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格达活佛
内容
编辑推荐

张芳辉先生撰写的这部长篇小说,时间跨度大,具体展示了一段红军长征前后发生在甘孜的人和事,艺术地、完整地再现了格达活佛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著名的五世格达活佛,爱国爱教,仁慈博学,他为祖国的统一、西藏的和平解放,不辞艰险,舍命奔波,其情其景,亦悲亦壮,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同名电视剧播放后更是一鸣惊人。

内容推荐

  著名的五世格达活佛,爱国爱教,仁慈博学。与共产党员肝胆相照,是人民军队的挚友。他为祖国的统一、西藏的和平解放,不辞艰险,舍命奔波。拉萨劝和之行,途中惊险迭出,昌都受阻,悬念紧扣读者之心。但不幸遇害,英年早逝,其情其景,亦悲亦壮。  康区的景色引人入胜,那里的风情独特感人;康巴的姑娘美丽如鲜花,那里的汉子英俊彪悍……  想了解更到吗?本书为您讲述——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

第六十二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秋天的川藏高原,蓝湛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高耸入云的雪山在灿烂的阳光下放射出耀眼的金光。绿色的田野,奔腾的雅砻江水,如诗如画,令人神清意爽,仿佛走进了一个人们理想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一辆乳白色的吉普车,驶过楼房林立的甘孜县城,越过麦苗茁壮的田野,向着旭日里奔驰而去。

车内坐着西藏的一个原地委副书记泽仁娜姆和她的小女儿央金卓玛,还有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小朱和当地文化部门的一个干部泽旺。

央金卓玛无比兴奋地看着车窗外说:“阿妈啦!(啦,藏语中称呼的敬词)你看这绿油油的田野,像一张大地毯从雅砻江边一直铺到雪山脚下,好像秋天的拉萨河谷 ,多美啊!”

泽仁娜姆无限眷恋地说:“是呀!在故乡儿女的心目中,阿妈总是美丽的。……”正在这时,公路旁边的麦田里,有个正在拔燕麦草的姑娘用她那高亢婉转的嗓音唱起了当地一首古老的民歌:

我的家乡格桑花一般美丽,

看见了格桑花,

我就想到了我的家乡……

“师傅,请你把车开慢一些好吗?”泽仁娜姆请求司机说。

汽车缓缓向前驶去,大家听着姑娘继续唱道

我的家乡宝石般纯洁,

看见了宝石,

我就想起了家乡……

“唱得真好!”记者由衷地赞美道。当汽车重新加速朝前飞快地驶去后,她接着又说:“我还在成都的时候,早就听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康巴人能歌善舞,到了甘孜州一看,果然如此。”

央金卓玛不无骄傲地说:“你没听说我们康巴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吗?”

“这样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唱歌跳舞已成为康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今天。”坐在副驾驶座的旺泽插话说。

“娜姆书记,很久没有回甘孜来了吧?”记者出于职业习惯,特别能抓紧时间搜集素材。

“是的。”仍然沉浸在刚才那充满故乡泥土芬芳歌声中的泽仁娜姆这时仿佛从梦中醒过来似地说:“现在回甘孜倒是方便多了。1950年进藏时,交通十分不便,从甘孜到拉萨,沿途走走停停,一走就是两个多月。1954年川藏公路通车后,从拉萨乘车回来,也要十多天,有时遇到泥石流或塌方,公路中断,甚至要一个多月才能回到甘孜。后来,拉萨通航,从拉萨乘飞机到成都,从成都乘车到甘孜也就是两三天时间,而现在从拉萨乘飞机到帮达,再从帮达乘车到甘孜所需时间也就更短了,所以每隔三五年都要回来一次。虽然如此,在西藏的时候,我经常想起自己的家乡,那时多么想呼吸一口家乡田野上的清新空气,喝碗家乡寨子里香醇的酥油茶呀!”

“现在终于实现了!”记者感慨地说:“娜姆书记,你觉得现在家乡的变化大不大?”

“当然大啊!”娜姆肯定地说:“真是一年一个样。今天要不是泽旺啦带路,我恐怕连去格达活佛纪念馆的路都找不到啦!”

“啊!快到了。”泽旺说:“你们看,那不是朱总司令和格达活佛纪念馆吗?”

大家随着泽旺手指的方向,看见在右前方不远处的一座绿树成荫的园林。汽车驶近纪念馆门前停下,趁大家正在观赏大门上那块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朱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馆名的横匾的机会,记者赶快把纪念馆的全貌收入镜头。

前几天,记者在康定参加艺术节期间,采访到一条重要线索:甘孜州、县在白利寺第五世格达活佛的诞生地的甘孜县城郊的旭日里建立起一座《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足见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在康巴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到了甘孜后,她深入到居民小院和县城附近的农家,更是惊奇地发现不少家庭客厅的墙上都悬挂着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的画像。而谈起五世格达活佛来,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口皆碑。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着五世格达活佛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有一位老阿爸更是把格达活佛称赞为“我们高原的英雄,康巴人民的骄傲。”为系统而完整地采访五世格达活佛的事迹,她通过泽旺找到从西藏回甘孜探亲的泽仁娜姆,并约定今天一同乘车来到纪念馆。

泽旺领着大家走进纪念馆,首先瞻仰了朱德总司令栩栩如生的塑像。泽仁娜姆说:“朱总司令当年率领红军长征路过甘孜时,我还没有出生呢!亲眼见到朱总司令,那是60年代我第二次去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时候。可是他老人家1976年就离开了我们。要是他老人家能活到今天,来到甘孜他当年率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看看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P1-3

序言

                  田闻一

在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七十周年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前夕;在这样一个双喜的日子里,张芳辉先生的20集电视连续剧及同名长篇小说《格达活佛》,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真是一鸣惊人,可喜可贺。

“为真理,身披袈裟入虎穴,纵出师未捷身先死,堪称高原完人。求解放,手擎巨桨渡金江,虽长使英雄泪满襟,终庆康藏新生。”这是毛泽东主席给格达活佛写的挽联。新中国诞生之初,身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格达活佛,为了西藏能早日实现和平解放,让受尽折磨的百万农奴能尽快摆脱农奴制血迹斑斑的桎梏,他不顾自身安危,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渡过西藏上层派重兵把守的金沙江欲去拉萨,把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诚意带给西藏上层,同时规劝那些不自量力、别有图谋的噶厦成员,却因西藏反动上层人物和居心叵测的帝国主义分子相勾结织成的一张黑网层层阻挠而未能成行,宿愿未了,为国殉难。毛泽东主席写给格达活佛的这幅挽联,就是对格达活佛一生最生动的写照和高度概括。

芳辉先生撰写的这部长篇小说《格达活佛》,时间跨度大。艺术地、完整地再现了格达活佛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在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当年带领一个方面的红军长征经过甘孜时,发动当地藏族群众,建立博巴革命政府,作为甘孜白利寺活佛的格达活佛,他追求进步追求革命,自觉投身其中并发挥了重大作用。小说从格达活佛担任博巴政府副主席起,一直写到新中国诞生之初,格达活佛壮志未酬,溘然而逝为止。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也是史料短缺的一段是:红军走后,格达活佛如何发动带领当地藏族群众,同反动派进行旷日持久艰苦卓绝斗争这一段。书中对此表现充分。比如,书中刻划了有的群众为掩护红军伤员千方百计,不顾自身安危,以及在红军伤员痊愈之后,他们是如何冒险舍家、舍命送这些红军战士归队等等。其斗争之险峻艰苦,环境之恶劣复杂,都决非我们坐在书斋中仅凭灵气的作家可以想象出来的。

《格达活佛》,虽然具体展示的是一段红军长征前后发生在甘孜的人和事,可是格达活佛这个进步人物的形象,这个人物身上所迸射出来的时代光辉,却不仅烛照于甘孜地区,而且烛照了整个康藏地区,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本书具有相当广阔的史诗意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曾经应邀几次去到康区,其中走得最远的一次是去年国际康巴艺术节在康定举办前夕,我曾翻越雀儿山到德格去来,一路上感受颇多。被川藏线上第一险隘,高高的雀儿山一分为二的德格县是康藏文化发祥地之一;那里有著名的德格印经院,同时也是格萨尔王的故乡。

一路来去,甘孜给人印象也非常深刻。甘孜在康藏地区号称粮仓,那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地物产也都相对丰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甘孜城郊那一座记录了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建立博巴革命政府的纪念馆。园林式的纪念馆占地广宏,里面绿树成荫。在纪念馆的台阶下,矗立着一尊朱德总司令和格达活佛坐在地上,促膝交谈的汉白玉雕塑,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纪念馆里展览的朱总司令、刘总参谋长、格达活佛的诸多照片及当初博巴革命政府的实物种种,也都比较丰富,向我们无言地述说着那段已然过去了的峥嵘岁月。

甘孜州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先枣和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陪同我们参观时,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详细讲述了这段历史。过后我又多次翻阅了红军当年长征有关这段史实的资料。我发现,惟有红军走后,坚定地拥护红军的博巴政府副主席格达活佛又如何坚持斗争等等,是一个空白。

所幸的是,芳辉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格达活佛》填补了这个空白。像格达活佛、博巴政府这样重大的人物事件,在我看来,不是哪个人想写就可以写出来的,更不是可以坐在书斋里,仅凭想象,仅凭从外国小说那里生吞活剥地套了点这个流那个流,所谓“先进”的写法就可以写出来的,而只能是像张芳辉先生这样具有相当的康藏生活阅力和政策水平的人才能够写得出来。

张芳辉长期生活在康藏。他对那片广袤、丰饶、神秘、深邃、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非常熟悉,非常有感情。他先是在《甘孜日报》社作过多年的编辑部主任,过后又到了西藏,先在西藏人大工作,后又在西藏政协作副秘书长,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1年。他是一个老康藏。

芳辉同志在多年的报纸编辑、文秘工作之余,长期坚持文学创作,而且是个有心人,对于康藏重大的人物事件作了多方采访勘察,历历在心。毫无疑问,格达活佛这个极具亮点的人物、事件,多年以前就进入了他的视线,为小说作了充分的写作准备。这部书稿,不说前期准备,光是写作,前后花了5年时间,数易其稿,其间辛劳可想而知。

如今出书难,且盛行炒作。有的书的发行成功,实际上就是炒作成功。而芳辉同志为人为文相当低调,可以想象,他在动笔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计功名利禄,是在为一种使命感写作。而且,芳辉同志的身体也不好,退休多年。这本书能被西藏人民出版社认定,顺利出版,在可喜可贺的同时,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令人振奋!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学。在我看来,无论时代怎样演进,文学理论如何诠释,文学即人学这个科学论断却永远不会过时。问题是如何去挖掘,表现人物。小说,尤其是带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不能在书中作报告,也不能当长篇通讯、人物传记来写。小说需要有它自己的艺术表现规律,这就是写人,写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形成、人物的命运。

从《格达活佛》看来,芳辉同志是深谙其中三味的。这本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相 当长的时间跨度上,在长征、长征之后严峻的日子里和新中国建立之初三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上,站在时代高度,着力去写人,写格达活佛,写围绕在格达活佛周围的一大批人。这些人中,有白利寺思想进步、同情红军的住持,有一大批进步群众;也有反面阵营中的人。比如反动县长卢品之、土匪、国民党军官;还有在革命和反革命阵线上首鼠两端,权衡利弊,最后被我们的统一战线统一了过来的头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众多人物,都有相当的典型性。有的人物,仅仅是几笔点染,也大都能带着其独有的个性风采跃然纸上。尤其是格达活佛这个人。看完全书之后,掩卷思索,这个人物犹如高尔基一篇名著中的丹柯。为了替人们照亮黑暗中的前程,丹柯不惜将自己的一颗心从胸脯里挖出来,高高举在手上,格达活佛就是丹柯这样的人。

写《格达活佛》这样的长篇,很考功夫。因为这中间,大的方面要涉及民族、宗教这样的大事;小的方面要涉及到好些藏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生活用语、民间谚语等等。而其间又纵横交错,牵一发动全身。任何一环弄不好,大则引发事端,小则非驴非马,让人贻笑大方,整体上对这部长篇形成破坏。而从这部《格达活佛》来看,芳辉先生在这些方方面面的处理都是好的。

如果从当今风头很劲的一些文学观点来看这部长篇,芳辉先生在对这部长篇的表现方式上,文学的语言,文学的意境、韵味上都可能老套了些。但在我看来,这样正好。书中的主人公格达活佛真实可信。在表现手法上,是现实主义的,一点没有玩花架子。写得扎实而朴实。扎实表现在两方面 生活和文学写作的扎实。在这部长篇中,通篇没有一句作者跳出来,故作激情洋溢的作报告似的说教。所有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都蕴藏于人物 尤其是主人公格达活佛的形象中。

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芳辉先生的一些长处也就是他的短处。长期的报纸编辑和公文写作,让他在写作时,其思维、用语、格调、层次、递进这些在写作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运用起来也都很正规。这样,也就缺少了一部分文学的灵动、想象和韵味。

芳辉同志是一个低调的人,也是一个有心人。我知道,他本身就是一座康藏人文的富矿。作为读者,我期望他在这部电视连续剧播放和这部书出版之后,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养精蓄锐,从而再接再厉,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具有浓郁康藏特色的好作品。

我们有理由期待着。

后记

修改完《格达活佛》,我不由得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个在川藏高原广为传颂的曲折动人的故事终于能够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四十余年的宿愿终于能够得以实现!

1959年我由四川省林业厅调去甘孜州工作。1961年调《甘孜报》担任编辑、记者。1964年秋去甘孜采访舍己救人的渡船工胡开贵的先进事迹,在去卡攻道路的途中路过白利寺时,专程去该寺参观了红军留下的文物,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五世格达活佛同朱德总司令的合影照片,一位高僧还给我介绍了五世格达活佛当年支援红军和1950年进藏在昌都遇害的一些情况。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搜集整理格达活佛的生平事迹,并曾几次深入白利寺采访。通过采访,五世格达活佛那爱国爱教爱人民的崇高品格和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深深地激励了我,使我感到如不写出一点什么东西来悼念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活佛,便会寝食难安,遗憾终生。但是,在那些年代,由于许多政策界限难以把握,加之工作繁忙,所以,虽几经动笔,但终未成篇。1996年,甘孜州、县人民政府在甘孜雅砻江畔的旭日里兴建了一座纪念馆,时任l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还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的馆名,供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参观和瞻仰。纪念馆的建立,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于是,我就在从西藏回到双流西藏干休所养病期间,于199r7年秋一气呵成了这部小说初稿。

这些年来,在《格达活佛》的创作过程中,曾先后得到一些老西藏、老甘孜等老朋友的支持帮助。他们中有:青绕、王万林、丹郎、周鹏程、汤武精、王明纲、夏承政、梅俊怀、龚伯勋、胡功发,在此一并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格达活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芳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3019026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2
出版地 西藏
202
14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