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魏源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中国近代史,无论是哲学、经学、史学、地理学、文学,还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您都会看到这个名字——魏源。给魏源以历史定位,就是:他是开启近代打破封闭状态、奖励对外观念,因而支配国民心理长达半个世纪的进步思想家,是集爱国者、哲人、改革家三者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内容推荐

魏源是近代史开端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 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著述对中国乃至于日本等东亚 国家的近代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多角度、立体式地对魏源的人生历程和卓越成就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魏源广泛的社会交往,经世思想的形成,成就显著的改革实践,对今文经学精义的阐发,爱国御侮思想和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性贡献,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诸多建树,以及魏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精到的评价。全书视野宏阔,资料翔实,论述深刻,不仅在魏源思想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而且通过魏源及其周围经世派群体的活动,反映了嘉道时期社会剧变和学术递嬗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义。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

第一章家世与人生历程(1)

 一、邵阳魏氏家族 (1)

1_家乡环境对魏源的影响(1)

2.家族的教育和熏陶(6)

 二、少年苦读(8)

 三、几度入都(14)

 四、幕府生活(21)

1.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协助试行漕粮海运(23)

2.在陶澍幕府中一展身手(27)

3.投身反侵略战争(29)

 五、暮年仕途路(32)

1.东台、兴化两地的县治实绩(33)

2.高邮州牧及其与太平军的关系(37)

 六、魂归净土:魏源与佛学(43)

1.经世的关怀:学而审取其哲理(44)

2.出世的沉迷:信而宣扬其教义(49)

3.由学佛到信佛的背景考察(51)

第二章学术交往(56)

一、学术导师(57)

1.公羊学的领路人:刘逢禄(58)

2."近代一人"的"通儒":李兆洛(70)

3."终生仰止"的理学家:姚学壤(77)

4."关河千里亦吾师":古文家董桂敷(79)

5.以"求是"为归的汉学家胡承珙(80)

二、幕府宾主(82)

1.以"国士见待"的贺长龄(83)

2."以文章经济相莫逆"的陶澍(88)

 三、生平挚友与思想同道(95)

1."但开风气不为师":龚自珍(95)

2.注重"经济"的名家:包世臣(109)

3."则古"和"尚变":汤鹏(115)

4.光大湖湘文化:邓显鹤(117)

四、打破封闭状态、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120)

1.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20)

2."留心海外事",志在"一雪所耻":姚莹(127)

第三章晚清经世学风的倡导者(135)

一、明末清初经世学风的兴起和湖湘学派的经世传统(136)

1.明清之际经世学风的兴起(136)

2.湖湘文化的经世传统(140)

二、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与经世派的崛起(143)

1."衰世"的到来(143)

2.嘉道时期经世派的崛起(148)

三、对清代学术流变的反思和批判总结(150)

1.乾嘉考据学的盛衰(150)

2.对清代学术的批判反思(153)

3.复兴经世学风,建构"经世之学"(158)

四、经世思想的成熟:《皇朝经世文编》(166)

1."经世以表全编":《皇朝经世文编》的编撰思想(167)

2."留心经济之学":《皇朝经世文编》与魏源经世思想的形成(172)

五、继承与超越:魏源经世思想的特点(178)

1.打破学术畛域,贯通兼采各家各派(179)

2.以"行"为根本,以"变革"为核心(181)

3."功利"、"实用"的价值取向(183)

4.向西方学习:经世之学的逻辑发展(185)

第四章晚清今文经学的健将(188)

 一、公羊历史哲学的特点(189)

1.变易和朴素进化的历史观(189)

2.董仲舒和何休留下的哲学遗产(191)

 二、清代公羊学的复兴(198)

1.庄存与: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199)

2.刘逢禄:清代公羊学复兴的关键人物(206)

 三、承接董仲舒、何休之统绪(214)

 四、《诗古微》的学术价值(217)

五、《书古微》:以新的视角论述学术史变迁之作(230)

六、魏源今文经学的历史地位(240)

第五章嘉道时期出色的改革思想家(上)(246)

一、《周易》、《老子》哲学与魏源的思想(247)

1.《周易》哲学与魏源的变革主张(247)

2.《老子本义》的"原老"宗旨(258)

二、变革的哲学观(262)

1."道"与"一":世界本体(262)

2."天下物无独必有对":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268)

3."及而后知":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271)

三、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278)

1.历史"自变"与"造化自我"(278)

2."古"与"今":发展的社会历史观(284)

四、具有近代民权思想色彩的社会政治观(291)

1."人者,天地之仁也":近代民权思想的萌芽(292)

2."元首"与"鼻息":新型君民关系的憧憬(293)

3."公"与"私":专制与民主政治的考量(295)

五、出色的人材思想(298)

1."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对历代用人制度的反思(299)

2."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303)

3.察人与用人(305)

第六章嘉道时期出色的改革思想家(下)(311)

一、筹划海运(31 2)

1.漕粮运输的历史考察与"河运"、"海运"之争(312)

2.筹划海运改革(315)

3.试行海运中的改革思想(322)

4.海运与漕粮征收(325)

二、两淮票盐改革(328)

1.盐政问题的历史考察和清朝盐政的弊端(329)

2.关于盐政问题的思考和改革方案(332)

3.试行票盐法的改革思想(337)

三、《筹河篇》与治河良策(339)

1.改变河道,令河北决(340)

2."国家大利大害,当改者岂惟一河!"(345)

3.江南、湖北、畿辅水利问题研究(348)

四、"货源"与"食源":对经济问题的探讨(352)

1."缓本急标"与"货先于食":近代重商主义的先声(352)

2.更币与采矿:开货源(357)

3.移民屯垦:开食源(367)

4.开展正当的对外贸易:"塞患"(372)

五、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特点(377)

1.立足现实的理论思维(377)

2.运用经济手段与整肃政治腐败相结合的改革思路(379)

3.顺应民情与把握时机的改革策略(382)

4.近代观念的晨曦(384)

第七章爱国御侮思想的昂扬(387)

 一、及时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388)

1.关于战争爆发原因的探讨(389)

2.关于战争失败原因的反思(394)

二、"以守为战":反侵略战争的构想(402)

1.敌我力量的对比分析(405)

2.以"防守"为核心的战术原则(409)

3."款夷"之策:禁止鸦片与开展正当的对外贸易 (420)

三、寻求御侮自强之路(423)

1.整顿水师,建设新式海防军队(423)

2.开发南洋:建立东南防御屏障的战略(431)

3.整顿军事与政治、思想改革的结合(434)

第八章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驱(437)

一、《海国图志》:一部划时代的著作(439)

1.《海国图志》的编撰特点(439)

2.《海国图志》的思想价值(449)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个纲领性的口号(459)

1."悉夷情":对西方世界的初步认识(460)

2."师夷长技":近代中国入学习西方的起点(472)

3.制夷:民族利益高于一切(478)

三、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先驱(480)

1.文化开放的晨钟 (480)

2.沟通中西文化的可贵尝试(485)

四、延误的回响:《海国图志》在近代中国的影响(494)

1.沉寂的二十年(495)

2.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497)

3.维新运动:从"知西政之始"到政治变革的时代潮流(501)

五、《海国图志》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506)

1.《海国图志》在日本(506)

2.《海国图志》在朝鲜(513)

第九章良史之才(516)

 一、《圣武记》的成就(516)

1.探讨清代盛衰大势(518)

2.肯定清朝促进民族融合、巩固祖国边疆的功绩(522)

3.总结清代历次战争的成败得失(526)

4.历史编撰与历史文学上的成就(528)

 二、《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价值 (531)

1.关于《道光洋艘征抚记》作者的问题(531)

2.具有鲜明爱国思想的信史(534)

 三、《元史新编》平议(540)

 四、清代明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547)

1.对官修《明史》的大胆批评(549)

2.《明代食兵二政录》:晚清私人明史著述之滥觞(551)

五、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折点(554)

1.从"考史"到"著史"(555)

2.开拓当代史和世界史研究的新领域(558)

3.推陈出新:对传统史学思想的继承(561)

4.近代爱国主义史学的开端(564)

第十章文学家风采(567)

 一、"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568)

1.文学"致用"论(568)

2."厚"、"真"、"重":文学创作论(577)

二、"应笑十诗九山水":魏源的山水诗(583)

1."雄浑遒劲、气势奔放"的诗歌境界(584)

2.寓情于景、人格化的表现手法(587)

3.因景悟理的哲理性和诗歌内容的丰富性(589)

三、"诗里莺花稗史情":魏源的政治诗和咏史诗(592)

1.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忧时之作(594)

2.揭露弊政、呼唤改革的政治檄文(596)

3.鸦片战争的"诗史"(601)

四、散文风格(612)

1.学术随笔《默觚》和山水小品文的成就(613)

2.深入显出的写作风格(615)

结语:魏源与近代中国(618)

附录一魏源年谱(636)

附录二征引史料和主要参考书目(644)

附录三人名索引(651)

后记(664)

试读章节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金潭,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偏僻小 村庄。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二十四日辰时,在这个小村 庄的魏氏家族,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近代初期杰出 的爱国思想家魏源。

一、邵阳魏氏家族

l-家乡环境对魏源的影响

魏源的出生地金潭村,在清代隶属宝庆府邵阳县(今属邵 阳隆回县司门前乡),距离今天的邵阳市约二百四十里(走山 路约一百七十里)。这里是一个众山环绕的小盆地,山清水P1秀,东北二面为浅山丘陵,西南二面山势较高,有狮山、象山、 笔架山峙立,均为纵贯湘西的雪峰山之余脉。山峦拥抱的中间为方圆约十里的平地,称为"沙洲"。这里土质肥沃,适宜耕作。金溪像一条宽宽的带子由西而东蜿蜒流过,浇灌着开阔的田畴。这片沃土不仅盛产水稻,还蕴藏着金矿砂,"金溪"即由此而得名。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还有民工在此地淘金砂。魏源的故居即坐落在盆地的中心,金溪从其门后不远处缓缓流过。站在山上远望,十里稻禾宛如绿色的大湖,故居就好似一叶扁舟泛浮于碧波之上。魏源故居大门上的对联写着:"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即为其家乡地理特点和优美景色的生动写照。盆地的东口是一山川形胜之地,狮山、象山隔着金溪左右对峙,金溪从这里向东流去,溪流的对面却有一座山挡住人的视线,故只见来水而不见去水,当地世代流传着的"狮象把水口,金板锁龙门",成为本地有名的二十四景之一。金板山(又名东山)西连笔架山,当地老辈人又总爱谈论说:此地有笔架山,才出了有大学问的人物。

故居为湘西农村旧时常见的民房,由两进的正屋(各三 间)和东侧的读书楼构成。前面正屋的一边是魏源父母居室, 另一边是一家人起居之所。后面正屋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 人的地方。读书楼为两层小楼,从北侧楼梯上去,便是魏源少年时代的居室,现在仍陈放着当年留下来的木床、木椅、木凳等家具。一墙之隔,便是"讲堂",也即是魏源读私塾以及他十七岁收徒教授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当年读书用的条案、条凳等。讲堂内光线相当充足,能容纳十人左右同时上课。观故居,睹遗物,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少年魏源挑灯夜读和教授生童的情景。故居屋前屋后有片空地,成为自成格局的农村院P2落,总面积约有二亩。四周有围墙,下半截是当年留下的用扁平的河卵石砌成的根基,历二百年风雨而犹存,可见其坚牢的程度。接上去的一半则是后人修葺的石灰墙。

2000年8月,笔者到魏源故居参观,瞻仰盘桓良久,追忆二百年前的时光。故居有多幅对联。前面正屋对联是:

功名待寄凌烟阁

忧乐常存报国心后面正屋的对联是:

远岫壶觞庭余花色邀文藻

幽人松竹座有艺言惬素心读书楼门联:

读古人书求修身道

友天下士谋救时方讲堂对联: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间后屋正厅对联:P3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 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 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 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 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 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 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①,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①,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 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 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 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 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 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 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 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 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 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 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 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 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 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 (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 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 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像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 是为序。

匡亚明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我对魏源这位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研究的兴 趣,始1978年。那年我已届三十八岁,在大学毕业十五年之后,有幸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白寿彝先生攻 读史学史专业。入学不久,先生即与我确定,以《论魏源的爱国主义史学著述》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至1981年撰成论文,完成学业。此后,我又陆续写成有关魏源的史学成就、学术思想、学术交往的论文多篇。并于1997年出版的《清代公羊学》一书中,以一章约六万字的篇幅,论述魏源的今文经学成就及其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承蒙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编委会领导的雅意,提议由我承担《魏源评传》的选题,这本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惟我因教学、科研工作较忙,故经编委会同意,以我已撰成的有关论述的观点、材料为基础,由我的学生刘兰肖将之扩充,负责撰成初稿。自2001年夏,我和刘兰肖同志共同议定全书写作 提纲之后,两年时间内,她以刻苦、认真的态度,全力以赴投入这项工作,其间我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并注意阅读近人、今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从中吸收了许多思想营养。《丛书》编委会常务副主编蒋广学教授多年来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书稿写作期间,他不顾工作繁忙,多次写信和打电话询问工作进展的情况。尤为令人感动的是,蒋教授于2003年元旦前夕,冒着北方的严寒大雪,由南京来北师大,同我们一起商讨书稿撰写中的问题,并对全书提纲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匡亚明校长的夫人丁莹如教授、著名近代史专家茅家琦教授也都对本书的写作至为关心。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领导和蒋广学教授等位的关心支持,令我们永志不忘!

我在研究生毕业之后,长期在白寿彝先生身边工作。关 于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及鸦片战争前后的时代变局,魏源和 龚自珍学术思想的总体特征及其在清代学风转折中的地位等宏观性问题,白先生都曾讲过重要的原则性意见,这些对于我研究魏源的思想学术及本书的写作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先生于2000年初春以九十一岁高龄不幸辞世,三年以来,我脑海中时时浮现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总感到先生并未离去。对于魏源的研究是我进入学术领域的起点。如今《魏源评传》撰写完成,也寄托着我们对敬爱的老师的深切怀念!

2000年夏,我曾到湖南邵阳隆回县魏源的家乡金潭村访问考察,此行得到邵阳师专(今邵阳师范学院)领导以及隆回县文管所负责同志的大力帮助,邵阳师专的领导同志拔冗专程一起驱车到金潭村访问,并与有关同志座谈。邵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也热心为我寄来了有关材料。在与邵阳、隆回的专家朋友相处的数日中,我充分感受到他们对魏源这位家乡杰出人物深深的景仰之情,这对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借此,谨向邵阳的朋友们再次由衷致谢!

学术的探索无止境,即使是将魏源的思想学术置于晚清 历史大变局中作个案研究,也同样如此。对于书中存在的缺 漏或不当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博士生施建雄、王 秀青、宋学勤同志为校对书稿付出了许多劳动。本书特约编 辑黄朴民先生、责任编辑陆蕊含女士均为书稿的出版付出了 心力。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

陈其泰刘兰肖 谨识

2003年8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魏源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其泰//刘兰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43277
开本 32开
页数 66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83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52.5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4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