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当今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潮流下,本书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分析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虽无社会保障的名称,但却存在着种种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机构和制度,实际上已发挥了社会保障的作用。与西方早期以基督教会为主从事济贫与慈善事业不同,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均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看作政府的责任,所以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多有建树,屡见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不仅时间较早,而且出现了法制化倾向。  本书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尤其是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民间社会主持的以社区为中心的慈善事业和宗族面向族内贫困人员所实行的社会救济。国家政权、民间社会和宗族在实行社会保障、救助社会弱势人群方面进行互动,形成合力,织就了笼罩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促进了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植根于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因时发展,日趋完善。因此,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应该从具体国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而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

目录

绪论/1

上篇 传统社会保障

第一章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13

 一、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基础:"以民为本"/13

 二、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周礼》的记载/15

三、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架构:《管子》的论述/21

四、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诸侯兴王成霸的前提/25

结语/27

第二章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演变/28

 一、荒政制度的发展/28

 二、养老制度的嬗变/35

 三、对鳏寡孤独、贫病之人的救助/41

 结语/47

第三章元代社会保障事业述论/48

一、备灾救荒/48

二、对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的保障/55

三、养老政策与措施/59

四、军人优抚/61

余论/64

第四章 明朝的社会保障政策/66

一、救荒政策/67

二、养老和恤孤贫残政策/76

三、军人优抚政策/82

四、社会保障政策的功能与弊端/85

第五章清朝的社会保障政策/93

 一、灾荒救助政策/94

 二、养老和养恤贫苦孤残政策/105

 三、军人优抚政策/119

 结语/125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残疾人社会保障/126

一、国家残疾人政策与救助措施/127

二、地方社会对残疾人的救助/133

三、宗族对残疾人的关怀/136

结语/139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宗族社会保障/142

一、生活救济是宗族的固有功能/143

二、从范氏义庄看宗族社会保障的变化/144

三、明清时期宗族义庄社会保障的特点/149

结语/156

第八章 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

--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157

一、义仓制度的源流/158

二、长元吴丰备义仓的创建与演变/161

三、长元吴丰备义仓的管理和经营/165

四、长元吴丰备义仓的职能和作用/168

余论/174

下篇 民间慈善事业

第九章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18l

一、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思想/181

二、儒家仁义学说/184

三、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说/186

四、民间善书所宣扬的道教思想/189

结语/191

第十章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192

一、明清以前江南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192

二、明代江南地区民间慈善活动的开展:以同善会为例/197

三、清代江南地区民间慈善活动的兴盛/203

结语/214

第十一章清代普济堂的经营实态/216

一、清代养济院的盛衰与普济堂的兴起/217

二、普济堂的收养对象与性质/221

三、普济堂的运营/224

余论/227

第十二章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与育婴事业圈/229

一、江南地区育婴事业的兴起与发展/229

二、育婴堂与保婴会/237

三、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圈"/244

结语/259

第十三章清代苏州的慈善事业/260

一、官方主持的社会慈善事业/261

二、地方社会创立主持并得到官方支助的慈善机构: 以普济堂、育婴堂为例/262

三、士绅或地方有力者主持的慈善活动/271

四、工商业者举办的慈善活动/275

结语/280

第十四章清代江南市镇的慈善事业/281

一、慈善机构在江南市镇的分布/281

二、市镇慈善事业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85

三、南浔:市镇慈善事业的个案分析/291

四、市镇慈善事业的历史地位/296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299

前言/299

 一、慈善理念的转变/302

 二、慈善机构职能的变化/307

 结语/311

第十六章 代结语: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12

主要参考文献/316

后记/324艺术。

试读章节

迄今为止,许多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论著,在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源流时,往往依据国外的情况,而忽略了对中国历史上历代政府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考察。实际上,早在三千多年以前,中国即已出现了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措施越来越具体,覆盖面越来越广阔。因此,社会保障虽说是一个现代名词,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且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介入早,介入程度深。在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今天,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非常必要。

一、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基础:“以民为本”

先秦时期的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平等互助的传统不能不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重要影响。但是,构成以社会救济为特征的先秦社会保障制度思想基础的,应该说是“以民为本”即所谓的民本思想。

“民”历来就是作为“君”——统治者相对立的群体概念而存在的。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的作用就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对民的重视是从西周代商开始的。实际上,尽管商代统治者一再强调尊崇上帝、“恪谨天命”,但早在商朝开国之主成汤时对民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从而采取了不同于夏桀的利民、保民之策;商代中兴时期的君王盘庚也曾有过“罔不惟民之承’、“式敷民德”等说法②,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然而,商代后期,商王失德,以致于重蹈夏桀亡国之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文王力行仁政,采取惠民、保民之策,“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③,得到民众拥护,国力日趋强盛,为武王翦灭“泱泱大国”商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夏、商之亡在于失民,因而一再以继承和发扬文王保民政策自励。周公摄政时,反复教导分封于卫的康叔要以文王为榜样,施行德政,“用康保民”。那么,如何进行“保民”呢?就是要明德慎罚,以德治民。欲要“万年惟王”,便须“子子孙孙永保民”④。周公看到了民意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观点⑨,以“保民”作为得民的手段,通过实行爱护民众的政策换取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可以认为周公已经初步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尽管政见歧出、学说不同,但在重视对民的研究、强调民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则是一致的,诸如“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⑥,“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⑦,“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⑧,“宗庙之本在于民”等等说法①,无不体现了对民的作用的重视。儒家的“民贵君轻”、“节用爱民”观点以及《周礼》遇大事“致万民而询”制度、《礼记》“天下为公”思想早已为人熟知,即如一向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的法家,也不敢轻视民的作用,早期代表人物管仲就说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较之周公时期更趋丰富和深刻。

基于这种民本思想,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十分强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并以之为治国兴邦之道,如春秋早期相齐的管仲,凡事以民为念,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③;在此过程中,他采取“慈民”、“敬百姓”的政策,得到齐人拥护,“齐人皆说[悦]”,以致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苟子评论说:“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④。晏子、子产、管仲均为春秋时期的名臣,都主张惠民之政,而以管仲最为突出,成就也最高。

《周礼》、《管子》等书中记载、论述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诸侯国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便是建立在如上所述的民本思想基础上的。

P(13-15)

后记

我从事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在日本国立广岛大学留学期间。当时由于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需要,我广泛地查阅了日本学者有关中国城市史与社会史的研究论著,发现不少学者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广泛开展的慈善事业予以关注,其中包括我素所敬仰、执教于广岛大学的前辈学者今堀诚二教授以及在日本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中青年学者、京都大学夫马进教授等人。在赴日以前我曾经专攻过方志学,对中国的旧地方志较为熟悉,而旧方志中保留了大量的有关“善举”、“善堂”等资料,在此以前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这部分资料从未给予重视,此时在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启发下,这方面的记忆被激活了,深切感到在这一研究领域可以有所作为,弥补大陆学术界研究中的某些缺憾。于是有意识地进行资料积累并进行系统的思考,最早的成果发表在《中国史研究》(1997年)和《社会学研究》(1998年)上,并被整合进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1997年回国以后,我便集中精力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发表了几篇系列论文,得到学界的肯定。2000年以后,由于负责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原人文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筹建,我趁机拓宽了研究领域,把中国历史上的救灾备荒、扶助贫困、养老恤孤等问题纳入视野。2001年,“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史研究”也得到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与资助。匆匆三年已过,尽管自己被行政工作耗去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于学问仍不敢松懈,在传统社会保障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以说本书即是对几年来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还融进了我几位学生的研究成果。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他们引入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的园地,进行系统的资料整理和研究。黄鸿山对元代社会保障事业、晚清苏州丰备义仓等方面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明代传统社会保障政策和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两章,也是在戴卫东、康丽跃二位同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我忙于行政工作和外出访学时,黄鸿山还为本书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这些是需要说明并表示感谢的。

与海外学者相比,我们的研究还略显不足,尤其在传统社会保障领域,还需要借鉴海外同行的研究方法,花大力气进行研究。2002年,笔者赴日本京都大学访学时,还曾与夫马进教授探讨了今后研究的路径。可喜的是,耕耘在这块园地的学者已经越来越多,相信新的成果会不断涌现。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曾经得到广岛大学寺地遵教授、京都大学夫马进教授、鸣门教育大学小浜正子教授等人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苏州大学“211工程”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卫平识于苏州大学凌云楼

2004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卫平//黄鸿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05035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