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承恩与西游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不逢时,一生坎坷。然而在他下世400年后,他的墓地、骨骸以及他的一些碑刻手迹被发现。现已于淮安河下打铜巷重建吴承恩故居,马甸乡的二堡村吴承恩墓地也修茸一新。

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内容推荐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目录

前言

引子

一 吴承恩的家世和社会关系

 父亲吴锐,为人忠厚

 姐姐承嘉,外孙邱度

 妻子叶氏,贵族千金

 儿子凤毛,早年夭折

二 吴承恩的生平事迹

 童年聪慧,众人夸奖

 参加科举,连连失利

 深刻反思,看透科举

 隐居茅斋,撰写《西游》

 读书南监,名士风流

 再次谒选,作吏风尘

 诗酒为伴,安度晚年

三 吴承恩的多才多艺

 直率清新的诗歌艺术

 精于绘画艺术的鉴赏

 酷似虞、欧的书法艺术

 围棋国手的知心朋友

 参加过抗倭军事活动

 附:吴承恩著作述略

四 吴承恩的社会交游

 吴承恩与他的状元朋友

 吴承恩的乡绅前辈朋友

 吴承恩的官府里的朋友

五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六 《西游记》与淮安掌故

 淮安:西游文化交流的胜地

 唐僧的“家”搬到了淮安海州

 无支祈故事就发生在淮安境内

 泗州大圣僧伽也是淮安的故事

 淮安的都土地庙就在大市街旁

 楚州壁画《猴马图》与弼马温

 传统名菜蒲根菜写进《西游记》

 古寺庙在《西游记》中的投影

 “僧纲”是管理佛教事务的府级僧官

 “旃檀功德佛”与旃檀佛像

 雷神庙与淮安雷神殿

 东坡诗与《西游记》中的风

 观音院火灾中禅堂独存

 石中生人与石中生猴

 人变为虎

 “死的去,活的住!”

七 吴承恩与《西游记》

 接受心学,追求平等自由

 吴承恩有些狂放

 吴承恩与饮酒

 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朝廷不会用人

 对世袭制度表示不满

 议论秦玺,抨击首功好杀等制度

 认为百姓的灾难都是由官府造成的

 对三代“王道”的看法

 吴承恩有爱奇闻的特性

 吴承恩颇通金丹之道

 吴承恩擅长写仙景

 吴承恩诗文中的猿猴

 “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吴承恩

八 吴承恩名垂千古

 身后之事都付与后人评说

 吴承恩墓地被发现的经过

 巨星长眠地,万方瞻仰处

 吴承恩的真容再现于人间

 吴承恩纪念馆简单介绍

 同名同姓吴承恩之趣谈

试读章节

吴承恩,字汝忠,另外还有一个字,叫以忠,人们不大知道,我是在一幅字画的题跋中看到的。淮安在汉代曾经叫射阳县,县的东南边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与他有交游的人都称他为“吴射阳”或“射阳先生”。而他自称“射阳居士”。后代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这大约是不准确的。他有一方篆文印章,刻的就是“射阳居士”4个字,我们现在发现的几件墨迹和碑刻上,皆钤盖这方图章,没有一件称“山人”的。淮安地处淮河之南,秦汉时期为淮阴县。唐代为楚州,一度时期也曾改名叫淮阴郡,所以他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加上“淮阴”或“淮南”二字,自称“淮阴吴承恩”或“淮南吴生”。这是明清时代两淮地区文人的普遍风气。又因为明代淮安府所辖范围为淮海地区,故有时又自称“淮海”人,如“淮海浪士”。

吴承恩先世涟水人,是后来迁居到淮安的。他在《先府宾墓志铭》一文中说:“他家原籍在涟水,不知是什么时候迁到山阳县的。”涟水、山阳明代都是淮安府的属县,山阳就是淮安府城所在地,即今楚州。他说,因为家里既贫寒又孤单弱小,又没有了家谱,所以从他高祖父以上的事,就说不清楚了。迁到淮安肯定不是他高祖时候的事,还要再向上推一代或几代。按照这样的分析,吴氏迁淮当在明代初年,离吴承恩生活的时代已有一百几十年的时间了。

元朝末年战争频仍,淮安所遭战祸尤为严重,土著居民死散殆尽,人口锐减。《山阳志遗》卷4云:宋理宗时(1225~1264)文本心做楚州太守,无事可做。他上给宰相贾似道的书中说:楚州“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太守若头陀,两粥一饭”。人少了事情就少了,事少了太守除了吃饭就无事可做,所以有这种状况。明初,明太祖针对江北居民稀少的现实,实行移民政策,动员江南富户到江北垦荒,是有开发江北的目的的。当时是用行政手段“赶”来的,淮安至今农民中仍有“洪武赶散”的说法。同时因为淮安处在大运河与淮河交叉点上,南北纷争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就在这里设立四个卫,调来大批军人驻守。同时跟着来淮的是这些军人家属,又是一大批人。来淮的移民很多,甚至多于本地土著。至今淮安许多人寻根溯源,说起自己的老家,都说是在江南的苏州或其他一些地方。吴承恩家是元末明初由北向南迁徙,自然不属于这个潮流,大约是破产农民的流迁。

当时迁淮的人中有的是军籍,在淮安卫、大河卫、宽河卫等卫所当兵守土;有的是商籍,从事商业活动;也有一些人是先人在淮做官而定居下来的;有些人家从事医业,如潘家、卢家;还有很多人家从事儒业,依靠读书做官吃饭;等等。吴承恩家不是军籍,也不是做大官人家的后裔,也不像一开始就是读书的人家。他家来淮后住在淮安城西北的河下镇,经营的是小商业。

当时河下北边是淮河(黄河夺淮后,这一带淮河下游也是黄河的下游,所以当时也叫黄河、大河),西边则是运河,河下处在两河之间,是一个天然条件特好的商埠。当时从各地来淮安的商人,大都聚居在这里。这些人后来都逐渐入了山阳籍。他家迁淮后落脚于河下,处在家家经商的街市之中,受其影响,从事某种小商业来谋生,是很自然的事情。从现在他家在河下的周围环境来看,正是这样的情况:西边是打铜巷,东边是钉铁巷、粉章巷,北边是估衣街,包围在他家的四周。这些巷子里的居民,基本上经营着巷名中所列的行当,销售铜器、铁件、石灰、衣物等日用商品。吴家处在这环境之中,也就跟着经营起小商业,具体是什么行当不清楚。

当经商有了盈利,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就向读书做官的方向进取,并且有了一些成效,出现了连续两代人在学校里做官:曾祖吴铭做过浙江余姚县的训导,祖父吴贞是个例贡生,后来也做过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的教谕。教谕就是县学的校长,训导低一级,相当于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据说吴贞的贡生出身是捐款获得的,这正好证明他家既有读书子,经济上又小有富余。这时,他家便抛弃了原来所经营的商业,成了官宦人家。学官虽然是不入流的小官,名声却是要好得多。于是,他家的生活来源,就靠做学官的微薄俸禄来维持。

训导与教谕都是收入很少的小官,远离家乡,颠沛流离,妻儿往往不能团聚在一起。当吴承恩的父亲吴锐4岁时,其母梁氏,带着他一起去仁和,夫妻父子团聚,以享天伦之乐。团圆的日子还未过数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吴锐的父亲即吴承恩的祖父吴贞竞因病死于杭州。梁氏无奈,只得带着4岁的孤儿吴锐回到淮安。由于他家两代经营的是“九儒十丐”的“穷儒”,既没什么积蓄,更无其他收入,所以家境越来越穷。因为穷,又无亲友接济,吴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能上学,比别人家孩子迟了好几年,才开始进入教育条件最差的社学读书。当时的习惯每逢岁时过节,都要给社学先生送礼,送了礼关系自然要好一些,礼如果重一些,先生自然对该学生要偏爱一些。因为吴家无钱给社学先生送礼,社学先生对吴锐的关心,自然要往别的学生后面挪挪,就不怎么教他。但是,吴锐很聪明,在旁边专心听先生给别人讲,居然学到了所有的课业,并且学得很好。吴锐的聪慧感动了社学先生,得到了先生的赞赏,推荐他到乡学去继续读书,但终因吴家家计困难而没有去成。梁夫人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吴家两代都是教人家读书的,现在竟落到这般田地,这样孤苦伶仃怎么活呀!”先是梁夫人哭泣,接着吴锐也跟着哭,母子俩抱头痛哭一场了事。

年轻失学的吴锐,到20岁的时候,娶了小商人徐家的女儿成了家。徐家世代卖花边花线一类小商品,吴锐便承袭了他家的行业,半主半奴地坐在店堂里,成了一个小商人,一下子又退回到了小商人的地位。这对于吴家来说,祖上经营过的职业,后人重新拾起,轻车熟道,一般情况下是很自然而不突兀的。

吴承恩用两个字来说他家的境况:“穷孤。”所谓“穷”,主要是指经济上困难。如前所述,他家确实不富裕,有时比较艰难。另外,也可能“穷”是与“通”、与“达”相对而言的,兼有指命运不太好的意思。几代以来曲曲折折不发达,没有交上当大官、发大财的好运;已经做了两代小官了,结果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又回到了原来的地位,陷入艰难困境。所谓“孤”,大概指人丁不兴旺,几代单传,势单力薄,人口不多。吴家困难了,无人资助,受人欺侮了,也没有人为他撑腰;吴承恩的父亲受尽了官府胥吏的敲诈勒索,也没人为他说句公道话。这些明显看出他的家族是多么“穷孤”、寒微。家族内既没有做大官、赚大钱的人可以作为他家政治上或经济上的靠山,恐怕本族中的兄弟叔伯都很少,现在还没发现他的家族中其他人的记载。种种迹象表明他家可能是几代单传。P3-P6

序言

介绍古典小说《西游记》及其作者的书,已经出了好几本,题目都叫《吴承恩和(西游记)》。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其中就有潘兆明先生的《吴承恩和(西游记)》。70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过王俊年先生的《吴承恩与(西游记)》。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小文学知识丛书》中,有胡光舟先生的《吴承恩和(西游记)》。只有90年代,已故的苏兴先生写的那本介绍吴承恩的书,编入《中华历史名人丛书》,由新蕾出版社出版,只简单地题作《吴承恩》。大概那套丛书都是以名人的名字为书名,为了保持体例的一致,所以未能叫这个名字。最近,中视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筹拍的演绎吴承恩生平的电视剧,也叫这个名字,只不过中间“和”字改为“与”字,意思还是一样的。7月份,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潘灵剑先生约我写一本同样题材的书,并建议也用这个作题目。我考虑再三,似乎只有这个书名最平实,也最能概括书中的内容,所以就同意了,并非是我存心附骥于前辈与时贤。

关于吴承恩的事,前辈时贤的书中都已说了,而且很全面、很到位,我这本书中难免有些重复的地方。不过,其中有些内容,虽属于我个人的浅见,可能是一些比较新的发现。比如,吴承恩早年十分看重科举,但屡次碰壁以后,便改弦易辙,功名利禄的心情淡薄了。在《陌上佳人赋》中,吴承恩将功名比作美女,认为那是“水底之月,镜中之灯,风外飞絮,波间泛萍”,而且“至美必恶,色哲德凶”,劝自己不要“柔情之浪钟”,浪费感情。他到中年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西游记》上,并不再一心迷恋科举功名了,更没有像归有光那样一直考到60岁。吴承恩长期不得志,生活在社会底层,冷眼旁观世界,不免会产生愤懑,抨击时政。他在社会交游中,接受了王阳明、王龙溪、王艮等人的心学,追求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因而写出了名著《西游记》,通过神话人物孙悟空,大闹天宫、地府和龙宫,以平等身份与玉帝、如来佛祖对话,横扫一切黑暗现象。吴承恩是淮安人,本书中亦列举了许多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化古迹和历史掌故,以及它们对《西游记》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名著。书中描绘的天上、地下,龙宫、冥府,神奇瑰丽。风趣诙谐、具有大神通和大无畏精神的孙悟空,有着非常的亲和力,受到老人小孩、社会各界,以及世界人民的十分喜爱,是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今年年初,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凯西·纽曼女士,专程来淮安采访,中心内容是中国人对外国人改编《西游记》的看法。我和我的同仁是这样告诉她的:《西游记》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部文学名著。孙悟空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猴文化中产生的瑰宝,是吴承恩先生用他的慧眼,沙里淘金,从中国古代各种各类文学作品的“猴群”中发现出来的——用他那大智慧、大手笔,加以综合提炼改造,发挥他那智慧善良、勇敢正直、乐于助人、不屈不挠的长处,洗去了他那偷盗、好色的妖气,改变了插科打诨、流里流气的做派,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子,成为一个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猴王。孙悟空那样敢于斗争,其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容有人对他歪曲和恶搞。希望国人与国际友人尊重我们这份感情。据说有人打算重拍《西游记》电视连续剧,要改变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我想那不是成了另外一部戏了吗?为什么不另外取个名字呢?为什么还要叫《西游记》呢?这是假冒的《西游记》,借《西游记》之名,行推销自己的新剧之实。

最近,中视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拍摄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编剧王树强先生与我一直保持联系。我们经常商讨有关问题。他是为了了解吴承恩的生平,编织故事,写出一个鲜活的吴承恩来。试想一个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虚构,没有夸张,怎么能创造出完美的形象来呢?何况吴承恩本来的行年事迹就断断续续,如果完全呆板地按本事来写,肯定是冷冰冰、干巴巴,索然无趣的。我是为了研究吴承恩的真实事迹,目的是展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本来面貌,则不能采用他那一套。我们相约,作为戏剧创作,用形象直观地表现人物,为了使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丰满灵动,可以夸张,可以虚构一些情节。但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是在原有事实基础上的延伸和夸张;不可以追求离奇、胡编乱造,甚至往吴承恩身上泼脏水,有损吴承恩的形象。而我则是在做历史的科学的研究,必须将吴承恩放到原来的历史背景中,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地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可以联想比较,甚至作某些推理,但不可以夸张编造、无中生有。我们都努力了,结果殊途同归,分别给观众和读者呈现出一个屏幕上的和书本上的吴承恩来。在人们观赏《吴承恩与(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时候,肯定会有些议论,历史上的吴承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某件事当年是否真有?不妨再阅读一下这本书。此书并非“揭老底”、唱对台戏,而是提供历史真实,可以作为电视剧的补充,可以引起观众更大的兴趣,亦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王树强先生剧本的分集内容提要我看了,还是很好的,而此书则可能存在许多不足。编辑要我用通俗易懂的笔调来写,可以扩大读者面。我尽量努力了,但习惯了写考证文章的笔,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书中的文言引文,我尽量用现代口语改写了,可能有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原意。有些内容比较特殊,比如讲金丹大道,术语太专业了,尽管我改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仍可能是疙疙瘩瘩、艰涩难懂,或者辞不达意。另外,由于时间匆忙,不及仔细推敲和修改,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刘怀玉,2007年10月于淮安二吴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承恩与西游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怀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7964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4: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