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方面的专著。作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和方法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英汉语语篇对比的论文和著作,开辟了中国古诗词英汉分析的语言学途径。本书可供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芳香的研究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供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使用。
| 图书 |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方面的专著。作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和方法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英汉语语篇对比的论文和著作,开辟了中国古诗词英汉分析的语言学途径。本书可供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芳香的研究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供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是英汉语语篇对比分析方面的专著。作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和方法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有关英汉语语篇对比的论文和著作,开辟了中国古诗词英汉分析的语言学途径。本书重点是功能语篇分析,作者提出了语篇分析的六个步骤:观察、解读、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作者试图通过功能语言学分析来揭示翻译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希望借此给翻译研究带来一些启示和通过对诗的英译本分析检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和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目录 第1章:绪论:古诗词英译分析的语言学尝试 1.1引言 1.2《题西林壁》解读 1.3选择《题西林壁》的理据 1.4《题西林壁》的四种英译 1.5本书各章的内容简介 1.6《题西林壁》的英译分析 1.6.1经验功能分析 1.6.2逻辑功能分析 1.6.3人际功能分析 1.6.4语篇功能分析 1.6.5言语过程与语篇结构 1.6.6汉英语篇对比研究 1.6.7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1.6.8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1.6.9专有名词及其英译 1.6.10英译中的引述现象 1.6.11英译中的人称处理问题 1.6.12英译中的时态选择 1.6.13小结 1.7结语 第2章:经验功能分析 2.1引言 2.2经验功能简介 2.3《清明》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2.4英译的经验功能分析 2.4.1“清明时节雨纷纷” 2.4.2“路上行人欲断魂” 2.4.3“借问酒家何处有” 2.4.4“牧童遥指杏花村” 2.5几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2.5.1“清明时节” 2.5.2“路上行人” 2.5.3“借问酒家” 2.5.4“牧童” 2.5.5“杏花村” 2.6结语 第3章:逻辑功能分析 3.1引言 3.2关于逻辑功能 3.3《清明》一诗的逻辑功能分析 3.4英译的逻辑功能分析 3.5意合与形合分析 3.6结语 第4章:人际功能分析 4.1引言 4.2人际功能概说 4.3《清明》一诗的人际功能分析 4.4英译的人际功能分析 4.4.1语气 4.4.2提问与答话 4.4.3提问者的确定问题 4.4.4呼语的使用 4.4.5是谁“借问酒家”? 4.4.6问话人与“行人”的关系 4.4.7说话人、听话人和转述人 4.5结语 第5章:语篇功能分析 5.1引言 5.2语篇功能简介 5.3原诗的主位结构分析 5.4英译的语篇功能分析 5.4.1主位结构 5.4.2衔接 5.4.3冠词的使用分析 5.5结语 第6章:言语过程与语篇结构 6.1引言 6.2两个系统功能概念 6.2.1言语过程 6.2.2投射 6.3贾岛的原诗分析 6.4几种英译本分析 6.4.1标题 6.4.2第一句:“松下问童子” 6.4.3第二句:“言师采药去” 6.4.4第三句和第四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6.5讨论 6.5.1“三问三答”与“一问一答” 6.5.2叙述者、受话人 6.6结语 第7章:汉英语篇对比研究 7.1引言 7.2衔接与连贯的简单回顾 7.3原文与译文:无衔接与有衔接 7.4逻辑一语义关系分析 7.5主位结构和信息中心分析 7.6《芙蓉楼送辛渐》主位分析 7.7英译的主位分析 7.8信息中心分析 7.9结语 第8,章: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8.1引言 8.2关于形式对等 8.3《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 8.4翁译《天净沙秋思》 8.5Schlepp的译文 8.6丁祖馨和Burton Raffel的译文 8.7结语 第9章:静态与动态的表现 9.1引言 9.2对《江雪》的解读 9.3《江雪》的十一种译文 9.4讨论 9.4.1静态与动态 9.4.2形式与意义 9.4.3“钓鱼”与“钓江雪” 9.4.4对比意义的表达 9.5结语 第10章:专有名词及其英译 10.1引言 10.2专有名词简介 10.3语料情况 10.4分析 10.4.1原文的专有名词被英译为对等的专有名词 10.4.2原文的专有名词被英译为普通名词 10.4.3原文的专有名词被译成不对等的专有名词 10.4.4原文的专有名词在译文中没有出现 10.5讨论 10.5.1意译与直译 10.5.2专有名词的确定 10.6结语 第11章:英译中的引述现象 11.1引言 11.2有关引述的几个问题 11.2.1原话引述与间接引述 11.2.2翻译作品中的引述问题 11.3唐诗英译分析 11.3.1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选择 11.3.2引述范围 11.3.3引述动词的使用 11.4讨论 11.5结语 第12章:英译中的人称处理问题 12.1引言 12.2人称与人称代词 12.3原诗人称代词的使用 12.4原诗没有人称代词 12.5人称代词的选择与意义的表达 12.6结语 第13章:英译中的时态选择 13.1引言 13.2关于时态的简单回顾 13.3时态的选择 13.4时态的限制 13.5与引语有关的时态问题 13.6时态的变换:生动性和真实感 13.7关于时态的变换的评论 13.8结语 第14章:结语: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14.1引言:学术游戏与游戏规则 14.2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路向 14.3汉诗英译研究尝试 14.4功能语篇分析的步骤 14.5两个例子 14.6结语 附录1:古诗词英译选 附录2:本书论及到的古诗词和英译者 参考文献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黄国文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57199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5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62 |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 首版时间 | 2006-07-01 |
| 印刷时间 | 2007-08-01 |
| 正文语种 | 中英对照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8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H315.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 |
| 印次 | 2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1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