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茶艺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普及茶艺知识、图文并茂的好书,对中国的茶艺历史和现状有全面的了解,既具有学术价值,又突出实用性,既观照了全国的茶艺概况,又突出河南茶艺的特色,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但不管是对初学茶艺者还是研究茶艺的学者,都还是很有益处的。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茶文化的书籍,内容包括:概论,说茶,品水,赏器,论境,茶人之美,学艺,现代实用茶艺,舞台表演茶艺,民族民俗茶艺等。

目录

第一章 概论(1~24)

 第一节 何为茶艺/3

 第二节 茶艺渊源/8

 第三节 茶艺的分类/21

第二章 说茶(25~54)

 第一节 茶叶分类/27

 第二节 中同名茶/34

 第三节 茶叶的鉴别/48

 第四节 茶叶的贮藏/53

第三章 品水 (55~72)

 第一节 宜荼之水/57

 第二节 传统品水/63

 第三节 现代择水/65

 第四节 煮水之学/68

第四章 赏器(73-98)

 第一节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75

 第二节 茶具的种类和产地/85

 第三节 紫砂壶/89

 第四节 茶艺实用茶具/95

第五章 论境(99-114)

 第一节 论境之美/101

 第二节 茶靖的选址/104

 第三节 茶馆的设计/105

第六章 茶人之美(115-134)

 第一节 何为茶人/117

 第二节 现代茶人之美/119

 第三节 谈古论今说茶人/124

第七章 学艺 (135-152)

 第一节 茶艺程序的编排/137

 第二节 茶艺品赏/139

 第三节 茶艺与人生/147

第八章 现代实用茶艺(153-204)

 第一节 绿茶茶艺/155

 第二节 红茶茶艺/172

 第三节 白茶茶艺/179

 第四节 乌龙茶茶艺/181

 第五节 黄茶茶艺/187

 第六节 花茶茶艺/191

 第七节 黑茶茶艺/198

 第八节 非茶类茶艺/201

第九章 舞台表演茶艺(205-224)

 第一节 清代宫廷茶艺/207

 第二节 盖碗茶茶艺/212

 第三节 禅茶茶艺/217

 第四节 唐代宫廷茶艺/221

第十章 民族民俗茶艺 (225~246)

试读章节

佛门尚茶古来有之。陆羽在《茶经》中就有两晋时僧人饮茶的记载。到了唐朝随着佛教禅宗的盛行,佛门尚茶、嗜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在幽静、雅致、清寂、古朴的禅堂里,寺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茶禅一体”的“茶礼规范”。

【跑禅】现在,茶艺小姐为您展现的是佛茶的手印。每一种手势都是一种语言,它传递的是茶与佛、佛与僧的关系。

佛门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提倡“一念著悟”,即众生是佛的“顿悟”之见。以酽茶两三碗,代替“持戒”、“坐禅”启迪悟道,亦可体验另一番“冷暖自知”的内心感受。

【拜香】拜香是香道的一种,日本的香道就是由我国佛教的佛茶拜香传入日本的。拜香既是一种礼法,又是一种手法。三拜香表达了佛在心中的思想。

【献器】在古代,献器又称供器。中国古茶道有个基本法则,要求原器、原汁、原味。所谓原器,指的足各个时期各个流派,茶道在茶器的选择上各不相同。佛茶追求的是回归自然的境界,因此在茶器的选择上也追求朴实无华的风格。它选择的茶器有木质茶盒,独枝高香,紫砂煮水炉、壶,竹制茶杓以及佛门使用的茶盏“蝴蝶杯”等。

【涤器】所谓涤器,就是用沸水将茶盏洗涤十净,同时起到受热升温的效果,这样泡茶,香气会又香又远。

【净手】以表达洁净之意,同时也传达对来宾的尊重。

【擦拭】把杯子、杯具擦拭干净。

【投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由广州、北京等地开始了饮用“袋泡茶”。其实在我国古代佛教的佛茶巾就已经开始使用袋泡 这种形式了。所不同的是,当时选用的是来自民间的麻布。牵起麻布四个角,包好茶叶,意在包容四方,普度众生。投茶所选用的茶叶,也是僧人自种的粗茶,所谓“粗茶淡饭”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煎茶】煎茶的时间,按古代的天象所计,即现代的时间为1分钟左右。煎茶时进行匀盏,匀盏时要用双手四指,指不压沿,柔柔地旋动。

【点茶】点茶时,要水流如注,一点三回,越细越长越好,不能间断。这也告诫了我们普通人应该过着那种细水长流的好日子。

【敬茶】祝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养生有道!身体健康!福寿同存!阿弥陀佛!

P220-221

序言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人食用茶叶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比通常所说的“神农尝百草”还要早得多。但是在古代,茶叶只是被当做食物、药物食用,最多也只是作为解渴、提神、消食、除腻的饮料,其食用方式只是吃(食物)、喝(药汤)、饮(饮料)而已。用品尝的方式饮茶那是很晚的事情。据目前的文献资料记载,最早只能推测到西晋,因为诗人张载有“芳茶冠六清,滋味溢九州”诗句,杜育的《研赋》中已有描写茶汤泡沫的魅力像是白雪和春花,饮用之后具有“和神调内”的功效,显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解渴、提神、消食、除腻等功利目的,而是在欣赏茶汤的芳香、滋味、泡沫和追求和谐心神调整内心的茶道精神,也就是说,饮茶在此时已经具有艺术韵味了,是真正在品茶了。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陆羽时,中国人的饮茶才从食到喝、到饮再到品,终于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在《茶经·五之煮》中,陆羽对唐代煮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仅是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就采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像枣花漂于池上,像青萍生于潭渚,像鳞云浮于晴天,像绿钱浮于水湄,像菊花飘落于尊俎。真是浮想联翩,充满诗情画意,使得饮茶真正成了生活中一种具有文化韵味的艺术行为。而唐代的茶人在品茶之时,也同样不再追求生理上的满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审美愉悦,这从他们大量的茶诗中都着重对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赏中可以得到证明。自此以后,宋元明清的茶人们都有同样的追求,宋代茶人还将茶汤的色香味称为“三绝”。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细致的要求,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证:“杯小如胡桃,壶小像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此时的饮茶,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间也。”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尽管如此,中国饮茶史上却并无“茶艺”一词,这是20世纪台湾茶文化专家们创造的一个名词,用来概括品茶艺术而有别于“茶道”一词,这是台湾茶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将“茶艺”从“茶道”之中剥离出来。有利于品茶艺术的健康发展。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对泡茶提“技艺”,是因为它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具有技巧性。对“品茶”提“艺术”而不提“技艺”,是品茶时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汤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赏、体会美妙的艺术境界。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艺的操作中才能体现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观照,茶艺才有精神、品味和神韵。有了茶艺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载体和灵魂。

也因为茶艺具有技巧性,所以它是可操作的,可传授的,因而也是具有可表演性的。有人主张茶艺不可表演,那是将茶艺和茶道混为一谈。茶道(精神)是无法表演的,只能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去体现,靠个人在品茗过程中去追求,、而茶艺是可操作的,可供人观赏,因而也就具有表演性,这不但已为当今的实践所证实(各种大型茶会中和各地的茶艺馆中都有茶艺表演),也为历史所证明,我们的老祖宗茶圣陆羽当年就为湖州刺史李季卿表演过煮茶技艺,只是不如常伯熊成功罢了。

可见,茶艺确实是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的茶叶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能迅速实现机械化。外国虽然也有很多人喝茶,但他们只是将它当做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外形,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像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枪、雀舌、乌嘴之类的所以他们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采摘和加工茶叶。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如果我们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不是让中国人从品茶退回到饮茶水平,而是改变外国人的饮茶习惯,让他们从饮茶走向品茶,从喝袋泡茶进步到追求茶叶色香味形的品饮艺术。这样,中国的茶叶才有望改变目前的窘境。在这里,茶艺正可以大有作为。只要外国人热爱中国的品茶艺术,自然就可能爱上中国的名优特茶,中国的茶叶生产和出口才有可能重新走在印、斯等国的前面。这并非不可能的事。这两年来,我两次带领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团到法国表演,受到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更亲眼看到一大批欧洲茶友在用盖碗杯和功夫茶具品饮中国绿茶和乌龙茶的感人情景。据法国茶道协会会长北歌女士介绍,热爱中国茶艺的法国茶友越来越多,形势十分喜人,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所以,中国的茶人不但要在国内大力开展茶艺活动,还要努力向世界推广,这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更大的文化意义。中国的茶艺工作者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当然,当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先做好国内的工作。因为茶文化在中国复兴不过才三十来年时间,真正热闹起来也才十多年时间,大多数群众对茶艺还不十分了解,需要做大量的普及工作。现实的需要促使很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发表了很多文章,出版了一些著作,仅是以《中国茶艺》为书名的就有好几本。但以中国之大,爱茶人之多,只有几本见仁见智、厚薄不一的书籍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李学昌、李伟先生这本《中国茶艺》的出版,是值得欢迎的事情。

李学昌先生是我认识多年的忘年之交,他对茶叶的深厚感情,对茶艺的执著追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是河南茶艺馆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开过河南第一家茶艺馆“泰和茶艺社”,很有文化品位,我曾经陪同全国政协视察团到那里品过茶。后来不幸飞来横祸被烧毁,但他百折不挠,又开办起茶叶公司,正在创办新的茶艺馆,实在令人感动。更为难得的是,他多年来积极参与全国茶文化活动,结交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中汲取了学术营养,我先后在江西、上海、北京、香港的许多茶会上与他见面,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也得到他的鼓励和鞭策。这次,蒙他不弃,要我作序,通读了他寄来的书稿,觉得这是一本普及茶艺知识、图文并茂的好书,对中国的茶艺历史和现状有全面的了解,既具有学术价值,又突出实用性,既观照了全国的茶艺概况,又突出河南茶艺的特色,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但不管是对初学茶艺者还是研究茶艺的学者,都还是很有益处的。因此乐意为之作序。

陈文华

2005年1月于南昌青山湖畔

书评(媒体评论)

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

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犹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林语堂

北国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郭沫若

茶和酒是千岁老友,但两人性格绝然相反。一个是豪爽,狞猛,讲义气的汉子。一个是文静,宽厚,重情谊的书生。——艾煊

吃茶是大有名堂的,和尚吃茶是一种禅,道士吃茶是一种道,知识分子吃茶是一种文化。——贾平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茶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伟//李学昌//范晓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987231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6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