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瓶梅传奇--兰陵笑笑生秘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也是第一部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题材的长篇杰构。作品笔触细腻,场面宏阔,宛如一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长卷。《金瓶梅》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谜书,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何许人也?文学专家缜密解读名著《金瓶梅》背后的真相,向读者展示了“兰陵笑笑生”的家庭身世,坎坷际遇,著书的缘由和曲折经过,以及奇书被查抄、被焚毁等惨状。

内容推荐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也是第一部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题材的长篇杰构。全书一百回,八十余万字,出场人物八百五十多个,“描摹世态,见其炎凉”。以土豪恶霸西门庆的罪恶发迹和贪婪荒淫的一生为主线,上至朝廷权臣、地方官吏,下至娼妓荡妇、市井无赖,都作了传神的刻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许多人物的身影,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的周围。作品笔触细腻,场面宏阔,宛如一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长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那段中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的景象跃然纸上。本书向读者展示了《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家庭身世,坎坷际遇,著书的缘由和曲折经过,以及奇书被查抄、被焚毁等惨状。

目录

前言

楔子

第一章 奸宄乡愿

第二章 师生情缘

第三章 直隶巡按

第四章 贬官河南

第五章 超然台下

第六章 孝子荩臣

第七章 郧阳兵变

第八章 拂衣归田

第九章 仙山隐撰

第十章 奇书惊世

第十一章 书香门第

第十二章 三灾八难

试读章节

整整花费了五天五夜,上万字的劾折写毕抄出。老教谕正准备拿着证据充分、条分缕析的劾折给纪仁立过目,不料,他还没来得及动身,纪知县登门拜访来了。而且,这一次不是他一人独来,而是跟杜彪结伴同行。

“他们俩,怎么走到了一起呢?莫非那杜彪恶人先告状,抢在前头告了自己,纪知县被说服,兴师问罪来了?”

心里正在疑惑,纪仁立和杜彪一前一后,笑嘻嘻地走进了棂星门。

二人向老人问候,被引进客厅之后,杜彪从座位上站起来,长揖至地,无比恭敬地说道:“鄙人教子无方,小犬杜舍听不进良言,对先生横行无理,实在是抱歉之至。我已狠狠教训了他,不但狠揍了一顿,还关了他一天两宿,饭也不给吃一口。对师父无礼那还了得,不煞煞那王八蛋的邪气怎么行?鄙人今日特来给丁老爷赔礼,老人家大人不见小人怪,千万不要放在心里呀。”杜彪瞥纪知县一眼,补充道:“孽子在书院的胡闹作孽,鄙人已经向县尊表示了歉意。”

纪仁立站起来附和道:“是的,是的。杜老爷确实狠狠教训了杜公子。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老先生,就不必跟他们一般见识啊。”纪知县继续帮腔。

“二位请坐。老朽怎会跟年轻人一般见识?”老人意在言外。“怕的是,他们继续……咳,事情已经过去,不说也罢!”

“哈哈,还是丁老爷宽宏大量。”杜彪得意地点着头,“走在路上,咱就说,县尊大驾一到,丁老爷的不快,至定会一扫而光。果然,果然。”

“在下快与不快无所谓,怎敢烦劳二位的大驾。”

“质夫兄过谦了。生员闹事,气病了先生,岂是小事?作为一县之尊,下官也不能不过问呀!”

“俺们来拜访,不光是给丁老爷赔礼道歉,还有一件大喜事,特来向你老人家祝贺呢!”

“哦,卑职有啥值得祝贺的喜事?”

“丁老爷,令郎丁惟宁、养静公,荣任直隶巡按。我等特来祝贺呀!”纪仁立终于将谜底捅破。

“有这等事?老夫为何一字不知呀。”

纪知县答道:“下官也是刚刚听杜千户说的,谅不会错的。”

“咳!我女婿专门派人送来的消息。圣旨是三天前就发下去了,怎么会有错呢?”杜彪得意地摇着脑袋,“这一下子,我等都成了丁巡按的走骑,往后,丁老爷可得多多栽植呀。”不学无术的杜彪把“走卒”说成了“走骑”,“栽培”说成了“栽植”。

“是的。我等都是巡按大人的属下。往后,还仰仗丁大人的大力栽培呢。”纪知县极力逢迎,并巧妙地给同行者做着修正。

肉麻的吹捧,使丁纯如坐针毡,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咦?丁老爷,你的公子得了这样的美差,你干吗不高兴呢?连我们都高兴的不得了呢。”杜彪扭头向纪知县问:“你说是吧,县太爷?”

“是的,是的。”纪知县连连点头,“下官感到万分的荣幸。”

“嘿嘿!”老人苦笑道。“作为臣子,食君之禄,忠君之时,朝廷需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在哪里也是为朝廷效力,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话虽如此,做令郎的属下,毕竟不同于与素不相干的人相处。”纪仁立极力巴结。

“那是呀,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咱们直隶地界,都归丁惟宁大人管辖,往后,啥事也好办多了!”

P11-12

序言

山东省五莲县,被苏东坡誉为“奇秀不减雁荡”的九仙山之阳,有一个丁家楼子村。村前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花岗岩石坊,面额上镌刻着三个楷体大字——“仰止坊”。迤后三丈处,有一座“柱史丁公祠”。祠主人是诸城进士丁惟宁(1504-1576)。历经四个世纪的风雨兵燹,至今巍然屹立。岁月倥偬,人事递嬗,人们除了认为它是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并没料到它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上个世纪末,一声惊雷从这里炸响。让历代学者皓首穷经、争论了几个世纪的文学史难题,被称为小说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身世之谜,原来谜底就隐藏在这石坊、祠堂之中!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也是第一部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题材的长篇杰构。全书一百回,八十余万字,出场人物八百五十多个,“描摹世态,见其炎凉”。以土豪恶霸西门庆的罪恶发迹和贪婪荒淫的一生为主线,上至朝廷权臣、地方官吏,下至娼妓荡妇、市井无赖,都作了传神的刻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许多人物的身影,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的周围。作品笔触细腻,场面宏阔,宛如一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长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那段中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的景象跃然纸上。

《金瓶梅》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杰作中,都有某种师法的痕迹。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甚至将它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并称为“四大奇书”。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竹坡,更把它誉为奇书之冠——“第一奇书”。《金瓶梅》人木三分地透视走向衰败的中国封建社会,对后人有着不可低估的认识价值。美国学者梅托儿对它赞美有加:“中国的《金瓶梅》和《红楼梦》二书,描写范围之广,情节之复杂,人物刻画之细致入微,均可与西方最伟大的小说相媲美!”

不幸的是,四百年来,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一直被视为“淫书”,查禁销毁,口诛笔伐,不一而足。《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也像云龙潜踪一般,莫辨真迹。难见庐山真面目,实为《金瓶梅》作者境遇使然。中国传统封建文化,视经史为圭臬,文学仅能附其骥尾。而文学又以诗文为正宗,小说和戏曲一直被视为“末流”。班固在《艺文志》中,把小说家列为九流十家之末:“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难怪,许多小说家对自己的真实姓名,几乎都采取了“真事隐”的下策。明清以降,文网弥张,文字狱遍布,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就可以掉脑袋甚而灭族,更使舞文弄墨者避之犹恐不及。而比较直露地描写了性行为的《金瓶梅》,作者无疑会想见,要被道学先生骂为“淫书”,自然更是讳莫如深。

“兰陵笑笑生”到底何许人也?众多研究者在探索真理的长河中,殚精竭虑,见仁见智,相继列出“作者”多达五十名。其中,李开先、屠隆、贾三近、谢榛、汤显祖、王稚登等,更是被很多人看好。近几年,又有人提出新说:作者乃是贾三近的父亲贾梦龙。惜乎,论者言之凿凿,实则论据极其贫乏。

沉埋地下数千万年的文物,尚有重见天日的时刻。“笑笑生”之谜不在地下,理应有拂去尘埃、重见天日的一天。学者张清吉等人经过艰苦求索,瞄准了正确方向,找到了通幽曲径:原来,奥秘就在“笑笑生”自己的作品和丁公祠的碑刻中。

在《金瓶梅》第一百回,即全书终结处,突兀地插入了两句诗:“三降尘寰人不识,倏然飞过岱东峰。”这种违反创作规律的做法,目的是什么?“三降尘寰”又是什么意思?长期以来,竟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在紫阳道人所著的《续金瓶梅》中,其实对此已经巧妙地作了回答。该书第六十二回,也是在临近收尾的地方,同样突兀地插入了一个丁令威三次转世的故事:

东汉年间,辽东三韩地方,有一邑名鹤野县。出了一个神仙。在华表庄,名丁令威,学道云游在外,久不回乡。到了晋末,南北朝大乱,辽东为乌桓所据,杀亡大半,人烟稀少。忽然华表石柱上,有三丈余高,落下一只朱顶雪衣的仙鹤来,终日不去。引得左近人去观看,他也不飞不起。那些俗子村夫,还将砖石弓矢去伤他。他安然不动,那砖石弓矢也不能近他,人人敬他是仙人托化,来此度人。果然,到了八月中秋,半夜子时,长唳一声,化一道人。歌日:“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向街头大叫道:“五百年后,我在西湖坐化。”后来南宋孝宗末年,临安西湖有一匠人善于锻铁,自称为丁野鹤。弃家修行,至六十三岁,向吴山顶上结一草庵,自称紫阳道人。庵门外有一只铁鹤,时而有群儿相戏,说谁能使野鹤飞去就是神仙。只见丁道人从旁说:“我要骑他上天,等我叫他先飞,我自骑去。”因将手一挥,那铁鹤及时起舞,空中回旋不去。丁道人却向庵中淋浴一毕,留诗日:“懒散六十三,妙用无人识。顺逆两相忘,虚空镇常寂。”书毕,盘足而化。群儿见丁道人骑鹤过江去了。至今紫阳庵有丁仙遗身塑像,又留下遗言说:“五百年后,又有一人,名丁野鹤,是我后身,来此相访。”后至明末,果有东海一人,名姓相同,来此罢官而去,自称紫阳道人。

故事后面,附着一首诗进行诠释。卷终又附上一帧《丁紫阳鹤化前身图》,对故事作了进一步的形象图解。

著名学者黄霖先生在谈到这个故事时写道:“作者根据《搜神后记》中丁令威的故事和自己的切身遭际,虚构改编成一个三次转世的故事:即一转为朱顶雪衣白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三转为明末东海人,也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这段故事不但较为露骨地寄寓了作者的民族情绪,而且为研究作者提供了信息。鲁迅先生首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据此解开了作者之谜,指出紫阳道人即是丁耀亢,此书当成于清初。”

然而,鲁迅先生只是认定丁耀亢是后一个“紫阳道人”,即第三次转世的“明末东海人”。却把第一个、即三次转世故事中核心的一个,那位善于锻铁的“紫阳道人”给忽略了。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丁耀亢是后一个“紫阳道人”,那么前一个“紫阳道人”和“朱顶雪衣”仙鹤,又是寓指何人?不然,“三次转世”,岂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

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是,“三降尘世”指的是祖孙三代人:神仙丁令威第一次转世的“朱顶雪衣”仙鹤,乃是丁耀亢的祖父丁纯,第二次转世的是他的父亲丁惟宁,他自己则是第三次转世的丁野鹤。

在《金瓶梅》中,曾写到西门庆的遗腹子孝哥儿乃是西门庆托生——儿子是父亲的化身。丁耀亢同样认为,死后可以托生,生前更可“身身相见”。不然,丁纯病逝于万历四年,丁耀亢出生在万历二十七年,前后相差二十三年之久,祖孙三人怎么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鹤化图》中呢?丁耀亢在附诗中解释道:“坐见前身与后身,身身相见已成尘。亦知华表空留语,何待西湖始问津。丁固松风终是梦,令威鹤背未为真。还如葛井寻圆梦,五百年来共一人。”

在《鹤化图》中,白鹤、老者和童子同现一图,与丁惟宁去世时丁耀亢尚是一个十二岁的童子完全吻合。可惜,学者们没有把《金瓶梅》跟《续金瓶梅》联系起来加以考证,以至如此明确的暗示,长期被忽略了!

其实,不仅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中做了明确的暗示,柱史丁公祠石壁上完好无损的碑刻,更是一再将祠主人比拟为“丁令威”。常州徐升题诗:“令威翩翩一柱史,早薄荣名谢天子”;王化贞题诗:“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息此宫”;海上后学乔师稷题诗:“华表不归丁令鹤,东武空说九仙岩。”关中唐文焕的题诗:“白鹤归华表,青山做主人。”……

柱史丁公祠的祀主,是曾经任过监察御史的丁惟宁。柱史是我国古代对御史的别称。而三次转世故事中的“紫阳道人”,是由辽东鹤野县华表庄仙人丁令威转世而来。碑文中径直称祠主为“令威…华表归来”。足见,那位善于锻铁的“紫阳道人”,正是丁惟宁。

有人倘要提出疑问:上述理由固然可以证明丁惟宁是第二个紫阳道人,但是,怎么能证明《金瓶梅》就是他的作品?换句话说,怎么能证明他就是兰陵笑笑生呢?

为《金瓶梅》写跋的“廿公”,在《跋》中写道:“《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盖有所刺也。然曲尽人间丑态,其亦先师不删‘郑卫’之旨乎?中间处处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经丁其伟、金亮鹏先生考证,“廿公”就是丁惟宁的五子丁耀亢。“世庙时”是指明世宗嘉靖朝。丁纯在嘉靖年间乡试中试后,被授为直隶钜鹿县训导。明清时期,诸城一带,有以先人在何地作过官,便以其地冠称某公的习惯。这里的“钜公”,正是丁耀亢对其祖父丁纯的尊称。笔者认为,这透露出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金瓶梅》乃是丁纯动笔创作的。

进一步的证据是《续金瓶梅》中“南海爱日老人”作的一篇《序》。经考证,“爱日老人”,乃是丁惟宁的孙子、丁耀亢的侄儿丁豸佳。这位丁氏传人直言不讳地写道:“不善读《金瓶梅》者,戒痴导痴,戒淫导淫。吴道子画地狱变相,反为酷吏增罗织之具,好事不如无矣……紫阳道人以十善菩萨心,别三界苦轮海……何曾是小说家言也……天台智师,性善兼明性恶,六祖、七祖,善恶都莫思量。相待义门,强明因果,证穷念绝,何果何因?善读是书,檀郎只要闻声;不善读是书,反怪丰于饶舌尔。”

这篇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序文》,不仅点明了《金瓶梅》是“紫阳道人”所作,而且进一步提到“天台智师”,“六祖”、“七祖”。丁纯是今胶南市天台人,故称其为天台智师。而六祖、七祖,也绝非指佛门中的法号,而是丁家的辈分。《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记载,丁氏六世祖为丁纯,七世祖是丁惟宁,八世祖则是丁耀亢。九世孙丁豸佳如此称呼,正符合晚辈的口气。

事情已经再清楚不过,丁纯是《金瓶梅》的发轫者,他参照词话本《挑帘裁衣》,构写他的“寓言”,但没有写完。毕其功的则是他的儿子丁惟宁。他的孙子丁耀亢又作了个别的订正补充,并亲到姑苏雇人镌版印刷。因此,与其说《金瓶梅》是一个人创作,毋宁说是三代人的心血结晶。当然,主要撰写人则是丁惟宁。他面壁十载,于丁公祠原址的九仙别墅完稿。

由此可见,紫阳道人丁耀亢虚构三次转世故事,并把“三降尘寰”添加到《金瓶梅》中,乃是既不想将笑笑生的身世轻易暴露,又不愿留下永远不可解的历史疑案。于是,用隐晦曲折的妙笔,写下一篇“偈语”,给后人留下寻觅的踪迹,可谓是用心良苦。而洞悉内幕的丁豸佳,同样不肯让祖宗的功绩堙没不闻,才作出虽隐晦,却又更加显现的袒露。丁耀亢写《跋》年方二十,故称“廿公”。丁豸佳为《续金瓶梅》写序时,已年近七十,自称“老人”,均属情理中事。

现在,一切都已明确:被誉为“第一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丁纯父子!

上述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接受。2003年11月,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之所以到仰止坊下召开,正是对这种研究成果的认同。

不过,笔者还有一点新的考证和刍荛之见,就教于金学研究家。

其一,有的论者至今仍把目光停留在山东峄县兰陵,这不是被“兰陵”二字误导,就是地域情结作怪。殊不知,另一个秘密——“兰陵”,业已被解开。它就在仰止坊迤后不到一华里处的胡林村西。那里有一条深谷,原名就叫“兰陵峪”,乡民俗称“兰陵口子”。苏东坡任密州(今诸城)太守时,所建的“流杯亭”也在这里。崇祯年间,诸城进士吕一奏辞官后选定在这里隐居,将峪中的一处汩汩奔涌的山泉,命名为“洗耳泉”,并在泉侧石崖上亲笔题写“洗耳”两个六尺见方的大字,借以发抒对龌龊官场的厌恶。从此,这里名声大震,人们只知道“洗耳泉”,几乎将它的原地名“兰陵峪”忘在脑后。笔者费了许多周折,终于将原地名搞清楚。

其二,是关于书中出现几句峄县甚而吴地方言的问题。这丝毫不足为奇。须知,丁耀亢对父亲的书作过修订,他在避清兵乱时,多次在苏北、鲁南一带滞留。二十岁上为了刊刻《金瓶梅》负笈南下,“与诸书生连文社”(鲁迅语),在苏州住了近两年,他熟知一些鲁南以及江南方言,当在情理之中。

其三,有人论证贾梦龙既有写作才能又有写作的时间,于是写成了《金瓶梅》,更不必多费言辞辩驳。进士出身的丁惟宁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身后留下许多优秀诗文,万历版《诸城县志》他担任主编并作序,年仅四十五岁即辞官归林,在兰陵峪旁隐居二十余年。足见,他不仅具有创作才能和充裕的写作时间。据笔者六年蛰居兰陵峪旁写作的体察,他也有着极其安静的创作环境。仅以某个人既有写作的才能并有写作时间为依据,是难以掠人之美的。

“兰陵笑笑生”的谜底既已揭开,广大读者自然渴望详细了解围绕《金瓶梅》所发生的一切。于是,展示作者的家庭身世,坎坷际遇,著书的缘由和曲折经过,以及奇书被查抄、被焚毁等惨状,就成了笔者不可推卸的天职。

这便是长篇小说《仰止坊——兰陵笑笑生秘史》诞生的原委。

2005.6.16于九仙山仰止坊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瓶梅传奇--兰陵笑笑生秘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房文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5164
开本 32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9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2: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