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书读书/漫说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书是一件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人如痴如醉。本集中收录了知名作家的读书故事,也许在书中你也能发现自己的影子。随便翻翻,在书中寻找心灵的伴侣。最后书中介绍了一些书店,去逛逛此等格调高雅而气氛融洽的书店,自是一大乐事。

目录

鲁 迅

随便翻翻  l

周作人

闭户读书论. 4

入厕读书  7

古书可读否的问题  11

陈 源

再论线装书 l 3

林语堂

读书的艺术 l 7

论读书  23

吸烟与教育 3 1

老 舍

考而不死是为神 33

读书  35

叶圣陶

读书  38

叶灵凤

重读之书  40

冯 至

读书界的风尚 42

马南邶

事事关心  46

孙 犁

与友人论学习古文 49

东方望

"书读完了"  54

金克木

谈读书和"格式塔"  62

王了一

书呆子  68

战时的书  73

叶灵凤

书痴  78

书斋趣味  80

黄 裳

书痴  82

夏丐尊

我之于书  88

阿 英

版本小言  90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 93

唐 韬

藏书印  101

藏书票  103

黄永玉

书和回忆  105

许国璋

读书诸相  109

茅 盾

旧书铺  113  

叶灵凤

旧书店  117

郭沫若

卖书  119

朱自清

买书  1 22

宗 璞

个艮书  125

叶圣陶

《西谛书话》序 128

郑振铎  

访笺杂记  130

售书记  137

《劫中得书记》序  141

《劫中得书记》新序  145

孙 犁

书的梦  149

我的二十四史  155

黄 裳

姑苏访书记 158

周作人

东京的书店 163

朱自清

三家书店  168

唐 韬 

书林即事  175

黄 裳

琉璃厂  179

阿 英

城隍庙的书市 185

西门买书记  193

试读章节

之书

叶灵凤

小泉八云曾劝人不要买那只读一遍不能使人重读的书。这是一句意味很深长的读书箴言,也是买书箴言。中国古语所谓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机械生产的今日,一个人即使财力和精力都胜任,恐怕也不能读尽所有的书,买尽所有的书。因此,我们在不十分闲暇的人生忙迫之中,能忙里偷闲,将自己所喜爱的读过的书取出重读一遍,实是人生中一一件愉快的事。

读书本是精神上的探险,尽管他人的介绍与推荐,对于一本书的真实印象如何,总要待自己读完之后才可决定。有些为一般人所指责的书,自己因了个人的特性或一时的环境关系,竟有特殊的爱好,这正与名胜的景色一样,卧游固是乐事,然而亲临其地观赏,究竟与在游览指南之类所得者不同。将读过的书重读一遍,正与旧地重临一样,同是那景色,同是自己,却因了心情和环境的不同,会有一种稔熟而又新鲜的感觉。这在人生中,正如与一位多年不见的旧友相逢,你知道他的过去,但是同时又在揣测他目前的遭遇如何c

有人说,与其读一百部好书,不如将五十部重读一遍,因为仔细的将已经获得的从新加以咀嚼,有时比生吞活剥更有好处。但可惜的是,人生太短,好书太多,我们遂终于在顾此失彼之中生活,正如可爱的季辛所慨叹:

"唉,那些不能有机会再读一遍的书哟!" 季辛所惋惜的,不仅是可以重读,而是那少数的可以百读不厌的书,因为他接着又说:

"温雅的安静的书,高贵的启迪的书:那些值得埋头细嚼,不仅一次而可以重读多次的书。可是我也许永无机会再将他们握在手里一次了;流光如驶,而时日又是这样的短少。也许有一天,当我躺在床上静待我的最后,这些被遗忘的书中的一部会走入我彷徨的思索之中,而我便像记起一位曾经于我有所助益的朋友一样的记起他们--偶然邂逅的友人。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  在这岁暮寒天,正是我们思念旧友,也正是我们重行翻开一册已经读过一次,甚或多次的好书最适宜的时候。

(选自《读书随笔》一集,三联书店一九八八年版)P.40-41

序言

"漫说文化"

陈平原

据说,分专题编散文集我们是始作俑者,而且这一思路目前颇能为者接受,这才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编这套丛书时,考虑的是们自己的趣味,能否畅销是出版社的事,我们不管。并非故示清高或推责任,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纯属"玩票",不靠它赚名声,也不靠它发财。来好玩,最初的设想只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读、装帧好看的小书,可以朋友,也可以搁在书架上。如今书出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欢,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架上随时欣赏把玩的却极少。好文章难得,不敢"野无遗贤",也不敢说人选者皆"字字珠玑",只能说我们选得相当认真也大致体现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某些想法。"选家"之事,说就难,说易就易,这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编林语堂散文集。此我写过几篇关于林氏的研究文章,编起来很容易,可就是没兴致。偶然起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看法,以及分专题编一套小书的设想,没到出版社很欣赏。这样,1988年暑假,钱理群、黄子平和我三人,又重合作,大热天闷在老钱那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先拟定体例,划分题,再分头选文;读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当即"奇文共欣赏";不也淘汰了大批徒有虚名的"名作"。开始以为遍地黄金,捡不胜捡;可里淘金一番,才知道好文章实在并不多,每个专题才选了那么几万字,本不够原定的字数。开学以后又泡图书馆,又翻旧期刊,到1989年春才初步编好。接着就是撰写各书的前言,不想随意敷衍几句,希望能体现我们的趣味和追求,而这又是颇费斟酌的事。一开始是"玩票",越做越认真,变成撰写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突然的变故,这套小书的诞生小有周折。

对于我们三人来说,这迟到的礼物,最大的意义是纪念当初那愉快的学术对话。就为了编这几本小书,居然"大动干戈",脸红耳赤了好几回,实在不够洒脱。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好笑。总有人问,你们三个弄了大半天,就编了这几本小书,值得吗?我也说不清。似乎做学问有时也得讲兴致,不能老是计算"成本"和"利润"二惟一有点遗憾的是,书出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看。

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则是我们对"散文"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人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

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抬出"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人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浓得化不开"。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人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辞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学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文化味"。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夏讲浑然天成,更难造假与敷衍,更依赖于作者的才情、悟性与意趣--因其"技术性"不强,很容易写,但很难写好,这是一种"看似容易成却难"的文体。

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

当然,这只是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一种读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读法。在很多场合,沉默本身比开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淘汰了不少名家名作,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愤怒。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说文化"这_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人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因为这毕竟不是以艺术成就高低为惟一取舍标准的散文选。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有个性有锋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见的"漫说文化"。

1992年9月8日于北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书读书/漫说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44706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185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