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本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何天爵根据他本人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写成的,是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的生动画卷,其内容涉及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中国人特质的揭示,对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辩护,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的_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

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每一个事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带任何粉饰和夸张。书中的插图都完全忠实于事物的原貌,除了照片冲洗的因素外,没有做任何的处理。

目录

前言

一 导言:中国行星系

二 政治制度

三 古老的象形文字

四 家庭生活

五 社会生活

六 儒教、道教和佛教

七 迷信

八 辫子的故事

九 司法制度

十 官与民

十一 教育与文学

十二 礼仪风俗

十三 商人与商计

十四 穷困阶层

十五 财政体系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对于一个想要研究迷信对人的心理影响的人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基地。整个的民族心理构造都充满了迷信观念。迷信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控制着经济和生活的规划,坚定或消融意志,影响财产的价值,决定结婚对象和时间,干预和一子女的关系。迷信有时甚至缩短生命,并且总是在控制着葬礼的时间、仪式以及墓地的选择。迷信存在于各阶层之中,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影响着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扭曲了理性能力,损害了逻辑判断。迷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私生活,而且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国事也由迷信来决定。

对于一个居住在中国、熟悉中国人、头脑清醒的外国人来说,这些迷信观念就像蜘蛛网,弥漫在空气中,要不断地冲破它们,有时候这很有意思,有时候就让人气愤。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们不是蜘蛛网,而是牢不可破的铁丝。

迷信不包括我在前一章中讲过的宗教的任何特点和形式。它们和宗教毫无关系。要不是它们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它们和宗教相比就像是雾和水。在宗教常常起消极作用的地方,迷信的力量总是普遍的,持续的,积极的。甚至一个虚伪的宗教都有一套系统的纲领,而迷信没有。迷信只是一种反常的信仰,一种孤立的、不可描述的奇怪的信仰。它们就像是超自然的宗教体系组织建立完好后,剩下的各种碎片材料。一个中国人也许会得意地看着一尊泥菩萨的毁灭,但是没有看过黄历,决不出门。他也许会辱骂道家众神,但是却坚决不让邻居建烟囱,破坏风水。

P94-95

序言

有位老太太,独自一人住在格林山脉(the Greell MotJritairls)深处,方圆数英里内不见邻里。夏日的一天,有个陌生人来到她门前,想讨杯水喝。老太太问他打哪儿来,他说自己住在波士顿。她吃惊地叫起来:“天哪,你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该会多么孤独啊!”在老人家的概念中,波士顿是一个单调、偏僻的地点,全宇宙的中心就在她所居住的历经气候变迁的小木屋里。

其实世上的人都和这位老太太一样。

和她一样,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其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而全然不管这些标准和模式是否专横独断,是否幼稚可笑,是否建立在极其狭隘的个人背景之上。

对于千百万中国人毫无思想地、完全机械地夏天脱下冬装、冬天换去夏衣的行为,或者在皇帝的意志下所有人必须在固定的某一天换装的做法,我们不仅觉得可笑,甚至有人为此嘲讽奚落他们。然而在美国和欧洲,成千上万最有修养和最优雅的淑女与贵妇也在那些不近人性的时尚的驱使下,盲目地复制那些奇装异服,盲目地消费。这两种行为之间有区别吗?有所谓的明智与否之分吗?让我们看看那些奇怪的服装。这些畸形的样式完全破坏了女性的天然美感。这两种做法:中国人是在皇帝的命令下,按照气候变化的规律,在特定的时间里更换自己的衣物;而西方两大洲一半的人口则违背他们的个人品位和美感,接受也许起源于巴黎或伦敦的贫民窟的稀奇古怪的服饰,到底谁更明智,谁不明智?

我们有必要多一些对外部的了解,少一些狭隘短浅、闭门造车的评论。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以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自己,情况会好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以更高的层次、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和他人,如果我们可以用更理想、更标准的人的标准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情况就会更好。更宽广的视角不但能使我们的结论更为精确,更加合理,还有更为深远重要的价值:这样做能使人们更加宽容、友爱、和睦相待,信任人们团结、高贵的本质。遗憾的是,现在远远不是如此。

轻易指责中国人远比真正理解他们要容易得多。中西方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很少,非常短暂。我们的信息建立在主观想像之上多于建立在事实之上,因此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模式的曲解和误会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人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民族。现实生活比人们的想像更加神奇,对于汉民族的子孙来说也是如此。真诚的研究者更关注于中国人那固定的、凝聚不变的特性,而不是歪曲漫画化的中国人和大众所熟悉的那些中国人的特性。

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辩护,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的_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笔者曾经在中国居留多年,和中华帝国各地、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紧密的接触,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在,我尝试将自己在中华帝国的感受写出来。我努力描述并解释这个民族生活中的突出特性,论述为什么很多西方人感受突兀的、难以接受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却是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全书建立在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我希望能够用素描式的方法向读者描绘真正的中国人。

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希望借助它们能够使我的作品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更易于理解。每一个事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不带任何粉饰和夸张。如果必要的话,我可以给出每一件事例的地点、时间和相关人物的姓名。同样的,书中的插图都完全忠实于事物的原貌,除了照片冲洗的因素外,没有做任何的处理。

中国人身上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有一些怪癖,更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在岁月流动中,它们被年轻的一代牢牢继承下去,变化非常缓慢。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中国必将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谁不深信这一点,谁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

        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 切斯特·何尔康比)

             1895年1月1日于纽约

后记

作为长期居留中国的早期美国外交官,何天爵以自己敏锐的感触和全面的分析向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晚清社会和近代中国人的面貌。在书中,既有恭亲王、李鸿章这样的朝廷重臣,也有京郊的和尚、美国使馆前的修鞋匠这样的底层百姓;既记述了鸦片战争、幼童留洋这样的近代历史中的大事,也将自己在西北的游历、外国使馆的开销等琐事娓娓道来。何天爵显然是一位交游广泛、平易近人、观察深入的外交官。阅历的积淀和独特的思考使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有了真切的理解。

在他眼中,中国人谨慎务实,生活艰忍,值得同情。每一个中国人都被牢牢地编织入中国社会这张巨大的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兢兢业业地生活;这些人构成的晚清社会保守僵化,缺乏生机。这张网是如此之强,以至于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不破败。即使在今天看来,书中依然有许多闪光的观点,依然能看到今日社会和今日中国人的点滴身影。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会心的微笑,那么你的感受是与我们译者相同的。

复旦大学何爱国博士对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做过详细深入的评论。何天爵身上体现出的站在事实基础上说话的姿态是可贵的。全书是他十几年在华生活与工作积淀的宣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西方之间、中西文化之间的生疏和误解需要通过交流、增进了解来解决。何天爵开宗明义:“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其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拉大彼此之间的距离,加深误解。交流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没有相互交流是万万不能的。从这一角度看,全书不仅是何天爵在华生涯的回顾和对晚清社会及中国人的全景展示,也是早期美国外交官提倡交流、呼吁了解、沟通中西的可贵努力。

考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机械地从西方立场出发,希望中国完全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文化观,在东方建设西方物质、制度和文化。第二种思路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尽力将西方的基督教、社会制度和文化介绍到中国来,增进交流,共同发展。利玛窦、李提摩太等人就代表着后一种思路。历史积淀、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前一种思路是不可行的。历史也证明后一种思路的实践较为成功。何天爵无疑是后一类务实而有远见的西方人中的一位。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太平洋沿岸最伟大国家的交往历史悠久。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china Queen)开启了中美双边关系的大门。船上有一位曾受到华盛顿总统嘉奖的退伍士兵SamueI Shaw(清朝人称他为山茂召)。他是“中国皇后”号的货物管理员。1784年,29岁的山茂召随船到达澳门,开始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山茂召之后成为了第一任美国驻广州领事。在山茂召之后的美国驻华外交官中,何天爵显然不是最著名的一位,但何天爵却绝对是美国外交界中少有的深刻认识中国、考察中国人心理、实事求是的外交官。现代的中西交流更加需要像何天爵这样集有心人、观察家、外交官于一身的“中国通”。他的著作是美国外交官中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最全面、最深刻的作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价值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111年前,何天爵就指出:“中国人身上有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有一些怪癖,更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在岁月流动中,它们被年轻的一代牢牢继承下去,变化非常缓慢。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中国必将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谁不深信这一点,谁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他的预言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作者依然是站在西方的立场,尤其是美国的立场,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思考中国的。书中的许多观察和理解不可避免地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同意何天爵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许多误解和判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加了注释,同时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鉴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何天爵的这本书1895年出版于美国,1998年首次被译介到中国。尽管越来越多的外交史文献中提到了何天爵,但除了这本书,国内还没有任何与何天爵有关的专著。但愿这个美国人在100多年前的警醒之语还能有益于今天的中国人。

              张程唐琳娜

            2006年4月28日于北京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的一些细节非常有趣,作者发表的观点二针见血,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它像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隐约看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活在中国传统中的自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晚清研究专家夏晓虹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本书描绘了这个自以为是的“世界中心”的陨落……类似我们今天对美国的观察。本书提供了一种有益借鉴:在敌视和交融理解的两岸,我们既收获了阅读享受,也点燃了思考的燃点。

——《新京报·书评》主编萧三郎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国人或许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描述:腐败堕落的朝廷,愚昧无知的国人,几个卖国贼和几个勇敢的士大夫在帝国落日的余晖中惨淡经营着这个被人痛击的国度……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西方人,可能都误读了那个时代。何天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尽量抛弃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把中国人作为真实的人对待,把中国社会作为真实的社会对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晚清外交研究专家李扬帆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 “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本色》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本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何天爵
译者 张程//唐琳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88486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