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本书作者在浸淫普洱茶世界近十八年期间,不断收集资料、研究实验与探访请教先进,尝试以浅显易懂的文字配以大量的实物照片把普洱茶的辩识、详析和解读向读者娓娓道来。较近几年坊间出现的不少介绍普洱茶的专书而言,本书绝少商业气息,作者亲自造访茶区与仓储,实事求是,文字通俗,图文并茂,极具参考价值。
图书 | 经典普洱 |
内容 | 编辑推荐 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本书作者在浸淫普洱茶世界近十八年期间,不断收集资料、研究实验与探访请教先进,尝试以浅显易懂的文字配以大量的实物照片把普洱茶的辩识、详析和解读向读者娓娓道来。较近几年坊间出现的不少介绍普洱茶的专书而言,本书绝少商业气息,作者亲自造访茶区与仓储,实事求是,文字通俗,图文并茂,极具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之。于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此时所生产之银生茶是普洱茶的前身,是原始制法是直接将鲜叶生晒而成,后来发展出杀青、揉捻等制程,茶菁日晒后成为晒青毛茶,此即紧压精制加工的原料。 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宫廷贵族与风雅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兴。当时,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产地,而普洱与思茅即成为其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内地、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至今,茶叶已成为中华文化与其他西方文明的桥梁。 目录 茶语(序) 01 云南普洱茶 历史探源—普洱茶的类别—茶区的自然条件与分布—茶园茶与茶园管理 02 普洱茶的现在与未来 健康与传媒—普洱茶的定义—年份—入仓—好普洱—未来趋势 03 滇青茶产区气候地理条件 云南气候地理条件—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地区 04 普洱茶制作之古今与迷思 传统普洱茶—现代普洱茶—制作的迷思 05 普洱生茶与熟茶制程辨识 普洱茶制作与流程—勐海茶厂熟茶特色—仓储的影响—仓储与熟茶香气 06 滇绿与滇青普洱的特点及辨识 滇绿普洱茶—滇青普洱茶—二者比较—一些比较特殊的状况 07 如何选购新制生饼 辨识生茶与熟茶—茶区—品种—茶菁辨识—饼模与紧压度—茶汤—香气口感—叶底 08 普洱茶年份与断代 有关普洱茶书籍—普洱茶年份断代—=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年代厘清与补叙 09 精致普洱——沱茶 历史与传承—茶菁使用特色—制程—如何选购沱茶—市场优势与缺点 10 普洱茶存储与陈化 储存环境与茶品—经验整理 11 入仓茶的辨识 入仓、未入仓的定义—辨识方法—关于斗茶 12 普洱茶冲泡方式与茶具选择 茶具选择—试茶—品茗 茶心(跋)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饼模与紧压度 铁模:一般而言,铁模的紧压度较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以中茶牌铁饼为例,茶质重且容易出现花蜜香。与紧压度有相关的因子,除了蒸气时间及压力,与茶菁与细嫩度、杀青温度、干燥温度也有关连,不同原因导致其间的差异。 但注意紧压过度时,容易出现茶叶焦心现象。 石模:因应不同的需求,石模有不同的形状与重量规格,饼型较古朴而圆润。通常石模压制的饼茶紧压度不较铁模般紧压,相对陈化速度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较弱。 *越紧压,陈化后容易出现花蜜香、茶质保留度高;较松散者,则陈化较快、汤水滑,香气表现较不明显。 茶汤 明亮度:原则上汤色必须清亮,而有些新制茶品因为揉茶过度、水分含量较高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汤色较浊,此现象经过一年左右就能转为清亮。然,因为高温制程,反而有些茶品新茶时汤色清亮,一二年后反而变浊;此为标准劣变,往后滋味随即丧失。 颜色:新制茶汤色以黄绿色为主,青绿色多表明有高温制程。若新茶汤色即为黄红色,可能有发酵度偏高之迹象。 *黄绿色、清亮透彻有油光,是为佳品。 香气口感 香气:上颚、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都可能有香气,依产区与制程差异,会有不同香气与感应位置。尤以吞咽间之香气,且能有层次变化是为上品。然,避免上颚前端有高温烘干之甜香味。 苦涩:苦涩味,代表茶质茶性强烈厚重与否。而苦化甘、涩转甜的转化速度,代表茶种的适用性与制作成败。 甘韵甜质:甘与甜,是令品茶者最回味的部分。若品茶完后三至五分钟内,仍有喉头与两颊的回韵甘甜,是为佳品。 *香气饱满、苦涩快速转化为甘甜,二者都相当持久耐泡,且于口腔内转变有层次感。 叶底 柔韧度:柔韧性佳、叶面有光泽。揉压即破,与制程之杀青温度有关。色差较多者,可能为发酵不均或拼配茶品。 枝梗碎末:杂质多者,不利于稳定冲泡,口感较差,甚至影响后续陈化。 *叶面光泽油亮、柔韧度佳,枝末等杂质少者为佳。 P82-P83 序言 茶语[一]茶 友之君子 无需言语 饱含历史风华与人间文化 淡,韵而有味 待之以礼 交之以心[二]品茶 品茶藏茶,所求为何? 研究探讨、消脂解渴、品茗休闲、跟随潮流、 身分表征、增值发财 您,属于哪一种? 目的越多,需求越高,压力越大[三]收藏茶 您的茶 放进嘴里 手里 仓库里 还是放在……心里 您的茶 爽口的饮料 家里的摆饰 银行的存款 还只是……另一种压力 石昆牧 后记 茶心 文字与文化不必然画上等号,个人尝试以文字表达十八年来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不代表惟一角度与观感,单纯传递自身感受与读者分享。 笔者在台湾为大学教育工作者,1999年开始经营茶业,以云南普洱茶为主;兴致之余,撰写相关资讯与网路杂志发表。因缘际会,结识当时还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刘荻先生,因对普洱茶有相同热爱与理念,希望以文化扎根方式共同推广。 十分感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刘霆昭社长与刘荻先生,将个人近几年发表于网路的文章集结成册,搭配二百余幅相关图片,在大陆顺利发行,让更多对云南普洱茶热爱的茶友能更加深入了解。 普洱茶文化历经千余年,而普洱茶后发酵陈化亦超越百年,以人类寿命相对,原则上不可能完全了解。笔者所阐述的只是一己之见,往后有更新的历史文件、制程、储存陈化等,都有可能更替本书中所陈述。在此,笔者期盼与普洱茶爱好者一起学习、发现、成长! 普茶庄石昆牧 2004.12.2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经典普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石昆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同心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9399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0 |
出版时间 | 2005-02-01 |
首版时间 | 2005-02-01 |
印刷时间 | 200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27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5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