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眼中的改革(前民主德国总理亲历苏东剧变始末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汉斯·莫得罗编著的《我眼中的改革》用最真实、深刻地再现苏东剧变始末的力作,本书首次披露当时多国高层领导决策、交锋的重大内幕;本书是前民主德国最后一任总理莫德罗亲笔回忆录;本书史料价值丰富,亲历苏联解体、民主德国终结。

内容推荐

汉斯·莫得罗编著的《我眼中的改革》内容简介:莫德罗系民主德国最后一任总理,苏联解体、民主德国终结,这一切他皆亲历亲闻。痛定思痛,他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未来走向有了大胆设想,认为当今资本主义并没有胜利,而只是保存下来了,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改革而强大。

《我眼中的改革》所有内容均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首次全面披露了当时多国高层领导决策、交锋的重大内幕,可谓最能真实、深刻地再现苏东剧变始末的力作!

目录

中文版前言

保加利亚文版前言

莫德罗自序

第一章 变革的早期征候

第二章 改革——愿望与现实

第三章 改革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崩溃

第四章 改革与民主德国的终结

第五章 苏德两党关系

第六章 苏联解体

第七章 改革——胜利还是失败?

第八章 改革之后

大事记

人物简介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格里戈里·罗曼诺夫是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列宁格勒市与德国德累斯顿市结为友好城市。我熟悉罗曼诺夫是因为我们两市之间有无数次的参观访问,有坦诚的接见和会谈。我很高兴,罗曼诺夫是一位热情好客和开诚布公的领导人。我记得,在访问列宁格勒地区时,他带我参观了原子能发电站和生产军舰的造船厂。罗曼诺夫本人就是一个造船工程师和专家。当他介绍说,该造船厂制造出了基洛夫号巡洋舰时,他显得特别自信和自豪。这种级别的巡洋舰在上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军舰,赫鲁晓夫正是乘坐它到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罗曼诺夫还对我说,苏联制造的大型军舰可以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海峡之间穿行。

他领我参观了多所科研单位,了解各研究所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计划,以及列宁格勒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干部培训情况。他常常以充满自豪与信心的口气向我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对上述参观访问特别感兴趣,印象很深,因为上世纪60年代,我正在写有关这方面的博士论文。领导干部的职业教育以及相应的职业培训十分必要,这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因为建立和发展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光靠意识形态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科学知识。

列宁格勒城市面貌的变化令人赞叹。每次访问都能看到新的进步:地铁线路继续延伸、宾馆和高楼林立、新的文化和体育场馆落成、城市居民区扩大。毫无疑问,列宁格勒这个“革命的摇篮”与莫斯科一起,已经成为苏联强大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从苏共中央领导层的人员构成也可以看得出来。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按惯例都是政治局成员。我与其他认识罗曼诺夫的人看法不大一致,我觉得罗曼诺夫是一个值得赞许的人。当然,他有他的缺点。在我看来,他有时办事显得武断粗鲁,甚至有些封建家长作风,听不得批评意见。不知为什么,我反而佩服他这种敬业精神和作风。他是一个权威的经济专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怎么想,就怎么坚定执行,从不顾及别人的评论,也决不考虑个人的名誉地位。他是一个懂得权力作用的政治家,并渴望利用自己的地位去获取更大的权力。应该说,在苏共党内,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因为这是该党的传统。但这也不是说,所有具有罗曼诺夫品格的人,都能在党内得到自己的权力和位置。

80年代初,罗曼诺夫提出了一个叫做“集约化90”的方案,旨在加速发展列宁格勒州,争取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我觉得,他是想把该州变成一个联盟共和国。罗曼诺夫想在军事工业领域进行试点,将一些断断续续的(改革)实验变成系统的进程,促使军事工业转变为民用工业,并严格保密。他想让科学院、研究所和大学的科研活动全部集中到工业和农业生产部门,与此同时,应该实行集约化的综合生产。罗曼诺夫已经看到,官僚主义和其他条条框框都是阻碍苏联社会真正进步的绊脚石。

1983年6月,罗曼诺夫调到莫斯科,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主管军事工业联合体的研制和生产。得到这一消息时,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意外。罗曼诺夫在国外也小有名气,因为凡是到莫斯科访问的外国代表团,一般都要安排去列宁格勒参观,而且,罗曼诺夫也乐意接待各国的元首和嘉宾,向他们介绍列宁格勒的情况,并从接待和会见中学到许多国际活动的经验。这样,他在国内外的名声越来越大。

正因如此,安德罗波夫有理由把罗曼诺夫视为自己的得力干将,利用他来推动必需的改革,来与契尔年科和格里申这样的教条主义者和机关老爷作风斗争,减缓矛盾。在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里,罗曼诺夫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和影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成员访问列宁格勒后向我反映说,罗曼诺夫对他们表现得过于自信和傲慢。我与罗曼诺夫私人关系较好,所以我们之间没有隔阂。

安德罗波夫比苏共中央领导层的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干部,他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就进人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他在担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期间,参与了镇压1956年匈牙利起义事件。从此,他的政治思想发展越来越接近以乌斯季诺夫为首的鹰派,而慢慢远离自己的朋友。我相信,安德罗波夫是有意安排罗曼诺夫来对付乌斯季诺夫的。

我不大同意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对安德罗波夫的评价,他称安德罗波夫在党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我认为,安德罗波夫在1983年6月15日苏共中央全会上的讲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次发言给我的印象是,它代表了莫斯科总书记们政治思维转变的关键时刻。安德罗波夫在发言中对苏共的新纲领表明了自己的明确立场,但是,他的观点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墨守成规的影响,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理论说教。他的发言使人感到我们熟知的无阶级社会、今天成熟的社会主义正在形成的共产主义原则等等理论,都已经是一些过时的哲学。与此同时,安德罗波夫特别对苏联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他引用列宁在制定苏共第二个纲领时的话说,纲领应该客观地、毫不夸张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并告诫人们应该如何行动。

《新德意志报》当时像以往一样,也刊登了这个发言,但它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安德罗波夫完全开诚布公地说:“我们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社会还缺乏全面而又深刻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完全发现社会的规律性,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我们有时盲目行动,非常被动,或者说,在凭经验办事,也就是重复实验和犯错误。很遗憾,我们的科学既没有找到符合发达社会主义的原则,又没有提出解决实践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决议。我想说明什么呢?首先,我想说,我们需要寻找一条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生产质量的道路,以及科学合理地形成价格的机制。不仅如此,生活在不断产生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进步。”你们看,安德罗波夫的发言丝毫也没有批评勃列日涅夫,也没有触及苏联社会的停滞不前等问题。当时批评前国家元首的言论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1982年11月22日安德罗波夫当选为总书记后,他才说苏联经济存在许多问题,勃列日涅夫应该承担责任。但他号召加强纪律性,发挥首创精神和创造性,又立即把批评前任的锋芒转移开了。)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看到了安德罗波夫敏锐的思想方法,全新的工作态度。至此,我们似乎懂得了,我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我们的新任总书记为什么刚一上任就说我们对自己社会的研究还很不够呢?怎么说我们在“重复实验和犯错误”呢?还说我们的工作效率不高呢?P1-4

序言

在人们关于人类未来的对话中,对“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这一课题进行的观察和分析越来越多。

自从中欧和东欧的现实社会主义终结,苏联衰落以来,20年已经过去了,自那时起,世界业已发生变化。然而,必须指出,这一变化并没有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和平,社会对立反而更加尖锐了,贫富差距迅速增大,犹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只有同上述情况相联系,以便把目光引向未来,探讨“21世纪的社会主义”,对之进行论辩才有意义。

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无论过去和现在,始终伴随着西方世界的反共叫嚣,无论是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古巴或者是越南,尽管在经济领域进行着合作,但总有人找出反共的理由,为伙伴关系设置障碍,这种反共主义旨在削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的影响力,加强社会上各类保守势力的影响力,此其一也。

其次,应当具备勇气和能力,对于欧洲现实社会主义阶段曾经犯下的过失、获取的认识和取得的经验进行分析。

本书自1998年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它的内容和诉求仍具有现实意义。戈尔巴乔夫今天表示说,是他号召变革,倡导新思维,旨在把苏联和共产主义引上绝路,客观地看,历史进程也确乎如此。苏联已不复存在,俄国和若干后苏联国家已变成带有不同特点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原来的欧洲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已加入欧盟,成为北约的成员国。本书试图从历史角度阐明苏联和民主德国沦亡的根源。

从民主德国终结并加入联邦德国以来,整整20年已经过去了。从国家层面上业已统一起来的东西,今天在社会层面上依然分裂为二,在认同上存在着许多对立,在相互尊重方面亦复如此,对民主德国时期各级负责人启动了超过十万次法律程序。掀起过一波又一波政治的和法律的迫害浪潮。

数十年之久的冷战,遗留下对北约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认识,条约明文规定永远不允许从德国发出战争行为,这一义务随着联邦德国国防军参加阿富汗战争而被打破,大多数德国人都拒绝战争,但德国政府依然应北约要求采取参战方针。

如果戈尔巴乔夫今天宣称他本人是社会主义的叛徒,这是他自己的事,但事情原本的情形比他说的要深刻得多,而且,意义重大。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已被证明没有能力为社会主义赢得前途,戈氏本人对于真正实行社会改革引起的巨大挑战也是没有能力应对的。

如今,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无论是委内瑞拉或者是玻利维亚,对社会主义进行反思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2008年以来,资本主义最深刻的危机已提出了反资本主义选择的挑战。随着苏联解体而宣告失败的苏联模式已无力对此作出回答,诸如20世纪所发生的那类革命也将不会重复出现。然而,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进程和社会转型已经提上了全世界社会变革的日程表。当今的事变和昨日的经验已经昭示,应将个人的个性发展、民主和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去加以思考,同时,重新评估所有制问题、生产的方式方法问题、生活方式问题,从而为社会进程的安排寻求新路。

本书容或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读者已有的观察提供补充,引起新的思索,这似可理解为对2l世纪的社会主义进行对话的一种贡献。

汉斯·莫德罗

2011年12月7日

后记

本书译自保加利亚作家出版社2010年保加利亚文版,是保加利亚战略研究中心出版的“社会主义丛书”的第七本。是年10月29日保战略研究中心召开以“20年过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题的研讨会。《我眼中的改革》一书作者莫德罗应邀参加讨论会,并发言论述了书中基本观点。世界历史研究所马细谱研究员同年10月访保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利洛夫院士将该书保加利亚文版赠送给马细谱。后马细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编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第73期上发表了《20年过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前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我眼中的改革)一书基本观点和研讨会述要》一文。2011年2月至3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委托,我们翻译了该书。

本书今天能与读者见面,我们向中央编译出版社领导以及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责任编辑,谨致以诚挚的谢忱!

我们要特别感谢本书作者汉斯·莫德罗先生,他在耄耋之年及时应约撰写了该书中文版的前言,表达了他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同时,他还提供了几幅珍贵的照片,并全权委托我们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

2011年夏,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杜文棠研究员访问柏林时曾拜访莫德罗先生,获得了该书的德文原版。杜文棠研究员受出版社委托,依照德文版对译文进行了仔细审读和勘校修订,并翻译了莫德罗先生的中文版前言。在此,我们对杜文棠研究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本书作者其人和本书的主要观点,我们在书的最后附录了《20年过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文。

译者谨启

2012年3月修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眼中的改革(前民主德国总理亲历苏东剧变始末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汉斯·莫德罗
译者 马细谱//余志和//赵雪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5111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51.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Edition Ost Berli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36:52