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厕所的文化史,讲述了厕所的历史以及与之相连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作者甚至认为人类的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厕所开始的,因为只有有了厕所,人类才不必为了躲避自己的排泄物而东奔西走,从而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当然这是一种有趣的解释。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手纸的历史,以及与厕所有关的委婉语,有趣的奇闻轶事,比如,早期欧洲人直接把夜壶倒向窗外;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路易十四有坐在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启蒙时代的欧洲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文笔幽默轻松,令人捧腹。

内容推荐

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第一个厕所建立开始。

早期欧洲人直接把夜壶倒向窗外;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路易十四有坐在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启蒙时代的欧洲城市还是污秽连天……

作者积八年之功,寻访世界各地的厕所,考察形态各异的厕所文化,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亦庄亦谐、饶有趣味的厕所发展史。本书书充满了各种轶闻趣事、野史典故,读来让人啼笑皆非。我们在书里闻到的不是厕所之臭,而是书之香。这是一个幽默的人写的一本幽默的书,一定能让笑得“喷饭”!

目录

引言

1 文明的发端

2 中世纪:兰斯洛特爵士的便桶

3 现代之前的欧洲:邋遢的起床号(1500—1700年)

4 启蒙时代:公共厕所(1700—1800年)

5 维多利亚时代:体面而正经的便壶(1800—1920年)

6 20世纪:千姿百态的便器(1920年至今)

7 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卫生习俗

8 讳称与别名

9 关于手纸

10 东方及其他地域的厕所揭密

11 战地厕所

12 最后的乐章:厕所轶事

参考书目

致谢

试读章节

环保马桶

绿色运动也将矛头指向马桶,认为这一领域的进步可使环境大为改观。每次冲洗耗水3至7加仑的马桶不再被投入生产。联邦政府近日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新装的马桶只耗水1.6加仑。倘若人人使用新兴的节水马桶,则仅纽约一个州每日可节水9000万加仑。为鼓励暂住房屋及旅馆尽快换用1.6加仑马桶,纽约州政府以150美元的价格收购旧式马桶。

然而,新型马桶也有不如人意之处,即“滑痕”。节能冲水装置并不总能产生足够的压力和水流来将整个马桶一冲而空。即使马桶得以清空,也经常留有暴露隐情的痕迹。“一冲即可’’(select—A—F1ush)公司已生产出一种可“处置”这一恼人难题的马桶。该公司特制了一种马桶,使用者可选择冲洗便盆所需要的用水量。在休斯顿(Houston)三间公寓房里联合实施的一个试点项目表明,使用改进后的马桶可节省20%的水源。

成本较低的节水之道则是将洗涤槽连接到马桶上。“实惠商品”(Real Goods),一家环保商品公司,以每条35美元的价格出售洗涤槽,可将它放置到马桶水箱盖子处,并用接合处套管里流出的洁净水冲洗便盆内的污物。如此一来,洗手后水流再次循环到马桶中,备冲洗马桶之用。

柏林一名节水成癖的男子将自己的洗澡水引到室内盆栽上过滤有害细菌,由此实现再循环。循环过的水用于冲洗马桶。水流经由置于房屋一侧的盆栽汩汩流出窗外,进入底层地板上的一个贮水箱里。

如今万物几乎都可循环利用。早在几个世纪前,农夫们就已懂得如何利用污物,他们把粪便做成堆肥,提取一种叫做“黑金”(black gold)的含氮量丰富的大粪。大粪比化学肥料更合人意,它能为庄稼和焦土提供一种廉价的有机肥。1982年以前,75%的粪便要么被埋在垃圾堆里,要么被倾入江河湖海中,或者被付之一炬。当前,有50%以上令人不快的粪便被循环利用。出于对疾病的担忧,给用来饲养动物的作物施“黑金”肥的做法也相当有限。但人们正对污物系统进行试验,以期拓展粪肥市场。

同时代瑞典的一只马桶在堆肥过程中排除了中介物的作用。这一有益环境的马桶可实行无水操作,也不需要同排水系统连通。粪便被放到一个密不透风的包裹里,直至细菌将其分解为富含氮和磷的有机物质。它由1930年瑞典艺术教师理查德·林斯居姆(Rikard Lindstrom)发明的“斜坡”(Clivus)基础上改进而成。林斯居姆的“斜坡”收集屋内所有的污物,运用堆肥法将其制成大粪。只需要极少量的水。现代版的马桶则将尿液从粪便中分离出来,提高了系统的效能。

P102-103

序言

马桶象征着生命之所。查理五世((2hades V),后来欧洲广袤领土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500年在马桶上开始了人生旅程,其母在如厕时生下了他。猫王埃尔维斯(Elvis)则死于马桶之上,这说明马桶也成了(某些人的)死亡之所。尽管数百年来马桶及其始祖一直满足着人类的需要,但大多数人对其历史知之甚少。谁发明了第一个冲水马桶?不,不是托马斯·克拉普尔(Thomas Crapper)。发明马桶之前人们用什么来处理粪便?为什么马桶被誉为宝座?

我希望能在下文中解答上述问题。但在开始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下本书的资料来源,以免个别读者觉得书中某些史实对所提及的许多文化有冒犯之嫌。通过查阅公告、日记和粪石学著作,我收集到大量稀奇古怪的故事。本书的不少素材取自大探险时期和大英帝国时代的西方旅行者,他们寻访新大陆、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其叙述的准确性因人而异。其中有一些听起来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不少记录已被证实。本书并非想冒犯任何人,而只是展示便桶的历史及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风俗习惯。

现在我们来一窥书中内容。起初人们都在远离家门的地方进行排泄。随着人类在智力和社会化方面不断向前推进,卫生制度也取得了缓慢而细微的进展。某些文明使用的厕所比其他文明先进得多。还有一些文明则表明,在保持卫生方面,人类同动物相差无几。过去,人们处理粪便的基本做法就是将其收集到罐中、扔出窗外。这样处理的后果不难想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洞察力而又相当滑稽的人类发展视角。卫生习惯近年来的演变和马桶的进化都源自国家对各种流行病作出的集体反应。19世纪中叶盛行于欧洲,尤其是英国的霍乱,极大地推动了马桶事业的发展,也使大众接受度大为飙升。

历史学家通常将目光集中在地位显赫的绅士和贵妇们身上。对马桶发展史的回顾可能会抹煞社会等级制度。毕竟,每个人都必须扯下裤子或拉起裙摆大小便。惟一的区别就是所用器具不同。国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拥有一个黑天鹅绒表面、镶着2000颗金钉的马桶座圈。“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 XIV)认为“去洗手间”而中止一段对话很不合时宜。令来访者惊恐的是,路易会坐在夜壶上接见他们。从发现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河流域的“马桶”雏形开始,到20世纪日本的高技术马桶,对马桶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饶有趣味的生活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朱莉·霍兰
译者 许世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58880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1.2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