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玉鉴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何鉴赏与收藏中国古代玉器;这里有成功与失败的教训;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历;有一个个生动曲折的收藏故事;还有一件件令人怦然心动的希世珍宝;更有国宝级重量人物的点评……相信会给古玉鉴藏爱好者带来启迪和裨益。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在收藏鉴赏古代玉器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藏品上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对古玉的理论认知上不断归纳和总结,其收获是可喜的。应专业报刊和出版社邀约,数年来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藏品,不仅记叙部分精品重器的收藏历程,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述谈鉴藏古玉的心得和要领,宣扬中国玉文化的博大和璀璨。作为收藏家,本书作者不但爱玉、藏玉、鉴玉,还分系列写玉,这是件好事,应当在收藏家队伍里大力倡导。现在本书作者把这些大多已在海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结集出版,相信会给古玉鉴藏爱好者带来启迪和裨益。

目录

序/004

1.浅谈古玉之鉴藏/006

2.浅谈红山文化玉器/014

3.良渚文化玉器浅述/024

4.琮,象地之德,故以祭地/032

5.玉璧赏析/040

6.玉璜选析/056

7.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062

8.玉璋选析/070

9.玉琥选析/074

10.玉兵器,多用来显示威仪/078

11.玉剑饰选析/084

12.玉人选析/090

13.人见人爱的玉雕动物/100

14.玉猪,寄意多子与富贵/112

15.鎏金篆文、龙凤纹玉衣小传/120

16.高古错金玉器,现代仿品望尘莫及/130

17.古玉印,标志着权势和诚信/134

18.显示至高权力的皇用印玺/142

19.春宫玉器也是玉文化瑰宝/148

20.概述纷繁的佩饰玉器/154

21.玉带钩,兼美束衣与装饰/162

22.蝉,寓意永生和复兴/166

23.东汉玉车马浅述/172

24.玉佛和玉观音是民间信宝/180

25.玉如意,象征吉祥的宝物/]92

26.身价特高的玉瓶/196

27.明清玉牌与吉祥文化/206

28.玉雕文房用品奇货可居/214

29.圆雕胜景玉山子/222

30.玉烟壶,令人爱不释手/236

31.十二生肖,玉雕的永恒题材/244

32.清代玉器是硬通货/252

33.浅述盘玉/268

34.为何许多人送礼优选玉器/278

35.浅谈收藏家与拍卖行/288

36.酒后不买也不玩古董/302

37.浅谈鉴定专家及其鉴定/316

38.宝玉石检测机构出的证书可信吗?/328

39.收藏家应力防被骗/338

40.收藏家应留些文字在人间/350

41.识藏国宝展风采——访著名收藏家商湘涛先生蔡布谷/362

附录/372

①近年中国部分古玉拍卖成交价目小计/372

②中国历代纪元简表/374

后记/386

试读章节

据考证,中国的玉文化至今大约已有一万年的历史,中国玉器的发展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阶段玉器、商代玉器、战国玉器、汉代玉器、清代玉器等五个高峰阶段,玉文化史与中华文明史的形成和发展形影相随,与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尤其东周以降,在孔子倡导下,君子“以玉比德”、“无故,玉不去身”,无论皇族百姓,藏玉佩玉以压邪趋吉之风尚,历数千年而不衰,这在世界物质与精神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可谓绝唱。直至当今,改革开放的大锤砸断了“文革”荒蛮年代的枷锁后,同时伴随着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量精美玉器相继出土而引发的轰动效应,爱玉、佩玉、藏玉、赏玉之风,在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中,在许多外国博物馆和收藏家群体里同时大行其道,比先朝先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专业书不可不细读

谈起古玉鉴赏,无论是积数十年功底的资深古玉收藏家还是当今藏玉大潮中优秀的“弄潮儿”,或许都会言及一个规律:鉴藏玉器应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似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如清末吴大潋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极富参考价值;当代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玉》、《护身玉》、《保值白玉》等专著,对历代古玉形制、纹饰、刀工、鉴别要点、发展史脉均有精当的说明或图示,反复读研,可获许多专业基础知识,可悟许多鉴赏要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年逾八旬的古玉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穷一生之精力著述的《玉器鉴定全集》(上、下册),不仅对专业知识叙述得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分合有致,且行文深入浅出,如行云流水,把严谨的学术知识叙述得如唠家常,又不失诙谐风趣,满蕴哲理。更兼此书印刷精美,其中真赝古玉器之彩照,每每相对排印,令人读后印象深刻,久而不忘。笔者从此书亦获益良多,深感无论是初入门者,还是重量级大鉴藏家,把这类书籍放置案头,时常阅研,必应“开卷有益”之古训。P6-7

序言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大厦的第一块奠基石,从石器时代至今,中国人琢玉、用玉、爱玉、比德于玉的理念和风气承传不绝。玉文化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演绎着远久的灿烂和辉煌。如今,当国人由小康向现代化行进的时候,传统文化精华、传统文物艺术品受到人们的特别青睐和强力追捧,玉器更受到多数人群的眷顾与崇信。

玉器的一般爱好者多以玉质好、雕工精的明清时代玉雕作品为收藏重点。此类玉器在鉴定时难度较小,对玉质的鉴别可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和化学分析方法以准确定论。而博物馆和收藏家最喜欢的是更富含人文、历史、艺术价值的古代玉器。古代玉器在当今市场上量少价高,许多人伪制古玉、以新充古而牟取暴利,他们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制作的几可乱真的假古玉,给古玉收藏者、鉴定者形成了严峻挑战。

本书作者在收藏鉴赏古代玉器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藏品上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对古玉的理论认知上不断归纳和总结,其收获是可喜的。应专业报刊和出版社邀约,数年来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藏品,不仅记叙部分精品重器的收藏历程,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述谈鉴藏古玉的心得和要领,宣扬中国玉文化的博大和璀璨。作为收藏家,本书作者不但爱玉、藏玉、鉴玉,还分系列写玉,这是件好事,应当在收藏家队伍里大力倡导。现在本书作者把这些大多已在海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结集出版,相信会给古玉鉴藏爱好者带来启迪和裨益。

后记

清代古玉收藏和研究大家刘大同有言:“伏思吾国文艺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中华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绽显着独特的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华。

钻研玉文化,学习鉴定古代玉器,进而购藏古玉精品,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快乐和困苦也始终一路同行。

在本书的相关文章里,本人曾多次谈到自己的体会:辨识鉴定古玉时,要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是他人经验的总结,应该认真地看,辩证地想,该记住的一定要牢记。可是单有书本知识,只是纸上谈兵,于事还等于零。至于少数人只记得许多书上对很多“老面孔”古玉逐个标明的“参考价”,而不知这些古玉本身的内涵特征,这更不可取。那么,如何“实践”呢?我本人极为佩服和推崇当今国宝级专家史树青老先生对其学生弟子提出的要求:至少要上手看、摸一万件东西,还要写东西。史老的弟子多在文博单位供职,接触真东西的机会多。而普通的古玉收藏爱好者在古玩市场里接触到的伪赝品的数量,占市场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那么如何“看到”又能上手“摸到”真品呢?这对于初学者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定要解决,未解决之前,不能买东西,更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看法去花大价钱买东西。近几年来,我在上海的古玩店等市场里,曾十几次亲眼目睹不少腰包鼓鼓的“有钱人”,以少则三五千、多则数万甚至十数万元的现金,去买下一件新仿的玉质又十分低劣的所谓“古玉”,而且他们的脸上还流着满意,写着快乐。虽然我曾有过像他们那样的经历,那样的“初级阶段”;虽然我误买的数百成千件赝品曾对提高自己识别形形色色仿品的能力提供过切实的帮助,但心底仍为他们这样“误交学费”而痛惜。事实证明,识别真东西和识别假东西,两者同样重要。俗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把真品和赝品的特征全部烂熟于心,而且“与时俱进”地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的造假动态和新仿品的特征,鉴藏古玉才能得心应手。

最近,一位资深的古玉玩家在杂志上撰文慎重指出:从伪赝品中发现真品,比从真品中发现假品要难得多,练“火眼金睛”是要下苦功的。我们.在提高古玉鉴藏能力的实践中,记住这句话是有好处的。“有志者,事竟成”,相信有朝一日,当我们在历尽辛苦和风雨,从“鉴玉大学”毕业后,轻松、从容、满足乃至成就感就会与我们如影相随,相伴终生。

多年来,在我学习、研究古玉鉴藏知识的过程中,南京博物馆资深研究员、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特邀古玉鉴定专家汪遵国先生曾给予我许多指导,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照片的实物皆经他过目审鉴:有关玉衣、玉马车、玉璧等文章,行文前经他指点,完稿后又应他要求把稿件寄给他审阅,他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有关春宫玉器和玉剑饰等篇目也是由他指令我写出;他还挥毫为此书题名和题词;美籍台胞、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东方艺术收藏馆馆长、中国艺术史教授、享誉欧美的著名中国文物专家何平南博士,以他的博学、谦谨和率真,多次为我的部分重要藏品断代解惑,为我的收藏之路指点迷津,还于百忙中拨冗为此书作序,在此,我谨由衷地向汪遵国老师、何平南博士表示深深的谢意!多年问,我的家人亲友为我的古玉收藏和著述提供了许多帮助,尤其是当律师的长女商瑜及其助手苏轶,小女婿陈屹,他们在工作极为繁忙的情况下,为此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繁杂的辅助性工作;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陈鸣华先生、办公室主任兼责任编辑吴志刚先生,为此书的编辑出版更是付出了极多的时间与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在对藏品的考证和述说的过程中,本人尽管已表现了高度的认真和严谨,但对于几百年乃至五六千年以前先人馈赐的古玉的认知,该准确性只是相对的,偏颇乃至差错恐怕在所难免,欢迎专家老师和收藏家朋友提出批评和不吝指正。

有一件事应该和读者朋友打招呼:本书原想委请某出版社出版发行。但该出版社得到本书第一册的稿件资料后,一再拖延并拒绝与本人签订出版合同,且又完全违背“全书300页左右、铜版纸印刷、定价48元左右”的口头承诺,在本人以电话、书面传真等方式十多次强烈表示正当要求的情况下,该出版社竟不予理睬,于2005年6月以171页的紧缩篇幅、低劣的纸张、极差的印刷质量,强行将本书(第一册)印刷出版,并发行到全国各地。该书中的照片不仅篇幅过小,而且如同罩上了灰尘,让人看不清、辨不明,更有20个页码上的照片被印得漆黑一团,比盗版书还不如。这不仅是对作者著作权的藐视和践踏,更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不负责。本人依法在第一时间要求该出版社尊重我的著作权,停止出版发行这本印刷质量极为低劣的书,但该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竟说,首印一万册已全部发行完毕!此书面市后,各地读者异口同声反映:内容甚好、印刷太差!照片的模糊不清给读者的辨真识伪造成了困难,此乃该出版社的非法侵权行为所致。在此本人特作以上说明,敬请有关读者了解此中原由。此次出版发行此书时,把原定分上下册出版发行的计划改为合为一册出版发行,本人对全部内容的编列顺序作了统一的调整,使之在逻辑上更严谨。此书如在读者鉴藏古玉时能起到一些启迪或借鉴作用,或能为读者减免一些“学费”,即是我的满足,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另外,本人再次说明:此书中所有照片的实物,无论真品还是一部分用来阐述辨伪要点的赝品,都是本人的藏品。如有同好在学术讨论、学术著作中需选用这些照片的话,本人持欢迎和合作的态度,但选用时应注明出处;如有人需把这些照片作商业或广告用途,必须事先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

现在我更切身体会到,写一本书如同盖一座楼房,难在这座房子的所有材料、建筑、装潢等等,无论巨细事务,全要作者亲自经手去打理、去完成。其中辛苦,苦不堪言!尤其是写文物鉴藏类的书,更需慢工细活、八方求证、慎之又慎,真的如履薄冰。这几年里,本人为了按计划完成书稿的写作任务,无奈闭门谢客,该参加的活动或会议,该到场的酬应或宴叙,能推全推、许多不能推的也力推了;对各地藏友寄来要求帮提鉴定意见的藏品照片,很多也未能及时作复。为此,我深怀歉意。本人并非寡情薄义、不顾场面、情面和体面的人,只是精力有限,推辞怠慢之举实在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在此,我谨再次向相关的人士深深致歉!诚愿大家青春长驻,事业常成,友谊如磐,关爱如初!(如有单位、实力人士欲与笔者合作建博物馆或有其他事宜,可与上海文化出版社办公室联系。)

商湘涛

2006年4月18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玉鉴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商湘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8012
开本 其他
页数 3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1.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84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73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1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