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
内容
试读章节

1.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心理学似乎不足以解决心理问题

上个世纪初,美国正经历着工业化的冲击:一方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另一方面,每人都希望出人头地,精神压力剧增。于是社会上出现一种怪病,症状是失眠、忧郁、头痛,有时还有皮疹、眩晕、胃溃疡,严重的情况出现“脑崩溃”。为什么叫它怪病呢?这些人生理正常——按当时的医学标准不算病人,也没有幻觉——按当时的医学标准也不算疯子,医生不得不给“怪病”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神经衰弱。

据说,神经衰弱当初在美国如此流行,以至于有一本通俗读物就叫般有人没有神经衰弱》。还据说,美国心理学开创者威廉·詹姆斯当初产生对心理学的冲动,就因为自己、亲戚、朋友、同事都得了神经衰弱。

这个故事是我从心理学家舒尔茨的书中读到的。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发现一百多年后,这种“怪病”终于传到了中国:看看我们周围,同样存在着物质越来越好、精神越来越烦的反差,也同样流行着失眠、忧郁、焦虑、头痛。于是就像一个世纪前的威廉·詹姆斯那样,一个世纪后的我也产生了对心理学的冲动。

什么样的契机,会使一个人对心理学感兴趣?

心理问题。荣格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提到心理问题往往被想得太严重,其实它可大可小:极端的心理问题才算心理疾病,普遍的心理问题只算烦恼,它们都是心理健康的反面,只不过反面的程度不同罢了。可以说:正是每个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把他或她引向了心理学。

又是什么样的契机,会使一个人对佛学感兴趣?

佛陀说:人生是苦。如果你对这句话不曾体会,也就不会对佛学感兴趣。回想年轻时的我就是这样,烦恼虽然很多,解脱似乎很快,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人生是苦,我一定会反驳说:“不,人生是快乐。”直到中年后,发现身、心、境变化无常时,我才体会到人生“有”苦。再到发现“苦”无法逃避时,我才体会到人生“是”苦。虽然每人情况不同,但可以说:正是每个人对解脱苦的向往,把他或她引向了佛学。

要说心理问题和苦有什么关联,它们基本是一回事。之所以听起来像两回事,因为它们来自两个系统,对现代人来讲,两个系统的语言都过于生僻罢了。其实心理问题说白了,开始于烦恼,大部分是烦恼;苦说白了,也开始于烦恼,大部分也是烦恼。没错,正是烦恼,把心理学、佛学与我们连接起来。

当然上述契机是对普通人而言。如果考大学时,你稀里糊涂地报了心理系,那你不需要心理问题这种契机。类似地,如果小小年纪,你阴差阳错地被送进庙里,那也不需要苦这种契机。除了以上“专业人士”,如果各位自觉地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那肯定有一种契机——烦恼就是你的契机。

之所以提到契机,因为我们要定义“够不够”。

想想看,从怎样的契机出发,决定了以怎样的标准为“够”。比如口渴的朋友,以解渴为“够”,不会以你递来的本书为“够”;而求知的朋友,以求知为“够”,不会以你递来的馒头为“够”。

P2-3

目录

前言:两种智慧

第一部分 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我们对这门学科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4. 科学的冲击,实验活了

 5. 行为的冲击,心不见了

 6. 关不上也打不开的另一扇窗:弗洛伊德

 7. 加一点动机,加一点认知

 8. 真科学、伪科学及中间地带

 9. 说“不够”,以用户的名义

第二部分 悉达多的心理学——为什么抛开神秘佛学仍有其理性价值?

 10. 哪一个悉达多,哪一个佛教

 11. 以自为洲,不太像宗教的宗教

 12. 以法为洲,不太够哲学的哲学

 13. 佛说心理:从苦开始

 14. 佛说治疗:灭苦为终

 15. 一种想,思维不是我

 16. 一种我,我也不是我

 17. 一种觉,验证无我

 18. 悉达多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19. 悉达多的行为疗法:实践于正道

第三部分 连接生命的心理学——为什么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20. 有信念,有感受,才有生命

 21. 吾爱吾师,尤爱他对生命的专注

致谢

索引

序言

两种智慧

你拿起了一本书,却翻开了两本书。

本书第一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第二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悉达多的心理学》。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本书名为《悉达多的心理学》,实际上先讲了“悉达多”,后讲了“心理学”。

关于“心理学”,我想说明的是:“不够”不表示不敬。因为不够有两种:“很好而不够”或“不好而不够”。本书指的是前一种,即现代心理学很科学但要补充。更何况,我国心理学界的前辈荆其诚先生(已故)还是本人的表亲,尽管他未必同意本书的副标题,但我对他和心理学都十分敬重。可以说,我爱心理学,所以才批评心理学。

关于“悉达多”,我想说明的是:虽说用“世尊”更尊敬,可那样的话,本书似乎变成了宗教书。别误解,本人既坚决支持理性,也坚决支持宗教,作为折中:当涉及个人时,我多用“悉达多”;当涉及佛教时,我多用“佛陀”——为的是表明本书的主角是现身于世的那个人,不是升天之后的那位神。

从标题中各位已经看出,本书涉及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

要说本书的缘由,主要是有感而发:

一是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之所以强调知识阶层,倒不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优越,而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容易受害。套用一句俗话:未必“知识越多越反动”,但一定“知识越多越烦恼”。究其原因,知识让人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让人抑郁、焦虑、担心、后悔、自责、悲伤、愤怒……

二是有感于理性资源的匮乏。之所以强调理性资源,因为现代社会中知识阶层的比重越来越大,可适合我们的方法却很少。何以见得?如果把心灵的道理分为信仰类与理性类,首先可以先排除前一类。不是说信仰不对,相反现代人急需信仰,可问题出在信仰要求“先信仰、后理解”,而知识阶层要求“我先想清楚,再决定信还是不信”,结果彼此无缘。如何帮助这些“非想清楚不可”的大脑呢?只能靠理性。可现实情况是:成体系的理性资源很少。

我找来找去,只找出两种:现代心理学与佛学。

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正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希望讲清楚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许你会问:市场上的心理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很简单,心理学界虽然内部观点各异,对外却惊人一致地为现代心理学“歌功颂德”。我能理解对科学的歌功颂德,却偏好以科学的精神“理性质疑”。并且不能只破不立,必须有破有立。这是本书作为心理学书的两点不同。

接下来,我更希望讲清楚佛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样你会问:市场上的佛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也很简单,我想写的既非神秘的宗教,亦非放下、淡然、不执着的小故事,而是佛陀的理性与逻辑。并且我不准备按教义来写,而准备按心理学来写。这是本书作为佛学书的两点不同。

最后,我还希望清楚地比较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前者能否解决后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位很想知道比较的结论吧,谨此预告比较的难度:心理学爱好者可能指责我不够中立,而佛学爱好者又可能拒绝接受我的中立,两边恰恰证明“本书不能更中立”!

关于阅读的建议,既然本来就不只一本书,那你就当两本书读吧。

如果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按第一、三、二部分的顺序读;如果对佛学感兴趣,可按第二、三、一部分的顺序读;即使在每一部分中,你也可以跳跃阅读。其实这种方式我原本排斥,为什么现在反而鼓励呢?

因为本书信息量实在太大!想想看,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各写出十卷八卷都不多,现在却写到一本书中:先是现代心理学像从一块面包被压缩成一层饼干,接着佛学像从另一块面包被压缩成另一层饼干,最后还被叠加成“双层压缩饼干”。

除非你能说:智慧的营养,多多益善!

对仅仅出于好奇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满足你的好奇——让两种伟大的人类智慧在你头脑中碰撞,或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吧。要知道前人的智慧固然重要,可什么更重要呢?

唯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

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挑战你的专业基础——现代心理学是科学真的没问题吗?佛学不是科学还算心理学吗?如果刚开始读时你越来越困惑,那读到最后你会越来越清醒。要知道,既然真智慧,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若问谁的理性?

唯有你我自己的理性!

金木水

2016年写于南京紫金山

内容推荐

金木水著的《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提出了三个“很少问更很少答”的问题:

一,对现代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秘,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上述话题吸引了你,这就是一本适合你的书,因为每位现代人都关注心灵,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

你可能读过心理学的书,但未必读过如此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书,更未必见过批判之后还提出解决方法的书。

你可能读过佛学书,但未必读过如此理性的佛学书,更未必见过理性到与现代心理学逐一对比的书。

当然也可能,诸位既没读过什么心理学书,也没读过什么佛学书,那最高效——本书让你一次读懂人类思想的两种伟大智慧!

编辑推荐

阅读《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就像是在理性地山麓上漫步,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要小心高处的严寒。

这是一本“如此”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书,它批判之后宣扬用佛学中的理性去弥补现代心理学的不足。

作者金木水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提出现代心理学在应对心灵问题时的“不够”,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互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木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7043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6311669
中图分类号 B84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9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