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历代儒士传承、研究、改进和推广的,那些儒学大师,往往代表了当时儒学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本书收录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康有为、梁启超等十余位儒学大师的重要言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所持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文化变迁的大致脉络。并且本书为儒学大师们的观点提供了大量史实和生活实例以资佐证,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推论、解说。这样既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又能轻松突破阅读障碍,增进理解的清晰度。

内容推荐

经二千余年浸润,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健康基因还是有缺陷的基因,不管我们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必须接受它。

我们读古人的著作,往往存在一个困惑:由于信息障碍和文字障碍,加上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很难清晰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不仅我们现代人有这种困惑,古人同样如此。历代“训怙学”盛行,文字注释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各家注释又多有冲突,即可说明前人也存在理解的困难。有鉴于如此,本书为儒学大师们的观点提供了大量史实和生活实例以资佐证,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推论、解说。这样既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又能轻松突破阅读障碍,增进理解的清晰度。

目录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一:人生信念

堂堂地做个人

要做就做大丈夫

释放心奴,获真自由

六经皆我注脚

学者不宜志小气轻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以“免苦求乐”为己任

走对路才有出路

目标远大,量力而行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哲学

读书不是最重要的事

三项看家本领

说得动听不如做得好看

做人的根本

先取信,再发话

牢记自己的身份

事无礼则不成

回避无谓的争斗

做人的“相对论”

做鉴赏家,勿做批评家

好事坏事都不可过头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三:处事艺术

以敬业为修养,以忠诚为才能

成功趁早

先出成绩,再谈待遇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修养即是办事之方

凡事不可失度

功劳不是吹出来的

赏罚之道,一哄一吓

事无大小,全力以赴

少说话多做事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四:君子风度

君子成人之美

聪明交友

交友的“三不挟”

交友利己

交友勿自显高明

好话好好说

以仁交心,以义正我

勿以好恶论对错

先战胜自己

衣服容貌可以悦心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五:学养功夫

学习有方法

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一言一行皆有学问

以人为师,别好为人师

勇于行动

博学而多连

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先算账,后发火

书不必多看

知而不行等于零

小聪明不如大智慧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六:修身之道

从正道求福

莫当“帮凶”

事在两可不为难

不可自入于恶

上智而下愚

与好人同行

定于理,静于心

美德智慧不分家

站在局外看人生

富得有道,穷得有理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七:德行之美

好德如好色

好人坏人都是教出来的

厚德载物

错在明处,改在当时

孟子的三个“礼品”

精彩做人

成功从自修开始

多下工夫,少用智谋

君子有三畏

试读章节

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谈论的是当领导的准则。“欲为臣,尽臣道”,谈论的是当部下的准则。在春秋战国时代,“君”不完全是一国之主的意思,君臣关系也不完全是臣民跟一国之主的关系,地方首脑、部门长官跟下属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甚至一族之长跟家族成员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所以,当时的君臣关系类似于现代领导跟下属的关系。领导有大有小,当领导的准则是一样的,都应该“尽君道”;下属有多有少,当下属的准则也是一样的,都应该“尽臣道”。

另外,“君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因各人的际遇和努力,这种关系是经常变动的。比如,孔子50岁时出任中都宰,这时候他是中都百姓的“君”,同时他又是鲁哀公及执政大臣季孙氏的“臣”。后来他还当过司空、大司寇等高官,还一度“权摄相事”,也就是代理宰相。他辞职后,周游列国,很不走运,始终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年,中牟宰佛肸据中牟叛乱,想请孔子去辅佐他。孔子想动身前往。照说孔子以前当的官比佛肸大得多,他却愿意给佛肸当臣,可见他对君臣关系的变置是很开明的。由于子路的坚决反对,他没有去成。但也说明他心里并没有“能上不能下”的想法。

中国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后,人们逐渐将君臣关系理解为一国之主跟全国人民的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关系是不可变动的。变动即意味着改朝换代。如果用这种僵化的君臣关系理解孟子的话,就偏得太远了。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仅仅是谈论每个人此时、暂时的行为规范,而不是永久的行为规范。打个比方,一个人心怀大志,不甘久屈人下,他将来通过努力,也确实可能成为大人物。但他此时是小人物,就应该按小人物的行为规范做事。等他成了大人物,再按大人物的方式行事不迟。他还是一个小人物时就摆大人物的派头,不仅是可笑的,也是“越礼”的,可能给自己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同样的道理,一个领导者,他很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但他此时是领导,就应该“尽君道”。比如现在有些学者,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他却对领导工作毫无兴趣,一心想重回原来的岗位搞学术研究。但他此时既然身为领导,就要履行领导职责,想搞学术研究,等离开领导岗位再说。

总之,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是提醒每个人牢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做与身份不相称的事。

那么,如何“尽君道”呢?晋平公曾经向智者师旷讨教过这个问题,师旷的回答是:“做好一个领导人物的规律是:悠闲恬淡不逞能。最重要的是仁爱,最紧要的是用人。要广开言路,疏通沟通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被流行风气困扰,不受身边之人蒙蔽。要保持清醒头脑,从现存事物中看到它的未来趋势;要保持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独到见解。要实事求是地考评部下的业绩,以公平的赏罚来统御部下。这都是一个领导人物应该做好的事。”

齐宣王也曾向智者尹文讨教过同一个问题,尹文的回答是:“领导人物要遵循的法则是:政令简明不逞能,宽和大度能容人。上面的事情少,下面就易于执行;上面的法令简明,下面就易于遵行。这样,部下就不会因为触犯一些多余的政策、条令而受到惩罚。大道能容万物,大德能容众人,圣人政令简明,天下却治理得很好。《尚书》说:‘宽容即是圣明。’《诗经》说:‘周王有宽和的度量,所以国运能延绵久远。’”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领导规范,但师旷和尹文两人确实道出了当好领导的一般法则,值得有志于当好领导的人用心领会。

如何“尽臣道”呢?汉朝刘向所编《说苑》一书总结了当好下属的一般规则:服从命令,完成任务后及时汇报,凡事不要专权独断,不要靠曲意逢迎来获得宠信,不要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一定要对国家有贡献,一定要对领导有帮助。  此外,《说苑》还总结了当下属的“六正六邪”。它说,按“六正”去做,就会享有盛誉;按“六邪”去做,就会得到恶名。

“六正”是:第一,事情还处于萌芽状态,就能看清成败的先兆、得失的要点,在祸事还没有发生就采取防范措施,使君王超然地站在显要尊荣的地位,天下都称赞他的贤能。像这样的人,叫做“圣臣”。

第二,虚心诚意,向往善政,用礼义勉励君王,劝谕君王实施长治久安之策,助成君王的优点,补救君王的缺点。事业成功了,事情办好了,把成绩归于君王,不敢独享功劳。像这样的人,叫做“贤臣”。

第三,吃苦耐劳,早起晚睡,不懈怠地推举贤才,经常用历史经验来劝勉君王,希望对君王有所补益,使国家安定繁荣。像这样的人,叫做“忠臣”。

第四,聪明练达,对事物洞察入微,能够预见事情成败,并有预防补救手段,因势利导,堵塞漏洞,断绝祸根,把祸转变为福,使君王转危为安。像这样的人,叫做“智臣”。

第五,谦逊有礼,遵纪守法,尽职尽责,胜任其事。辞让俸禄,推让赏赐,不接受贿赂,衣服齐整,饮食节俭。像这样的人,叫做“贞臣”。

第六,国家政治混乱,君王办事不循正道,敢于冒犯君王的威严,当面批评君王的过失,即使有杀头的风险也在所不辞。不惜一死,使国家得到安定,且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人,叫做“直臣”。

“六邪”是:第一,贪图官位俸禄,谋求一己私利,无心办理公事,有智慧不表现,有才能不运用,不肯尽自己的职责,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左右观望。像这样的人叫做“具臣”。

第二,无论君王说什么,他都说“好”;无论君王做什么,他都说“行”。暗地里打听君王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以博取君王的欢心。一味迎合君王的心意,只顾君王眼前高兴,不管君王后来的祸患。像这样的人叫做“谀臣”。

第三,内心奸诈,外表恭谨,巧言令色,妒贤嫉能。他想推荐谁,就只谈优点不谈缺点;他想打击谁,就只谈过失不谈功劳,使君王用人不当,赏罚不明,号令不行。像这样的人叫做“奸臣”。

第四,智慧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口才足以推销自己的谬论,捏造事实,添油加醋,都能说得顺理成章。对内离间骨肉亲情,对外扰乱同僚关系。像这样的人叫做“谗臣”。

第五,专权擅势,把持政事,以抬身价。拉帮结党,既中饱私囊,又增加威势,敢于假托君王的命令,来达到显扬自己的目的。像这样的人,叫做“贼臣”。

第六,用邪道谄媚君王,使君王陷于不义,勾结党羽来蒙蔽君王,当面说的全是良言正理,背后的说法却大不一样,不分黑白,不问是非,顺我者昌,使奸人纷纷来攀附他,一起为非作歹,使君王恶名昭著。像这样的人叫做“亡臣”。

每个时代都有当下属的不同规范,但上述“六正六反”,确实道出了当好下属的一般法则,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优秀员工并以此达成人生目标者好好研究。

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当元帅的前提是什么呢?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素养,同时还要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所以,不想当好士兵的人永远当不了元帅。

当你还是一个“士兵”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幻想成为元帅的威风,而是思考如何“尽臣道”,成为一个出色的“士兵”。P50-P53

序言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开始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生活,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此后历经时代变迁,儒家的政治地位时有起落,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一直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形成的,正如历史不可能被割裂一样,儒家思想也不可能被统治者一把火就烧掉,不可能被统治者用屠刀从人们的头脑中剥离。

经二千余年浸润,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健康基因还是有缺陷的基因,不管我们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必须接受它。

每一个中国人,不管他是熟读儒家经典的人,还是不知《论语》为何物的人;不管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还是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必然熟谙儒家思想。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件事,每想一个问题,往往都带着儒家文化的色彩。归根结底,儒家思想是中国人过去行走过的道路,是中国人现在正在行走的道路,也是中国人未来若干年内还将继续行走的道路。我们也许不知道这条路来自何方,不知道它通向何处,却走在这条路上。

既然如此,何不搞清这条路的来龙去脉呢?何不搞清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呢?带着清醒的头脑出发,不是可以走得更好吗?不是对前途更有信心吗?

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历代儒士传承、研究、改进和推广的,那些儒学大师,往往代表了当时儒学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本书收录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康有为、梁启超等十余位儒学大师的重要言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所持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文化变迁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古人的著作,往往存在一个困惑:由于信息障碍和文字障碍,加上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很难清晰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不仅我们现代人有这种困惑,古人同样如此。历代“训怙学”盛行,文字注释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各家注释又多有冲突,即可说明前人也存在理解的困难。有鉴于此,本书为儒学大师们的观点提供了大量史实和生活实例以资佐证,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推论、解说。这样既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又能轻松突破阅读障碍,增进理解的清晰度。

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作者水平有限,在介绍过程中,必有未尽之处。但是,明明白白地学到一点,胜于囫囵吞枣地学到很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理解能理解的,对不能理解的暂时搁置,这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

这里还需特别申明:本书个别地方,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方式。也就是说,采用了大师的文字,却偏离了大师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大师们的某些观点到今天已经落伍了、陈腐了,没有必要把它们塞进大脑里占用“内存”。但他们的文字很好,所以笔者以它们为工具,承载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而这些理念和方法中,又或多或少地透着儒家文化的色彩。好比马车和小轿车,都有几个轱辘,此轱辘和彼轱辘不可同日而语。但此轱辘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跟彼轱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严谨的学者也许会批评笔者断章取义的方式不够严谨,但笔者暂时还没有接受批评的想法。如果大师们所讲的道理没有道理,如果大师们所表达的意思没有意思,又何必把它们介绍给读者朋友呢?虽然读者对好坏对错有判断力,但大师的名头有时也能影响读者的判断力。介绍没有道理和没有意思的东西,就可能引起误导。

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主要是想知道一些对人生有指导意义的道理,对生活有实用价值的方法,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学习一些适于现代生活所需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也许更胜于学习某位大师早已过时的观点。

满足读者的需要,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卫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49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