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3)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步曲,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内容推荐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目录

前言

正文

试读章节

于是我乘船出门求学去了,以便能考上喀山大学,至少得这样。

上大学的想法是尼·叶甫列英诺夫向我灌输的,他是一个个头小小的年轻人,一个长着一双女人般和蔼可亲眼睛的漂亮小伙子。他和我住在同一间屋子的阁楼间。他常见我手里捧着书,这使他很感兴趣,我们就认识了。不久叶甫列英诺夫开始不断地说服我相信自己“绝对是个做学问的料”。

“您天生就是要献身科学的,”他说道,一边漂亮地抖动着他那一头浓密的长发。

我那时还不知道,对科学还可以像一只兔子那样把身体献出去,而叶甫列英诺夫又是那样振振有词地向我证明:各所大学需要的正是像我这样的青年人。看样子,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灵魂感到惊惶不安了。叶甫列英诺夫说,我在喀山可以住在他家里,利用秋冬两季学完中学课程,通过“某些科目”的考试他正是这样说的:“某些科目”——大学里会给我发放公费助学金,再过四五年我就成为一名“学者”了。就是这么回事,非常简单,因为叶甫列英诺夫才十九岁,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自己通过了几门课的考试,就乘船走了,过了大约两个星期,我也跟随着他的行踪离家远行了。

外婆在替我送行时规劝我说:

“你别对人发脾气,你老要发脾气,变得不近人情、自以为是了!这脾气你是从外公那儿学来的,可你外公他怎么样了呢?他活了那么大岁数,活成了一个傻瓜蛋,这个可怜的老头。你可要记住这一点:不是上帝来审判人,这种事魔鬼才乐意做呢!好啦,再见吧……”

她一边从松弛的古铜色面颊上擦去不轻易掉落的眼泪,一边说:

“咱们再也不会见面啦,这趟出门你要走很远的路,你这坐不住的人,我可快死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和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疏远了,甚至难得见她一面,现在我突然痛心地感到,如此密切、如此贴心地和我亲近的人我将再也不会与她重逢了。

我站在船尾,看着她站在码头的护栏边用一只手在画十字,另一只手拿着很旧的披肩的一角在擦自己的脸和那双深色的眼睛,眼睛里闪烁的泪花饱含着对人们无可遏制的爱。

就这样我来到了一座半鞑靼化的城市,一间平屋内拥挤的公寓里。这问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座小山丘上,一条狭窄、寒酸的街道的尽头;房子的一面墙向着一个火灾遗存的废墟,废墟上杂草丛生,在艾蒿、刺实植物和团酸模的草丛问,接骨木的树蓬间,高高耸立着一幢砖房的断垣残壁,断垣残壁的地下则是一个宽广的地窖:一群无家可归的野狗在那里自生自灭。这座地窖留给我极其难忘的印象,它是我上过的大学之一。

叶甫列英诺夫一家——母亲和两个儿子——靠发放给赤贫者的救济金勉强维生。在开头几天我看见这位灰头土脸的寡妇从集市上回来,将买回的食品往厨房的桌子上一放,便解起了一道难解的习题:如何把一小块劣质肉做成够三个健康的小伙子饱餐一顿的美食?而她自己的一份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她沉默寡言;她灰色的眼睛里凝聚着一匹操劳过度而耗尽精力的马所具有的那种无望、温顺的顽强精神——这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向高山上走去,明知自己走不出困境,却依然拉着它走!  在我到达这儿大约三天以后的一个早晨,当时两个孩子还在睡觉,我正在帮她洗菜,她轻轻地、小心翼翼地问我:

“您到这儿来干吗?”

“读书,准备升大学。”

她的双眉连同额头上的黄皮肤徐徐向上挺去,菜刀割伤了她的一根手指,她一面吮吸着鲜血一面坐到椅子上,但立刻又霍地一下站起来说:

“噢,见鬼……”

她用手帕包扎好割伤的手指,夸奖我说:

“您土豆皮削得挺拿手的。”

怎么不会削呢!于是我告诉她我在轮船上打工的经历。她问我:

“您认为要上大学,有这点就够了吗?”P1-3

序言

本书是俄国大文豪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最后一部,写于1922—1923年间。这三部小说,许多年长的读者都读过,对高尔基其人也不陌生。不少青少年读者也通过中学语文课对他有所了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对这位大文豪的生平和创作作一简略介绍。

汉语里的“高尔基”三个字是根据俄语里一个单词的读音音译的。俄文里本无这样的姓氏,它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形容词,意思是“痛苦的”。由于作家最初发表作品时署上了“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并且一直沿用,“高尔基”三字才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取代了他的原姓“彼什科夫”。人们在提及这位作家时不大会去考虑他原来的姓名: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其中“阿历克赛”是名字,“马克西莫维奇”是父名(或叫“父称”),意即“马克西姆之子”,最后才是姓氏。

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旧历3月16日)生于俄国下诺夫哥罗德市。该地是一座历史名城,为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奥卡河流入伏尔加河的交汇处,建于公元1221年,1341~1392年间曾是苏兹达利一下诺夫哥罗德公国的都城。高尔基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他父亲是个技艺精湛的木工,母亲是染坊主的女儿。高尔基早年丧父,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寄居。在这里外祖父教会了他识字,外祖母经常给他讲述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他上过小学,却未能毕业。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童年》里有生动而翔实的描写。十一岁那年,母亲染病身亡,幼失怙恃的他于是离开外祖父家,开始了“在人间”的独立谋生。他当过商店的僮仆、轮船上的洗碗工、码头的装卸工、面包房的伙计、渔场的雇工、铁路车站内的打铁工和办事员等等,备尝人间艰辛,也体验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使尔后的文学创作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反映在《在人间》这部作品里。1884年,十六岁的阿历克赛来到喀山城,试图通过自学修完中学课程从而报考喀山大学。对于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又生活无着、靠出卖劳力过着半饥半饱生活的少年孤儿来说,这无疑比登天还难。上大学的理想自然成了泡影。他一面打工,一面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知识的养分。除了一起打工的伙伴,他还结识了大学生、知识分子、革命者等各阶层人士,通过他们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19、20世纪之交,俄国社会的各种弊病已积重难返,重重矛盾日趋尖锐,沙皇政权的专制统治愈益黑暗,人民抗议的声浪不断高涨,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广泛传播,革命风暴正在酝酿成熟,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高尔基这位来自底层、亲历人民痛苦的年轻人理所当然地会接受革命思想、同情革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喀山时期是高尔基思想上紧张求索、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读物的时期。他参加过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秘密自学小组,阅读社会科学读物。民粹主义是1861 1895年问俄国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斗争时期非贵族出身知识分子的思想派别。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深入的了解和接受,高尔基对民粹主义也有了自己的立场,有了批判地对待的态度,思想上日趋成熟。就这样,高尔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读完了他的“大学”。小说《我的大学》写的正是他这一时期的生活和经历。

如同小说结尾处写到的,1888年高尔基离开喀山,到里海的渔场谋生,继之又在格里亚齐至察里津铁路沿线的车站打工。次年回到下诺夫哥罗德,在那里结识作家柯罗连科和民粹派作家卡罗宁一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基,前者对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有过帮助。1888—1889年以及1891年,高尔基曾两度在俄罗斯各地游历,以便更广泛、更贴近地了解人民的生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尔基因与民意党(俄国最大、最有势力的革命民粹派组织)人的联系而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处于警察的监视之下。后来他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即后来的苏联共产党)的联系日益密切,并成为其中一员。1901年他在彼得堡撰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受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后被捕并遭流放。他曾亲赴美国,为党筹集资金。由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2年高尔基被当局非法撤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为此大作家契诃夫和柯罗连科宣布放弃自己的院士称号,以示抗议。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新政权下为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书籍出版社,建立世界文学出版社,编写俄国文学史等。他担任改善学者生活条件中央委员会主任,努力改善其待遇。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以及斯大林执政时期,曾发生过许多严重的粗暴对待甚至迫害知识分子的事件。高尔基对此十分关注,也十分忧虑,奔走呼号,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竭尽全力保护、解救处于危难中的知识分子。他通过发表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政论,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发出正义的呼喊。为此曾受到列宁的批评,政论集《不合时宜的思想》也一度在苏联时期被禁,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重新出版。1921年高尔基出国治病,1931年回国定居,1936年6月18日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1892年9月12日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高加索报》上刊出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这是作家正式发表作品的开始。六年以后,在1898年出版了他的两卷本《随笔小说集》,引起巨大反响,从而确立了他作为一名作家在俄国文坛的地位。高尔基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期短篇小说如《马卡尔·楚德拉》、《伊泽吉尔老婆子》等歌颂了酷爱自由、向往光明和英雄业绩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坚强个性。《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俄罗斯游记》等脍炙人口。他以流浪汉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别具一格,引人注目,其名篇有《契尔卡什》、《柯诺瓦洛》、《沦落的人们》等。他的长篇小说更见功力,代表作有《福玛·高尔杰耶夫》、《三人》、《母亲》、《奥古洛夫镇》、《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以及自传体三乏部曲等。高尔基还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小市民》、《底层》、《人》、《避暑客》、《太阳的孩子》、《野蛮人》等。此外他还写有大量的文学评论和政论。他编写的《俄国文学史》也曾长久地被广泛采用。高尔基一直被誉为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作出了卓越贡献。苏联解体以后,有人一度对高尔基似乎不再那么崇敬了,甚至出现过贬斥高尔基的倾向。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在经过冷静思考以后,对高尔基的成就和贡献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在我国也是一样。我们今天重新翻译出版高尔基的作品,恐怕与这个大背景是有关的。

自传体三部曲写于高尔基创作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他艺术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三部曲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作者从生活底层奋斗抗争、艰苦求索到走上革命道路、攀上艺术高峰的历程,也展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广阔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俄罗斯劳动者鲜明的个性和群像。不管人们曾在高尔基名字的前面加上过什么头衔,我个人认为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俄罗斯大文豪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

亢甫

2005年秋于杭州

西溪陋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高尔基
译者 亢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2160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0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4
141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