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与陈独秀/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独秀、胡适、鲁迅诸人的功绩,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不是每个时代都出现鲁迅、陈独秀这样的战士。鲁迅与陈独秀的自我选择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不走常人的路,有惊世骇俗的逆反。

鲁迅和陈独秀告诉世人,中国从来就没有过什么盛世,人不过是一种奴隶。

孙郁编著的《鲁迅与陈独秀》梳理二人生命的轨迹,交往、疏离、追求的差异、态度的相似……对现代人或颇有启发。

内容推荐

《鲁迅与陈独秀》是“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之一,由孙郁编著。

中庸、老气的民族如果没有一两个斗牛士出现,那是悲哀的事情。鲁迅与陈独秀正是这样两位斗士。鲁迅顾大局而不失自我,任个性而远利害,深谙官场又疏离台阁,染有智慧却又无学者腔;陈独秀却极端、冒险,为大局而弃个体,在血色之中,燃尽自己,书写知识分子无伪的良知。鲁迅眼里的陈独秀带着匪气,是难得的真人,陈独秀眼中的鲁迅不仅逆俗,更是少见的天才。他们在自我选择时,都绝不流俗,有惊世骇俗的逆反。他们做着重估一切价值的大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内心燃着火,刺激着社会的进化。鲁迅的介天历史,曾借助了陈独秀的平台,陈独秀的价值鲁迅绝不低估。《鲁迅与陈独秀》梳理二人生命的轨迹,交往、疏离、追求的差异、态度的相似……对现代人或颇有启发。

目录

初识

播火者

在路上

智之火

绿林人

伴奏者

谁的我

革命癖

旧影子

血字

左派们

政客乎

磁力

敌人们

别的路

杂感家

野学问

试读章节

周作人曾说,翻译的性质有三种:一是职务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在民国初,第二种似乎是一个主流。趣味主义只是后来象牙塔里的人才有的。因为把翻译看成事业,那就要讲事功。借用外来的思想和艺术改变社会,那才是真的。

现代翻译直接催生了现代思潮,接着是现代运动。如果以今人的眼光看那一代人,许多前辈都是世界主义者。当今的民族主义盛行,世界主义则不被看重。可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世界意识在陈独秀眼里是不容置疑的。在《新青年》所译介的外国作品里,反民族主义的观点颇为流行。比如易卜生就自称是反狭隘的爱国主义的人,他说:“即以我个人而论,我已经过这种变化。我起初觉得我是挪威人,后来变成斯堪的纳维亚人,我现在已经成了条顿人了。”英国的罗素在1919年来北京大学演讲,也是颇为激烈的反对国家主义的人,看问题并不从国家主义的立场出发。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反对本国的战争,被囚禁起来,可他的思想却在世间广泛地传播出来,知识界引为同道者颇多。鲁迅翻译的《一个青年的梦》,就强调了“他人的自我”的重要,反对国与国的战争,意在从互为主体的世界眼光里分析和看待问题。于是世界语的问题提出来了,废除汉字的问题提出来了,无政府主义问题也提出来了。从超国家的立场发表看法,在那时形成一个思潮。鲁迅、周作人、胡适的诸多角度,也生成了诸多特别的奇文。比如鲁迅以为,翻译不仅是学理输送的过程,也是国人思维改变的过程,翻译的目的也是学会洋人的思维,在理念上有一个大的进化。而严复、林纾的那套翻译理念,是该退出知识界的。

由此又产生了世界语问题的讨论,《新青年》那时的主要同人都是赞赏的。陈独秀就和朋友一起讨论世界语的可能性。他以为世界终归要走向一体,用共同的语言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从国家主义的立场看待此事还是大有问题的。这个讨论中,涉及了翻译与创作、个体性与人类共性的话题,一时间许多人对此兴趣浓浓,大同理念行走一时。钱玄同甚至认为,汉字乃妖魔的存在,废除汉字,走拉丁化的路,总归是一个通途。  之所以出现反国家主义的思潮,是那时各国知识分子对本国现状的失望,统治阶级被一般读书人所诟病。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知识阶级几乎在思考相似的问题,那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和个人的关注,而本国的法律与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制约这些生命意志的发展的。一些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了跨国界的审美意识。张申府在《新青年》上介绍过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他的理念里“普遍永久,超出时间地域种族的象征是常向他心的。所以他的艺术是出乎自然,入乎自然的,他这样的艺术是很与埃及的、古希腊的、中土的艺术相接近,很能感觉形式之美而把他形出来的”。跨地域的普遍的人性的美,以及人类共有的喜乐,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后来共产主义大行于天下,和此思路有关是无疑的。国家问题没有世界大同重要,一时间思想界萌动的是这样的精神意象。

五四前后的翻译人才不多,许多人是诸种工作兼于一身。翻译巨著没有时间,那就译述,即边译边述。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的许多文字都是转译的。陈独秀那篇《法兰西与近代文明》《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李大钊《马克思与第一国际》《桑西门的历史观》,和鲁迅当年在日本所写《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在方法上都很相近。译与述不可分割,成了新的文体。关于科学家的描述,关于共产主义学说,当时只在几个人的文章里转述一二,作者将几句闪光的话摘出来,要点式的排列。李大钊曾有多篇文章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将自己的心得端出,可是原文的魅力读者还是隔膜的。给人的印象是作者清楚,而读者却只有朦胧的印象。比如国际主义,李大钊知道来龙去脉,可国人能解之者甚为寥落。曾经看过顾维钧的史料,他曾与李大钊有过一次对话,李氏当年曾抗议政府对外蒙的态度,顾维钧却不以为然。在顾维钧看来,不能按俄国的思路办事,那对国家不利。而李大钊却以为,外蒙独立也无所谓,因为社会主义是一家,世界大同不更好么?李大钊的思维模式是:世界的灾难是因为大家太强调狭隘的地域理念和国家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思想的产物。要打破这些理念,就要有大同世界的意识,走共产主义的路。这都是从世界主义来看待问题,今天的读书人断不可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此事,否则会有卖国之嫌。李大钊从阅读俄国的一手资料里阐释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他的译介直接导致了他的党派意识,思想远远走在别人的前面。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共产主义学说的影响力,它很快成为陈独秀等人欣赏的资源。当共产国际与陈独秀等人联系,彼此一拍即合,实在有共同的心理基础。那时候的激进文人靠近俄苏,存在一个重要心理,就是依靠人类公平、合理的理念去实现大同梦想。东方也好,西方也好,都有共同的敌人。《新青年》的编辑意图明显呈现出一种左倾的路向:“易卜生专号”“人口问题”专号、“劳动节纪念号”“共产国际号”“世界革命号”。至此,《新青年》由精神自由走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陈独秀开始所未料到的。

同样是“拿来”域外文化,周氏兄弟是学会了洋人的笔意,开始潜心于创作,在精神上自省自变,这是一条路。而陈独秀、李大钊则把民主意识运用到社会变革的领域,这也是一条路。在谈思想和艺术的时候,《新青年》的同人几乎没有什么矛盾,看法大致一样。而涉及到社会变革的时候,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一种是坚守思想革命,一种乃转向社会革命。后者的力量似乎更大。《新青年》没有沿着思想和文化讨论的路深入走下去,是现实的紧张感过浓的缘故。急于社会的改变而不是思想的深入播撤,是那时中国社会的宿命。睁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最后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地方,其实是传统的思维逻辑在起作用。始于多元,终于一点,这样的历史,在以往的岁月里可谓多矣。

我有时看到这些资料,就想,那时候的思想林立,可是却没有一个学术生态支撑着人们的意识。《新青年》起初的态势如能保持十年二十年,思想界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翻译的历史,成了社会变动的历史的一部分,而没有一个独立的生态,遂被社会政治所压制。我们今天的译介发生了许多变化,有的早就超越了前人。但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在与域外理论融合的时候,实用主义的痕迹依然存在,深入消化的理论,包括对马克思的理论透彻的解释都一直不多。一些学说也只是转瞬即逝,遂被中国固有的理念代替了。前人在此给我们留下的困惑,今人还继续着,从译介史看国民性,其实也有许多未了的话题呢。

P62-6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与陈独秀/鲁迅与五四文化名人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12416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