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纽约时报》2002年7大好书之一,达夫·库柏图书奖,赫塞尔·蒂尔特曼历史奖和BBC 4台塞缪尔·约翰逊图书奖!本书是了解当代世界形成和世界新秩序发展历程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再现了大国政要们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和曲折回环的利益之争。

内容推荐

1919年的巴黎是世界的首都。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正在这里召开,和谈者都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要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以及法国总理克雷蒙梭成了和会的“三巨头”。在这里各国政要互做交易、制订条约,创建新国家和组织,甚至一起吃饭,一起去剧院看戏,他们一起上演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悲喜剧。从1月到6月的半年中,巴黎一跃成为世界政府、上诉法庭和国会,同时也是人们恐惧和希望的所在。

这是非同寻常的180天,大国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博弈,它们终结那些破产的帝国,同时创造着全新的国家。书中为我们塑造了和谈者们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俄国赶出局,孤立中国,又驳回了阿拉伯人的主张。同时他们还艰难地为犹太人家园等问题而努力。然而和谈者们无奈地失败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能阻止另一场战争的爆发。

大国政要们试图公正无私,但是他们的目标——让战败国在不被摧毁的前提下进行赔款,满足不可能的民族主义梦想,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同时创建一个在民主与理性基础上的世界新秩序——这一切单靠外交绝对无法实现。他们本想制造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制造了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本书犹如一部电影,再现了大国政要们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和曲折回环的利益之争,因此又深具娱乐性。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景色,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世界初诞时的草图。

本书是了解当代世界形成和世界新秩序发展历程的一部经典之作。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预备和平/1

1.伍德罗·威尔逊欧洲之行/3

2.最初印象/12

3.巴黎/18

4.劳合·乔治和大英帝国代表团/24

第二章 世界新秩序/33

5.我们是人民的联盟/35

6.俄国/41

7.国际联盟/55

8.委任托管/65

第三章 又是巴尔干半岛/73

9.南斯拉夫/75

10.罗马尼亚/86

11.保加利亚/94

12.仲冬之歇/99

第四章 德国问题/107

13.惩罚方式与预防措施/109

14.压制德国/115

15.付钱/124

16.对德和约的僵局/134

第五章 东方与西方/141

17.新生的波兰/143

18.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159

19.奥地利/168

20.匈牙利/176

第六章 多事之春/187

21.四人会议/189

22.意大利退出/193

23.日本和种族平等/212

24.指向中国心脏的匕首/222

第七章 燃起中东之光/237

25.伯里克利以来最伟大的希腊政治家/239

26.奥斯曼帝国的崩溃/254

27.阿拉伯的独立/266

28.巴勒斯坦/288

29.阿塔图尔克和色佛尔的毁灭/301

第八章 闭幕/323

30.镜厅/325

尾声/343

试读章节

威尔逊认为兰辛的反对意见无关紧要,他很清楚自己的动机是好的。美国军队前往海地、尼加拉瓜或多米尼加共和国是为了推行秩序和民主。在他总统第一任期内,他曾说过,“我要教南美各共和国如何选举好的领导人!”

但对保护巴拿马运河及美国投资他却很少提及。在他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多次干涉墨西哥以试图建立符合美国意愿的政府,威尔逊说:“美国的惟一目的,是通过确保中美洲自治进程不被打断或搁浅,以保障该地区的和平和秩序。”当墨西哥人没有看到美军登陆以及随之而来的威胁时,威尔逊大为震惊。

这次墨西哥奇遇也反映出威尔逊无意中忽视事实的倾向,他第一次派兵墨西哥时,对国会说此次行动是为了回应引发墨西哥革命的韦尔塔将军对美国及美国人民的多次挑衅和侮辱。但实际上,这正是韦尔塔一直小心避免的。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声称他从未见到协约国内部的秘密战时协定,但1917年英国外交部长阿瑟·鲍尔弗向威尔逊展示过这些文件。兰辛尖酸地评价他的总统:“如果既成事实不合他意,他就会视而不见。”

墨西哥错综复杂的局面表明,威尔逊不怕运用美国强大的国力,无论是财政上的还是军事上的。大战结束时,美国比1914年更加强大。那时,它只有一只规模极小的陆军和中等规模的海军,而现在,仅在欧洲就有100多万美军,海军也可以与英国海军抗衡。当然,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为欧洲同盟打赢了这场战争。由于美国农民及工厂为盟国输出大量小麦、猪肉、铁和钢以供战争之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其生产与贸易份额急剧增加,而欧洲列强的份额却停滞不前或者有所下降。对未来欧美关系最重要的是,美国成了欧洲的债主,欧洲协约国共欠美国政府70多亿美元,同时欠美国银行将近35亿美元。威尔逊过分自信地认为,只要美国施加财政压力就可以为所欲为。正如他的法律顾问大卫·亨特·米勒所说:“欧洲在财政上已经破产,政府在道德上也已经破产。只要美国因为它追求正义、公正及和平的意愿遭到反对而提出撤退,甚至只是暗示,都足以让欧洲各国政府毫无例外地垮台,并在除一国之外的其他各国引发革命。”

在乔治·华盛顿号上的那次会议上,威尔逊还简单地讲了美国与战后中欧涌现出的新国家之间面临的困难,如波兰、捷克和南斯拉夫等等。他们可以建立任何形式的政府,但只能包括那些自愿加入其中的地区。有位与会人员这样写道:“标准不是谁是知识、社会或经济领袖,而是谁是人民大众,他们必须拥有自由——那才是他们想要的政府。”

在威尔逊带人欧洲的所有观点中,自决权始终是最具争议、最含糊其辞的一个。和会期间,在维也纳的美国代表团团长多次致电巴黎和华盛顿要求解释这个名词,但一直没有回音。的确,想弄清威尔逊的真实含义实属不易。诸如“自治政府”、“屈服于权威的人民在自己政府的发言权”、“小国的权力和自由”以及“为每一个像美国一样爱好和平,渴望主宰自己命运,建立自己的机构的国家建立一个安定的世界”之类的新名词不时从白宫涌出。这些口号令全世界人民大受鼓舞,但有什么意义呢?威尔逊真的只是想推广民主的自治政府吗?他真的认为希望独立的任何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家吗?在他起草但未被采用的一份说服美国人民支持和平方案的声明中,他说:“我们说,所有人都有权在自己选择建立的政府统治下自主生活,这是美国的原则。”但是他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试图摆脱英国统治的斗争毫不同情。和会期间,他坚持爱尔兰问题是英国的内政。他对法律顾问说,当一个爱尔兰民族主义代表团请求他的支持时,他真想让他们下地狱。他认为爱尔兰人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他们可以通过民主方式解决问题。

对威尔逊自决权这一概念研究越多,问题就越多。兰辛曾自问道:“总统在讲‘自决权’时,他头脑里是什么单位呢?他是指一个种族、一个领土区域,还是一个社区?”兰辛认为威尔逊想出这个词组实在是个灾难,“它将挑起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可能还会导致成千上万的人丧命,最终没有人会相信它,并会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的美梦,当他们意识到它的危险并想阻止它付诸实践时已经太晚了。”正如兰辛所问,什么是民族?它是共同的公民身份如美国,还是共同的道德文化标准如爱尔兰?难道它必须自治吗?如果是,它应该享有多大的自治权呢?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定义,可以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家愉快地生存吗?有时,威尔逊似乎是这样认为的,毕竟他来自一个包容诸多不同民族,并曾为统一而浴血奋战的国家。

P8-9

书评(媒体评论)

一段引人人胜的历史。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

正是我喜欢的那类书:有条不紊,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尽情戏谑。

——前欧共体委员会主席罗伊·詹金斯

迷人,详尽,公正,始终如一地生动鲜活……笔下尽是光彩照人的形象。

——著名历史小说家艾伦·马西,《每日邮报》

鸿篇巨制……她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将和谈者们以及各自的动机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西蒙·赫弗,《文学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玛格丽特·麦克米兰
译者 荣慧//刘彦汝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9252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9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05)第82号
版权提供者 Margaret MacMilla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