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鲟的故事(绿野寻踪)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鲟是长江最大的鱼种,被称作“长江鱼王”,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种,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1.5亿年,这样古老的鱼种已不多见,所以又称“活化石”。本书是一本科普图书,面向大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全面地介绍中华鲟,同时面向大众首次推出了中华鲟鲜为人知的系列生活图片,介绍了中华鲟有趣的生活场景和洄游过程。该书图文并茂,集系统性、趣味性和科普性于一已,一定会受到广大朋友的喜爱。

内容推荐

中华鲟素有“活化石”之称,它既古朴,又可爱,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中华鲟体型巨大,堪称鱼类世界中的“巨人”,它集聚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气质,浓缩了地球1.5亿年的历史与沧桑,经历了地球的各种地质变化而顽强的生存下来。但是在人类活动无限扩大的今天,中华鲟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本书首次推出中华鲟生动的生活图片,讲述了中华鲟的生理特点,生态习性及面临的危机。愿世人能认识和喜爱中华鲟,加入到保护中华鲟和其他罗生动物的行列中来。

目录

序一

序二

中华鲟/8

中华鲟的家族——鲟鱼类/10

我国分布的8种鲟鱼/13

第一篇 新的保护行动在进行——中华鲟的移地保护/14

 中华鲟的自述——海洋馆里的生活/16

 我的名字叫中华鲟/20

第二篇 中华鲟是活化石/26

第三篇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华鲟的洄游/30

第四篇 中华鲟是鲨鱼吗?/36

第五篇 中华鲟的盔甲——骨板/40

第六篇 中华鲟的骨骼/42

第七篇 中华鲟的大鼻子/44

第八篇 中华鲟是近视眼/46

第九篇 中华鲟的触须及大嘴巴/48

第十篇 贪吃的“巨人”/52

第十一篇 贪玩的中华鲟/56

第十二篇 保护中华鲟/58

知识点/65

试读章节

中华鲟出生在距大海超过2000km的金沙江段,在它们刚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为了锻炼它们兄弟姐妹独立生活的能力,忍痛割爱,在幼仔还没有与父母见面时,就匆匆的离开孩子,游向了大海。而中华鲟宝宝们只能相依为命地成长,但是正因为这样,通过锻炼,它们也更加坚强。

中华鲟刚出生时并不是一条小鱼,只是一颗黄豆粒大小的卵,它们随着江水漂流,然后附着在岩石上,经过5—7天的时间,已经发育成的小鱼就会从卵里钻出来,就像小鸡破壳而出一样。这时全长只有1.3cm,不能吃东西,可是也不会感觉到饥饿,因为在它的腹部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包,这个能量包被人们称为卵黄囊,正是卵黄囊供给新出生的小鱼足够的能量让它生存。这时的小鱼看上去更像一只小蝌蚪,行动也很不方便,只能依靠尾巴的摆动而上下运动来锻炼自己的身体,锻炼自己的游泳能力,就像小孩子刚开始学习走路一样,步履蹒跚。这时的小鱼仍然是随着江水继续向长江下游漂流。经过10—15天的发育,卵黄囊一点一点的被消耗完,这时小鱼的身体变得苗条多了,从外型上看,已经和爸爸妈妈很相像,就是个子小许多,而这时身体却已经很强壮,游动也方便多了,所以他们开始自己捕食。

由于食物充足,仅1个多月的时间,小鱼已经由新出生时的1.3cm长到5cm,再经过5个月的时间,小鱼外部及内部的特征就与它的父母一样了,这时小鱼已经长到27cm。它们经过许多的艰难险阻,逃过天敌鱼类的捕杀,沿着长江的水流游到了长江的下游,最后终于到达了大海。这些意志坚定、身体强壮的幸存者们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母,终于可以在大海里和父母一起生活了。

中华鲟的童年及少年时期就这样无忧无虑的和父母在大海中度过,直到它们长到像父母一样强壮,身体也发育成熟,而且可以谈婚论嫁了。成年的中华鲟决定循着它们出生到大海的足迹,回到长江里去寻找合适的伴侣。为了重返故乡,中华鲟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身体里储存了大量的能量,足可以维持返乡之旅,因为长途的旅行跋涉一开始,中华鲟就将禁食,只能依靠身体储存的能量。

当一切准备完毕后,中华鲟就踏上了重返故乡一长江的旅程。7—8月份在长江入海口处,它们又遇见了生活在不同海域(黃海、渤海、东海等)的中华鲟,于是结伴而行,逆流而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一程它们要耗费一年多的时间,一路上需克服急流、险滩等重重困难,才能回到出生的故乡。在这里,它们大多各自找到自己的伴侣,步入婚姻的殿堂,并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使命,接着也像当初父母一样忍痛离开自己的孩子,游向大海。在大海中,经过3—5年的休养生息后,它们又会重返故乡,孕育它们的第二批后代。中华鲟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不知辛苦地往返于长江和大海之间。

           P31-P34

序言

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在研究了长江鲟鱼的生活习性后,首次在他的学术论文中,把身体光滑、腮耙数不到28枚的鲟鱼,冠名以“中华鲟”。这种鲟鱼体型最大,有“长江鱼王”之称;同时它的生活习性也很奇特,在长江中上游孕育,在东海海域成长,最后又洄游到长江繁育下一代,最具“爱国精神”。给“长江鱼王”冠名以“中华鲟”是最恰当不过了。从那时起,伍献文四处奔走,向学术界,向全社会宣传他的“中华鲟”思想。“中华鲟”的美名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水产工作者还把这一最具中国味的叫法带出国门,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如今,“中华鲟”这一称谓和“大熊猫”一样,受到国际野生动物界的尊重和理解。

1980年后,特别是长江葛洲坝截流后,由于中华鲟洄游产卵的路线被隔断,中华鲟的数目一天天减少;同时由于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和工业生产等的严重影响,中华鲟的数量逐年锐减,近乎灭绝。为了挽救这一濒危物种,我国政府于1988年将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一切商业捕捞活动。1996年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EN级)。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际,中华鲟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把中华鲟亲切地称为“水中大熊猫”,由此可见其珍贵的程度。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家为保护中华鲟,进行了近50年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放眼科普市场,国内专门针对中华鲟生活及生态习性介绍的科普书籍却基本空白,社会大众对中华鲟的系统性了解极为有限,不失为一种遗憾。

2005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经过多方考证,决定共同合作中华鲟的科研课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期从事中华鲟保护研究,拥有一批多年从事中华鲟保护研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北京海洋馆具备良好的设备设施,具有目前世界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鲟鱼池占地920m2,展窗面积16m(长)×2.7m(高),展示水池体积29m(长)×11m(宽)×4.4m(高),总水量达1200t,可以模拟中华鲟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人工养殖,在国内是第一流的。同时北京海洋馆地处首都,有优良的人文环境和北京特有的技术环境支持,这将在移地保护中华鲟等珍稀野生水生动物物种方面,起到储存、避免物种灭绝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水生动物保护实践的有益探索。

就我国当前对中华鲟的研究方式而言,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饲养野生成体中华鲟,使得在实施中华鲟人工繁殖时,还必须依赖于野生亲鱼种群,这在保护中华鲟工作上是一个大的缺憾。北京海洋馆拥有的良好硬件设施、养殖系统可人工调控,巨大的展窗可以满足对鱼类日常行为进行细致观察及拍摄记录的需要,同时完全可以模拟开展相关生态研究的外部条件。

中华鲟到达北京海洋馆后,野生成体中华鲟驯饵取得一定的成功,填补了目前中华鲟研究上的一项空白。北京海洋馆的饲养技术人员对中华鲟的行为也进行了密切跟踪记录,同时取得了最宝贵的图片资料。

本书的作者是北京海洋馆的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中华鲟亲密接触及饲养的过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掌握了大量关于中华鲟的生活资料,获得了第一个关于野生中华鲟行为学的详细记录及图片记录。在如今这个商业气息充斥的社会环境下还有一批像北京海洋馆这样的为保护国家级野生动物作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令我感到欣慰。

本书通过大量丰富的第一手照片和资料,以及简洁、通俗的语言,记录了中华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知识融入到活泼的语言中,让你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华鲟的生活及生态习性。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华鲟,保护中华鲟。

             危起伟 研究员/博士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后记

2005年4月22日,北京海洋馆迎来了新居民——中华鲟。为了迎接国宝中华鲟的到来,北京海洋馆斥资改造生命支持系统,将鲨鱼展示缸改造成为中华鲟原生态的模拟生存环境,采用世界先进的科技手段全力拯救濒危中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我们共同努力,在工作中精诚合作,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在中华鲟行为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一直致力于向大众宣传中华鲟,通过北京海洋馆的良好平台向大众宣传保护中华鲟,关爱濒危动物的观念。工作中,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天对中华鲟进行水下训饵,并全天跟踪观察中华鲟的行为变化,对中华鲟的进食等行为进行准确的记录,为中华鲟的研究做好精确的数据记录。

在对中华鲟进行研究及饲养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精彩图片,这是对中华鲟生活的真实写照。本书通过精美的图片,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将中华鲟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华鲟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及野生条件下的洄游之谜,可以感受到关爱中华鲟、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

中华鲟面临的危险困境是由人类造成的,希望大家在阅读本书的同时,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做起的意识。

在我们编写本书的过程中,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刘鉴毅副研究员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及信息,对他的无私帮助,特此致谢!

              张晓雁

          2006年3月9日于北京海洋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鲟的故事(绿野寻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晓雁//周文军//杨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843761
开本 24开
页数 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59.46-49
丛书名
印张 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94
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5: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