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多视角展示陈云的胆识智慧、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带你走进一代伟大人的内心世界,告诉你一个求真务实、多谋善断、一身正气的陈云。它让人民永远记住新时期党的纪检工作的开创者和尊基人的丰功伟绩、深邃思想、崇高品格。
图书 | 生死存亡的关键--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讲述陈云(1905-2005)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多视角展示陈云的胆识智慧、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带你走进一代伟大人的内心世界,告诉你一个求真务实、多谋善断、一身正气的陈云。它让人民永远记住新时期党的纪检工作的开创者和尊基人的丰功伟绩、深邃思想、崇高品格。 目录 口述历史:近百位亲历者讲述百年陈云 见证历史 63 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谈陈云 65/宋平 67/韩光 68/袁宝华 72/陆恺悌 73/朱穆之 76/华楠 78/郭仪 79/彭钢 81/陶斯亮 82/杨攸箴 85/王光美 85/刘源 88/孙克悠 89/瞿独伊 91/马思中 93/凌华偆 95/刘丽英 97/陈锦华 99/张浩波 103/邵华泽 106/庞然 107/李楚栋 108/郝志伟 109/丘海 112/刘成功 114/邹瑜 116/顾秀莲 119/铁瑛 121/李泽民 123/夏仲烈 125/周 良 127/郁小庭 129/魏含玉 13l/邢晏芝 133/周明华 见证伟人135 亲属、身边工作人员等谈陈云 l37/于若木 143/陈伟力 151/陈 元 160/陈伟华 164/陈伟兰 17l/陈 方 175/刘家栋 177/余建亭 180/周太和 184/朱佳木 190/许永跃 192/牟信之 199/肖华光 202/顾宗宏 203/谢国富 205/赵天元 210/张明立 试读章节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1942年整风的时候,中央组织部每一个人都写了整风的心得体会。陈云同志看了我写的东西之后,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话。陈云同志住在我窑洞上边的一层窑洞,晚上他提了一个马灯,沿着土台阶和木头扶手,从上边下来到我窑洞里边跟我谈话。他让我谈一谈我的经历,他也谈了他的看法,谈话约半个多钟头。他反复讲这一条,说你在地方工作,工作的范围不算小了,可是你这个人有一个毛病,思想方法有问题,你自以为是,不大听别人的意见,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不能实事求是。所以他在我本子上批了八个大字:“自以为是,自恃聪敏”。陈云同志找我谈话以后,老实说我一个晚上没睡觉,反复考虑陈云同志对我的教导。所以在中央组织部这一段,在个人的修养、学习和提高方面,我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陈云同志办事情非常认真,善于抓大放小,一般的小事情放手,需要部长签字的,他把一个图章放在王鹤寿那儿,让王鹤寿替他签字,大事情他亲自抓。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很可能在东北向苏联动手,苏联共产党向我党提出,能不能加强东北地区的工作,日本人一旦要动手的时候,我们能够破坏他们的交通设施。这就要调一批干部去东北工作。陈云同志亲自交代我们,要调有社会关系、有工作能力、对党忠诚的干部。大部分干部都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也有少数几个同志很有顾虑,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我们向陈云同志汇报后,他亲自作了决定,就是在党最需要的时候,这几个干部不服从党的调配,不够党员资格,要对他们进行处分,我们对这几个干部做了思想工作,他们同意打消顾虑,服从党的调配。陈云同志说,不行了,你们没有经受住考验。最后决定给这几个人都降成候补党员,降成预备党员。对这批人教育很深刻,对我们的教育也很深刻。 陈云同志是个非常公道的人,他看一个人总是看他的长处。我到中央组织部工作时,他第一次和我谈话,就这样讲,他说,你到中央组织部工作,要树立一个观念,要看干部的长处,因为中央组织部是要使用干部,如果光看他的短处,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必须发现他的长处,使用他的长处。 1944年3月,陈云同志改抓经济工作。在这之前他跟我们谈过,他说我们每一个做政治工作的干部,一定要有一段做经济工作的经历才好。陈云同志对李富春同志很钦佩,说李富春同志抓政治工作内行,抓经济工作也内行,很好。另外他跟我们讲过一个例子,说毛主席同前方回来的一位干部谈话,这位干部讲,他要抓的工作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老百姓有饭吃。这一条毛主席很欣赏,毛主席说,我们抓根据地的工作,很重要的一条是抓经济工作。所以陈云同志跟我们讲,搞地方工作,就要抓经济工作,首先让老百姓有饭吃,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后来陈云同志亲自抓经济工作,他抓经济工作这一段,我们也很钦佩他。他把延安搞经济的专家和领导同志找到一起座谈,每个礼拜座谈一次,了解各个地方的经济情况,存在的问题,大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这一段,陈云同志仍然非常注意调查研究。经常把各个方面的人士召集在一起,听大家的意见,特别是听不同的意见。记得我跟着周总理、陈云同志一起到苏联去谈判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期间,陈云同志虽说在那儿时间很短,可是他对于周总理和苏联方面的谈判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他对经济工作非常熟悉,而且亲自动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第~个五年计划是比较顺利的,所以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 1957年生产了535万吨钢,毛主席就提出来,说明年能不能翻它一番,生产1070万吨。冶金部的同志非常高兴,说毛主席一抓,我们的钢铁就可以上去了。后来,毛主席找大家开会讨论,生产钢铁的城市,像上海、武汉、重庆、天津、北京这些地方,都说可以,我们能够完成。冶金部也打了保票,毛主席就问陈云同志。陈云同志有点怀疑,他找我谈话,因为我抓冶金部的钢铁生产。我当时心里边很没底儿,我们做了个规划,建设一批小转炉,这一批小转炉,在上海在新疆都是成功的,在唐山也是成功的。我们建这批小转炉,每个转炉是多少吨位,在哪个地方建设多少,我们做了规划,都跟陈云同志详细汇报了。陈云同志听了以后说,只要你们抓紧实现这个规划,1070万吨很有希望,他就把这个意见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后来我自己做检讨,这都是一厢情愿,我虽说把这些炉子建设起来了,能不能生产这么多还是问题。一个是你这个铁能不能供得上,有没有这么多的熟练工人来掌握它。就是你有这五吨位的炉子,能不能出五吨都是问题。按道理来说,一两个钟头出一炉,你能不能按时出来,这都是问题。所以见了陈云同志,我跟他做检讨。陈云同志说,这不怪你,我们当时都有这么个希望,总想把我们国家的钢铁生产搞上去。 1962年西楼会议我参加了。陈云同志根据他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意见。少奇同志主持会议,赞同陈云同志的意见,我们大家听了以后都非常受教育。这次会议之后,中央和国务院各个部门党组的同志在怀仁堂开会,陈云同志作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这才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把国民经济不可收拾的状况扭转了。 陈云同志身体不好,在延安休息了一段时间,到东北就更累了,据他的秘书讲,在辽东有一次作报告后就虚脱了。所以我到北京来看他的时候,我曾经跟他讲,我说陈云同志,你得注意身体啊。他当时就讲,我能够活到50岁就够本了。他当时也就是四十五六岁,就是抱着拼命的想法。陈云同志思想方法对头,他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整,想法改变了。他悟出一个道理,多做少活就是少做,少做多活就是多做。他说你少做一点,可以多干几年,你要想拼命多干呢,那就要少活几年。因为他身体不好,心脏容易出毛病,只要感到心脏不舒服了,就赶紧扭开收音机听评弹,这样他身体状况会好一些。 陈云同志80岁生日时,我们老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很早便相约要去给他庆祝一下。那一天,陈云同志精神非常好,我们是前前后后去的。去了以后他就跟我们谈话,他还问我,说我写的那个条幅你有没有,我说还没有,他说我一定送给你一个条幅。最后他写了个条幅给我,“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一直到现在还在我的房间里挂着。P68-7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生死存亡的关键--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讲述陈云(1905-2005)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萍//龙平平//周小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8772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首版时间 | 2005-06-01 |
印刷时间 | 200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7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