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纪德小说选/名著名译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后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本书收集了纪德的小说三部曲《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这可以说是他追求生活快乐和幸福的历程。纪德喜爱快乐,但更喜欢变化。他在《背德者》扮演放纵的角色,《窄门》和《田园交响曲》则相继扮演收敛的角色。然而,放中又有收,收中又有放,又各自成为复杂的活生生的角色。这正是纪德作品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内容推荐

在生活中寻求食粮,就是寻求快乐。纪德早年的散文诗作《人间食粮》,也就是追球生活快乐的宣言。后来发表的三部曲:《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可以说是追求生活快乐和幸福的历程。

拥抱一切能抓到的东西,强烈的欲望赋予我们支配一切的权力。旅途上所见的山光水色、幼鸟的孵化、盛开的鲜花、赤身的牧童……无不体现我们的幸福,都是我们内心春天的回声。正是这种追求欢乐的奔放的热情,吸引并激励了几代青年。

然而,《背德者》等三部曲,又可以说记录了追求快乐和幸福的痛苦历程。

因为,在人性被窒息的社会,快乐也是一种奢侈品。哪怕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一不小心也会伤害你所爱并且爱你的人。《背德者》主人公米歇尔和妻子玛丝琳游览意大利,到罗马时正值雪白的杏花盛开。米歇尔要把整个春意带回饭店,将客房布置成花海。不料妻子进门一见,竟然失声痛哭。强者自有强烈的快乐,而弱者适于文弱的快乐。玛丝琳有一点点乐趣就要陶醉,容易受强烈快乐的伤害。

还有更大的伤害,这就关系到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了。

米歇尔身上的欲望一旦爆发,往往来不及分辨,也不愿分辨其好坏,先满足了再说。因此他有些行为,如爱恋男童,就明显违背伦理道德,他也就成了背德者。玛丝琳已经知情,疾病又添心病,很快抑郁而终,葬身在异乡。

《窄门》则是另一种情景。阿莉莎与表弟杰罗姆自小青梅竹马,深深地相爱。不料母亲同人私奔,她的心灵有了创伤,又想自己比表弟大两岁,担心红颜衰老,便会失去杰罗姆的爱;与其将来有这种她绝难接受的结果,还不如不结婚,只保持纯情相爱的关系。不过,在阿莉莎看来,惟有基督教所说的极乐至福,才能与尘世的欢乐相抗衡。于是,她爱得越深,就越同杰罗姆疏远,相约在美德的峰巅相见,到上帝那里重聚。最后,她避开亲人,在巴黎的一家疗养院里孤独地死去。

纪德笔下的《田园交响曲》,同样是寻求生活快乐而酿成的悲剧。一名乡村牧师收养一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美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使她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的外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一步步堕人情网,给妻子儿女造成极大痛苦,但是又不敢面对现实。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双眼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于是,她只有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

了解了追求快乐的痛苦历程,也就更容易理解纪德的这段话:“对人来说,快乐不仅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而且还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我早就觉得,快乐比忧伤更珍稀,更难得,也更美好。因此,我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一种使命来承担,要向周围传播快乐,我认为最有效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本人作出表率,当个幸福的人。”

从这种表率的心中大量涌出的快乐,足供所有人畅饮。这既是天生的需要,又是道德的义务。作者一生的活动、一生的创作,似乎都旨在调解这两者的关系,使之更加融洽,更加和谐。然而他一生的行为、一生的作品,却更多地表现出两者的矛盾和冲突。

纪德和他的作品总是扮演并变换着角色。他和他的作品绝不会确定为一种角色,哪怕是伟大的角色,并且一直演到终场。他和他的作品要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善恶好坏,而只是组成相互对立体,在人生大舞台上演出。

目录

背德者

窄门

田园交响曲

试读章节

         第 五 章

我们在比斯克拉不会住多久了。二月份的连雨天一过,天气骤热。经过了几天难熬的暴雨天,一天早晨我醒来,忽见碧空如洗。我赶紧起床,跑到最高的平台上。晴空万里,旭日从雾霭中脱出,已经光芒灿灿;绿洲一片蒸腾;远处传来干河涨水的轰鸣。空气多么明净清新,我立即感到舒畅多了。玛丝琳也上来,我们想出去走走;不过这天路太泥泞,无法出门。

过了几天,我们又来到洛西夫的园子,只见草木枝叶吸足了水分,显得柔软湿重。对于非洲这块土地的等待,我还没有体会;它在冬季漫长的时日中蛰伏,现在苏醒了,灌醉了水,一派生机勃勃,在炽烈的春光中欢笑;我感到了这春的回响,宛似我的化身。起初还是阿舒尔和莫克蒂尔陪伴我们,我仍然享受他们轻浮的、每天只费我半法郎的友谊;可是不久,我对他们就厌烦了,因为我本身已不那么虚弱,无须再以他们的健康为榜样,再说,他们的游戏也不能向我提供乐趣了,于是我把思想和感官的激发转向玛丝琳。从她的快乐中我发现,她依旧很忧伤。我像孩子一样道歉,说我常常冷落她,并把我的反复无常的脾气归咎于我的病体,还说直到那时候,我由于身子太虚弱而不能跟她同房,但此后我渐渐康复,就会感到情欲激增。我这话不假,不过我的身体无疑还很虚弱,只是在一个多月之后,我才渴望同玛丝琳交欢。

气温日益增高。比斯克拉固然有迷人之处,而且后来也令我忆起那段生活,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我们突然决定走了,用了三个小时就把行李打好,是次日凌晨的火车。

启程的前一天夜晚,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月亮有八九分圆,从敞开的窗户照进来,满室清辉。我想玛丝琳正在酣睡。我躺在床上难以成眠,有一种惬意的亢奋感,这不是别物,正是生命。我起身,手和脸往水里浸一浸,然后推开玻璃门出去了。

夜已深了,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息,空气都仿佛睡了,只有远处隐约传来犬吠声;那些阿拉伯种犬跟豺一样,整夜嗥叫。面前是小庭院,围墙形成一片斜影;整齐的棕榈既无颜色,又无生命,似乎永远静止……一般来说,总还能在沉睡中发现生命的搏动,然而在这里,没有一点睡眠的迹象,一切仿佛都死了。我面对这幽静不禁恐怖,陡然,我生命的悲感重又侵入我的心,就像要在这沉寂中抗争、显现和慨叹;这种近乎痛苦的感觉十分猛烈,以致我真想呼号,如果我能像野兽那样嘶叫的话。我还记得,我抓住自己的手,右手抓住左手,想举到头顶,而且真的做了。为什么呢?就是要表明我还活着,要感受活着多么美妙。我摸摸自己的额头、眼睑,浑身不觉一抖。心想总有一天,我渴得要命,恐怕连把水杯送到嘴边的气力也没有了……我反身回屋,但是没有重新躺下;我想把这一夜固定下来,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永志不忘;我不知道干什么好,便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_《圣经》,随便翻开,借着月光看得见字;我读了基督对彼得讲的这段话,唉!后来我始终没有忘却:现在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吧;不过,将来老了,你就要伸手……你就要伸手……

次日凌晨,我们动身了。

          第 六 章

旅途的各个阶段就不赘述了。有些阶段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的身体时好时坏,遇到冷风还步履踉跄,瞥见云影也隐隐不安,这种脆弱的状态常常导致心绪不宁。不过,至少我的肺部见好,病情每次反复都轻些,持续的时间也短些。虽然病来的势头还那么猛烈,但是,我身体的抵抗力却增强了。

我们从突尼斯到马耳他,又前往锡拉库萨,最后回到语言和历史我都熟悉的古老大地。自从患病以来,我的日子就不受审查和法律的限制了,如同牲畜或幼儿那样,全部心思都放在生活上。现在病痛减轻,我的生活又变得确实而自觉了。久病之后,我原以为自己又恢复原状,很快就会把现在同过去联系起来。

P31-32

序言

       自相矛盾的魅力

如果以时下最流行的记者采访的方式问纪德:“纪德先生,请问您最喜爱什么?最讨厌什么?”

纪德很可能回答:“我最喜爱快乐,最讨厌扼杀快乐的一切伦理道德。”

不错,“快乐”是纪德作品中最亮丽的一个词,几乎成为他生活的真谛。快乐、纵欲、生活、幸福、爱……这些在纪德笔下全是同义词、主题词,构成纪德作品的鲜明的生命线。

纪德明确写道:“人长出牙齿,能咬食咀嚼了,就应当到现实生活中寻求食粮。勇敢点儿,赤条条地挺立起来,你只需要自身的汁液的冲腾和阳光的召唤,就能挺立地生长。”

在生活中寻求食粮,就是寻求快乐。纪德早年的散文诗作《人间食粮》,也就是追球生活快乐的宣言。后来发表的三部曲:《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可以说是追求生活快乐和幸福的历程。

拥抱一切能抓到的东西,强烈的欲望赋予我们支配一切的权力。旅途上所见的山光水色、幼鸟的孵化、盛开的鲜花、赤身的牧童……无不体现我们的幸福,都是我们内心春天的回声。正是这种追求欢乐的奔放的热情,吸引并激励了几代青年。

然而,《背德者》等三部曲,又可以说记录了追求快乐和幸福的痛苦历程。

因为,在人性被窒息的社会,快乐也是一种奢侈品。哪怕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一不小心也会伤害你所爱并且爱你的人。《背德者》主人公米歇尔和妻子玛丝琳游览意大利,到罗马时正值雪白的杏花盛开。米歇尔要把整个春意带回饭店,将客房布置成花海。不料妻子进门一见,竟然失声痛哭。强者自有强烈的快乐,而弱者适于文弱的快乐。玛丝琳有一点点乐趣就要陶醉,容易受强烈快乐的伤害。

还有更大的伤害,这就关系到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了。

米歇尔身上的欲望一旦爆发,往往来不及分辨,也不愿分辨其好坏,先满足了再说。因此他有些行为,如爱恋男童,就明显违背伦理道德,他也就成了背德者。玛丝琳已经知情,疾病又添心病,很快抑郁而终,葬身在异乡。

《窄门》则是另一种情景。阿莉莎与表弟杰罗姆自小青梅竹马,深深地相爱。不料母亲同人私奔,她的心灵有了创伤,又想自己比表弟大两岁,担心红颜衰老,便会失去杰罗姆的爱;与其将来有这种她绝难接受的结果,还不如不结婚,只保持纯情相爱的关系。不过,在阿莉莎看来,惟有基督教所说的极乐至福,才能与尘世的欢乐相抗衡。于是,她爱得越深,就越同杰罗姆疏远,相约在美德的峰巅相见,到上帝那里重聚。最后,她避开亲人,在巴黎的一家疗养院里孤独地死去。

纪德笔下的《田园交响曲》,同样是寻求生活快乐而酿成的悲剧。一名乡村牧师收养一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美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使她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的外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一步步堕人情网,给妻子儿女造成极大痛苦,但是又不敢面对现实。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双眼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于是,她只有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

了解了追求快乐的痛苦历程,也就更容易理解纪德的这段话:“对人来说,快乐不仅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而且还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我早就觉得,快乐比忧伤更珍稀,更难得,也更美好。因此,我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一种使命来承担,要向周围传播快乐,我认为最有效和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本人作出表率,当个幸福的人。”

从这种表率的心中大量涌出的快乐,足供所有人畅饮。这既是天生的需要,又是道德的义务。作者一生的活动、一生的创作,似乎都旨在调解这两者的关系,使之更加融洽,更加和谐。然而他一生的行为、一生的作品,却更多地表现出两者的矛盾和冲突。

纪德和他的作品总是扮演并变换着角色。他和他的作品绝不会确定为一种角色,哪怕是伟大的角色,并且一直演到终场。他和他的作品要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善恶好坏,而只是组成相互对立体,在人生大舞台上演出。

《背德者》扮演放纵的角色,《窄门》和《田园交响曲》则相继扮演收敛的角色。然而,放中又有收,收中又有放,又各自成为复杂的活生生的角色。早年的作品《帕吕德》,是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被半个世纪之后的新小说派认了宗。在《帕吕德》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意气风发、放恣张狂的纪德。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忒修斯》,则是他一生的总结。一篇是文字恣肆轻狂,一篇是文笔老到洗练,可以看作是纪德的一放一收,一始一终。

变化与否定,贯穿纪德的一生。他说:“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样子,就想保持,总是处心积虑地像自己……比起反复无常来,我更讨厌某种坚定不移的始终如一,更讨厌要忠实于本身的某种意志,以及害怕自相矛盾的心理。”纪德从不试图维持自身的一致,维持已有的公认的形象(如文坛王子)。他认为,一个人正是通过自身的矛盾,才表现出坦诚,舍此就难免陷入虚伪当中。

应当指出,这种反复无常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正好应合他那种深藏的连贯性,即一颗坦诚的心。有些人煞费苦心,一生都要扮演一个伟大的角色。纪德则不然,他一个思想能化出许多思想,忽然念及天使就扮演天使,忽然念及魔鬼就扮演魔鬼,即兴演出傻剧、讽刺剧、悲剧和喜剧,还拉着观众一起演出,即使漏洞百出,有时甚至出丑,引起嘘声喝倒彩,也照样演得有声有色,落得个痛快,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下得台来还是那个充满活力的纪德。

纪德喜爱快乐,但更喜欢变化。他一再强调:“没有进步的状态,不管多么幸福我也不稀罕”;“没有进展的一种快乐,我嗤之以鼻”。在纪德看来,无论什么一经固定,就丧失活力了。这就是为什么,纪德活到八十二岁,“直到最后一分钟,他还是生龙活虎的”(莫洛亚语)。

这正是纪德作品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李玉民

二〇〇五年六月

于北京花园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纪德小说选/名著名译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纪德
译者 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2844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5: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