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安两百将领传(1-2共2卷)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上半叶,红安参加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的有近数十万人,其中14万人英雄儿女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几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本书共2卷,收录了21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丛书中,作者用翔实的笔触再现了这些将军的丰功伟绩,让读者可以重温21位革命先辈的风采。

目录

前言

特别篇

董必武

李先念

郑位三

上将篇

王建安

王诚汉

陈锡联

周纯全

郭天民

秦基伟

韩先楚

谢富治

中将篇

王近山

刘飞

刘昌毅

李天焕

张天云

张仁初

胡奇才

徐深吉

徐斌洲

詹才芳

试读章节

私立武汉中学是一所崭新的学校,教师领取低薪或只拿生活费;向学生收费少;男女生同校同班;国文教学文言白话兼用,准许学生用白话文考试;班设班主任,辅导学生自习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注意国际国内时事,研究俄国革命问题和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潮;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校务领导。董必武教国文,经常选用杂志上的白话文为教材,宣传新思想。这所学校在董必武的领导和推动下,不仅是湖北教育改革的先驱之一,后来又成了湖北党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从1920年开办到1928年遭桂系军阀封闭,八年中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1920年六、七月间,董必武和张国恩收到李汉俊和刘伯垂自上海的来信。信上说,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约他们在武汉筹建同类性质的组织。董必武非常高兴。他和张国恩同陈潭秋商量后,迅速复信李汉俊表示同意。最先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董必武、张国恩(数月后又退出小组)、陈潭秋三个人,随后又有刘伯垂(已由上海回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包惠僧、郑凯卿、赵子健参加,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在武汉多公祠建立了活动地点。

不久,李汉俊又介绍俄籍共产党员马迈耶夫夫妇从上海来到武昌,帮助共产主义小组工作。董必武与他们接谈,并商量筹办一所外国语学校请他们教外文,以作掩护。但因当时武汉要求学俄文的人很少,计划未能实现。不久,马迈耶夫夫妇即离开了武汉。

这时,以恽代英为首的利群书社,经销全国各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书刊,对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早期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武汉著名的进步团结,吸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在它周围。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成立后,曾多次与利群书社联系。1921年初,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吸收了利群书社负责《武汉星期评论》编辑工作的黄负生、刘子通参加活动,随后他们也加入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成为利群书社最早入党的两位同志。

共产主义研究小组为了在青年中开展工作,开始在武汉中学把董必武、陈潭秋直接影响下的张培鑫等十多名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关心国事,接近工人,联系青年。由于他们的活动和影响,中华大学、武昌高师、湖北一师、女师、高师附小等学校,也先后成立了团组织,并对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展开了斗争。

1921年6月下旬,董必武和陈潭秋被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推举为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期间,董必武报告了武汉小组的情况,参加了大会文件的起草工作。在讨论关于对孙中山的态度时,他发言反对把孙中山与北洋军阀统称为“一丘之貉”的说法,指出孙中山与北洋军阀有原则的不同,应区别对待。从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8月,董必武和陈潭秋回到武汉传达讨论了党的“一大”决议以后,成立了中共武汉工作委员会。1922年初,武汉党的工作委员会改组成武汉区执行委员会,下辖武昌、汉口、汉阳、江岸、徐家棚五个支部,并在武昌黄土坡下街设立了区委机关,董必武任区委执行委员。

1922年,武汉中学设立了二部,董必武除教书外,兼管校务,还先后在启黄中学、湖北女师、湖北一师等校兼课,以教授国文课的便利,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他还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纱厂创办工人识字班和平民夜校,吸收工人及其子弟上学,教他们学习文化,同时又对工人进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工人识字班和平民夜校,受到工人群众的极大欢迎,连远在数里之外的震寰、裕华纱厂的工人,也都赶来听课。董必武还通过各种关系接近工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他在汉阳铁厂结识了很多工人,又通过他们认识了大冶铁厂的工人仇国升,经过对仇的认真了解和帮助后,发展他人党,并帮助他很快建立了该厂的党支部。这是湖北厂矿中建立较早的党支部。董必武多次倡导并亲自组织各校学生利用假期回县的机会,进行农村调查,开展移风易俗、改革教育、革新政治的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逐步发动农民开展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活动。

董必武、陈潭秋等以武汉中学、湖北一师等校为阵地,在学生中培养了许多革命积极分子,经认真的审查和选择,先后发展了王鉴、王秀松、戴克敏、魏人镜、陈步云、邓中赤以及王尚德等一大批党团员。1923年冬,他将黄安籍的党员王鉴等组成中共黄安工作组派回黄安,通过创办平民学校、自学师范学堂等各种活动,使黄安的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逐步开展起来。被派去的这些学生党员,在群众斗争的风雨中,都逐渐成长为群众运动的领袖。他还多次听取党的黄安工作组的汇报,并深入到黄安工农群众中,指导革命运动。1924年又组织了中共麻城工作组,到麻城开展革命工作。同时,他还要求各学校发展的党员先后返回各县,开展革命工作,创建党的组织。这些革命火种,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迅速地遍布了整个湖北大地和鄂豫皖边界地区。后来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李先念,在回顾历史时深情地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老祖宗,是湖北和大别山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P.12-14

序言

红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第一县。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几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陈锡联、秦基伟、韩先楚、王建安、周纯全、郭天民、王诚汉、王近山、刘飞、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张仁初、胡奇才、徐深吉、徐斌洲、詹才芳等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开国将领。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数万名红安籍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先后应征入伍,戍边卫国,其中吴晓恒(女)、黄俊峰、胡先贵、江建曾、罗毅、秦卫江、李平、刘晓琨等同志脱颖而出,成为共和国新一代将军。

为了让当代青年更好地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开国将领们的光辉业绩,学习革命前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并从新一代将军的成长经历中受到教育和鼓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根据中央、省、市党史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中共红安县委、红安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的《红安两百将领传》编委会,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党史办公室兼),在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多卷本的《红安两百将领传》,奉献给广大读者。

衷心感谢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为《红安两百将领传》题词。

《红安两百将领传》立传对象为:红安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安籍军官;战争年代曾在人民军队中从事军政领导工作,建国后担任副军(副省、副部)级以上职务,或享受副军(副省、副部)级以上待遇的红安籍高级干部;战争年代牺牲的副师(副地)级以上红安籍革命烈士。全书拟分五卷六册和若干本专辑,陆续编辑出版。第一卷由“特别篇”和“上将篇”组成,出一册;第二卷为“中将篇”,出一册;第三卷为“少将篇”,出上、下两册;第四卷为“高级干部篇”,出一册;第五卷为“英烈篇”,出一册;专辑为“新一代红安籍将军”,暂不定册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一、红安,原名黄安,1931年12月第一次改名为红安。一年后,其西部二程区、西北部仙居区各一部分划归新设置的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北部紫云区一部分划入新建的河南省经扶县(今新县)。所划出的地方均是当时红安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刘华清、吴先恩、高厚良、吴世安、吴林焕等数十名开国将领和著名军事家、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烈士等,就是从这些地方走出来的。他们本是红安人,红安人民将永远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鉴于大悟、新县也在为他们立传,也在编撰类似书稿,为了尊重邻县人民对老将军的感情,根据行政区划的现状,这些将军及相关人物的传记,暂不编入本书。

二、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这是编撰人物传记尤其是中共党史、军史人物传记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在编纂本书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这条原则,力求所有传记资料准确可靠。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人物资料来源单一,加之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可能存在某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我们热忱欢迎知情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供有关资料,以便今后再版时补充、订正。

三、受资料限制,本书传稿篇幅(字数)以编者所掌握资料的多寡而定,并非其它。

四、除第一卷“特别篇”外,各卷(册)传记的编排均以传主姓氏笔划为序。

编 者

2001年3月19日

后记

《红安两百将领传》的编纂、出版工作,得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以及李先念传记组、董必武传记组和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黄冈市委党史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得到许多红安籍将领及其亲属、子女的热情帮助,得到程振声、朱玉、王全忠、牛立志、杨瑞广、王性初、马焰明、琚运富、祁文武、杨长青、周发全、程仪、陈太其等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在本书首卷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中共红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本书的编纂、出版极为重视,专门成立编委会,组织工作专班,将其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1997年12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共同审定了全书编纂方案;2001年12月18日,主持红安全面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县长林全华同志(现任县委书记),在县委常委会议室主持召开编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彭希林同志关于本书前两卷征编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书稿的审定、出版等重要事项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抓紧做好后三卷以及《新一代红安籍将军》专辑资料征集、编纂工作作了安排。参加会议的有县委副书记梅祖怀、曹汝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家斌,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大月,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吴光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杜章均,县政协主席陈远均,原县委书记彭定国,原县委副书记耿协楠,原县政协主席徐觉先等同志。

本卷由彭希林主编、统稿。主要撰稿人(单位)为:董必武传记组、李先念传记组;(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王诚、王东波、刘光明、李德义、辛向阳、孟晓慧、姜庆肇、周念念、熟丽卿、秦华、彭希林、蔡宝光、熊建国、霍燕平。编务:孟晓慧、辛向阳、彭海华。

编 者

2001年5月16日于湖北红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安两百将领传(1-2共2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红安两百将领传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09973
开本 32开
页数 8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1-06-01
首版时间 2001-06-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6.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