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
内容
编辑推荐

魏斯只凭小小一匣子,竟让大将乐羊心悦诚服地交出兵权;赵雍在幼时就发现常山之宝不是别的,正是可以居高临下夺取代国的绝好地方,由此父亲叹其心智,立为世子;孙膑误信奸人,惨遭膑刑,最后佯装疯傻,方才死里逃生;苏秦屡败屡战,自出资财四处游说,碰壁后锥骨苦学,终掌六国相印;太子丹为结名士舍杀心爱的千里马,而义士荆轲也用身家性命以报知遇之恩……全书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认识众多政治人物的个性优劣,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他们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作者像一位身怀利器的独行侠,在数百年广阔的历史政治领域纵横驰骋,为读者指点人物,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战国时代,周天子无力支撑大局,大秦统一之前世,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浪淘沙,合纵连横,你方唱罢我登场。华夏文化成型之初的这一段历史,竟十分精彩,以至于奠定了千古后世经世治国,创业为人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当代人读史,多关注明清一代的君臣之道,官场运筹,以为时间相近易比附也;殊不知,向春秋战国追本溯源,解读早期政治家,思想家的言论事迹,才是理解中国历史最深处政治哲学,思维模式之奥义的关键。

目录

【魏国政治人物】

魏斯:海纳百川彰显儒士风范

 尊儒尚贤

 有能者必用

 巧送一匣释兵权

乐羊:功高震主的政治悲剧

 三缓攻斯的军事战略

 食子殉军功

 进退维谷的尴尬

吴起:视德行如粪土

 杀妻求将

 独特的治军观

庞涓:妒火烧身的无义之徒

 没有真才实货,只好虚浮自夸

 他向同学下了毒手

 聪明反被聪明误

魏无忌:侠肝义胆,无愧智勇双全

 折节下士

 窃符救赵挑战秦威

 沉迷酒色避震主之嫌

关于魏国的议论

【赵国政治人物】

赵无恤:大勇之下无畏强敌

 大勇

 大智

 以“礼”固江山

赵雍:中兴国势凭胆识,祸乱丧生因舐犊

 胡服骑射:勇于民俗改革

 舍权让位全力吞秦

 一国难容二主

蔺相如:智勇兼主人走活外交死棋

 有理有节

 誓死捍卫国威

 小忍善识大体

廉颇:赵国长城——忠心 报国的善战将军

 抓敌要害搞突袭

 性格鲁莽成为树敌隐患

 报国无门,枉费一片忠心

赵胜:尚时养客的平原君

 养客三千为博美名

 目光短浅乏战略

赵括:纸上谈兵,铸成大错悲千古

李牧:超世将才偏偏生不逢时

 军事战略:致人而不致于人

 盯着明枪,防不住暗箭 

关于赵国的议论

【齐国政治人物】

田因齐:成于重贤。败于轻信

不以人言论忠奸

爱才如宝

兴办学宫育人才

邹忌:他的悟性实在高超

孙膑:用兵之神无人比肩

以超人兵术扭转天下政局

诈疯法终逃魔窟

淡泊名利,功成身退

田地:好大喜功的败国之君

用兵过度而树怨

因短视受人操纵

放不下傲慢的架子

田文:养客自重的孟尝君

首倡养客之风

聚势为重

发散型思维

关于齐国的议论

【燕国政治人物】

苏秦:一介布衣竟执

六国相印

游说大家

政治投机家

崇尚个人奋斗的聪明智士

苏代:凭方寸之舌做投机

政治的营生

姬哙:徒有赤心、轻信误国

的政治玩偶

姬平:临危受命,一心

复仇强国

筑“黄金台”招贤

用才,爱才,保才

乐毅:治军才华不在

其祖乐羊之下

借众、乘胜、将计就计

柔化施恩获民心

姬丹:忧国急仇的破产

矢志忧国

重金结义士

荆轲:侠骨忠肠,图穷匕见

关于燕国的议论

【楚国政治人物】

吴起(下):曾点亮改革图

强的曙光

熊槐:一再轻信,昏头昏

脑地走进魔窟

屈原:洁身忧国至死不渝

黄歇:少谋寡智求苟安

的春申君

立王有功,抗秦无力

献妾盗国

关于楚国的议论

【秦国政治人物】

卫鞅:成功的改革缺少一个

圆满的句号

胸中有丘壑的大局观

才能出众的谋略家

尚法致富国力

英雄史观酿苦酒

张仪:舍义取利,以“连横”

闻名于世

玩弄出尔反尔的骗术

游说的四种策略

一计免双祸

赢稷:大志欲吞天下

耀武扬威显野心

思贤若渴的爱才之君

斗心斗力,深谙斗争艺术

范雎:把秦国导向兼并

统一的航道

在细节上见高低

优化内政,远交近攻的战略

恩仇必报,泾渭分明

为保宠而媚君终未能长久

白起:名震四方的

百胜将军

战无不胜,威震列国

刚硬耿直含冤屈死

吕不韦:千金作注狂赌政治

商贾眼光看政治

投其所好的圆滑

灵活机敏的处事手腕

王翦:制胜将才处君有方

明用障眼法

洞察总战局

常示退隐免君臣之隙

赢政:毁誉参半的大秦缔造者

刚毅果断不顾情面

择利者为我所用

性格奸诈耍手段

功成后骄横跋扈

千秋是非任评说

关于秦国的议论

题外的议论

附录 战国时期形势图

后记

试读章节

       优化内政,远交近攻的战略

范雎初见赢稷,在其作出“尽言无隐”的督促后,即对赢稷讲道:“秦地之险,天下莫及,其甲兵之强,天下亦莫敌,然兼并之谋不就,伯王之业不成,岂非秦之大臣,计有所失乎?”赢稷向他请教失计之所在,他遂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兼并战略,说道:“为大王计,莫如远交而近攻。远交以离人之欢,近攻以广我之地。自近而远,如蚕食叶,天下不难尽矣。”(第九十七回)对这一战略的实施,他解释说:“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既得韩魏,齐楚能独存乎?”赢稷听罢,鼓掌称善,当即拜范雎为客卿,号为张卿。当时丞相魏冉的封地在陶山(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一带,与齐为邻,他为了扩大封地,准备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今山东宁阳、东平一带),范雎依据他远交近攻的兼并战略,向赢稷提出反对意见说:“臣闻穰侯将越韩魏而攻齐,其计左矣。齐去秦甚远,有韩魏以间之,王少出师,则不足以害齐,若多出师,则先为秦害。今伐齐而不克,为秦大辱;即伐齐而克,徒以资韩魏,于秦何利焉?”他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伐齐之弊,用他的兼并战略开始指导国家的军事行为。赢稷采纳了他的建议,阻止了伐齐之师。自此,秦国坚定地和好齐国,与齐国四十余年没有发生战争,争取了他们在秦国兼并战争中的中立,而专心对付韩魏等国。

范雎被任为客卿后深得赢稷信任,经常被单独召见商议国事,宠遇日隆。他见赢稷深信自己,遂对他说:“臣昔日闻秦但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秦王。夫制国之谓王,生杀予夺,他人不敢擅专。今太后恃国母之尊,擅行不顾者四十余年。穰侯独相秦国,结朋比党,生杀自由,私家之富,十倍于公。大王拱手而享其空名,不亦危乎?”他在内政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君王集权的主张,他分析秦国的政治现状说:“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威,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朝见王之独立于朝,非一日矣。恐千秋万岁而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听了这番议论,赢稷不觉毛骨悚然,再拜致谢,遂下决心收缴了魏冉的相印,使其归于封邑,驱逐了其朋党,并将太后置于深宫,不许过问国政,让范雎接任丞相。范雎在内政上积极支持赢稷打击外戚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秦国的政治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范雎在参政后先制定对外的战略,摸清情况后再着手内政的优化,自远及近,由易而难,反映了他施政的谨慎和策略。

制定了大政方针、完成了内政建设后,范雎协助赢稷对列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兼并,他曾具体安排实施反问计,使赵国撤换了大将廉颇,保证了秦国长平之战的胜利,后又劝赢稷灭周称帝,这些措施都是实施其兼并战略的具体环节,对秦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

序言

社会历史活动总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前400多年,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为标志,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新兴政治势力从以周室为核心的政治框架中挣脱了出来,若干国家相继争霸的局面转变为七个大国相对抗的形式,经过长期曲折的竞争,前221年终由秦国统一。

社会进入了这样一个被称为“战国”的时代,政治活动的目标明确地成为对天下的兼并,由此也决定了政治活动在形式和手段上的复杂性、残酷性。系统探讨这一历史时代的政治文化,反思各个国家在战略、军事、外交、改革及用人等方面的成败得失,从政治哲学的层面予以总结和升华,实在是一个十分不易的大胆尝试。冯立鳌同志在完成《博弈春秋人物正解》之后不久,以敏锐的哲思和缜密的布局,出色地撰写了这部《天下战国人物正解》。他在上部著作的末尾曾抒发感慨云:“波澜壮阔的争霸之世又引出了一个烽火连绵、金戈铁马、强力争雄的时代。战国乱世继春秋之终到来了!那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画面!”看完本著,我相信斯言,同时也赞赏他在谋篇布局、剖解论析、触觉敏锐和事理升华方面更上一层楼的成功,赞赏他对该时代这一广阔历史画面的细致体味和深刻展现。

由数国争雄到秦皇统一,是战国二百年政治史的主课题,冯立鳌该论著从总体上展现了战国时代数国争雄的壮阔局面,以及秦国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如何完成统一、为什么能够统一、是什么样的统一这几个重要的问题。读完全书,不仅对竞争和走向统一的大致历史过程有了确切的了解,而且对竞争取胜的原因、某些政治运动的规律以及对统一王朝的本质都有了然于胸之感。

作为《博弈春秋人物正解》的姊妹篇,该论著仍然运用了多样的理论方法,在个别地方还增加了直观图示法。作者像一位身怀利器的独行侠,在数百年广阔的历史政治领域纵横驰骋,指点人物,引人入胜。全书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认识众多政治人物的个性优劣,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他们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如吴起不守礼教、赵雍溺子酿乱、廉颇血性鲁莽、屈原洁身忧国、白起性格刚硬、荆轲侠骨忠肠、吕不韦处事圆滑、王剪涉政谨慎等等。这些文化性格及其评价对当代社会的人们无不具有警示、借鉴的意义。

站在当代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把玩人生悟哲理,新颖独特的思路,加上分析视角的机智,这使历史上许多被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常能得出出乎意料或发人深省的新结论,如作者评价孙膑是“精于兵术,拙于世情”;认为庞涓这类人物的出现,无疑有个人品格上的原因,但同时也是专制制度的产物;认为燕将乐毅对齐国即墨两城久围不攻,实是灭齐前产生了“兔死狗烹”的顾虑,是一种存敌自重的政治策略。作者甄别史料,认为赢政为吕不韦所出云云,纯粹是后世文人贬损赢政和秦王朝,实现双重心理平衡的机巧曲笔,体现出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秦赢政愤无所出的心理发泄。通过对蔺相如主要历史活动及其所处政治地位的分析,认为蔺相如确是一名外交强手,但够不上一位政治全才等等。由于视角新颖和方法灵活,全书没有丝毫的陈腐气,处处有清风扑面之感。我赞赏该书在结构安排、事理分析及文字表述等方面显示出的学术功力,并且赞赏其在历史政治研究和民族文化自省方面所作出的成功探索。相信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政治的系列考察,能在政治哲学领域取得更上层楼的成就。

                     李明华

                     2005年11月18日

后记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以周室为根基的宗法血缘关系经过约三百年的延伸延续而渐次淡弱,在宗法关系上建立的政治统治已经虚弱无力;另一方面,生产的进步、人口的繁衍、交往的扩大、信息的增多、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动,又造成了地方政治集团的崛起,以及地方各政治势力发展的不平衡,某些地方势力要求重新划分天下利益和政治权力,而虚弱的宗法政治统治却无力消化、引导和控制这种要求权力划分的能量,于是,以前771年犬戎镐京之乱为契机,周室的政治统治以及传统的社会秩序终于在地方政治势力的冲击中开始松弛并走向崩溃。各种政治因素从旧有的社会序列中挣脱出来,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在相互冲突中又重新寻求新的组合。这是一个历经了五百多年阵痛和磨难,在痛苦、兴奋和惊异中成长的民族发展历程。

各种社会因素的冲突似乎呈现出无序的状况,但其中发生着以下显著的情况:其一,华夏与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的界限一次性被打破,民族范围由黄河中部渐次拓展到长江流域和钱塘江、珠江之地,华夏民族在冲突和融合中伸展成形。其二,传统的天命理念被颠覆,人们以无畏的勇气面对现实、憧憬未来,许多以经邦济世为主旨的学说纷纷出台面世,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导向作用。影响国人深远的思想理论也大多产生于这个时期。其三,人们在社会的大动荡中探索和尝试新的政治形式,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但延续中国数千年的政治体制之雏形形成于这个时期,并靠争战年代所显示出的优胜性而被推向全国。其四,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有一些生活中的正常行为,但发生于当时的许多生活与交往行为,却被历史以典故或汉语成语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如“大义灭亲”、“伯乐相马”、“上下其手”、“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鸡呜狗盗”、“围魏救赵”等等。发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生活行为被烙印在民族文化的深层,长久地影响民族的心灵和思维模式,这是不奇怪的,因为这是民族心理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走向成熟并基本定型的时期。

中国的民族史、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化史都在春秋战国时代奠其基,该时代在时势呼唤下涌现出的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改革家、谋略家,都以自己的努力影响了社会的进程,他们各有短长、辉光相映,构成了一派千秋不灭、群星灿烂的悠远苍穹。评点他们各自在天下变局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富有特征的文化人格,对于当代人了解中国的民族心理,把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认清其中的优长和短缺,都是极有现实意义和文化警示意义的。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竹书纪年》等史籍以及《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新序》等子书都对春秋战国的历史事件有所记载和叙述,是认识该时代不可替代的资料,但它们都是从特定侧面,在对一个人物或若干事件的记述中表达历史,有些记述则过于简单。对春秋战国五百五十多年历史试图作全景式描述的是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该书把见之于典籍的零散史料串联和拼接起来,成功地编织了一个史料详尽、次序缜密、前后照应的东周历史大观,虽然连缀过程中夹杂有一些文学家的想像,但作为一种“本质上的合理”演绎,作为历史文化的衍生和积淀物,也不失其自身特定的文化价值。我以为,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冯梦龙氏的该著作是中国最优秀的历史文化小说之一。对一般读者而言,系统了解春秋战国的政治发展史,从《东周列国志》开始是最好的方法;即使是在该领域从事某方面研究的专家,亦可由此获得对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发展过程的系统性把握。

我的拙作《博弈春秋人物正解》和《天下战国人物正解》是从政治学、哲学、人才学及文化学等视角对东周列国时代的政治发展过程所作的分析和反思。由于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上的政治活动特征不同,拙作的取材形式不同、布局结构不同,因而只能作为两部论著。但两个阶段在历史过程和客观时间上的衔接,以及本人取材对象和分析方式的一致性,又使两部论著成为特征相近、不可分离的孪生姊妹篇。我钟爱两部拙作远胜于早年对《三国演义》作分析的那本论著,尤其倾心于其中稍后出世的妹妹篇。分析楚汉逐鹿政治人物的论著是紧接其后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为两书的增修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社科院副院长王经伦研究员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州市社科联主席、研究员李明华博士审阅了两书,并在百忙之中拨冗作序,将论著介绍和引荐给读者。对单位、领导和朋友所给予的支持,本人在此表示诚挚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李向晨编辑与李向瑜编辑对论著的大小标题做了倾向于现实的改动,希望他们的辛勤工作能得到读者的欢迎。我在对春秋战国人物分析之后,又有对该时代典型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对列国政治发展的论析两本拙作,试图由此构成对春秋战国政治运动和文化特征更为翔实完满的认识,希望能尽快面世,也盼读者朋友一并能给予批评指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尽头,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反思自然不会停顿终结。当代文化成果终将有被超越的一天,那将是民族文化更为长足的发展,对此我们满怀信心并欣喜地期待着。

                     作者

                     2005年11月2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吴子·图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立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74765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陕西
225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