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米德尔马契(上下)/名著名译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爱略特,她一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是三部中篇组成的《教会生活场景》和七部长篇:《亚丹·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罗慕拉》、《费立克斯·霍尔特》、《米德尔马契》和《丹尼尔·德龙达》。《米德尔马契》一书出版后,爱略特的心理分析手法引起评论界重视。随着后人对爱略特的深入研究,她的心理分析手法得到评论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她凭借她的创新精神,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

内容推荐

《米德尔马契》一书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目录

序 言 

第一卷 布鲁克小姐

第二卷 老年和青年

第三卷 期待中的死亡

第四卷 三个爱情问题

第五卷 死者之手

第六卷 孀妇和妻子

第七卷 两种诱惑

第八卷 日落和日出

尾声

试读章节

可想而知,这几个星期里,卡苏朋先生在蒂普顿田庄花费的时间不少。求婚必然妨碍他的伟大著作——《世界神话索隐大全》——的进展,他自然迫不及待,希望这事尽快圆满结束。然而这妨碍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自愿承担的,他认为,眼下已到了用伉俪之情点缀他的生活的时刻。在他勤奋工作的间隙中,疲倦使他百无聊赖,他要用女性的温情照亮他郁郁寡欢的心灵,何况他年事日高,必须在他的有生之日,为自己安排一个温柔乡。这样,他才决定跳进爱情的激流,但出乎他的意外,他发现这只是一条极浅的小溪。正如在干旱地区,浸礼只能用象征的方式进行,卡苏朋先生投入的溪水,充其量也仅仅在他身上溅了几滴水点。于是他断定,男子的所谓激情其实并无其事,只是诗人们的夸张罢了。然而他愉快地看到,布鲁克小姐对他百依百顺,温柔体贴,是可以满足他对婚姻的最高理想的。有一两次他也想过,他的感情之所以只能停留在常温状态,也许是由于多萝西娅存在着某些缺点。但是他又找不到这些缺点,也不能想象怎样的女人才更合他的心意。因此他无从作出解释,只得相信,有关感情的传统说法完全是言过其实的。

订婚以后不久,一天早晨,多萝西娅对卡苏朋先生说:“为了使我更加有用,我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做些准备?我想学学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念法,使我能够为你朗读这些书,尽管我不懂得它们的意义,就像弥尔顿的女儿为她们父亲所做的那样,这成吗?”

“对你而言,这恐怕是一件吃力的事,”卡苏朋先生回答,笑了笑,“真的,要是我没有记错,你提到的那几位小姐,就为了要念她们不懂得的语言,反抗过她们的父亲。”

“是这样,不过,首先,她们都是淘气的女孩子,要不然,能够帮助这么一位父亲,她们应该感到自豪;其次,她们应该好好学习,使她们懂得她们所念的东西,这样就会发生兴趣了。我想,你不致希望我成为一个淘气而愚蠢的人吧?”

“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女子,在生活的一切方面无不如此。当然,如果你能抄写希腊文,这对我是大有用处的,但要做到这点,最好先读一些书。”

多萝西娅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允诺。她不想马上要求卡苏朋先生教她这些语言,因为她最担心的就是非但不能帮助他,反而成为他的累赘。但她想懂得拉丁文和希腊文,实在完全是为她未来的丈夫着想。那些男性的知识领域,在她看来是一个高台,登上这个高台,一切真理便可一目了然。现在,她常常怀疑自己那些结论,因为她觉得她幼稚无知,她想,既然那些熟知经典的人对村舍漠不关心,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上帝的崇敬,那么她怎么能确定简陋的小屋子不是同样体现了上帝的恩宠呢?也许,还应该懂得希伯来文——至少是字母和一些词根——这样才能追根问源,对基督徒的社会责任作出合理的判断。她并没有达到那种自我牺牲的高度,满足于得到一个博学的丈夫,可怜的孩子,她希望自己也变成博学之士呢。布鲁克小姐尽管具有聪明的虚名,实际还是很天真的。西莉亚的头脑虽然从没受到重视,却能一眼识破别人不切实际的空想。看来除非一贯保持冷静,才能保证不致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头脑发热。

P60-61

序言

大凡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家,其决定因素不外乎两种:一是高产高质量;二是产量不高但富有创新精神。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爱略特属于后一类作家。她一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是三部中篇组成的《教会生活场景》和七部长篇:《亚丹·比德》(1859)、《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织工马南》(1861)、《罗慕拉》(1862—1863)、《费立克斯·霍尔特》(1866)、《米德尔马契》(1871—1872)和《丹尼尔·德龙达》(1874—1876)。与其同时代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和特罗洛普相比,爱略特的作品远算不上高产,但她凭借她的创新精神,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

乔治·爱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一八一九年出生在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座庄园上,她的父亲是这座庄园的管家。爱略特少年时就读于附近两所女子寄宿学校,很快掌握了法语和意大利语,信奉福音教,热衷于慈善事业,读了大量宗教和文学作品,而且对天文、地质、数学以及昆虫各类科学,都非常感兴趣,是方圆一带有名的才女。一八三六年母亲去世后,她辍学为父亲管家。四十年代初,她随父亲迁居考文垂市,开始熟悉城市生活。在这里,她结识了查尔斯·勃雷、查尔斯·韩奈尔等激进派青年,对议会改革、宪章运动、反谷物法运动、天主教赦令等重大社会问题发生了浓厚兴趣。《基督教起源的调查》(查尔斯·韩奈尔著)一书转变了她的宗教信仰。她先后翻译发表了斯特劳斯的《耶稣传》和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文》,在当时英国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五十年代初,三十五岁的爱略特只身闯进伦敦,成为著名杂志《威斯敏斯特评论》的撰稿人和编辑。这时,她与当时的著名评论家亨利·路易斯认识并逐渐产生深厚友谊,不久又与这位有妇之夫的大学者一起出走,组成新的家庭。他们的婚姻为上流社会所不容,因而经常旅居欧洲大陆,结交了许多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名流、学者和艺术家,大大开拓了爱略特的视野。

爱略特的七部长篇小说是在一八五九至一八七六年间创作的。评论家一般把它们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作品主要描写英国十九世纪的乡村生活,着重描写普通人心灵中的丰富内涵和高尚情操,风格如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平凡而恬静。后期作品均涉及了重大的历史和政治事件,内容丰富,颇具力度和深度。在表现手法上,前期作品着重人物形象刻画,后期作品注重人物心理分析。《米德尔马契》一书无论是人物形象描写还是人物心理分析,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米德尔马契》一书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社会世俗扼杀人类抱负这点,在青年医生利德盖特这个人物身上写得最为成功。利德盖特是个孤儿,虽说论出身还有些地位,可他本人学医从医,是一名自食其力的自由职业者。他对出身看得很轻,埋头研究病理学和解剖学,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但他不幸与米德尔马契市市长的女儿罗莎蒙德结了婚,从此陷入家庭囹圄。罗莎蒙德天生丽质,楚楚动人,却只有一颗浮名浮利培育出来的世俗之心。她的世俗要求和花销像钳子一样死死夹住了利德盖特,使其债台高筑。利德盖特的医学研究虽然阻力重重,但在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资助下,还能进行下去。不料他的资助人早年私吞他人财产的丑闻被揭露,他的医学研究因此中断,不了了之。在债务和舆论的压力下,利德盖特为了负起家庭责任,只得迁居伦敦,为富贵人看富贵病,不到五十岁就抑郁地死去了。他是被侵蚀灵魂的世俗烦恼折磨死的,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的这是那种“由于付不起肉铺的账和不得不在小处节省而酿成的悲剧”。

作为男子,利德盖特的事业虽然最终失败,却也还切实而热烈地追求过。而作为女子,多萝西娅的理想要空泛因而浪漫得多。在她所处的社会里,女子从事社会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多萝西娅为了改革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她的庄园里实行种种尝试,却处处受挫。她的理想虽然比别的女子高尚,却仍得像一般女人一样,寄希望于缔结一桩好的婚姻。她终于碰上了老得可以当其父的卡苏朋教区长,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愿以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帮助卡苏朋完成他的宏伟著作。然而,又老又丑又自私、不过“一只空心大葫芦”的卡苏朋,只需要一个盲目的崇拜者。他夸夸其谈的那部“传世之作”,他一生写不出来也不准备写出来;他只要求他高谈阔论时身边有一名洗耳恭听的听众,而不是什么助手。因此,婚后多萝西娅越是急于要求帮他写书,他越是感到为难。他们夫妇因此日益疏远,互存戒心。后来,卡苏朋的远房侄子向多萝西娅揭穿了卡苏朋写书的实质,多萝西娅受到了很大震动。卡苏朋发现多萝西娅看透了自己,自尊心受到刺激,加之担心他死后多萝西娅改嫁他的侄子,便在遗嘱中对多萝西娅提出了苛刻要求,临死还让多萝西娅成为他妒忌心的牺牲品。无怪乎多萝西娅后来谈及人生信仰时感叹道:“向往伟大的目标,企图达到它,却以失败告终,这才是最大的不幸。”

除了多萝西娅与利德盖特,《米德尔马契》深化“社会挫败人”的幻灭主题时所描写的人物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和老守财奴费瑟斯通。布尔斯特罗德早年私吞了别人的遗产,迁居米德尔马契后娶了市长的妹妹,靠开银行发迹,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他私吞别人遗产的丑闻突然被揭露,一夜之间成为众人唾弃的人物。费瑟斯通却是想利用财产做钓饵,控制别人,捉弄别人,可他突然中风,来不及立下一份如愿的遗嘱就死了。总之,在《米德尔马契》所表现的世界中,越是想在社会上显显身手的人,结局越可悲。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主张人应该在有限的范围里认识自己的义务,使生活具有新的意义。利德盖特、多萝西娅、布尔斯特罗德夫妇、高思一家等,这些人物一方面在做些愚蠢可笑的事,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无能力,另一方面又在日常生活中尽责任尽义务,推动着社会不停地运转。这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有关人生的哲理,让读者认识到人类的希望所在。从这点看,爱略特的幻灭主题并非彻底的悲观主义。

在爱略特的早期创作中,客观描写是主要手法,主观的心理分析仅仅是在尝试。随着爱略特写作风格逐渐形成,心理描写渐渐占了主导地位。《米德尔马契》一书出版后,爱略特的心理分析手法引起评论界重视。随着后人对爱略特的深入研究,她的心理分析手法得到评论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有的评论家,如巴巴拉·斯摩里,为爱略特撰写专著,认为爱略特是现代小说的先驱之一。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许多现代著名作家,如英国的劳伦斯和约瑟夫·康拉德,美国的亨利·詹姆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都承认受过爱略特的影响,从她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启发。

乔治·爱略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起伏很大。她在世时蜚声文坛,但去世后不久,由于以史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时兴,她的作品和声誉一落千丈,在很长时间里受到冷遇。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她的声誉虽有不小幅度的回升,但赞扬的基调还是很有保留的。直到四十年代后期,当时的权威评论家里维斯在《审辨》杂志上发表了评价爱略特的文章,指出她的作品具有托尔斯泰式的思想深度。此后,英美文学界对爱略特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多方位、多层次、多命题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几乎每年都有发表和出版。

苏福忠

二〇〇五年九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米德尔马契(上下)/名著名译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乔治·爱略特
译者 项星耀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3902
开本 32开
页数 7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5
出版时间 1987-07-01
首版时间 1987-07-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