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应该知道的文学的故事(插图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专门为读书人写的,向读者介绍全世界时至今日仍然有着重要价值的文学书籍,让你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好的书。这本文学史是作者的代表作,穷其一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历时四年写成。以简洁、流畅的语言,将世界几千年的文学史梳理得井井有条,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为什么在这个急功近利、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文学,还需要阅读文学史?是因为它能净化我们心灵上的尘垢,能给我们以希望、勇气和前行的力量。

世界文学史就如人类的历史一样绵延不断、源远流长。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懈追求和奋斗的心灵史。它是一出巨大的、沸腾的、喧哗的戏剧,有着丰富多彩的色彩和气味、深度和广度。本书就是引导读者步人这个神秘而又充满诱惑的艺术殿堂的一部名著。

目录

第1章 树阴下的神奇一书籍的制造 /1

第2章 人类童年的咿呀之语——文学的起源 /11

第3章 神秘的东方文化 /15

第4章 犹太人的圣经 /25

第5章 希腊的历史和历史学家 /42

第6章 希腊的叙事诗 /48

第7章 希腊的抒情诗 /56

第8章 希腊的戏尉 /69

第9章 希腊的哲学、雄辩术及散文 /76

第10章 罗马的历史和历史学家 /88

第ll章 罗马叙事诗 /92

第12章 罗马的戏剧、哲学和抒情诗 /195

第13章 拉丁散文/103

第14章 日耳曼、哥特和罗曼司的起源/107

第15章 中世纪的法兰西文学/115

第16章 早期的德意志及斯堪的纳维亚文学 /121 

第17章 但丁与《神曲》 /125 

第18章 意人利的文艺复兴时期/130

第19章 19世纪以前的法国散文/135

第20章 19世纪以前的法国诗歌和戏剧 /147

第21章 占典时代前的德国文学/156

第22章 19世纪以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 160

第23章 伊丽莎自时代前的英国文学 /64

第24章 伊丽莎白时代的非戏剧文学 /69

第25章 莎上比亚以前的英国戏尉 /175

第26章 莎士比亚/179

第27章 伊丽莎自时代的其他尉作家/185

第28章 17世纪英国抒情诗 /190

第29章 弥尔顿/196 

第30章 17世纪的英国散文/200

第31章 复辟时代的英国文学/203

第32章 18世纪的英国散文/206 

第33章 18世纪的英国诗歌/216

第34章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复活/221

第35章 19世纪的英国小说/228

第36章 19世纪的英国散文和哲学家/239

第37章 维多利哑时期的诗歌/245 

第38章 19世纪的法国散文和小说/ 258

第39章 19世纪的法国诗歌/271

第40章 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283

第4l章 歌德之后的德国文学/ 287

第42章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294

第43章 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文学/304

第44章 近代的西班牙文学/311 

第45章 荷兰和法兰德斯文学/316

第46章 斯堪的纳维亚文学/320

第47章 美国的小说/329 

第48章 美国的文学批评史/343 

第49章 美国的诗歌/347

试读章节

您偶然间读到的这本书,和我们以前读过的或忽略的成千上万本书一样,是人类在许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的传奇的一部分。任何书中的每一页,每一页白纸上的黑字以及书籍本身,都属于一个从古至今的永恒故事。这一故事如此浩大,我们谁也无法将它全部读完。它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开始的,我们不得而知。这个故事每天都在继续着,以至无穷。

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故事就成了一切故事的故事——它的结构本身包含了自身之外的一切结构。任何两个读者都无法以完全相同的视界把握这个宏大结构的轮廓,或者对于这一故事的各个部分产生完全相同的兴趣。但是,无论人们怎样去看待它,对人们来说它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诱惑。这故事不是某个人创作的,它的作者是全人类。

现在的我们,是这个故事活着的一部分。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出发,尽快回到这个故事的开始处吧。这样既方便于让我们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又能使我们对将要从起点返回到现代的路程有一个事先的了解。

我们的视线停留在书页上。但这样的经验似乎过于平常,以致我们对此都不会有什么反应了。花上三五分钱,我们就能在家门口取到一份报纸或杂志;花上一两块钱就可以买本书。而如果选择到公共图书馆里借一本世界名著,甚至一分钱都不用花——这一切我们早巳习以为常。但是,如果静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何等神奇的一件事呀!

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连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物质媒介吧。奇迹源于印刷机。对现代文明来说,其价值远在其他任何发明之上。在印刷机运转之前,由手工或排字机把铅字排好。虽然排字机需要有一定技术的人来操作,但看上去也似乎充满了灵性。另一方面,造纸厂用木头或破布为原料把纸浆变成又白又薄的纸张。随着印刷机的滚动,上了的铅字印在了纸张上。之后,装订工把那些印了字的纸折好裁齐,装订成册,再用硬纸板、粗麻布或皮革做的封面包装起来。要不了几天,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方的读者都可以读到它了。

现在让我们再往前迈一小步,回到动力印刷机还没出现的时代。那时,书籍是靠手工制作的,它们虽然在美观上比现在的书略逊一筹,但有一点却要比今天的书籍更令人满意,即以前的纸通常都是麻纤维的,质地优良。而今天的纸张大都是用木头为原料配以强烈的酸碱制成的,容易变黄发脆。正如一一位明智的历史学家所言,现在的书“不是在岩石上而是在灰尘上”印刷而成的。近代和大部分较古老的文献,通常是靠不断的复制来保存的。一般说来,自近代以来那些人们任其绝版的出版物是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当然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献因此而湮没了。 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任何进步都不会十全十美,都会有缺点。先辈用手动印刷机和手工制作的纸印制的书籍,比今天的许多书籍保存的时间更长。不过许多质量低劣的印刷品,也是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的时代出现的。那时人们为了节约,通常把字印得很小,远没有今大的清晰。而且在动力印刷机发明以前,书的印量都很小,因而价格也很昂贵,很少有人能有私人藏书,这样一来,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自然就少之又少。

沿着时间的长河继续回溯,我们来到一段较为漫长的时代——当然,和整个人类的历史比起来,它是短暂的——那是在印刷机发明之前的年代。让我们到德国马因斯市约翰·古登堡的作坊里去参观一番吧。你面对的是印刷术的发明者,当时是公元1450年。古登堡的贡献在于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铸就的那些活字可以排列成行、组成页码。如今,我们无法知道当时他把这些活字安装在什么样的印刷机上,也不知道他印的都是些什么书籍,因为博物馆里收藏的当时的书籍都没有印制者署名。陈列在那里的《圣经》最早的印刷版本据说很有可能是他印的。就算实际上是他的伙计或继承人印制的,我们也不妨就认定它也经过古登堡之手吧。虽然现在从事印刷业的人和读书者对古登堡大都心怀敬意,但对他的一生却不甚了了。和世界上其他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发明家一样,古登堡的一生也是负债累累、穷困潦倒。临死前,债主把他所有的工具和字模席卷一空。当然,债主肯定不会让这些东西闲着。其后的几十年间,印刷术传到了意大利、荷兰,进而传遍了整个欧洲。P1-3

序言

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全世界时至今日仍然有着重要价值的文学书籍。什么才算得上有重要价值呢?这是必须由每个人——如果他有能力的话——自己来回答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这个问胚又取决于一致的公论。然而,所谓的公论也并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重不重要是相对而言的,而所谓的公论则是很难加以明示的抽象的东西。在很多读者眼里,有价值的作者和书籍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承认在本书中许多有价值的书没被提及,或者只是被简单地一笔带过。读者们往往会发现,自己所钟爱的某本书的重要地位被另外一本自己觉得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占据着。这种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也许,这倒可以激发文学和其他艺术的讨论,并为讨论者增添很多愉快的刺激。

在本书中,对于所论及的著作的取舍、选择和各自应占的比例以及所有最后的判断,都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其结果必然会因为本人的兴趣和鉴赏力的局限而有失偏颇。本书实为我个人的浅陋之见,对此,有识之士当会不失公允地指出:你所写的与其说是什么《文学的故事》,毋宁说是“我所偶然读到的有关一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杂评”。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不但得益于其他的书籍.大批评家及专业的历史学家们的指导,而且得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们的赐教。在此,我要向如下各位致以特别的感谢,他们是:路德维格·卢因森博士,安东尼奥·卡利特里博士.A·H·赖斯教授,欧内斯特·博伊德、A·T·巴尔诺博士、亨德里克·房龙博士、比特·桑伯恩.霍华德·欧文·杨、托马斯·R·史密斯、曼纽尔·科姆罗夫、雨果.克努森等。他们为我指出了书稿中许多谬误之处,并帮助我解决了本书的主要问题——文学史到底应当包含些什么。书中论及德意志文学的第40章和第42章几乎完全是卢因森博士的功劳。

本书的初衷是为英语读者而写,故而英美文学占了本书中的较多篇幅。这样一来,许多其他国家和民族中那些丰富的文学内容被我们忽略了。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匈牙利人或芬兰人也许会说:“我们国家那些无可争议的文学天才,你连只言片语都没有。可你却还摆出一副讲世界文学故事的架子!”说罢,就将本书弃之不顾。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复是:有些国家的文学似乎并不属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欧洲文学的一部分,而是封闭、隔绝于本民族及其语言的范围内。许多本应名扬世界的文学天才就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湮没了,这是全人类的损失。在与波兰人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对本国古代及近代的文学遗产所表现出来的虔敬与热忱使人不得不深信其成就之伟大,但其中被翻译成他国语言的作品只能让我们窥其一斑而无法知其全貌。在本人的知识范围内,我所知道的在欧洲有着广泛影响的波兰小说家只有亨瑞’显克微支。一位匈牙利裔美国学者曾对我说,在美国人眼中的世界作家中,只有夏卡伊(Jokai)是匈牙利人。里德尔所著的《匈牙利文学史》是概述匈牙利思想文化的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但书中所论及的那些重要人物,对于我和许多英美读者来说,知道的可能还不到百分之一。

我举这些例子并没有贬低波兰或匈牙利文学之意——那无疑是荒谬的——而意在说明一个有趣的事实:民族纷繁的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相互纷争使得人们在思维方面形同路人;或者说,彼此间的了解至少是片面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匈牙利人理所当然要对法国文学有所了解;而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国人却有可能对匈牙利文学一无所知。丹麦批评家阿尔格·勃兰兑斯和他的信徒们通不通晓丹麦语并不重要,但是他们必须掌握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有些语种的文学因为语言上的优势而得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有着语言优势的文学的兴盛,而埋没了其他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作品。不过,总的来说,那些最有价值的作品无论经过多少年,终归都会冲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而成为人类的共有财富。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现实:许多优秀作品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声誉和影响都应当比它已有的要大许多。  既然本书并非意在面面俱到,就必然要略去许多民族、许多时代以及许多重要人物。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一种明确的动机——使本书更具完整、均衡的组织性。我个人认为本书已达到了这一目的。本书就如同一幅内容并不细致的素描,合乎条理地勾勒出了风景的整体轮廓。这一整体印象犹如从掠过风景上空的飞机上鸟瞰,进入我们眼帘的是那些显著的特征,是高耸的峰峦和广阔的草原。我们无法停下来精确测量一下山峰的高度,仔细眺望广阔的草原。在莎士比亚那里我们只停留了十五分钟——尽管真正理解他也许要花上十五年甚至五十年。

莎士比亚并没有把他十五年或五十年中所有不睡觉的时间都用在他自己以及其他他认为有趣的人的作品上——我们姑且这样认为。但是,普通读者除了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外,还有其他的书要读,有其他的事需要做。皓首穷经而涉猎广博的读者充其量也不过熟悉几千本书并从中获得些浮泛的知识罢了。

像大英博物院图书馆和纽约公共图书馆之类的藏书机构,拥有数百万卷的书籍,许多入都拥有这些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但是,千万不要让这些浩如烟海的印刷品使我们的内心丧失平和。绝大多数书籍是互相重复、彼此仿制的,合法或非法的剽窃、抄袭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也许几千本书就可以包涵全世界最本质、最核心的智慧。这样一来,那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博览群书”的神秘人物也就不是什么超人了。因为“博览群书”并不意味着要马不停蹄地读遍所有公认的经典著作,通常钻研其中若干篇章就足够了。我认识一位非常精通文学的人,但他却从未读过但丁,而且到如今也没有去读它的打算。如果他不想读,或者他的读书经历没有给他提供接触但丁的机会,他又何必非读不可呢?他了解别的伟大诗人,这就足够了。夜以继日地将时间都贡献给阅读纯粹伟大的经典作家的作品,并视之为一种道德义务——这是马修·阿诺德、叔本华和其他一些高雅之士所持的严肃姿态。但在我看来,这不但是不合理的,而且还是对文学审美愉悦功能的践踏。视野广博也好、眼光偏狭也罢,还是让我们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去阅读吧。至于那些文学大师和权威专家们,就让他们在图书馆里的柱廊间流连忘返吧。这样说也许有些偏激,但它的确是我一个由来已久的信念——它既来自于我为写作本书所作的历时数月的准备工作,更来自在写作此书之前多年的读书经历。整日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并不是明智之举。我们最好不要沦落成亚历山大·波普那枝辛辣之笔所讽刺的那种人:

 还有一点应该考虑到:如果你只在那些伟大的经典著作上花费功夫,那么,不在这些经典之列、但又令你感到无比亲切的那些书籍该怎样对待呢?通常,我们大衣口袋里装着的可以随时翻阅的并不是某位伟大诗人的杰作,而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的一本小书——既然如此,到底什么样的诗人可以称之为大诗人,什么样的诗人又是小诗人呢?这个问题我至今都没有找到答案。此外,对那些我们非常喜爱、难以舍弃的“零散著作”又该怎么办呢?为了给《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和《摇篮曲》在本书留下一席之地,我几次想剔除一些极为重要的文学经典作品。优秀的小品中的精致之美,往往是伟大作品的不及之处。

倘若你驾一叶扁舟出海,你当留心那足以淹没你的巨浪;如果你漫不经心,只是想稍微满足一下自己对文学的好奇心而已,那么,随便翻阅些或大或小的书籍就足矣。不要对文学过于顶礼膜拜,也不可以对之流于轻浮草率。童话《鹅妈妈》和诗剧《哈姆雷特》都是文学用以讲述人类生活故事的形式,或许它们就像如痴人说梦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却是人类惟一能懂惟一感兴趣的故事。其中的一些细节也许是最机智有趣的,因而成了人们最伟大而亲切的精神伴侣;而另外一些博大精深的鸿篇巨制则只能享受被人们束之高阁的待遇。由于我试图在浩瀚的文学书海中为大家指出一条多少有些合理性的航线来,所以我应当使我描绘出来的景象尽可能地符合现实,这样才不至于被人视为有悖理性的异端邪说。但在此我依然忍不住要暗示几点并非我独有的有关文学的困惑:其一,真正的宝藏通常不在显眼的地方,而是藏在某个不怎么引入注目的角落里;其二,假如阁下实在是不喜欢某位彪炳千秋的伟大作家,那么就干脆躲开他,别让他来折磨你;其三,应该读的书实在太多——这对任何头脑健全的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所以,头脑健全的人应当是为了愉悦,或者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好奇而阅读,这就足矣。读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优雅的艺术,它虽然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显赫伟大、那样富有创造性——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显然要比仅仅阅读它难得多。尽管如此,“在接受中创造”依然有其道理。一切艺术都是在此环节中得以生存的——这其中的创造者就是欣赏绘画的人、听音乐的人、读书的人。本书是为这些读书人而写的。

约翰·玛西

1924年圣诞节于赫逊河畔哈斯丁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应该知道的文学的故事(插图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玛西
译者 阎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3056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9-49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