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现代戏剧译作(吴朱红外国新剧译作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好剧本是演出成功的保重要证!本书所选的三个剧本不但极具戏剧艺术性,而且很强的文学欣赏性。《纪念碑》采用直面痛苦、暴露残酷的现实主义手法,情节完整流畅、跌宕起伏,冲突高潮迭起,人物丰满逼真,其内涵给与直指人心的深刻严峻的哲理启迪!另外描写温暖亲情的《远去的家园》和轻松诙谐的喜剧《家有娇妻》,虽表现手法不同,但同样具备了一个精品戏剧的品质。本书配有相关评论,图文并茂,独具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是最近十年以来国内第一本专门收录西方现代戏剧新剧本的选集。书中所选剧本均为国内戏剧舞台上新近演出,并引起良好反响的西方新剧作: 《纪念碑》、 《远去的家园》、 《家有娇妻》等。其中((纪念碑》作为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加拿大话剧,轰动一时,并被不同剧院反复上演,是近年来少见的佳作: 《远去的家园》和((家有娇妻》则是2005年刚刚上演的新剧目,在观众中亦有较好反响。本书结合演出实况,收集相关评论。图文并茂,独具特色。同时向读者传达了西方戏剧最新动态和国内戏剧演出瞬时信息,有一定学术和文化交流价值。

目录

序 田本相/7

家有娇妻/7

 第一场/3

 第二场/25

 第三场/53

远去的家园/70

 一幕一场/73

 一幕二场/97

 二 暮/74

纪念碑/144

 第一场/147

 第二场/159

 第三场/164

 第四场/175

第五场180

第六场/187

第七场/192

第八场/200

附录/274

 中国化“娇妻”/274

 另一种双重生活/277

 《纪念碑》:给中国话剧补钙/222

 半个寓言/224

 我也是斯特科吗/226

 恨不得/229

 在爱的名义下/232

 纵深选择:《纪念碑》三人谈/236

写在后面的话/244

试读章节

恨不得

通常,对一部文艺作品最高的评价莫过于“感动”。而在当下浮躁的创作空气中,多数作品如过眼云烟般令人无动于衷,“感动”已经成为某种奢侈品。而且在多数评论文字中,“感动”一词都是或多或少兑了些水的,或者有时把小小的心动夸张成了大大的感动。

《纪念碑》绝对是个例外。由于走进剧场之前已经听到足够多的夸奖,看到足够多的好评,我是抱有充分思想准备走进剧场的。但是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人性反思还是令我不可抗拒地被感动了。当我走出剧场之后,面对查明哲导演询问观感的时候,依然久久地说不出话来,这便是感动的标志。

就剧作和作者的名气而言,《纪念碑》远远不能与查明哲的上一部作品——萨特名剧《死无葬身之地》相提并论,但是剧场中弥漫的人性诘问却是一脉相承的。战争,只是该剧一个模糊的背景;纪念碑,只是该剧一个虚幻的意象;梅加和斯特科也不是传统戏剧中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形象……真正抓紧观众灵魂的是那淹没在台词水面之下的思辩:关于是与非、关于善与恶、关于爱与恨……

杀人总是不对的,这是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的人生观教育。但是打着漂亮旗号、喊着漂亮口号杀人的事情却时常在我们这个文明的星球上发生着。如果只看了《纪念碑》的前十五分钟,你会觉得斯特科是魔鬼而梅加是天使;如果只看了《纪念碑》的最后十五分钟,你会觉得斯特科不是魔鬼而梅加也不是天使,他们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梅加是为自己的女儿报仇,这个“爱”的理由很容易博得观众的认同;而斯特科反问梅加“我们杀人不同样也有爱的理由吗”,这个很难让观众接受的“狡辩”正启动了人们心底思考的开关。对于经历过战争或者屠杀的人们来说,很难对梅加和斯特科的各抒己见无动于衷,这其中争论的不仅是正义与邪恶的区别,更有一种人性的弱点与缺陷。

我们常常喜欢夸大“爱”的作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理由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却不是绝对的。“爱”可以使斯特科和梅加分别做出“赎”与“恕”的姿态并暂时弥合一些东西,但一旦“恨”的火焰被点燃,杀戮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新的轮次。所以“爱”是容易的,如何处理q恨”才是最难的课题,二者之间也并不是简单地可以用“爱”来弥补“恨”的关系。我猜想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爱”是放在反应堆里,可以有控制地释放能量的,而q限”是放在原子弹里,一旦引发便失去控制的。

所以每一个有自省能力的人坐在人艺小剧场里,面对《纪念碑》的时候,一定能在黑暗中听到自己心灵最隐秘一角的拉链被拉开的声音。

(余韶文)

序言

朱红不是一个喜欢张扬的人,不显山,不显水,默默地工作着!

可能,也许戏剧界的人。都还不晓得在北京,在中国,还有这样一个人,干着这样的傻事——翻译外国剧本。

当今的开放世界。种种外国书,古典的,现代的,上至天文,下到地理,花鸟鱼虫,直到减肥之类翻译书,充斥书店书摊;但是,你要找一本当代的外国剧本,找一位剧本翻译者,恐怕在全中国都找不到几个以翻译剧本为己任的翻译家了。如果有,那么,吴朱红就是其中的一位了!于是,我敢说吴朱红是眼下中国罕见的一位青年戏剧翻译家。

从“五四”时期,到全国解放,即使是我们闭关自守的“十七年”。起码对苏俄的剧本,还是开放的,大量的俄苏剧作翻译过来。让我感到格外奇怪的是,新时期,本来是最开放的,但是,对于外国戏剧的翻译和演出,是越来越少见了。原本还有一个《外国戏剧》杂志,也停刊了。现在,关心翻译剧的杂志、出版社确实是太少了,这倒是十分值得令人深思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些人,在那里胡说八道,冒充先锋,冒充前卫,在那里唬老百姓,把人家都玩腻了的东西,当作“创新”来自吹。

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吴朱红的翻译剧出现在首都舞台上。

  二

先是《安妮日记》,一炮走红。这是一部五十年来在世界各地上演不衰的名剧。1956年在百老汇公演,当即轰动纽约。事隔五十年,在儿童剧院的演出,照样轰动了北京城。吴朱红选择的第一部翻译剧,即显示了译者的眼光。她说,选择《安妮日记》,首先是因为我觉得它的主题——反战,呼唤和平等等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它的角度很特别: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待战争,看待那些处于绝境中的成人们;最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在那样一种困境中仍然保持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很受震动——在那样一种极端的情境当中,人们尚且能够乐观地、坚强地生活,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就渺小得多了。虽然那是一个久远的故事,是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但是那种精神,依然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我自己首先受震动的时候,我就希望能推广到更多的人面前,希望大家都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从戏来说,我觉得《安妮日记》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一个故事,在戏剧中是比较新鲜的,也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张璐:《努力睁开我们的眼睛——访青年翻译吴朱红》,《中国戏剧》2001年第3期)

当时,我不认识吴朱红,但是这席话却引起我的重视,一个女孩子竟然有这样的翻译胆识,这样的翻译境界。

  三

真正引起我对她的重视,是《纪念碑》。

使我惊讶的是,我们的舞台甚至翻译剧本,从来都少见到加拿大的剧作演出,更没有人翻译加拿大的剧本;这次,吴朱红不但是第一个将加拿大的剧作引进中国的,而且《纪念碑》犹如天外飞来,一下子震撼了北京舞台。

一个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国家的作者,却如此令人震惊地在拷问战争,拷问灵魂,拷问人性;不知道他人如何,起码把我的灵魂拷问得颤栗起来。它让我懂得了,我应该永远地警惕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我们也可以变成刽子手。由此及彼地推理,让人觉得:人不能规避历史的责任.人不能轻视人性的弱点。这出只有两个人的戏,其题旨是那么恢宏,那么深刻;这本应该让我们那些自称是“革新家”得到启示的,让那些把小打小闹吹得天晕地转的人自惭形秽。但是,它并没有使那些人警醒,而是继续他们骗人的把戏!

但是,这次却让我真正地认识了吴朱红;我们没有见过面,但却看到这是一个非同凡响的译者。在戏剧的迷茫的喧嚣中,她敢于坚持她的见解,选择她认同的外国剧作。无疑,也是在对抗这喧嚣,企图有所引领。而查明哲能够接排这出戏,与译者一道成为这当代戏剧思潮的真正的弄潮儿!

 四

鼓噪一时的某些“先锋戏剧”,应当说是自 封的“先锋派”,在吴朱红翻译的第三部剧 作——美国著名剧作家阿尔比的《屋外有花 园》公演后,那些“先锋”在中国公众面前现出 了原形,他们不过是一些银样的蜡枪头。

在一些中国“先锋派”那里,也在荒诞的名 义下,弄一些言不及义的东西的时刻,《屋外有 花园》成为有力的投枪,揭穿了这些伪荒诞、伪 先锋们!正如余韶文所指出的:“这还不够荒诞 吗?一个又一个良家妇女下海卖笑,她们的丈夫如此有悖人之常情,在种种不可理喻的表现之外,该剧关于人的欲望与道德、生存与良知的思辨以非常规的荒诞方式得到充分的阐释与表达。”“以往我们有不少打着‘先锋’、‘实验’旗号的话剧,实际上只是形式上前卫花哨、眩目一点而已,就像花木兰怎样的戎装也是一位女郎。而《屋外有花园》真的提升到了荒诞的境界,反而是一派写实景象,这种外在形式感上的不动声色正是一种真正的荒诞的表征。”(《不动声色真荒诞》,2001年1月22日《北京青年报》)对于中国的戏剧来说,它不仅仅是告诉人们,在写实的外观下依然可以有着深刻的荒诞的表达;再一次说明,所谓先锋,并非只是给自己披上一件什么“荒诞”、“后现代”等等的外衣,最重要的是对于生活底里的发现,以及对生活独创的而深刻的哲学沉思。像《屋外有花园》,是多么深刻地揭示那个人欲横流的社会的人欲的污浊,是何等锐利的目光,又是何等的凛然正气!这才是真正的先锋!

吴朱红三部译作,足以使其屹立在中国剧坛上,而且以自己的译作风格,而“带起一股年轻舞台风潮”(张芸:《写实也很先锋》,《追求》200].年第1期)。

2004年,2005年,吴朱红又陆续翻译了加拿大剧作家杰森·舍曼的《明枪暗箭》,和美国剧作家奈戈·杰克逊的《远去的家园》,以及她和张朝晖编译的《家有娇妻》等。一年一部翻译剧,看来数量不多,但是它却是从每年数十部外国戏中挑选出来的,极尽搜寻阅读的功夫,犹如大浪淘沙,沙里澄金!

从这几部译作,已经显示了吴朱红的翻译才华和风格。

首先,她在选择剧本时重题材,重思想。作为一个女译者,她不喜欢那种轻柔温情的、儿女情长的剧作;偏偏选中《安妮日记》、《纪念碑》和《明枪暗箭》,这些直接和间接涉及战争,基调沉重、思想深刻、锋芒犀利、爱憎分明的剧作。暗恋崇高,崇拜正义,显然是她翻译的审美理想追求,而这些,是同所谓的时尚相悖的。因此,而有了她的针对性,确立了她的翻译风格。

其次,她特别注重译介世界上当代的剧作。她曾对我说:“近十年来,我们对于国外的当代戏剧译介得太少了,不了解外国戏剧的发展状况。以及它的发展水平,对于我们戏剧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也应当让观众看到外国当代优秀的剧作。”可贵的是,在译介外国当代戏剧中,她能够将时尚的剧作、时髦的剧作同真正的具有创意的、对于中国有价值的剧作区别开来,正如鲁迅所说,而是“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对于一个年轻的翻译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其三,她的翻译语言,也是值得称道的。将一部外国剧翻译成能够经得起演出的剧本,是相当困难的;它不仅仅是翻译准确就可以的,它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译成为中国观众所习惯的、并且是具有戏剧性的语言。如《纪念碑》开始,斯特科的长篇独白,就翻译得十分精彩;观众一点也不觉得沉闷,把戏剧的情境、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翻译得引入入胜。在这里,显示了译者的艺术再创造的能力。其中,蕴蓄着她的舞台感,她的文化功底和细致入微的语感!

  六

朱红的翻译剧,已经在戏剧界展现出它的影响。无疑,在原创剧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她的翻译剧为话剧舞台注入了活力,使缺乏同外国戏剧交流的中国话剧多少看到当代世界戏剧的某些侧面,其功不可没。

更具体的影响,如《纪念碑》,使查明哲在导演《死无葬身之地》之后,又得到一个使他展现其戏剧导演美学理想的佳作,从而巩固了他在北京舞台上的地位,最终使他以战争三部曲而享誉剧坛。这里,也有吴朱红的功劳!

《屋外有花园》,则使演员孙红雷展露表演才华,当时就有人根据孙红雷的表演而预言“此君定可大红大紫”。的确,孙红雷因演出此剧而备受戏剧影视界的重视。影视明星凯丽因为主演《纪念碑》荣获了当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好戏是成就优秀演员的条件。

吴朱红在其戏剧翻译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于她,来日方长。我希望她能够坚持下去。在中国,不是戏剧翻译家多了,而是少得可怜。没有优秀的戏剧翻译家,就会使这个世界性的剧种,在中国失去发展的助力,因缺乏营养而孱弱。我们需要一支戏剧翻译家的队伍。

田本相

 2005年4月11日清晨于京东罗马嘉园

后记

提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忽然发现,此时已是初春四月。十年前的此时,我正在加拿大。那是我第一次在国外学习戏剧,第一次亲眼看西方戏剧,第一次与加拿大戏剧同行一起演出很多新奇的第一次,也是在很多的选择当中,我开始了从那时到如今的十年。从那时起,我的生活大多与戏剧有关,与将要出版的这本集子有关。

我爱上戏剧是更早时候的事。最初爱上的是演戏,站在舞台上,沐浴着绚丽的灯光,沉醉于观众的掌声之中,享受着一种近似成功的感觉。我从大学学生剧团主演独幕剧、在影视剧中客串角色起步,然后演到了大洋彼岸。演戏曾带给我无比的快乐,演戏,曾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我当成了戏剧的全部,点燃了我无限的向往和遐想,激发起长久而艰苦的行动,我向戏剧走去,只为了离它近一点,再近一点。

读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英美文学。写毕业论文时,正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话剧《推销员之死》,我沉迷于此,毕业论文就选定了研究《推销员之死》。这个想法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麦克唐纳教授的热情支持。由于大学四年的积累和舞台艺术实践的滋养,加之受到同样喜爱戏剧、又善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麦克唐纳教授的悉心指点,以及我前后25遍研读剧本的所有感悟,最终汇聚成一篇题为“舞台上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的六千字的英语论文,论文的成绩是A。而我在走近“推销员”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戏剧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再难离开。面临毕业择业,我也困惑过、犹豫过,因为十二、三年前的北京,经商下海、去外企做白领正是英语专业学生趋之若鹜的时尚。对我来说,走进为很多人所羡慕的写字楼不是件难事,但是,我真的不能想像,没有了戏剧,我的生活将会怎样!研究“推销员”的结果,让我再一次相信:戏剧,我可以离它更近一点。于是,我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这样的选择出人意料,此后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从此终于靠近了戏剧。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鼓励全世界有发展希望的年轻艺术工作者”而设立的“青年艺术家奖学金”,在全世界公开选拔资助对象,要求申请人有艺术方面的工作经历和出色的英语水平。当年800多人参加了竞争,最终只有6人获此荣誉,我很幸运,榜上有名,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交流戏剧文化,那一年我26岁。初到异国,秀丽奇特的景致固然新奇,全新的英语环境也着实令人兴奋,但对我来说最迫不急待的还是看戏。抵加当天,前来接机的教授问我要不要先去参观剧场,我想也没想就“OK"’了,连当时还没找到的行李也丢在了脑后。在观摩了一系列加拿大戏剧演出之后,我的英语剧本《夕阳正红》(中文本与张朝晖合写),在B.C.大学戏剧电影系师生的协助下投入排练。加拿大同行对戏剧同样由衷的热爱和不计得失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排演《夕阳正红》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一起工作到深夜,为了一个调度、一个布景的设计,全然忘记了吃饭和回家。《夕阳正红》所突出的“生命、追求”的主题,令加拿大观众感动不已,演出深受好评,被认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美”。在异国的时间匆匆而过,我置身在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洋彼岸,看见了太多留下来的诱惑和理由,然而为了戏剧,我如期回到了北京。我爱戏剧,不想半途而废,为了同样的缘故,我又走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门。

1999年盛夏,北京经历着历史罕见的高温。在高达40cC的酷暑当中,许多人为一部话剧吸引着走进了剧场,该剧演出历时一个月之久。这就是在世界各地久演五十年而不衰的《安妮日记》。翻译《安妮日记》剧本,使我在戏剧艺术方方面面的积累得到了一次释放——了解戏剧、熟悉舞台、会表演,都成为我进行再创作的便利和优势。与翻译小说、散文等其它文学作品不同,翻译剧本要以戏为本,要求译者具有对戏剧人物、情境的理解力和对剧作的艺术感受力,还需要调动必要的舞台想像力这些都属于戏剧艺术创作的范畴。具体到台词语言的处理,又需要译者具备较为深厚的中文功底,这样翻译出来的剧本才能符合戏剧舞台的规律,生动传达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与心理,并富于动作性。1999年夏天在北京演出的《安妮日记》,因为较好地体现了原作的精髓,散发出安妮那独特的人性光辉,从而引发了北京戏剧舞台上的一片感动,也成为我引进外国新剧目、从事戏剧创作的开端。从那时至今的近六年当中,我相继引进、翻译了《纪念碑》、《屋外有花园》、《远去的家园》、《家有娇妻》(并改编)和《明枪暗箭》等剧,还应邀完成了《WWW.COM》的中译英剧本。至今,除《明枪暗箭》外的六部戏已全部上演,演出单位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岛市话剧院、广州话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

2000年深秋,北京的戏剧舞台因为《纪念碑》(原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掀起了一股惊喜震撼的热潮。《北京娱乐信报》以“全年只看一部《纪念碑》足矣”的大标题作了报道。作为第一部引进中国的加拿大戏剧,《纪念碑》的演出盛况由此开始,演出的每一天,都有主流媒体的报道,许多戏剧评论家纷纷撰文给予盛赞,首演三十场,报道文章超过了五十篇。《纪念碑》一剧有故事、有人物,更有内涵,其完整流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复仇者和施暴者之间深入骨髓的心理情感较量,以及直指人心的深刻严峻的哲理启迪,都展示了一个戏剧精品的品质,赢得了观众交口称赞。“《纪念碑》直面痛苦、暴露残酷的现实主义手笔与近两年时尚、游戏的话剧主流形成巨大反差”(薛晓金:《外国戏还要送话剧一程》,《新剧本》2002,4)。影视明星凯丽因主演《纪念碑》而荣获当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被评论界称为“戏剧舞台形势一派大好”。《纪念碑》在首演后的四年当中,从北京到上海再到青岛,数次被不同剧院搬演,每一次演出都将震撼与感动发散蔓延。紧随《纪念碑》而来的是当代美国戏剧大师阿尔比的《屋外有花园》(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这是阿尔比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公演。该剧以荒诞的手法对人性中贪婪、物欲等弱点进行了揭露和嘲讽,以其相对轻松的外在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对现实生活的某些观照,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好评。该剧也与《纪念碑》一起被誉为2000年“最激动人心的两部作品吴朱红为中国观众睁开眼睛看世界做足了好事主演孙红雷在话剧舞台上如此气定神闲、镇得住台面人们会再次记起《屋外有花园》为中国磨练了又一位演技派男明星”(余韶文:《不动声色真荒诞》,《北京青年报》2001年1月22日)。

这三个戏的演出成功,引起了业内和观众对我的关注,曾被媒体称为“外国新戏的领军人物”,出现了数十篇有关我的报道。就在体验喧嚣和热闹的同时,我听到自己内心隐隐的发问:戏剧,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三个戏的成功。让我受到鼓舞,也得到启发:好剧本是演出成功的重要保证。这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古老话题,只是当世纪之交的戏剧舞台日渐丰富、繁荣之时,一些戏剧演出却显现出弱化内涵、沉迷形式的趋向:蔑视剧本,忽略情节,淡化戏剧冲突,以莫名其妙的形式取代戏剧应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急功近利的观念和创作功力的贫弱,导致了这类演出普遍缺乏起码的艺术水准,戏剧在繁华的同时也在陷入混乱。如果说当初投身戏剧是因为热爱,那么面对如此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现象和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目睹了一个个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我深感作为一名戏剧从业者应尽量发现、提供好剧本的责任。观众希望看到好戏,戏剧舞台需要好剧本,好戏应该是好懂、好看的,也应该是题材、风格、内容多元化的。

我对于戏剧的理解和认识,在创作实践中变得开阔和深入。2002年,我赴加拿大进行戏剧研究生的学习,在戏剧编、导等方面有了全方位的提升。2004年隆冬时节,我为北京理工大学策划、导演的“戏剧专场”,即是一次从剧本出发、着眼舞台,在创作实践中探讨剧本与演出关系的新尝试。这个演出已经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2005年新春,关注入本、描写温暖亲情的《远去的家园》(广州话剧团演出)和轻松诙谐的喜剧《家有娇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广州、北京同时公演。这两部戏的题材、风格截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新”。《远去的家园》是1998年在美国上演的哲理启迪,都展示了一个戏剧精品的品质,赢得了观众交口称赞。“《纪念碑》直面痛苦、暴露残酷的现实主义手笔与近两年时尚、游戏的话剧主流形成巨大反差”(薛晓金:《外国戏还要送话剧一程》,《新剧本》2002,4)。影视明星凯丽因主演《纪念碑》而荣获当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被评论界称为“戏剧舞台形势一派大好”。《纪念碑》在首演后的四年当中,从北京到上海再到青岛,数次被不同剧院搬演,每一次演出都将震撼与感动发散蔓延。紧随《纪念碑》而来的是当代美国戏剧大师阿尔比的《屋外有花园》(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这是阿尔比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公演。该剧以荒诞的手法对人性中贪婪、物欲等弱点进行了揭露和嘲讽,以其相对轻松的外在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对现实生活的某些观照,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好评。该剧也与《纪念碑》一起被誉为2000年“最激动人心的两部作品吴朱红为中国观众睁开眼睛看世界做足了好事主演孙红雷在话剧舞台上如此气定神闲、镇得住台面人们会再次记起《屋外有花园》为中国磨练了又一位演技派男明星”(余韶文:《不动声色真荒诞》,《北京青年报》2001年1月22日)。

这三个戏的演出成功,引起了业内和观众对我的关注,曾被媒体称为“外国新戏的领军人物”,出现了数十篇有关我的报道。就在体验喧嚣和热闹的同时,我听到自己内心隐隐的发问:戏剧,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三个戏的成功,让戏,是目前中国引进的最新的美国当代剧作,它表现的家庭关系和父女深情能引发人们普遍的共鸣。《家有娇妻》(与张朝晖合作翻译、改编)作为一部当代都市题材的轻喜剧,轻松愉悦又不失一定内涵,在喜剧样式上别有一番新意。

今天在这个集子里收录的三部戏,都体现了外国新戏的特点(《安妮日记》和《屋外有花园》因其国外首演时间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忍痛割爱)。这个集子得以问世,我要由衷地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以其特有的勇气和学术品位,出版这样一本市场尚不很确定,却是对于推广外国新剧目、发展戏剧事业很有裨益的书。

我感谢将这些戏搬上舞台的各个剧院的领导和剧组的全体同仁们,是所有人的努力才使这些剧目得以站立在舞台上。在我追寻戏剧的道路上,有着许多我的良师益友,我十分珍视多年来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和关怀。著名戏剧评论家田本相先生欣然应允为本书作序,体现了这位戏剧界前辈对后辈一贯的热情勉励。对戏剧怀有同样深厚热爱的GABRIEL SAF。DIE先生与我保持了长期的戏剧交流合作我感谢家人,包括父母和我的先生,他们一直在默默地支持我。我感谢观众,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剧场,热爱戏剧。

能与更多的人分享我对戏剧的热爱,同样是一种幸运与幸福。

2005年4月18日北京龙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现代戏剧译作(吴朱红外国新剧译作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吴朱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854832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3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