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河淌水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编著的《<小河淌水>纪事 》一书,最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整理收入了大量史料,记录了尹宜公改编弥渡民歌、创作歌词填词形成《小河淌水》的经过,叙述了《小河淌水》的活水源头;用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权威报道资料,印证了《小河淌水》名曲从民族性走向世界性的轨迹。字里行间,蕴涵着民族文化传承精神。

内容推荐

“青春风华正茂时,北斗灼灼心许之。”1947年在云南大学读书时,我加人中国共产党,认定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当回忆起我整理改编《小河淌水》的情景,我总想起家乡!总想起共同奋斗的战友和养育我、支持我投身革命的父母和亲友!总忘不了那充满理想和创造激情的青春岁月……

目录

前言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反映爱情生活的民歌(节选)

关于《小河淌水》的回忆

再谈《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溯源

《小河淌水》整理改编的前前后后

“小河”之水是怎样由《教学唱》“淌”出来的

穿越岁月的歌声

报刊文献摘编

《小河淌水》传播二三事

《小河淌水》的故事

纪录片之窗·小河淌水的地方

《小河淌水》探源

魅力12·小河淌水放羊调(片段)中央总政文工团演唱《小河淌水》的剧照、 歌谱及其简介

读谱识曲走弥渡

国家新闻网介绍《小河淌水》

走遍中国·小河淌水的故乡

寻找《小河淌水》源头

一生小河淌水情

——尹宜公、罗静夫妇印象

《小河淌水》与中外文化交流(摘编)

《小河淌水》记事

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归大江奔流

诗联书法选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云岭歌声》1998年第6期刊登的周良沛同志《关于小河淌水》一文认为,《小河淌水》“移用的完全是”《大田栽秧》的曲调。去年末周良沛同志打电话给我,说到《大田栽秧》。我说没有听见过,请他寄一份给我看看。他寄给我一套《歌声中的云南》。我才从中第一次见到《大田栽秧》,所以,谈不上1947年就用它来整理改编《小河淌水》。

1947年我在云大时听到华明邦唱的也不是现在才看到的《大田栽秧》。我当时问过他,80年代初又请陈少纯同志问他,他都说是“随便哼哼”。他当时用“啊”音唱的是一些片段乐句,其中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反复唱:61233216,越唱越快,后来就唱成:32163216…3212632216…这使我想起在家乡弥渡山区密祉听过的两首山歌,一首是《放羊调》:161632163221600556156546532665320。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老人在山坡上唱,他把3216的切分音无限延长成为3216,十分悠扬苍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整理《小河淌水》时,我使这个乐句反复出现,而且,《放羊调》唱12个月,每个月两段,每段两句的结构也成为《小河淌水》每段两句、两段一首的结构。今年,中央电视台的同志采访我后到弥渡山区就访录到《放羊调》,并在1998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之窗》播出了《小河淌水的地方》。另一首是《月亮出来亮汪汪》:6123321632216-6165325665326-。有的老人说这是有人用《放羊调》唱石匠、货郎等人的生活,又在《放羊调》基础上有所变化而产生的曲调。《小河淌水》就是把这两首民歌结合起来整理改编而成的。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著作权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因此,无论我根据什么歌曲改编整理成《小河淌水》,《小河淌水》的曲和词的著作权都属于我。我已于1994年5月30日在省版权局登记在案。

关于笔名“赵华”,是我从1943年起在弥渡办《新长城》壁报时就用的笔名。1946年,“南风合唱团”办的刊物《教学唱》第一期刊出的征稿启事就有“来稿交云南大学赵华收”。同期刊出我写的《从千金之子想起》一文也用笔名“赵华”。《教学唱》第二期还同时发表了我整理的几首弥渡民歌《绣香袋》、《大理海子挨挨》和《隔山叫你山答应》等,也都用笔名“赵华”。《关于小河淌水》所写的传闻不实之词是不符合实际的。

(原载《云岭歌声》1999年第2期)P12-13

序言

此生如小河淌水,

一世归大江奔流!

这是尹宜公于2004年为《(小河淌水)纪事》一书写的卷首题诗。他把自己的一生比作归人奔流大江的淌水小河,既表达了他一生献身革命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洁情怀,又以他加工填词、享誉全球的《小河淌水》表达了他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

一阵清风吹上山,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多美的意境。在悠长、飘逸的旋律中唱着这样优美的歌词,人们不仅得到一种净化心灵的美感,而且与曲谱的加工者、歌词作者的心态产生一种摒弃人世污浊的纯净的融合。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的本意是说:由于书中反映的是新鲜的知识,谈的是新鲜的见解,不是老生常谈,就像方塘有“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一样,所以书中的内容才丰富多彩,如同“天光云影”在方塘中徘徊。但由于诗人是将所说的事理包蕴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之中,所以读者还可以透过诗中的形象得到另外一种感受,即半亩方塘之所以清澈见底,可以见到天光云影,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停地流来。由此,我便联想起《小河淌水》的源头问题。

这条在山林里淙淙流淌、清澈见底的小河是从哪里流来的? 他的源头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肥沃的民歌土壤。说得更具体一点,是来自尹宜公的家乡——云南弥渡县密祉乡的民歌《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他受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从小就喜欢音乐。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听过不少花灯调和民歌,有一首叫《放羊调》的山歌曾经深深打动了他,那优美的旋律使人想到美丽的月夜、深山、森林、沁人心脾的山风和蜿蜒流淌的小河。另一首是《月亮出来亮汪汪》,它是有人用《放羊调》唱石匠、货郎等人的生活,其曲调在《放羊调》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变。《小河淌水》的曲调,就是把《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这两首民歌的曲调整理加工而成。

中央电视台《记录片之窗·小河淌水的地方》记者采访的情况,也证实了《小河淌水》的源头。下面是其中一组画面和画外音:

我们随着羊群来到山上,终于听到了向往已久的《放羊调》。

一位彝族老人(屏幕介绍:弥渡县朵古彝族村民李采凤)赶着羊,唱《放羊调》。

“正月放羊正月正,正月正,辞别那个爹娘要起身,要起身;左手拿着赶羊棍,赶羊棍,右手那个开开羊厩门,羊厩门。

放出大羊朝前走,朝前走,放出小羊随后跟,随后跟。

……”

女画外音:只有这样的情景,才有这样的感觉;只有亲身体会,才有这样的情感。

这里是音乐家的殿堂,是歌舞的海洋,这里的民歌像小河的水一样,涓涓流淌。

这,就是《小河淌水》曲调的源头活水。

《小河淌水》的歌词是尹宜公填写的,歌词基本保持了民歌感情抒发的直畅性特色。民歌的感情抒发,在音乐方面具有直朴、畅爽的特性,在歌词方面也是如此。感情的表达总是直截了当、鲜明坦率,而不是迂回曲折,委婉隐晦。《小河淌水》的歌词保持了这种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一阵清风吹上山,你可听见阿妹叫阿郎”,借助清风吹拂,传达了阿妹思念阿哥的心情,清风成了传达感情的信息。但在歌词中又融进了中国古代诗词和近代诗歌惯用的意境。“望见月亮想起我的郎”一句,与杜甫的“思家步月清霄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具有相近的意境。“妹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是联想和寄寓比较隐晦曲折的情感表达,民间歌手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式作表达。吴歌中有这样一首意味悠长的情歌:

约郎约到月上时,

等郎等到月落西,

不知是妹的山低月上早,

还是郎的山高月上迟?

把一个久等情郎不到,而又不会相信情郎失约的少女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耐人寻味。这首情歌采用的也是借物喻情,但情与物的关联性比较直接,而《小河淌水》中的月亮、小河、情郎之间的关联性并不直接。但可贵的是作者把民歌的直畅性特色与文人的情怀及表现手法融合得很好,没有雕琢隐晦的弊病,也没有平白粗疏的感觉,所以文人雅士喜欢它,山乡农民也喜欢它,中央电视台《记录片之窗》记者要彝族老人李彩凤唱《小河淌水》时,她随口就完整地唱出来。

《小河淌水》的另一个活水源头,是在第二条战线斗争中形成的音乐激情。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开展的以学生运动为主要标志的地下斗争,被称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昆明是第二条战线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昆明,曾经爆发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这是继“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运动;继“一二·一运动”之后,还开展了“抗议国民党政府杀害李公仆、闻一多”的斗争,“抗暴运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助学运动”,“人权保障运动”以及上千革命师生被逮捕的“七一五运动”(即“反对美帝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运动”),昆明因此被誉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堡垒”。

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革命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工作者用音乐揭露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贪污腐化、丧权辱国、发动内战的罪行,用音乐表达了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的愿望。音乐成了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武器。在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群众集会上,在迎着危险冲向街头的游行队伍中,每当人们发自内心地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唱着“向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的时候,相互问便激荡着一种美好的感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产生向心力,产生凝聚感。

合唱团是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重要阵地,当时昆明的合唱团很多,“南风合唱团”、“哈哈合唱团”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在历次学生运动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尹宜公是组织和领导“南风合唱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与其他战友一道,使“南风合唱团”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风合唱团”也培育提高了他的音乐素养,加深加强了他对音乐的喜爱。

合唱团唱的歌曲不单是革命歌曲,也唱民歌,西部歌王王洛宾整理的《青春舞曲》、《达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当时都唱过;青海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以及云南民歌《砍柴调》、《高高山上一树槐》……都唱过;“五四”以来比较好的抒情歌曲也经常唱;有时还相约一些相知较深、对音乐比较热爱的人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肖邦的《钢琴协奏曲》。民歌直朴畅爽的特性,抒情歌曲委婉深沉的旋律和感情,贝多芬、肖邦等古典音乐家的磅礴气势和丰富内涵,对大家的音乐素养、音乐激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当时云大校园内还残留着昆明的一段古城墙,位置在今钟楼花园北面,城墙上有一小土楼(昔日的碉堡),尹宜公和廖必均、邹宏楷、史永佩等中共地下党员都在那里住过。他们在那里刻印中共云南省工委办的秘密刊物《新华通讯》,他们几个都喜欢音乐,在小土楼内,想唱什么就唱什么,音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不仅唱,还创作歌曲,《助学花灯》(与廖必均合作)在这里诞生,《大理海子》、《绣香袋》、《竹四郎》、《隔山叫你山答应》等弥渡民歌在这里整理而成,《小河淌水》也是在这座小土楼诞生。

所以,第二条战线斗争中形成的音乐激情是《小河淌水》的又一个活水源头。

尹宜公把自己比作小河淌水,把自己的一生比喻为“一世归大江奔流”,这个比喻很确切。

《小河淌水》的活水源头来自两个方面,汇人大江的泉水也包含两个方面。

他1944年加人中共地下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94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城市民主运动、农村武装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阶段,都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发挥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在极左路线居于统治地位时期,他曾经被错划为“右派”,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严酷折磨,但在险恶艰难的条件之下,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作出自己的贡献。新中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建设就是一条奔腾的大江,这条大江是由无数条涓涓小河会聚而成,其中也包含尹宜公这条涓涓小河。

《小河淌水》已成为中国音乐殿堂的珍品,民间歌手唱它,著名的歌唱家唱它,它被发展为管弦乐曲,被改为舞蹈和花灯剧,被列为20世纪经典歌舞之一(即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百年歌舞经典》之一),享誉世界,只要唱起它,人们就因它那优美的旋律和清纯的意境而得到美的享受。难以计数的音乐作品已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亡了,《小河淌水》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永唱不衰。如果把中国具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比作奔腾的音乐大江,那么,这条大江中也融进了尹宜公加工填词的这条清澈的涓涓小河。

57年前,尹宜公把这首取名《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曲请江鹜同志看的时候,江鹜把歌名改为《小河淌水》。她作这一改动的时候,决不会想到这个歌名会成为尹宜公一生的写照。江鹜同志一生献身于革命音乐和革命斗争,却不幸在十年浩劫期间被号称“革命群众”的造反派迫害致死。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向她表示深深的哀悼!

我有一个习惯,喜欢放着CD音乐片写稿,放什么片子是随意为之,大多是古典音乐和世界名曲。写到这里时,音箱里传来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小提琴奖第一名获得者吕思清演奏的有弦乐伴奏的《小河淌水》,这真是饶有意味的巧合,案头写的是有关《小河淌水》的文章,音箱传来的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演奏的《小河淌水》,这条清澈的涓涓小河水,流得太悠长,太深远了!

杨知勇

2004年7月14日11时

后记

《<小河淌水>纪事》从2002年7月开始构思到现在将交付出版,经过两年时间,得到多方的支持帮助。

2002年7月,在思茅共同工作多年的王郛生、李含秀同志向我们说:应该出一本关于《小河淌水》的书,并和我们商定书名,提出了有关编写的意见和建议。赵卓等几位同志也热心促成了《纪事》的编写和出版。

书稿准备得到杨知勇、陈良俊、王赓、叶涛、赵卓、龚一匡、王郛生和李含秀等各位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为《纪事》写序、写回忆材料、补充修改文字、提出完善建议、丰富和增添了《纪事》的内容。这些同志和我们一样都是高龄老人,有的身体有病,每一位都是那么认真仔细地审读我们请他们看的书稿。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同志、战友情!

《纪事》的资料收集、整理;文稿的起草、打印、校对和完善,罗静战胜病痛倾心投入,儿女和孙辈们热心参与,书稿还汇聚着深深的亲情。

云南民族出版社收到我的出书报告就积极办理有关报批手续。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已拨款支持《(小河淌水)纪事》的出版,这对于我,不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精神的鼓励。

1995年以来,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昆明人民广播电台、昆明电视台、《云南日报》和《春城晚报》等都先后报道过《小河淌水》。我们为《小河淌水》能够汇人祖国繁荣昌盛的乐章而感到欣慰!也感谢国家的新闻媒介对《小河淌水》的宣传。

本书是《纪事》,所以编人了报刊、文献、电视和广播节目、网络信息的有关内容。由于篇幅有限和避免重复,有的只是节选。虽然我们尽量设法与有关作者联系,但还是未能征求到每一位的意见,请予谅解!

尹宜公罗静

2004年8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河淌水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宜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732148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2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1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1
17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