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灯下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观其文,知其人。本书作者在公务之余坚持写作,涓滴相续,终为江河。书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深挚纯笃,沉稳厚重。作者注重生活的本真而不惟美、趋时。

目录

第一辑 印 痕  

文凭、自学、饭碗…………………………………(3)

做时代激流的一朵浪花………………………………(11)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长篇纪实小说《东行漫记》简评…………(13)

沉重的别离……………………………………………(17)

梦中的思念……………………………………………(20)

大山的呼唤……………………………………………(24)

献给榆树………………………………………………(28)

感天动地抗洪图………………………………………(31)

从小八路到作家………………………………………(43)

看《宰相刘罗锅》有感………………………………(87)

大雪无痕法德有眼…………………………………(90)

留取精神励后人………………………………………(93)

第二辑拾贝

“舞蹈家”与“腼腆者”……………………………(101)

迷人的橄榄坝…………………………………………(103)

在“五朵金花”的故乡………………………………(106)

美丽的西双版纳……………………………………(115)

滇南奇观燕子洞………………………………………(119)

马来西亚掠影…………………………………………(123)

花园城市——新加坡………………………………(133)

  “黄袍佛国”话短长…………………………………(146)

香港印象………………………………………………(160)

澳门观感………………………………………………(166)

发展是硬道理——东南亚纪行感言……………………………(170)

交响乐的魅力——河北交响乐团访法演出纪实………………(181)

访法随感………………………………………………(185)

第三辑短笛

犁铧之歌………………………………………………(193)

诗四首…………………………………………………(196)

路 口…………………………………………………(198)

生活的赐予……………………………………………(199)

那一天我们相遇………………………………………(201)

谜………………………………………………………(202)

判断师的训斥…………………………………………(203)

跑土山…………………………………………………(205)

杂感…………………………………………………(206)

我的爱…………………………………………………(208)

历史不会忘记…………………………………………(210)

第四辑求索

贴近人心贴近生活…………………………………(219)

从克莱蒙特号试航想到的……………………………(222)

一句不妨一试的话……………………………………(224)

几度扫黄的思索……………………………………(226)

关于改进会议报道的几点思考………………………(228)

效益从何而来——我省部分“三资”企业采访记……………(238)

关于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241)

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247)

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的成功探索——丰南市扎实搞好“三讲”教育的启示……(253)

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时代精神………………………(259)

务实创新乘势前进…………………………………(261)

创造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263)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70)

深入基层为民谋………………………………………(277)

创新是出版业发展壮大之源——辽宁出版集团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调查与思考………(279)

创新思路天地宽——邀请中外记者来我省采访抗非典的思考……………………………(288)

共产党人要做树正气的表率…………………………(297)

外宣工作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302)

互联网站要努力传播先进文化………………………(306)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和改进河北外宣工作……(311)

后记…………………………………………………(314)

试读章节

基层为民谋

正月初八一上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生就勉励省委宣传部全体同志,把心收回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在省委宣传部部分回农村过春节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上,常务副部长于振华的话分量沉甸甸:农村富裕了,深入基层,帮助农民谋求更大的发展,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是我们宣传战线的重要职责。

确确实实,大家春节期间在农村的所见所闻令人鼓舞。党的富民政策深得人心,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家家建新房,户户有余粮,电视家家有,电话抢着装”,成了富裕地区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电话拜年、鲜花拜年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村镇悄然兴起,给祥和的节日氛围增添了现代气息。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缺少致富信息、没有致富门路、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等,又困扰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更快发展。

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只有深入基层,善于倾听民声,捕捉民意,才能切切实实发现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才能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现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把宣传教育群众与热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解决实际问题人手为群众出谋划策,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提高认识和思想境界。

深入基层,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转变作风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在一些农村,农民对基层干部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情绪,干群矛盾还比较尖锐,干群关系还比较紧张。我们党的各级干部,能不能切实转变作风,经常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时化解矛盾,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实,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深入基层,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为民谋利的重要的途径。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解群众疾苦,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实事办多了办好了,就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永远光彩熠熠。阳春三月万物苏,深入基层为民谋,宣传思想工作有着无限广阔的舞台。2002.3

序言

风清日丽,春和景明。年来赋闲家居,无公事之纷扰,少人情之酬酢,一隅书斋,得静心默读之乐。日前,老友相金科君见访,带来他即将付梓的书稿《灯下随笔》,嘱我写一篇序言之类的文字。故人有期于我,开卷如晤故人。往事今情,尽在其中;欣喜之余,不胜感慨。金科君长期服务于党委机关,职分所在,工作可谓既繁且重,难得的是,在如此繁忙的公务之余,他手中的笔始终未曾停下。累土不辍,崇成丘山;涓滴相续,终为江河。总览全书,或长文,或短章,或记叙,或议论,虽题材有别,形式不同,但一以贯之的却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深挚纯笃,沉稳厚重。这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所在。

观其文,知其人。金科君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其青少年时期,先是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凄风苦雨,尔后幸逢拨乱反正,得以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毕业分配到省委机关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的谦虚好学和勤勉刻苦,一开始便得到同事的推重与领导的信任。从部长秘书到干部处长,到省委外宣局局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二十年的“仕途”,他是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和工作实绩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以为,正是金科君的这一段人生履历,形成了他的文章的风格,思深虑远,切实尚用。放眼时下报刊,今日一浪,明日一潮,浮华绮丽之风渐长,有识者深以为忧。金科的文章可贵处,正是因为他无意“引领风骚”,不受文坛“大气候”的影响,求美而不惟关,为时而不趋时,从而留下生活的本真与作者的本色。“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先哲此言,在这里又一次得到印证。

知其人,识其文,言为心声。金科为人是朴素真诚、积极进取的,他的文章同样也是质直无华,经世致用的。从《文凭·自学·饭碗》到《东南亚纪行感言》,从《犁铧之歌》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相信广大的读者也会同我一样,感知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热望与追求。我特别注意到,放在本书开卷首篇位置的《文凭·自学·饭碗》一文,是作者写于二十年前的发韧之作,想不到年方而立,他的思想是如此成熟,感悟是如此深刻:“如果说大学文凭可以算是一张学历身份证,它也只能证明一个人曾经上过大学的身份,而绝不会像进机关大门出示工作证一样,在重重关卡的科学之路上畅通无阻。”这是他对朋友的叮嘱,也是他心灵的自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起点,经受多年的工作历练,使他成为党的思想宣传战线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勤于学,笃于行,敏于事。这是金科君做人的风格,也是他为文的风格。

作为文学界中人,我偏爱金科描绘祖国河山和异域风情的文字。近年来,所谓“旅游文学”的泛滥,许多解说词式的作品已经倒了读者的胃口。金科君处理这类题材的独到之处,在于并不着力摹写山水风光或讲介乡风民俗,他关注的是人(如《“舞蹈家”与“腼腆者”》中傣家竹楼的“女主人”,《访法随感》中的希贝尔夫人),是事(如《香港印象》中金融市场的运营,《马来西亚掠影》中吉隆坡的交通管理),是由“人”与“事”交织而成的文化生态和社会形态。比照流行的旅游散文,在作者笔下有更深层次的发掘。这是他职业的眼光使然,也是他艺术的眼光使然。应当指出,散文创作在金科来说,只是业余之余,惟因业余为之,无专业作家刻意创作的心态,却使其具有不事藻绘的本色之美。款款而行,似假日漫步;娓娓道来,如好友谈心。相信众多的读者也会和我一样,从这里不仅看到新奇的景物,更会受到思想的启迪。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与金科“第一次握手”,不觉间二十年过去了。与我年龄相仿的旧日同事,过半已经退休;一波又一波如金科这样年轻的同志,相继走上领导岗位。每念及此,不胜今昔之感。承蒙金科君一番雅意,在他的书稿面世之前,使我得以先读为快。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其人可信,其文可传。“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草草数语,信笔写来,权作忘年老友的一点心意吧。

2005.4.15

后记

我的母亲一生没能进过学校的大门,渴望让孩子们读书成了弥补她遗憾的最大心愿。或许由于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读书人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感,梦想着将来能读许多书,成为一名文学家或科学家。但上中学时,正赶上只要出身好,“白卷英雄”也可以上大学的年代,这一想法几乎成了泡影。

不幸中的万幸。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阴霾。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圆了大学梦。大学毕业时,一心想做记者或编辑,用笔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那一年新闻单位没有分配指标,自己被分到了省委宣传部。到机关工作,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工作之余,经常忍不住动动笔墨,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今年春节期间,翻检报章杂志,发现手头留存下来见诸报刊的文字竟有了一百三十多篇。重新阅览,觉得还留下了一些工作生活的影子,留下了一些时代的印痕。尽管不很深刻不够全面,但那确实是自己的所历所思所感。于是从中选出五十余篇(其中有两篇与人合写,即《从小八路到作家》与史建伟同志合写,《创新是出版业发展壮大之源》与张魁星同志合写),按时间先后排了排序,分为“印痕”、“拾贝”、“短笛”、“求索”四部分。因这些诗文大都在业余时间写就,故名为《灯下随笔》。倘若这些小文能给读者留下些许回味思索或启迪,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由衷地感谢我的同事、朋友们多年来给予我的鼓励、支持与帮助,使我有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能够采撷下一些思索的果实;感谢诗人、评论家浪波先生审阅全部文稿并欣然作序;感谢张魁星同志为该书的策划编排所做的许多工作;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邓子平先生、副编审郝建国先生作为该书的责编所付出的辛勤劳作!由于受自己知识和视野的局限,书中难免有浅陋和不当之处,敬祈读者批评教正。

相金科

2005.4.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灯下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相金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58963
开本 32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2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