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文学的传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奠定了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中的地位。全书深入地探讨了"五四"时期以后新文学的发展,从胡适、许地山到陈若曦等。作者对作家的功过得失评点客观公允,其理论架构高屋建瓴,其眼光卓见迭出!本书会是你研究新文学的最权威的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新文学的传统》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观点,着重探讨了"五四"以来受过西方新思潮洗礼的现代作家、评论家对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建构,评点"新传统"建设者和继承者的功过得失,高屋建瓴,卓见迭出。  《新文学的传统》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录

自序……………………………………………………夏志清l

第一辑新的传统……………………………………………l

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种合评………………………………………3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23

第二辑五四人物…………………………………………4l

五四杂感………………………………………………………43

《胡适杂忆》序…………………………………………………49

胡适博士学位考证……………………………………………71

小论陈衡哲……………………………………………………88

附录:一日(陈衡哲)…………………………………………99

亲情与爱情——漫谈许地山、顾一樵的作品…………………………108

第三辑当代小说…………………………………………135

台湾小说里的两个世界………………………………………137

陈若曦的小说…………………………………………………153

陈若曦的第一篇小说…………………………………………170

正襟危坐读小说………………………………………………175

二报小说奖作品选评…………………………………………194

第四辑师友文章…………………………………………225

克莱娥蒙难……………………………………………………227

黄维梁的第一本书——《中国诗学纵横论》序………………………………236

陈荔荔、马瑞志、余国藩——介绍三种中国名著的译者…………………………244

何怀硕的襟怀——《域外邮稿》序………………………………………250

重会钱钟书纪实………………………………………………259

试读章节

二 1950年代的胡适

《胡适杂忆》我读来特别有亲切之感,因为书中提到好多50年代身在纽约的中外人士,这些人我来哥大后大半也认识。德刚为德国老教授魏复古(Karl wittge),日文老讲师角田柳作这两位突出人物画像,一点也没有“渲染”,真可谓呼之欲出。“‘新诗老祖宗’与‘第三文艺中心’”。这一章专介绍德刚“白马文艺社”里的朋友,“新诗老祖宗”反而屈居配角,可能会有读者觉得喧宾夺主,不太合传记文学的体例。但事实上,胡适自己在《四十自述》、《留学日记》二书里也讲起他好多朋友,抄录了他们的诗词酬唱之作。蛰居纽约期间,他既爱参加白马社的集会,德刚把社员一一点将,并选录他们一部分诗作,我认为是应该的。我们也借此体会到这前后两代的留学生处境多么不同。胡适早期一批诗友——任叔永、梅光迪、杨杏佛、朱经农、陈衡哲——回国后都干了一番事业。他晚年结交的那批文艺小友——唐德刚、周策纵、吴讷孙、周文中、黄伯飞——虽在美国学术界各有建树,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导美国学生。他们不可能回国大干一番,真可说是国家的损失。白马社里3位新“莎菲”女士,我只认识何灵琰,她是徐志摩的干女儿,在上海时期曾跟钱钟书习写诗词,跟魏莲芳学唱青衣,可惜这几年不常写诗,也难得登台一露身手了。其他两位,心笛仅闻其诗名,不知人在何处;“才气最高”的蔡宝瑜一年前我连她的名字也没有听见过。她短命而死,我读到德刚的记载,也不免为之叹息。

胡适在纽约作寓公期间,爱同年轻朋友来往,真如德刚所说的,年龄相等的朋友间,除了李书华先生外,可同胡适促膝长谈的真的绝无仅有。鲁迅在晚年,虽有文坛盟主之名,喜结交的也只是萧军、萧红这辈比较纯洁的青年。好多年前我在《明报月刊》上看到了张爱玲《忆胡适先生》文,深为感动,想不到张爱玲从小就崇拜胡先生,也想不到胡适这样看重张爱玲。在我想像中,到了50年代中期,胡适早已同当代文学脱了节,也不太关心文学的前途了。1955年11月张爱玲抵达纽约后,曾去拜访过胡先生两次,可惜张不善辞令,为人木讷,谈话并不投机。翌年感恩节,胡适还有意请她到中国馆子吃饭,隔一阵还到一家救世军办的女子宿舍去看她。可是张爱玲跟胡适谈,“确是如对神明”,不知如何逗他开心。二人关系,见面后反而疏远了。

胡适同他的安徽小同乡唐德刚一见如故,倒可说有缘。后来德刚身任胡适“口述历史”的记录员,更是日常见面,无话不谈。本书最大的特色即是凭德刚的回忆和当年自己日记上的记录,给胡先生留了一个最忠实的晚年写照。1951年胡适才60岁,其实不能算老,但德刚所见到的胡先生,显然已开始衰老了。他当然在搞他的“水经注”,也写了一部《丁文江的传记》,且不断关注中国的前途。但比起刚回国的20年(1917一1937)来,纽约那几年,他治学的成绩实在太少了。张爱玲未去美国前,从香港寄他一本《秧歌》,他真的读了,还写了封恳切的回信。同样情形,姜贵从台湾寄他一册《今祷杌传》(即《旋风》),他也真的读了,也写了很长的回信。胡适识拔张、姜二人,当然是文坛佳话,也证明他读当代小说,确有卓见。但话说回来,对胡适而言,这两位作家都是毫无名望的;他有时间读他们的赠书,表示他手边没有急急要办的正事。普通名学者,自己忙于著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收到的赠书太多,即使想看,也抽不出空来,何况中国当代小说,并非胡适研究的主要对象(胡适晚清小说读得极熟,他文章里绝少提到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少数人的短篇例外——很可能连茅盾、老舍、巴金的长篇他都没有碰过)。最使我诧异的,胡先生竟常去哥大图书馆看中文报纸,连“美国两岸所发行和赠阅的《侨报》也看,而且把它们的“副刊”看得很仔细,而这些副刊,德刚说得一点也不错,“实在不值得浪费太多时间的。”目今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特别在编排副刊上用心计,可读的文章、报导、小说实在不少。我平日没有时间全读,又舍不得把那些副刊丢掉,只好把它们保存起来,日积月累,保存着想读而未读的文章实在多不胜言。胡先生有时间批阅纽约、旧金山出版的侨报副刊,比他太太靠打牌消磨岁月,实在好不了多少。

胡适这样“游手好闲”,主要原因可能是那几年他少了一份配合他身份的工作。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格斯德中文藏书部(Gest Libary)“馆长”(curator)之职,那是一份闲差,每年领取几千美金贴补家用而已。他也在美国著名学府作过短期讲学,零星演讲的机会当然更多,但这些都算不上是长期性的工作。“胡适之的确把哥大看成北大;但是哥大并没有把胡适看成胡适啊!”德刚这句沉痛的感慨一点也没有言过其实。50年代,胡适同林语堂先生(辞掉南洋大学校长之职以后)大半时期留在纽约,而且经常来哥大借书,假如哥大有意聘请他们为中日文系教授,他们是一定乐意接受的。但中日文系的主管人哪里会有此度量,胡、林二人来了,那些美国汉学教授岂不相形见绌?所以美国著名学府乐于聘用赵元任、李方桂这等专门人才(语言学比较冷门,吸引的学生较少),而不敢聘用胡适、林语堂这样的通才。哥大既是他的母校,胡适如能在中日文系开讲中国哲学史、文学史的课程,一定特别卖力,很可能提起精神写出一两本英文著作来。当然他不可能再有时间去看中文侨报了。P.51-54

序言

收集了近作18篇:3篇写于1976年(同年另有4篇已集《人的文学》),1977年写的五篇,1978年写的6篇,今年写的3篇。这4年中还写了回忆过去、杂谈电影的散文好多篇,与本书所集文章性质不同,一时尚不便结集。今年中文写得少,因为主要忙于编校工作。年初校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台、港版两种不同的清样,足足用掉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刘绍铭主持该书的编译工作,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我自己放进去三整月的时间(去年6月上旬先校了三、四章),实在可说是“责无旁贷”。台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已于9月初问世,本书预期10月也可出版——一季有两本新书发行,自己也不免感到高兴。

本书取名《新文学的传统》,因为所集4辑文字中,倒有3辑(也即是全书七分之六的篇幅)关注到这个题目。近二十年来,我一向兼治中国古今文学,可是“新旧文学读得愈多,我自己也愈向‘文学革命’以来的这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认同。”当年初读“文学革命”时期胡适、周作人等人的文学理论,总觉得他们太偏激,简直有些故意诋毁中国文学的传统。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曾嘲笑陈独秀那篇《文学革命论》,现在想想他当年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确为新文学家指点了一条必走的路径,而他所要打倒的“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的确一直没有给新文学家多少创作的灵感。“文学革命”以来,文学史家耕耘最勤而收获最大的那块园地也即是我国固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胡适简称之为“白话文学”)。因此我可以说“新文学的传统”,不单指现代文学,也包括了属于同一传统的古代文学。大体说来,它是有别于士大夫文学那个传统的传统。中国文学浩如烟海,读不胜读,时至今日,我认为只有读起来“对劲”而仍具感人力量的作家、作品才值得我们重视。一个新传统的建立,反映了社会上种种变革,当然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明清时代就有好多位文学家凭他们自己的创作、批评和文学理论在培植一个新传统;受过西方新思潮洗礼的现代作家、文学研究者当然更自觉自发地在创造“新文学”,在建树中国文化、文学的“新传统”。在第一辑2篇文章——《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种合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里,我反复讨论这个“新传统”所代表的“写实主义”、“人道主义”之精神。下面这段话(录自《小说史》自序),想来大半专治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们也不会表示异议:假如“我们认为中国的文学传统应该一直是人世的,关注人生现实的,富有儒家仁爱精神的,则我们可以说这个传统进入20世纪后才真正发扬光大,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去夏唐德刚嘱我为他的新著《胡适杂忆》写序,我趁此机会重读胡适的著述,对他留学美国时期的生活,特别感兴趣,连带也写了《胡适博士学位考证》、《小论陈衡哲》这两篇。《亲情与爱情——漫谈许地山、顾一樵的作品》这篇是最近写的。好多年来我一直想把许地山《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这篇文章介绍给青年读者,但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就非得把顾一樵那篇《芝兰与茉莉》的小说连带讨论一番不可。第二辑收了一篇《五四杂感》,另外4篇讨论胡、陈、许、顾诸人,他们都是“五四人物”。

第三辑里的5篇都讨论台湾“当代小说”。《台湾小说里的两个世界》原是刘绍铭主编《台湾短篇小说选:1960—1970》英文本的《导言》,该文简要地讨论了1960年代1l位小说家的作品,主要藉以显示“新文学传统”在台湾所表现的新活力。这11位中,陈若曦在1970年代写的小说特别受人重视。我那篇《陈若曦的小说》讨论了她早期的小说以及《尹县长》里的6篇。《正襟危坐读小说》、《二报小说奖作品选评》二文是我充任《联合报》、《中国时报》小说奖评判员那两年(1977、1978)所写的报告。我平日少有机会不烦其详地分析一篇短篇小说,写那两篇报告时,因为要表示公正,对我喜欢的同不喜欢的得奖作品都作了较长的评析。

第二、三辑里的10篇文章从胡适、陈衡哲写到蒋晓云、李捷金等最年轻的这代小说家,每一篇都或多或少讨论到“新文学”这个传统,也透露了我对“新文化”前途的特别关怀。第四辑所集的5篇则与“新文学的传统”这个主题关系不大。该辑取名“师友文章”,因为5篇讨论的对象都是我自己的师友同他们的著译。我所认识的中西学人之间,当推巴顺(Jacques Barzun)、钱钟书二人学问最为渊博,自当尊称之为“师”,虽然从未听过他们的课,也绝少有机会向他们当面请教。在《重会钱钟书纪实》里,我至少讲起了他即将出版的巨著《管锥编》,但在《克莱娥蒙难》文里,我只介绍了巴顺的一本小型著作,根本无从讨论他学问、思想的全面。马瑞志(Richard Mather-)踏实为学,为《世说新语》详作注笺,并加以翻译,实在是西方汉学家间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位。陈荔荔、余国藩、何怀硕、黄维棵,年龄在三十、四十之间,都各有卓越的成就,称得上是我的“畏友”。我为怀硕、维棵的近作写序,写篇报导介绍荔荔、国藩的译作,自己不认为说了什么浮夸捧场的话。

《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种合评》在《现代文学》复刊第一期(1977年7月)上刊出后,我看到了3篇反应:司马长风《答复夏志清的批评》(《现代文学》复刊第二期),尹雪曼《(“中华民国”文艺史)的缺失与增订》(《中国时报》1977年11月18日),刘心皇《关于(“中华民国”文艺史)》(《中国时报》1978年1月10日)。尹先生乐于接受批评,他的学者风度值得钦佩;刘心皇为我提供了两位作家——王以仁、师陀——的传记资料,更令我感激。司马长风则有意同我笔战,反使我保持了缄默。后来在《书评书目》六十期(1978年4月)上看到黄里仁《略评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这篇严正的书评,更觉得没有答复司马先生的必要了。我同黄先生同样希望司马先生“尽量严肃谨慎”写他的《新文学史》下卷。

《台湾小说里的两个世界》中译文原刊香港《明报月刊》第十二卷第六期,后录入张恒豪编《火狱的自焚——七等生小说论评》(远仁出版社,1977),我得向译者周兆祥先生道声谢。本书其他16篇曾刊登于《中国时报》、《联合报》、《传记文学》、《现代文学》、《中国人》、《明报月刊》,我得向各报副刊、杂志的编辑特别表示谢忱。有几篇也曾在香港《明报》上当作《星期专论》部分转载过,我也得谢谢丁望先生摘录我文章的厚意。

17篇文章倒有8篇曾在《中国时报》上登过,我这本集子按理应归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人间副刊》主编高信疆兄3年前就有意为我出本集子,我到今天才能交货,只好在序文末了对他的耐心和鼓励表示感谢。假如不常在隔洋电话上听到他的敦促,我至今还不会抽出空来整理这本集子。

纽约 1979年9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文学的传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88107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5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