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图的发现
内容
编辑推荐

地图是历史和现实的影子,通过它,我们得到的是微观然而生动的历史。有了这些碎片,那些宏大叙述才是完整和真切的”。作为资深媒体人的杨浪,业余爱好就是收藏和研究地图,目前藏图五千余幅。本书通过地图来写历史,写军事,写人,写事,写情。笑谈中有考据,风趣中见严谨。文中展示了“老北京的胡同地图”,分析了北京城内为什么没有河,考证了中印边界问题,荆轲刺秦时手持的地图,日军侵华的军用地图、苏德战争的地图、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时用的地图……既长知识,又有趣味。因为配以若干珍贵的地图图片,本书亦有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地图来写历史,写军事,写人,写事,写情。笑谈中有考据,风趣中见严谨。文中展示了“老北京的胡同地图”,分析了北京城内为什么没有河,考证了中印边界问题,荆轲刺秦时手持的地图,日军侵华的军用地图、苏德战争的地图、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时用的地图……既长知识,又有趣味。因为配以若干珍贵的地图图片,本书亦有收藏价值。

目录

自序006

图说009

 不期而遇的美丽 010

 大地图,小地图 015

 爱屋及乌 019

 论“唐朝的柴草”022

 刘彻有可能用这样的地图吗?

——对《汉武大帝》道具的批评  025

 吹毛求疵说“帛图”028

 用地图作密码的一段珍贵记录030

 地图制成的墓碑 034

 北京城里为什么没有河? 036

 访茶043

 诗意的地图046

 果戈里大街的故事049

 人在海南053

 受璧胡同055

 “呼麦”:发自遥远的声音060

 麻子从战场上生还064

 皇上如何用罚款整人068

 何来“土围子”? 072

 几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077

 “阮烟袋”通不通? 084

 深圳的“圳”该怎么读? 087

 鸟瞰是一种能力 090

图考097

 新发现的清代“广东水师海防图”098

 《申报》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的里程碑 108

 督亢考 117

 1947年2月:河南辉县 135

 在匈牙利看老地图 143

 狗庙何庙?黑寺何寺? 149

 一张老地图拽出来的新闻史 157

 赵孟频错了? 163

 一幅值得研究的日军侵华军用图 169

 《苏德战场详图》与胶东《大众报》 175

 胡晋接与《中华民国地理新图》 180

图史 189

 地图上的中印边界问题 190

 纸上硝烟

——关于云山的一张地图  204

 《绿岛小夜曲》的前世今生 216

 吴满有:

一个郁郁而死的农民“劳模”的故事  225

 林彪指挥平型关战斗使用的是什么图?  238

 粟裕使用什么地图?  241

 上甘岭,魂牵梦绕的地方 246

 拿着地图抗战 250

 “胡志明小道” 255

图片索引 259

试读章节

爱屋及乌

喜爱那所房屋,连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并喜爱,这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因为喜爱其人而推爱及于与之有关的人或物,语出《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我从今本的《尚书》上没查到这句话,不过这解释是((辞海》上的,不会错,好像我看的这个本子还不是西汉伏生的那个28篇的《尚书大传》,所以没找到出处。

咱是吃文字这碗饭的,因此征引一定要有依据,除了自己长知识,也避免谬见流传。这年头,文字中的笑话已经太多了,就像韩老师的体育解说,在耳朵里停一停,就会停出笑话来。

因为喜爱地图,所以仰望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谭其骧、陈述彭那一代地理学界的泰山北斗。中国的文化是最讲究传承的,传承这东西很厉害,五千年的文明,我们今天仍然读得懂周公庄老,靠的就是这个。在收藏地图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地图学界的传承关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禹贡学会(这名称又老了去了!)出版的一套地图,编纂者是顾颉刚、郑德坤先生,校订者则是谭其骧、侯仁之先生。而于今历史地理学界的葛剑雄、李孝聪,又是谭其骧、侯仁之先生的学生。

陈述彭先生是曾世英先生的学生,是现任的中科院院士,他在1955年出版过一本《中国地形鸟瞰图》。有趣的是我在收藏的1956年的《地理知识》杂志中,见到了批判陈先生这部著作的文章。作者自称“对制图科学是一个门外汉,对于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更是异常缺乏”,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位批判者认为陈先生“在政治上极端麻痹,遂因袭了哈利逊的反动制图法,成为他的俘虏”。据说哈利逊是美国的反动制图学者,至于这种制图法何以反动,作者“举例来说”,“从图面看来,台湾海峡的阔度,要比从长沙到宜昌还远得多,结果使某些读者,对着辽阔的海洋,望而生畏。从政治上来说,这种投影法是极端危险的,正同哈利逊故意缩小了北冰洋的面积一样,作者夸大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距离,因而使部分读者误认为解放台湾是很困难的!”——真的,1956年的第3期杂志上就是这样写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反右,更没有“文革”!那批判稿好长,有五千字呢。这部图集现在在收藏市场上已经十分罕见了,恐怕见到也得不少银子。不过及了这么一个“乌”,碰到那个“屋”的时候,你还想放过吗?

说起谭先生,必然要说到《中国历史地图集》。收图的时候顺带着,我就收到了从60年代到70年代编辑这部图集时的一批编辑文件,其中就有谭先生写给另一位先生的手札,内容主要是讨论与“奴儿干都司”有关的学术问题,兼及一些具体的出版问题。这封信写于1965年4月1日,有四千多字,从手稿上可以看到谭先生在哪些地方信笔挥洒,又在哪些地方字斟句酌。信中谭先生希望收信的学者在具稿时“应补诸堡、关、驿及岛屿”,“尤其是双岛、三山岛、长行岛等”。这封信的后面就附有学者之问讨论“双岛”问题的通信。这批材料中更有吴晗先生在“文革”前夕的1965年8月11日,在这部图集出版工作会议上的长篇总结发言。谁能想到,三年之后吴先生便含冤离世。

上面算是由及“乌”而生叹,还有由“及乌”再回来“爱屋”的——我由收集地图而注意到一些老笔记本上的地图,进而收集了一些老笔记本。前不久收到1943年一个老八路的“敌后武工队笔记本”,里面记了大量当时进行敌后群众工作的材料,其中,这位老同志还剪贴了不少当时的地图资料,包括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行动,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的比较,然后还有对敌宣传的歌谣,歌谣中唱道:“日寇疯狂只一年 明年一定要耍完”,“但等明年来反攻美国飞机十八万北边还有大苏联后备军队两千万西有英国与印度太平洋内无其数”……这就简直是战略地缘关系了!

因此,爱屋及乌是有道理的——能够停在那个“屋”上的“乌”,一定是有关系的“乌”,闹不好更是有见识的“乌”——就看你的见识够不够了。

P19-21

序言

我决定自己写这篇序言,因为好玩!

其实我在收藏中始终是有一种游戏心理的:平时的工作很忙,要想不被业务泡成一个枯燥乏味的人,一定得有一点业余爱好。骨子里又有些争强好胜,想把业余爱好也搞得不同凡响,于是就钻进了这个“冷门”。这一猛子扎进去,至少有20年了吧!这趟水里,人不多,而且越游越觉着水深,好处是你可以可着性子地逛,问题是深处不胜寒,总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游。好在是职业码字儿的,心慌起来就想着码点儿文字好找一个池子里的人问路,问来问去的就码出了几十万字。不是诓你,有一阵子几乎每天一篇,而且乐此不疲。

后来自己越来越码出了味道,地图这个东东是收不尽也写不尽的。尽管今天地图出版事业繁荣兴旺,恨不能每年出一万张,但是老图,特别是建国以前的老图毕竟收一张少一张。前些年在收藏市场上还能时或见到清代的地图,现在,同(治)光(绪)以前的图几乎不见,偶尔有也让你不敢问津,几年里拍卖会上的地图价格也已经翻了几番。这倒使你在搜求老图的同时愈发珍视老图,努力去穷尽有限空间里无限的知识和信息。收不尽你就写;万一收尽了更得写了,要不收它们作甚?

中国语言里管书籍叫“图书”,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字眼现在基本仅限于表示有字的书本,但在几千年前,由于信息都是写(刻)在简牍上的,那玩意太重,一般人看不动长篇大论,所以那时的文字都很简约,叫做要言不烦。司马迁一部《史记》说了上千年的事,不过十几万字。自古以来,凡是文字说不明白的事,就得是图了。尽管中国字是从画画开始的,但是有了文字以后,绘图是比写字更高级的技巧。我估计司马迁就会码字不会画图,理由是他写苏秦说合纵连横那一段溜溜说了几千字,像他那样惜墨如金的人要是会画图,用一张地图就解决问题了。“图”和“书”关系密切、互为补充的道理,今天的报刊编辑们都懂了,他们搞懂了的事就能编出嗑儿来,叫做“读图时代”,其实祖宗们早进了“读图时代”,只是能留下的“图”比“书”少而已。

这是因为印刷术还没发明出来以前,地图得画在缣帛、木板、石头甚至铜版上,所以很老的老图不容易留下来。有了印刷术以后,要在木板上镌刻也比木活字复杂一些,所以我们能见到的老图还是少。老地图能不能被我们碰到,说到底是个运气的事,因为时光里藏着那么多的水火兵难。现在要想收集一点民国和抗战的图都不容易了,何况同光以前的。不过少不等于没有,只说明了珍贵。人们只有在话说不清楚了的时候才画图,所以地图里的东西比书里的要丰富得多!这道理谭其骧先生早就说过了,我忍住了,坚决不抄书,其实他的那篇《中国的古地图及其流传》我几乎背下来了。

说了半天还是说我觉得收藏和研究地图是个挺有意义的事。

好多道理说透了就是大白话,就像我刚才说的。从我的体会来说,你要想读懂一张地图,至少要懂三本书:一本叫历史,一本叫文化,一本叫科技。地图上的那些线条和结点是怎么出来的,它要表达的是什么?这里除了三角几何数学还有天文学。地图上的地理信息与特定时代的经济社会人文信息密切相关,它提供了一个使你在此地时空里观察彼地时空关系的特定机会,所以人们时常把历史和地理联系起来,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张地图是什么人制作的,又使用于什么目的?当时的使用者是如何利用它的?它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这里面的故事恐怕又说不尽了。说到底,收藏地图就是逼着你读书,而且使你在读书时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式,不但思考历史在时间轴线上的演进方式,还要注意它们在空间上的存在方式。真的,有时候我看书不单会因为看懂了它的道理和故事而兴奋,还会因为看到了它们是在哪个(甚至只能是在那个)山岭和道路上发生而兴致盎然。

我估计这本书里的好多事情读者都听说过,不过我相信你在这本书里对着地图再看那些事,会有新的感觉。比如荆轲献给秦始皇的那张地图上面究竟画了些什么?黄继光究竟牺牲在上甘岭的哪个阵地上?那支叫做《绿岛小夜曲》的好听的歌与“绿岛”有什么关系?我军“王牌师”和美军“王牌师”怎样交手?还有粟裕大将指挥孟良崮战役使用的是什么地图?很多男孩子小时候都喜欢地图,我郑重推荐家长们把这本书给初中以上喜欢历史地理的孩子们看看。当然我希望这本书能多卖几本,不过我坚信你读了它不会认为我是在推销伪劣货色。

因为希望这本书在装帧上能够做得好看一些,特别是多采用一些有意思的地图,使它不但具有阅读快感,还有一定的收藏意义,我在近年来写下的近三百篇地图文章中选了四十来篇。万一您开始觉得这本书的价格有点贵了,希望您读了以后认为它是物超所值的!

还应当感谢三联书店的潘振平、宁成春先生,是他们鼓励并且帮助我把这本“图书”呈现给您。

好了,下面该感谢您的阅读了。

杨 浪

2005年1O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挺奇特,它以作者个人收藏的地图作为写作和研究的对象,在轻松流畅的随笔式的文字里,经纬文史,缩放物事,把枯燥的地图写活了。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看地图、收地图、写地图的;我知道写这本书的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我也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开卷有益的。

——吴思

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本书作者给我提供了另一种范倒。对地理的关注是一种大尺度的对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的关注,作地图的人是从“天上”看人间的,能读懂地图的人站在地上,胸怀却必须在“天上”。

——凌志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图的发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4305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