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敲错了门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新时代的浮世绘,是用华丽的词藻和曲折的故事构筑起来的精神迷宫,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既桀骜不驯又愁肠百结,既在欲望之海泅渡,又在虚无之渊沉潜。本书的故事触动了当代人心灵的隐痛和痼疾,主人公艾珉,一个在婚姻与爱情、金钱与艺术之间徘徊的“浪子”,在上海滩是颇具代表性的。

内容推荐

上海滩的新围城故事 曾有一次失败婚史的男主人公艾珉留学归来后,发现自己再次陷入了情感、婚姻和事业的可怕漩涡:由家庭财产纠纷导致的亲情旁落,四个女性的爱恨包围,婚姻中的琐碎难堪,妹妹艾琪感情上的荒唐自绝,后母步步为营的阴险棋局……这诸多难以承受的情感负累使得艾珉堕落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围城”中的浪子。整部小说情节曲折,悬念迭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语言华美,色调浓艳,它们和一些不乏刺激性的场面结合在一起酿成了“巴洛克”式的文风:富丽,奇崛。透过这不安而紧张的叙述,我们感悟到了埋藏在城市纤巧表层下的悲怆与沸腾的激流……

目录

第一部 梦游之旅

第二部 面面相觑

第三部 白茫茫一片

暗夜里的狂想(代后记)

试读章节

早已不是第一回了:从旧金山经东京中转到上海,再从上海原路折回旧金山——银鹰不间断地攀升、滑行、下沉,在浩淼的太平洋面上犁出了一道道深幽的弧线,霎时间光焰四射,随即又隐没在无边的黝黑之中。

疏密不均的人流在这座高智能化的航站楼里漫溢着,艾珉感到自己活脱成了一条浮游在晶莹透亮的鱼缸中的热带鱼,在嶙峋的礁石密匝的珊瑚间穿梭行进。到了,快到了,快到家了。还有半天,最多半天就能到家了。这次是真正要回家了。肩上的挎包轻轻垂晃着,近十个小时的飞行已让他疲惫不堪,此刻真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又能见到儿子龙龙了,他舌面上啧啧有声,真想好好亲上几口。

尽管置身于全封闭的玻璃体内,艾珉还是嗅到了春天的气息,懒洋洋的,有点沉滞。既然到了东京,不妨改签一下机票,去上野公园看上半天樱花。对,樱花,SAKURA,花团锦簇的樱花,没几天就凋谢了,一树绚丽华美饱满的花枝。他怔了怔,过了,时间过了,已四月中旬了,现在最多能看到几株晚樱。

一阵伤感突如其来地攫住了艾珉。他好像又一次站到了落英遍地的草地上,贪婪地吮吸着那转瞬即逝的芬芳;好像目睹着粉红色的花辦跌落在地,在风中雨中抽搐、滚翻、呻吟、碎裂,化为细小的粉屑,随风轻扬。艾珉放慢了脚步,好像是不忍心踩踏这些花娇嫩的残骸。

拐过转角,人顿时稀少了下来。艾珉坐在长凳上,透过硕大的落地窗,凝望着横亘在前的蜘蛛网般纵横交叠的高架桥。永远是密密匝匝奔驰不息的车流,从地平线尽头的青绿的旷野中涌出,机械水泥钢筋轮胎及林林总总的人工合成物在仲春时节太阳的拂照下交相辉映,一齐沉浸在由动感热力光亮合成的五色缤纷的嘉年华盛宴中;这是一股狂欢节的漩流,一波三折,一泻千里,最后隐没在大地丰饶的母腹中。他凝视着。体味着这跌宕起伏的旋律,它犹如猫狗朝着苍天尽情地撒野叫春,人也一点点变得轻飘起来,高高地浮漾在这奢靡喧嚣的尘世之上。

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血腥和震颤,但现在一切都很宁静,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浓重的睡意袭来,艾珉轻轻阖上了眼帘,身子摇晃着,如风中的枯枝败叶。是啊,一切都很好,只是他觉得自己老了,已经不年轻了,皮肤一天天粗糙,老人斑悄然露头,皱纹在额头越积越厚,都过了三十五了,青春的黄金岁月已被毫不顾惜地挥霍消耗殆尽。至今又是孑然一身,孤零零地从东飘到西,从北飘到南。

艾珉大概真是个不合适结婚成家的人。往日婚姻生活的碎片在他脑海中渐渐聚拢,拼缀成一幅合家欢的图景,那么鲜亮剔透,富于立体感,即便到现在他还能依稀感触到它四周萦回的余温,丝丝缕缕,顽强地抗拒着时光的侵蚀,缓缓渗入他的心窝:那是毓琳青春亮丽的脸庞,灿烂的笑容从印染着血红色花团的丝绸头巾的边角口喷薄而出。早春时节,他俩一同牵着龙龙到植物园踏青游玩,儿子瞪大双眼,好奇地左蹦右跳,挥动着贪婪的小手,直想将桃红柳绿的美景一齐揽在怀里。

但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更准确地说他是被抛弃了。此时艾珉又一次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仿佛肢体被狠狠地截去了一段,伤口暴露在狂恣无情的风沙中。早在去美国留学前他们的关系已悄然罩上了一层轻柔的阴影。在他们以前多少人就这样分道扬镳。不会的,她会爱我的,我们会永远在一起:艾珉不时给自己打气,他坚信这一点,就像身强力壮的人无法想像自己的死亡。然而重复了千百次的命运又一次应验,到美国后没多久他们还是分开了,虽然艾珉曾经如此钟爱她。龙龙寄养在外公外婆家,他听说毓琳经常回上海看望儿子。

艾珉紧咬着下唇,不时地绞弄着手指,无奈之中心情陡然沉重了起来。是要回家了,但家里又会有什么在等他呢?一片触目的情感废墟,黑糊糊的焦烟味直冲鼻翼。还有,还有就是父亲苛责无比的目光,后妈满是毒汁的笑脸……他真有点受不了,还是不回去的好。以前你得不到的,将来也同样无法得到。

        P1-P2

后记

    暗夜里的狂想(代后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栖身其间的城市像一头无法控制的怪兽,疯狂地蔓生、衍射,各个角落遍布着重重叠叠的人工制成品,人类与大自然间的天然联系被无情地阻断。在不知魇足的欲念持续不断的驱遣下,从早到晚,蚁群般的人流在逼仄的空间中奔窜着,冲撞着。都市成了人类为自己打造的动物园,一个高度文明化的囚牢。

这是一场漫无尽头的旅行。在单调灰色的地平线冷漠而慵倦的目光的逼视下,人们在疲惫与亢奋的交替中跋涉着,挣扎着,不断地淌着血;不断地流着泪!不断地咆哮,也不断地歌唱。在失去了灵魂拯救希望的世界上,人们徒然地在空中挥动着胳膊,想用自己的嘴唇,眼睛,以及肢体的任何部分强行索取生命的意义,在必死的肉体的废墟上矗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然而,每一次尝试都归于徒劳,只有一代代新人的诞生,一辈辈旧人的衰朽。在此窘境下,有时人们索性放弃一切梦想,让感觉与本能引导着自己走遍天涯海角,让青春与生命一点点耗尽。

这就是生活的本色,我生活的都市生活的本色:没有迷幻的浪漫的光晕,没有满地炫目的黄金,只有无休止的奔忙,一次次濒于身心崩溃的极限。但即便这样,在这个十足势利的都市的角角落落,在不起眼的缝隙中,生命依旧散溢着早春时分浓酽的芬香。尽管有着数不尽的挫折,有着不堪回首的经验,有着无法穿透的虚无的底色,有着不堪忍受的重负,有着旋即殒灭的悲戚,但生命毕竟是生命,它一次次孕育着梦想与诗情,不切实际的梦想与诗情。它飞翔在厚重的阴霾之上,在一个个瞬间展示着惊世的美艳。没有了它们,四周吹来的风会使人们倍感无望,无聊,干燥无比。

我在自己连绵的白曰梦中采撷了一些零散的断片,将它们拼缀成连贯的画面。我喜欢华美的风格,因而在文字上添加了许多浓艳的色调,它们和一些不乏刺激性的场面结合在一起,酿成了“巴洛克”式的文风:华美,堂丽,奇崛。我想以这种方式,让人们在不安和紧张的叙述中感悟到埋藏在世界纤巧的表层下的悲怆与沸腾的激流。

暮色降临后,白日里的喧哗悄然退场,万籁静寂。但静寂并不是死寂,且不说那霓虹灯下的纸醉金迷,即便在那些寂廖的角落,无数颗不起眼的种子撒落在大地,其中的幸运者在某一刻受孕了天地之精气.一个小而完整的宇宙在逼仄的空间里发育成长。当黎明时分,它破土而出。向人们展示着不凡的风采。人们凝视着它,仿佛它是从天而降的奇迹,那么动感,那么富于活力。

这部长篇的构思也萌自暗夜,某个神秘的时刻:它受了外界的强刺激,开始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一团若有若无的烟雾,一纹精巧细密的涟漪,一段低徊温婉的旋律;随后它的内核一点点成形,渐渐向外扩展,撑破了细软的外壳。此刻,它还是太干枯,太单薄。在日夜的交替中,主干的四周长出了毛茸茸的枝叶,有时长势如此喜人,近乎疯长,青涩的汁液不时铺溢而出。在写作最后的冲刺时分,我觉得不是我在写它,而是它假借着我的手腕分娩而出。当全篇稿子尘埃落定之际,翻看着写下的词句,我不禁感到一种难得的快乐,像母亲抚摸着刚出生的婴儿,沾着血污,但又那么完整,如一个结晶体,光彩熠熠。

这部作品起始的万余字是在上海写成的,那已是初春时节,空气中还萦回着冬日料峭的余威。随后因校际交流到日本任教一年,在川端康成悉心讴歌的京都度过了孤寂的日日夜夜。那种孤寂是实实在在的,除了几个中国朋友和懂汉语的日本教师,我生活中没有任何其他人际交往。已经不是第一次出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也过着孤寂的生活,但英语至少使你与周围的世界保持着一种半透明的联系。这一次几乎是完完全全的隔绝。我尽管对日本的文学、音乐情有独钟,但不知不什么就是不想学日语,连五十个假名也没认全。我发现自己僵化的头脑再也学不会任何不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语言。我走在京都的街上,观赏着故都的风情,想像着源氏公子的风流韵事,但噪杂的日语对我是一堵严严实实的无法逾越的墙,没有半点空隙可钻。在蛰居京都的大半年中,我除了授课,半天时间就花在这部长篇的写作中,另外半天时间读些闲书,主要是从图书馆中借来的法文书,从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左拉、雨果、萨特、莫里亚克到臭名昭著的“小偷”作家热内。在日本阴晴不定的天空下,用汉语写着小说,读着法文书,这是怎样的一种错乱的时空组合!法文书读得多了,我发现自己的趣味也一天天法国化,读起英文书来有时竟也哈欠连天。我想,如果今天全球的通行语言还是法语,那世界或许不致于于沦落到如此粗俗的境地。

在京都绵绵的细雨中,我静静地写着这一段段上海的故事。对于我,它成了一个私人的招魂仪式,在周围沙漠般的静寂中,它将上海滩上热腾腾的场景在屏幕上复活,我又一次闻到了那种独特的气味,那喧嚷起伏的声响,随后它们一齐沉寂下来,随着电脑的关毕,躺倒在比特世界的深处。第二天,再次打开电脑,它们又一次蹦跳到你眼前,作出种种魅人的姿态。就这样曰复一日,月复一月。虽然我知道写虛构性的作品作者应该与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时间长了,自己的气息不知不觉地渗入其间,直到最后,发现男主人公艾珉有的地方和自己是如此相像,抹都抹不掉。

然而,我还是不知道这部作品真想表述什么,我只知道它如一个生命在我身体孕育后,在经历了左冲右突的发育期后安然诞生。我说不出理由,有时我觉得给作品添加任何理由都是虚伪的,生命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四月里的樱花,霎时间绚烂夺目,转瞬便花枯叶败,化为尘土。就这样,不需要理由,有的只是永恒而不知疲惫的荣枯盛衰。

        王宏图

       2005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宏图的艺术感觉很特别,他的故事虽然算不上复杂,但语言细腻、情节上精雕细刻,小说内在的肌理是很紧张的,充满了波澜和疼痛。本书的故事触动了当代人心灵的隐痛和痼疾,主人公艾珉,一个在婚姻与爱情、金钱与艺术之间徘徊的“浪子”,在上海滩是颇具代表性的。

      ——陈思和

王宏图的小说无疑属于巴洛克风格。他的语言初看似觉繁复,却有一种裹挟、沉陷的力量,像一把钻子,小心翼翼,又执着坚韧,那种穷形尽相的冲动、困惑乃至痛楚让人怦然心动。由此活现了当代人在婚姻与爱情之间踯躅、迷茫的真实状态:一座永恒的“围城”。

      ——李敬泽

这是一本新时代的浮世绘,是用华丽的词藻和曲折的故事构筑起来的精神迷宫,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既桀骜不驯又愁肠百结,既在欲望之海泅渡,又在虚无之渊沉潜。在这个如此复杂、暧昧的时代,小说写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风暴。

      ——李洱

王宏图是沪上少有的善于描画人类非理性状态的小说家,他的语言有一种本质的力量:针对情绪、针对一时的冲动、针对恍惚、针对莫名的缠绕和困顿,向着人物自己也没有清醒意识到的内里突进。读他的小说,我们注定要跟着人物晃悠。在恍惚和疲惫中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艰难和困顿。

      ——葛红兵

原来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压抑总是我们终生的主题,也总是不可解决的主题。从青年到中年,这本书大约可以给那些渴望强大的怯懦孤单者共鸣。而怯懦孤单并非那么可怕的事情,只要不丧失指向内心的力量——这也是本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周嘉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敲错了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宏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4017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