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清朝康熙皇帝收回台湾实现中国统一的故事,艺术地再现康熙朝台湾归来实现祖国统一的这段历史,谱写那一段特殊的复杂的背景下恩怨情仇的慷慨悲歌。以史为鉴,以情为纲,便是这部历史小说《归去来兮》的主旨。作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审视了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情节曲折生动。
图书 | 归去来兮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描述了清朝康熙皇帝收回台湾实现中国统一的故事,艺术地再现康熙朝台湾归来实现祖国统一的这段历史,谱写那一段特殊的复杂的背景下恩怨情仇的慷慨悲歌。以史为鉴,以情为纲,便是这部历史小说《归去来兮》的主旨。作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新审视了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情节曲折生动。 内容推荐 王朝更迭,恩怨情仇,同文同宗捐弃前嫌,干戈化玉帛; 骨肉同胞,血浓于水,海峡阻隔翘首相盼,苍天何凄楚; 天心厌战,人心思归,金瓯补缺华夏一统,愿景乃共同。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 一 章 春日阳光下的海面上,微风,海水悄悄地温柔地舔吻着参差不齐的海岸,吐出一股股淡淡的咸腥味。晚霞流丹,海面上如同绽开了万朵艳丽的红牡丹,却见不到一条渔船、一片风帆、一张收撒的渔网,显得无限空寂和苍凉,只有翱翔的鸥群咿呀盘旋,时而嬉戏追逐,时而俯冲海面。叼着鱼的海鸥鼓动双翼朝岸边飞去。鱼儿照旧自由自在地优哉游哉,或浮出水面或腾跃海空,亮出的鱼翅在开满红牡丹的水波上浑然编织成一幅亮丽的海毯;溅起的浪花在倒射的夕阳下闪烁着耀眼的银光。对于它们近在咫尺的天敌,鱼儿似乎毫无警觉,毫不在意,毫未戒备。因为这百万条千万条组成的游鱼大军,偶尔被海鸥叼去几条,实在是不足以动摇军心,海鸥对于它们生命的威胁比起成千上万条渔船上撒下的鱼网来说,真是微不足道……从两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在它们生存的这道海峡上,星罗棋布的大小渔船,突然间神秘地消失了。两年以来,未曾见片帆片网,于是逃避渔民捕获的鱼群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千传万,便出现了海面上这庞大游鱼阵容的壮观景象。 伫立海岸遥望大海良久的福建总督姚启圣抹了抹花白稀疏的胡子,长叹一声,心中念道:“唉,战事不息,百姓遭殃啊!”他转身踏着沙滩往回走,中军侍卫吴长材紧随其后,黄色细碎的沙粒上拽出两个人长长的影子。 突见奔来的马上跳下一名军士,趋前报告:“禀报总督大人,大批渔民越过界墙、湾港,海上发现百条渔船。” “啊,”姚启圣从沉思中警醒,急问,“水师提督万大人知道么?” “水师提督万大人、宁海将军喇哈达都已亲自前往镇压。” 姚启圣把手一挥,说:“快去湾港!” 姚启圣跨上一匹灰色健马,清瘦的身躯在高大的马背上显得弱不禁风。他紧抖缰绳,猛磕马镫,灰马咴咴嘶鸣,撒开四蹄,顺着一道绵延不绝的铁蒺藜拉成的围墙飞奔。这道沿着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直到广东五省海滨筑成的界墙,被百姓称为海边的万里长城。凡筑界墙处,逢山开沟,两丈余宽,名为界沟;又于沟内筑墙,厚四尺,高八丈,称界墙。遇溪河平地,则用大木桩栅和铁丝勾连。每隔五里于高埠处置一炮台,炮台外设有两个报警烟墩。每二十里设警盘一座,有营将千总、把总率兵守护,白日里派兵轮番嘹望,到夜晚则伏路监视。一旦遇有警情,立即燃起烽烟,左右绵延、次第接燃,各营将士就紧急出动,所有渔船一律不准越界墙出海。这海中不见片帆的情形,成了自顺治以来沿海的独特景观。 P1-2 后记 一九四八年底,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部从淮海战役中惨败,向南溃逃——老百姓称他们是侉兵——一路抢掠抓丁,作恶多端。我的故乡,满族聚居点完牌坊也遭遇此劫。我的叔叔完天培便是在归家的路上被侉兵抓走的。在距离完牌坊五六里远的邻村,侉兵们四散抢掠,将我的叔叔遗弃在村头的石磙上坐着,并无人看管,可他是一介书生,又生来胆小,硬是不敢逃跑。后来又有人在长江边纷乱的渡口看到他与被抓的壮丁们一起押上船,往江南开去……再后来就有传言,叔叔跟着国民党军队到台湾去了。在此后的许多年里,婶婶几乎逢人就顿足捶胸叹息说,“唉,只有一个人坐在磙子上,怎么就不跑呢!”一连多少年总是这么怨悔,总是重复这句话,村里人都听烦了。她带着四个幼小的孩子,艰难度日,而每年除夕吃团圆饭,婶婶总是将八仙桌靠中堂供奉先祖完颜阿骨打那边的位置空出来,说这是叔叔的位子。桌上摆着一碗饭,一双筷子,一壶酒,连杯子也满斟着,表示一家之主出远门去了。婶婶坚信叔叔活着,就在大海那边的台湾。于是年年月月日日企盼着,每一次节日的聚宴总是照旧摆着叔叔的碗筷。直到她一九六七年去世前,还坚信丈夫依然活着,交待儿女们逢年过节不要忘记给父亲设生座摆碗筷。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台湾同胞蜂拥归来寻亲的热潮,那骨肉分离久别重逢的悲喜场面真是令人感动。遗憾的是,婶婶的魂魄凄凄,弟妹们的引颈顾盼,却终于没有能在台湾寻亲的热潮中见到叔叔的影子。归来的台湾同胞说,他们也在台湾多年寻访完天培,同样是音讯全无。我想,泉下的婶婶可能还是不甘心吧? 当我在写作历史小说《神鹰》阅读《清史稿》时,被郑成功背父报国保明抗清把荷兰人从台湾岛上赶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郑成功逝世了,清朝统一了整个中国大陆,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壤依然占据台湾。此时的反清复明已是没有实际意义了,郑氏政权成了孤悬海外、邦非邦、国非国的小朝廷。岁月蹉跎,几十年过去了,从大陆跟随郑成功去台湾的将士们以及闽浙粤沿海过去的百姓们,大多数的骨肉亲人仍然留在大陆。清郑的对峙,战事的频繁,使这些久别的家庭无法团聚,只能是隔海相望,碧海青天夜夜心。数十万分离的亲人在思念惆怅哀伤怨恨中含着无限眷念和绝望离开人间。政治上的复杂因素,海峡鸿沟的腥风血雨。人为地造成了一幕幕生离死别的惨剧。两岸间生生不息的亲情、爱情、友情,酿成了难以名状的畸形、异化、恩怨。隔海相望的两岸同胞本来便是血浓于水,亟盼团圆骨肉相聚。此时的老百姓对于满汉之间的强烈冲突和仇恨意识,已经渐渐淡泊了,反分裂、盼一统,成了当时中华民族心底的血泪的呼喊,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人生不过百年,而一脉相连的骨肉却至死也未能相见,实在是人间的大悲剧。而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可宝贵的高尚情感,也是文学艺术千古不变的永恒主题。我联想起叔叔与婶婶的恩爱,想到婶婶至死还眷念叔叔仍在台湾的惨剧,联想起施琅与郑成功与刘国轩的恩怨,联想起他们的仇恨和拼杀,不由得便产生激情,就想艺术地再现康熙朝台湾归来实现祖国统一的这段历史,谱写那一段特殊的复杂的背景下恩怨情仇的慷慨悲歌。以史为鉴,以情为纲,便是我创作这部历史小说《归去来兮》的主旨。 记得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天子娇客》出版后,在北京中国作协召开的研讨会上,很多著名评论家作了热情的鼓励和指教,指出文学是入学,要有人文关怀、人性发掘、思想深度,要有文化底蕴、历史观照、情感交融。(尽管有人嘲哂这是传统观念中衡量精英文化的标准,要被什么时尚化现代化所取代云云,但我却是不屑于后者的。)在写《归去来兮》小说时,我是努力这么做了,但做得够不够,好不好,还有待于大家的评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书的编辑、出版花费了很多心血,中国出版集团、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也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支持;安徽省委宣传部、合肥市委宣传部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也曾积极地扶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完颜海瑞 二00五年六月六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归去来兮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完颜海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5290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05-11-01 |
首版时间 | 2005-11-01 |
印刷时间 | 200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