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米的守望/艺术大视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作者这几年自己关于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文章。主要落脚在艺术的人文传统和自然境域,以及中西文化传统的诗化的通境,进而道出全球境域下、技术文化氛围中当代艺术的实况,又发声呼喊人类对于绘画——那一米的视距以及内在的文化精神的守望。

目录

架上话 /4

一米的守望 /8

致陈丹青的一封信 /日4

如在并描绘着 /7p

画与话——画家的“双语” /76

隔“水”观画 /82

莫奈、凡·高与体验生活 /86

绘画与鞋 /92

守望家园 /98

春天春消息 /104

白塔岭山谣 /108

湖殇 /110

通人的追求 /120

大学的望境 /128

形、象、境浅说 /140

响亮的“食人俗” /150

“全球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 /164

当代,由不同的时间构成 /176

全球化潮流与本土性关怀 /184

图像絮语 /202

设计寓言 /206

陶之生性 /212

影 /216

策展人笔记 /226

后记 /240

试读章节

从谢赫始,强调六法之第一“气韵生动”。“气”谓骨气、精气,人的精神中之阳刚一面,代表着内在生命向外表出的径路。“韵”谓风韵、神韵,人的精神中之阴柔一面,尤其指向内外应和迥响的境界。所谓“生动”,即是“通”。向内向外能通,精神能通,融为一体,则气韵生动。中国的山水绘画,得益于老庄的超越人世而归向自然的思想,得益于这种思想陶养之下的文学和诗。中国人追寻自然的自觉,衍生而成物化的精神,专注于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从而进一步将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己生命的想法,发显而为“玄对山水”、以山水为美的对象,并始终铸炼着一种内修优先、精神至上的本质。所有这些关于内外能通、襟抱与绘事能通的特质,都使得中国绘画成为中国文人发露情感和胸襟的基本方式,并与文学、史学互为补益、互为彰显而相生相和。中国文人“通”才的精神和学问养育了中国绘画,也是我们今天作为文化振兴可资重新开端的一个起点。

传统绘画发展,从端头上就受着儒、道等触及根源而又具有前瞻精神的思想的影响。从一开始,他们便认知到世界万物的演变生成的全部是没有尽头的,是流变不居、生生不息地奔向我们无法预知和界定的“整体性”,那个“万物合一”、“天人合一”的“一”的。所有的语言、观点,一旦成形,就是有框限的东西,就使我们进入一个局部的、段落的活动之中。所以,作为整体的自然生命世界,是生的、活的、自化自足的世界,是万象合一的世界。人没有理由去分解此一天机。只有待主体虚去,从“我”的位置上忘却,方能回返物我无碍、自由兴发的原真状态之中,素朴的天机方可显现。于是,中国的画家、画论家们都循着这种艺术精神的路径,涉人形与神、言与意、名与实、本与末、书与画、笔与墨等中国绘画特有的范畴之中,建立起“以物观物”、“格物致知”等一系列基本命题,形成自由无碍的历游与心游相叠而相忘的视觉活动的特性,铸造了中国艺术家们能通的境域。同时也在画论之中保留着一种字与画之间、词与物之间的“若即若离”的解读关系。中国画家们的神思在绘画的“尺幅”中驰骋,又在如诗如词的画论中遨游,而形成一种带着很强的诗学特征的独特的文本。

画人论画,其观点不靠“完备”的审美体系来建立,而发自创作中的实际经验和胸臆。所以,无论是叙画之源流与兴废,还是论画人之画法与次第,或者是涉入诸如山水树石的方法传授与时代风尚异宜的评论,历代的这些画论都重一个“品”字。何谓“品”,其义在于“亲尝”,非亲历而不能品,进一步说,是在其所在之处观其在,在绘画及其欣赏所发生的当即,直接地观照发生之整体。这个整体不可断分,必须境域化地整体呈现。境域化地观照谓之“品”。画家们正是生活在这个绘画所在之处,自觉自证,深品个中三昧。所得绘画理论故有品之亲、品之切的特点。中国传统画论因此而脱去对象化的窠臼,导入主体与对象合一的混沌界域的阐明。而在上述的中国传统的通人之境中,此种阐明必将同时涉入画者——同时也是论者的胸襟与识见、品行与姿态、形神与笔墨;涉入物我一体的境界学说;涉入一个远远超出一般画论而与时代文化背景、精神学说冥合为一的特殊文化境域之中。正因为这一特点,传统画论尤重品第,这些丹青和文字高手深明述而不作之理,都企盼通过品第的界分,来设立绘画优劣的标准。由品而入,由品而出,几成中国传统画论的一个基本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后边,则是境域化地评品的方法。通过此法来体验笔情墨趣,咀嚼应手得心之妙;通过此法来设立标准,纵横思辨,界分次第。入得境者,方能有所悟,有所见。故画人之画论,常得其先机,将由内外修养所塑造的艺术精神自然溢出,将一个伟大艺术家在创作时喷薄而出者,同时彰显在画论的真知灼见之中。

此是中国传统画论之大法,也是今天进行艺术创作和研究之大法。境域化地品评和观照中华文化之整体,应当成为一种基本的眼光来陶养我们自己。在这里,这个境域化不仅包括回到传统文化的那个宏博世界中去,还在于将这个世界的伟大传统彰显在我们今日的生活境域之中。孟子日:天命之谓性。中国传统所阐扬的天道是运行不已、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天性绝非现成和僵化的,其精微之处包藏着把握时契、善于变化的机杼,包藏“反者道之动”这样一类积极而又具有颠覆力量的自然本性的参悟,还包藏着“因时之所宜而化之”的根本命脉。

P122-123

后记

从小把书看得神,尤以为铅印的文字、装订成册的才是书。文革初期,油印手刻的印刷品颇多,却总觉此“书”非书,同样码字,与真书相去甚远。书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如其所是地成为书,书之为书的本源是什么,这些并未多想,总认定新华书店出来的书方为书。那文革中期,书少,私下传阅的书却成宝贝,一代人的启蒙正由之出,更添了几分关于书的心仪和神往。出这样的一本书,是梦,活在所有记忆和经历中。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家文学刊物当美术编辑。上班之初,领导让拆剪来稿来函。当时自觉屈才,拒绝服从,领导教训要“学会读书”,一时气盛,回以“不仅读书,而且写书。”虽一时气话,却也搁在心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

近几年,由于工作需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机会日多。很多问题不由分说,迫到眼前。一时从画家闲散的状态中被逼而出,匆忙面对,也容不得太多考虑。从艺术家的立场来对诸多文化之事提出看法,“话”与“画”竞成生活的两条线索,缠绵辗转,叠印在一起,互为砥砺。绘画的平面形态习称架上画,很自然,画家的话,正是“架上话”。于是,早在几年前就有了“架上话”的念头和积累。

今时今日,新媒体图像技术迅疾发展,传统的绘画形态渐成危机。作为坚持架上绘画者,《一米的守望》收集了这几年自己关于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文章。主要落脚在艺术的人文传统和自然境域,以及中西文化传统的诗化的通境,进而道出全球境域下、技术文化氛围中当代艺术的实况,又发声呼喊人类对于绘画——那一米的视距以及内在的文化精神的守望。

画家同时又是一个行者,一个城市和大地的漫游者。近年来,我的绘画主题之一即是都市风景。《视觉那城》主要收集关于城市建造与城市视觉的文字。其中的“视觉”,一方面带有对城市历史和人文机缘的把抓;另一方面充满着对城市建设景观化、趋同化的警觉,也不知是否够得着像“让传统活化在城市建设中”这样一类的文化命题。

真要将书稿交出,心中却有几分踌躇。我真的能写好一本书吗?数年前,我曾经设计过一个巨大的露天书架。书架上的书实质是纵横交错的抽屉。每个屉子中都放置着一份小礼物,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杯糖,或者是一封短信和签名。有人抽得屉中的礼物,必须放入新的礼物。如此这般不断地传承,那些素不相识者就这样将微不足道、却郑重其事的爱心和信任播扬开去。这是一种善,其真正的善意在于将每一个人的绵薄之意编织在一种川流无定的动态中,生生而不息。这是否正是关于书的某种隐喻呢?在这里,我斗胆将这书作为这样的礼物呈献出来。

这两本书得以出版,感谢高士明、李振鹏、傅新生、应达伟、王诗迪、王音洁、祝平凡、成朝晖、矫健、范厉等诸位青年朋友,感谢他们多方面鼎力相助。又适逢上海书画出版社筹划出版“艺术大视野”丛书,辅圣兄建议两个集子编入丛书之中,徐明松、周倩云、朱伟南三位不辞劳苦,于短时间内完成了编辑工作,在此一并顺致谢意。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辈,献给我的同代人。

                2005年7月3日

                杭州南山三窗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米的守望/艺术大视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50586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0-53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4
17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