也能把枯燥的考古学、乏味的考察内容变成愉悦现代人阅读兴趣的良方。我的很多考古界朋友,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书本和课堂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考古学最关心的是器物,尤其是在田野资料的获取角度、方法上强调详尽系统,而文学创作的灵魂却是情感。尤其是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实感。那些言不由衷的作品不会有感染力,也绝不会有生命力。

散文,是一种深湛而美妙的文学形式,它最大的特点便是“散”。这种文学形式中的“醉拳”,看似醉散,却路数不乱,绝招暗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手法,甚至比小说来得更精妙,来得更纯真。

在我外出考察的日子里,常有朋友问我散文创作的技巧问题。事实上,技巧只有在它服从了所表达的内容,并且自己又不是特意地直接显露的时候,才是真正高超的技巧。因此,我一直认为,散文创作也应当是我们民族古老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载体和诠释人生绝好的文学形式。

“对于一切,重要的不仅在乎看见,而在乎怎样看见。”这是古罗马大哲学家、大诗人卢克莱修的一句名言。散文作家必须要有一双识宝的慧眼。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事,大家都看到了,有的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而有的人却从中看出了玄机,看出了道理,看出了问题。这就是不光要勤于观察,还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机会和成功之花才会开得异常鲜艳。

在吐鲁番的日子里,面对着历史留下的一块块说不尽道不明的遗址遗迹,多少次我驻足凝视、陶醉在令我冲动的遐想之中。我常常忘记了身在何处?冥冥之中仿佛真的找到了一个静谧的人生归宿之地。那感动的心境被苍茫的时空涅椠,一幕幕历史的风云轻盈地掠过天地,我看到天地的灵光在沉寂的火焰山上雄劲地书写着“永恒”两个字。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写作对某种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境界后,那具象的、实际的东西反而并不重要了,更要紧的是你走过的历史或历史挟带着你,许多破碎的故事,最终在你的心头沉淀下来,并且与你的灵魂发生了类似化学反应那样的东西。伴随着生活最原始的律动、瞬间,仅仅是瞬间,让你感受到一种抽动骨髓的震撼!

我时常反问自己,灵魂是什么?谁见过灵魂?它真的存在吗?我能否进入到它的境界,最终让宗教说服我、改造我、挽救我?可是我的天性又不信这一切,谁知道生和死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散文创作对我而言是一生的误会,那么只能让它误会下去了。我想这一辈子是很难成为小说家了。因为我没有像他们那样的勇气,一生始终站在社会舞台的一角,斟满了生活酿造的苦涩之酒,以个体最简单的生存方式去揭开社会与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而小说家自己呢,虽然有时满脑子的语言在血管中奔流,最终也只能用内心的善良编织出精神的历史,让读者接受一次次小心翼翼的敬畏。

散文不是小说。虽然人生百态皆成文,而它只需要真实的感受,而非编造故事的天才,它只需要独特的吟味和幽深的寓意。绝非靠词汇的组合、情节的离奇就能成功。鲁迅先生说得好,散文“表现为不伪不饰的真的自己”,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这真是中国散文创作的千古名言。

我们有幸继承了历史,更有责任再创和延续历史。因为历史留给我们太多辉煌的记忆,像一壶千年的陈酒,瓶盖开启便沁香四溢。在这条千古飘香的历史之路上,摆满了先民的智慧和创造,通体散发着远古的泥土芬芳。

今天,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只有在历史老人的感召和激励之下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迅跑,我们才有可能被未来祭奠和供奉,而不是被后来的历史所遗忘。文物生态是社会生态的缩影,没有一颗平常心冷静地观察身边的一切,我们谈何保护、研究?

这本小书,都是一些在吐鲁番生活期间的点滴感受,其中有些文章在《中国文物报》和《吐鲁番报》登载过。孙昌华书记建议我把它集中起来编印成册,献给关心吐鲁番未来发展的各界朋友。我想,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此书的问世,能为吐鲁番未来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略尽微薄之力,当是我最大的满足。

借此机会,我真诚地感谢对此书给予厚望的吐鲁番地区的各界朋友:吐鲁番地委、行署的各位领导,吐鲁番学研究院的各位同道。特别要感谢我的恩师罗哲文先生,是他老人家把我领上文物保护与研究之路,没有他老人家多年的培育和指导,我和文物保护与研究事业谈何结缘!更要感谢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老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与厚爱、谢辰生院长对我多年的教育与鼓励。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为了此书的早日出版,想尽了一切办法,新疆著名摄影家黄彬先生和张永兵先生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我的女儿朱景鸿和夫人褚春华除了给我一个清静的创作环境,并帮我打印、校稿。胡月明、徐树林等友人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对此一并致谢!

丹 青

2006年2月于姑苏书乐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泊吐鲁番(第1部)/吐鲁番学研究院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丹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0128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