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继承了研究文史“知人论世”的优良传统,旁征博引,深入地阐述纪昀家世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且作者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融合去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产生,同时作者在对古书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艺术表现上拓展和深化了前人的研究。全书论述清晰,资料翔实,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佳作。
| 图书 |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文史哲研究丛刊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继承了研究文史“知人论世”的优良传统,旁征博引,深入地阐述纪昀家世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且作者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融合去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产生,同时作者在对古书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艺术表现上拓展和深化了前人的研究。全书论述清晰,资料翔实,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佳作。 目录 序一/陈美林1 序二/黄霖8 绪论《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 第一章 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研究/11 第一节 纪昀晚年生活的时代、心态与《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缘起/11 第二节 纪昀的家世及其对《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影响/28 第三节 纪昀的西域谪戍生涯及《阅微草堂笔记》所展示的西域风土人情/43 第二章 《阅微草堂笔记》复杂的思想文化意蕴/54 第一节 彰显圣人“神道之教”的创作动机与矛盾的鬼神观、天命论/54 第二节 攻讦“道学”与对程朱理学的修正/62 第三节 客观辩证的认识论与审时度势、圆融顺变的处世哲学/70 第四节 世俗人间与狐界鬼域:批判现实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建构/80 第五节 同情与无情:亲民思想与恪守礼教的二律背反/93 第三章 《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成就/100 第一节 “尚质主理”的美学风格与审美价值取向/100 第二节 “寓言型”小说特征及其叙事谋略/110 第三节 “狐”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特征/118 第四章 《阅微草堂笔记》的比较研究/131 第一节 追踪晋宋,踵事增华——《阅微草堂笔记》对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继承与发展/131 第二节 士大夫的“劝惩遣怀”之作与落魄书生的“孤愤”之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149 附录一《花王阁剩稿》对研究纪昀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文献价值/165 附录二《花王阁剩稿》/175 主要参考书目/194 后记/197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文史哲研究丛刊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吴波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40853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9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70 |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 首版时间 | 2005-08-01 |
| 印刷时间 | 2005-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3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6.6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03 |
| 宽 | 140 |
| 高 | 9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