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智性之旅--走进泛珠三角
内容
编辑推荐

古道天涯,多少楼台烟雨中,行者路上所见以宗教庙宇为著;访名人故居,登临前人所曾登临处,雕栏玉砌想朱颜。泛珠三角有先祖之旅、红色之旅、名人故居之旅等等专题,阅人阅史,思接前贤;风不同,俗亦不同。千里江山,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见怪不怪的民俗是一部中国俗文化的根基。比如云南有著名的十八怪,民俗怪更多。泛珠归来,有心人可以收罗到极为丰富的各种民俗纪念饰物。

博物致知是旅人的认识论哲学,所谓的智性之旅中最为博学的一个驿站。知识就是旅途上的所知所识。

目录

1.导言/1

第一章沧桑中的印痕:俯仰千年的慨叹/18

第二章奔向海洋/46

第三章爱在云山绿水游/74

第四章千里江山,十里不同风/128

第五章古村纪游/166

第六章泛珠三角的大经济与小营生/206

第七章都市繁华的前世今生/238

第八章红色之旅/260

第九章千年 神魂与精神家园/278

第十章泛珠而行,数风流人物/302

第十一章传播与交流/319

第十二章永远的探险与漂流/335

试读章节

海南以岛孤悬于南中国海域,故得“海南岛”之名。现在以岛为省,是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议案,并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而得到大力开发。当时的海南,出现被称为“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场面,一度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心中的热土。

而历史上的海南,最早也曾是“南服荒徼”、“越郡外境”的荒远地带。今天成为旅游胜景的碧海岩石棕榈,并不能为远古居民带来生活的舒适与便利,还须面临贫瘠的环境与海涛的侵袭。

据地质探测,海南岛原与大陆相连,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并且形成了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

海南为岛,就有蛋民这样的独特居民。清光绪《崖州志》记:“胥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传统。蛋民的称呼是因为他们长年累月过海上生活,以船为家,如同漂浮于盐液之中的鸡蛋,所以得名,也即水上居民。按照人类学家的考察分析,蛋民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民族上仍属于汉族,而不是独立民族的称呼,像我国沿海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地也有这样的水上人家。而海南的三亚,胥民还保有比较多的独特风俗,如信奉龙王。三亚有妈祖庙,港西湾有五龙公庙,蛋民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并且必定预备猪、羊进行奠祀,以求神明保佑家人安全、幸福。

海南岛很早开始就有人类居住的历史。现在岛上少数民族众多,当然其中大部分是建国后在海南的开发建设中不断迁入并定居下来的人。除汉族外,岛上世居的民族还有黎族、苗族、回族。其中,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

大约在中原地区的殷周之际,黎族就开始在海南岛居住。黎族历来以土著自居,并将岛上其他民族称为“美”(意思是客人)。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材料,一般认为黎族与我国南方的壮、侗、水、傣、布依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可以认为是从古代“百越”族发展而来的,特别是与其中的一支——“骆越”有较密切关系。考古学上也证实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据史学界推断,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从大陆两广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散布并居住在沿海和全岛各地,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后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征剿和近代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大部分黎族人民退居内地深山。对黎族的起源还有其他看法。有学者认为黎族来源于南洋(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古代民族,他们在大约原始社会时期,经由海道进人海南岛。黎族与现在南洋群岛各民族也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黎族名字的由来,也许与他们居住地称为“黎”或“黎母山”而得名。又有认为是从古代的“俚”音转化而来。清道光《广东通志·列传》的“俚户”条说:“俗呼山岭为黎,而俚居期间,于是讹俚为黎。”这是将地名和音误的两种看法结合起来了。《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是:“(儋州)俗称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日生黎。”《桂海虞街志》记载:“(海南)岛之中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旁,号黎人。”

尧舜时期,海南岛被称为“南服荒徼”(徼是边界的意思),说明是中央辖区之外的荒远边界。秦朝时期也仍然是“越郡外境”。海南接受管治是汉武帝时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平定了南越,次年在这些地方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两郡在海南岛上。珠崖郡治在琼山县东谭都,儋耳郡治在儋县义伦,两郡属交州刺史管辖。《汉书》说到两郡名字的由来:“郡在大海岸之边,出珍珠,故日珠崖。”以及:“儋耳者,大耳种也。”“儋耳”的注解源于海南岛的古部落绣面习俗,他们在脸面上刻花纹,涂颜色,喜爱佩戴装饰用的耳环,耳朵因而下垂,汉族人以此称呼他们“儋耳”。珠崖和儋耳是海南岛归入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也从这时开始,此后各代建制各有不同。东汉时置珠崖、儋耳两县,属合浦郡,由交州管辖。

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兵平定交州,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兵3万远征珠崖、儋耳,设置珠崖郡,归属交州管治。西晋在平定东吴之后撤销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属交州。此后隋唐及各代对海南的区划设置和管辖各有变化。明清两朝基本沿袭,设琼州府领崖州、儋州、万州3州10县,归广东领辖。

海南的文明历史中,为它增添光彩的首先是以清廉刚正著名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明朝官员海瑞。海瑞出生于海南琼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以《治黎策》中举人,三十二年到福建延平府任南平县儒学教谕,三十六年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四十三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讲求长生之术,不理朝纲,海瑞以死上疏,条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皇帝,被罢官入狱。后来的万历皇帝恢复海瑞原职,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后当任大理寺寺丞等职。此期间,他黜贪官、搏豪强、整冶宿弊,使权豪势宦敛手屏息,同时也触怒权贵,遭到打击。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之后,设立海南行政区公署,为广尔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1984年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属广东省。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设立海南省议案。同年8月,海南省召开全省人民代表会议,成立海南省人民政府。

海南省是中国的南部边域,四面环海,又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如春,终年花香。江泽民曾为海南题词:“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自从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岛上的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又成了人们熟悉向往的“热岛”、“椰岛”、“绿岛”、“宝岛”了。

(曾杜敏)

序言

与人文的智性之旅

“泛珠”?

什么是“泛珠”?

“泛珠”是一个人、一株植物、一条河流,或者是一个工程代号?

当人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有谁会马上想象得到它对大地、对河流、对半个中国的时空意义作出了何等深刻的召唤?

即使是当我们今天已经目睹着在这个概念中催生的社会能量的聚变之时,又有谁可以想象得出在多少年以后,中国人会对这个概念作出什么样的历史叙述呢?

想象力引领着历史的进程,就如关于理想社会的想象引领着数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奋斗历程。“泛珠”是一种关于区域的想象力的产物,它将引领着这片中国最有生机的区域的历史进程。

本书要叙述的事情也正是这个概念的产物,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旅游的智性可能,一种从网络迈入现实的足音。

它的对象是新区域的敏感者,在他们的头脑里早就有过让天下在智性中分而治之的乌托邦——所谓的新区域敏感者,首要的特征便是对打破僵硬空间的向往、对分治的敏感尝试。

在我们的设想中,会有这么一些读者,他们早就问:区域与天下,分而思之,转换一种视角,是否更有收获?比如,古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但是,对于那些习惯于天下的人来说,由泰山而东山,或许也会有大的发现?又比如,古人说的“朝发夕至”,可能不仅仅是说距离,而且还是一种有亲和力的情感疆域,一种可以想象的视野?

让行者洒泪的天下之旅,壮游焉。然而,区域之旅同样可以令行者思、令行者感,智游是焉。

这里我是想特别强调本书所引导的泛珠三角洲之旅具有另类的、智性的性质——对区域的敏感性将被提升,对建立在区域全面合作基础上的新的旅游概念的敏感性也将被提升,就像我们突然在关于空间的想象中打破了僵硬的、无比熟悉的“全国一盘棋”概念,在大棋盘中看出了小棋盘的相对独立意义,于是区域旅游的智性豁然敞开了。

因此,在我的心目中,它所面对的读者更多是知识文化界,或者说是那些把旅游不仅看作是登临山川、极目胜景的乐事,而且把它看作是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思考中国的骄傲与痛苦的思想之旅的思想者。

因此,本书不是11个省、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指南类读物的简单拼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太容易也太没有意思了;本书也不是准备交到导游手里的培训教材,不打算成为可以照本宣科的工具性文本,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太乏味也太八股了;本书甚至不想写成类似《一生中必须要去的50个地方》那样不乏知识与煽情的旅游畅销书,尽管它也渴望畅销。它知道光是行万里路不一定就真的长了多少见识,关键还在于如何行、与谁同行;本书也不是为驴友们准备的自助书,偌大一片区域、太多的资讯,试图一卷在握恐怕不太实际。

所以,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小书的的确确不是泛珠三角区域9个省、区加港、澳两地的旅游全指南,甚至连省会城市的旅游导览也不是——那样的游览书难道还少么?甚至它的章节安排也不是以省市区域为单元。有些读者也许会惊异于这样一种写法:它似乎欠缺了很多城市、名胜,而一些听起来不太熟悉的小地方却谈得很多。

因为我们想做的恰是以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随意的组合方式使泛珠三角之旅从旧的导览框架中跳跃出来;或许可以说本书的写作框架本身就体现出我们对智性的一种追求:我们不再把系统性、完整性、同质性作为唯一的真理坐标——其实我们谈的就是不再把总体性信念作为我们生活、我们写作的指南。

我们逮着了“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这个全新的、注定要改变半个中国的社会脉搏的概念,我们就要在这个平台上选择和体会一切正在生长中的异质性、偶然性、局部性和跳跃性。

我们的作者仿佛是随风而行、行无定向、思无定规,他们就像是古代的游吟诗人,咏叹于东鳞西爪,仿佛眼前所珍爱的就是整个世界——整个泛珠,“9+2”。

因此,我们毋宁说这本小书是对零散的胜地灵感的捕捉、对飘逝的感受的追忆、对一种全新的区域旅游概念的初浅思忖。它的结构有点像渊潭水面上的粼光,零散、跳跃,动静随风、随影,其实它正是忠实地倒映着天上的云霞和吹动着云霞的风。

作为酷爱读书和旅游的读者,我是多么希望读到一部这样的中国区域旅游的散论性著作:

第一,它充满思想之激情与观察之敏锐,这是因为,它所描述的对象范围是跨区域的旅游资源;它所赖以产生的命题背景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它所诉求的社会效益是以旅游产业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等等。这些特定的因素使它应该有别于一般的旅游读物。

第二,它还应该在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基础上非同一般地关注可读性的提高,文字的犀利、清新的气息、激越的风格,或者是酷到骨髓的新奇、逼人的艳丽文字、当下最流行的边缘文字等等,总之是唯陈言务去,语惊人而意无尽。

第三,关于图,它应该能够提供有关这片区域的最有意思的新老照片,把现实夹在历史的云霞中,把思想的焦距永远调整到真实的世界面前。地图必不可少,但是地图种类的丰富性更必不可少。老照片,新照片,纪实与艺术,图像的力量。

而作为本书的编著者,我亦深知本书差距甚远。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与此相应,我们仍需努力。

既然旅游的事业是驴友的共同事业,那么,来吧:

所有那些从前是浪迹天下、现在更专注于区域旅行的思想者;

所有那些天真而满怀愁绪的诗人;

所有那些不媚上不欺世不奉承富人的经济地理学家;

所有那些敏感而且具有道德勇气的新闻工作者(本书的很多篇章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所有那些关怀现实的历史学家、中国问题学者、勤于笔录和采访的旅行家;

所有那些尚有独立思想和道德底线的官员;

所有那些蜷伏在阁楼上却胸怀祖国的平民社会批评家;

本书的真正完稿是有待于你们的踊跃参与啊!

后记

本书的编撰是在去年3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俊年先生提议与策划的,并一直得到了广东旅游出版社总编辑梁坚先生的支持与指导。去年7月中旬,“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首届洽谈会在广州举行,当时广东省领导提出了“9+2”“区域合作,旅游先行”的思路,从战略的角度全面启动了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进程。这种发展思路也表明了编撰一部有关泛珠三角地区旅游专著的迫切必要性。

在经过反复讨论之后,我负责起草了本书写作大纲,并邀请了在广州地区工作的多位对珠三角区域旅游有实地体验和丰富的写作经验的传媒工作者一起组成编委会,分头撰写各章节。为申明文责,各章节的末尾均注明了作者。我负责了导言的撰写,以及对各部分文字的协调、增补与修改工作。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全书在结构、内容深度以及资讯的全面准确等方面肯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教为盼。

主 编

2005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智性之旅--走进泛珠三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公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36230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1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6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9
16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